• 注册
  • 文化 文化 关注:15 内容:486

    探寻汤坑老街,难以割舍的乡愁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文化 > 正文
    • 文化
    • 探寻汤坑老街,难以割舍的乡愁

      潮客小镇网         来源 :潮客汇 2025年01月08日

      忆故乡老街:岁月留痕与生活变迁

      我是老徐家的长女,五十年代出生在风景优美,青山环抱,小溪潺潺的丰顺后安村庄。童年时光最向往的地方就是汤坑老街,小时候嘴馋,老街到处都是数不尽的美食和许多美美的玩具,还有米街那些觉得很神圣又庄严的骑楼。后来长大后因为生计,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和千般不舍的汤坑老街!许多年以后,我带着我的家人和孙子,回到了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而那老街却如同一幅深深烙印在我心头的画卷,让我向往,让我难忘!

      探寻汤坑老街,难以割舍的乡愁

      从前县城的街道是按功能划分的,卖米的便叫了“米街”,卖布的便叫了“布街”,而我都暂且唤它们为“老街”。与那县城新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相比,这老街着实是有些暮气沉沉,仿佛一位垂垂老矣的长者。
      对于孙子来说,这里是陌生的,我满心欢喜地带他去看看我那在他乡常常梦里遇见的老街模样。
      踏上老街,那狭窄的街道让汽车无法通行,我们索性骑上了脚踏车。一路上,我不停地给他描述着老街的模样,他似乎也被我勾起了兴趣。

      探寻汤坑老街,难以割舍的乡愁

      与记忆中的画面相比,老街似乎更显沧桑了。支撑着骑楼的一根根红柱子,已然布满了斑驳的痕迹,那是岁月留下的年轮,是风霜走过的足迹。不过,骑楼倒是都完好地保留着,虽没有广州骑楼那般华丽受保护,却有着自己的朴实与沉稳,那是平常人家经商或居住的地方。
      或许是我们来得有些晚了,只剩下几个菜农还在吆喝着卖自家种的蔬菜瓜果。而当夜幕降临,老街又摇身一变,成为了美食的天堂。各式客家小吃夜宵排档一家挨着一家,那香味弥漫在整条街道上。尤其“关爷前”的一家卖牛肉粄汤的,生意格外红火,据说逢年过节能进数万元呢。那粄汤的味道,真是鲜美至极,新鲜的牛肉搭配着弹牙的水粄,入口即化,齿颊留香。

      探寻汤坑老街,难以割舍的乡愁

      如今的老街,功能早已不像过去那样清晰了,各种店铺琳琅满目,卖面线的、卖留隍夹心糕的、卖蔬菜种子的、卖粮食的、卖草药的、卖日用品的……应有尽有。“外婆快看,这里有卖对联的!”孙子拉着我进了一家老铺子,店内沿着墙挂满了各式对联,有庆祝乔迁的,有恭贺新婚的,有祝福生意兴隆的……那字迹行云流水,力透纸背。我和店主闲聊了几句,他说现在这行当不好做了,大家都用印刷的,来定制的客人越来越少,可我却偏爱这种传统的方式,总觉得那红纸配着墨香才是最喜庆的。等孙子长大成亲,我还是会找传统的笔墨大师写喜帖的。店主听了,哈哈大笑,说等我孙子长大,可能都找不到写喜帖的店铺了。传统与发展,似乎总是矛盾的,传统是那么原始、低速、繁复,却有着浓浓的底蕴;而发展是那么快速、便捷、低价,却少了那份韵味。
      对联铺的斜对面是一家钟表维修店,古老的柜台内挂着几只尘封的手表,玻璃柜上的损痕仿佛在诉说着这家店的历史。老板娘主动过来介绍,说墙上挂着的是祖辈留下来的手艺,代代相传,技艺精湛。可如今,戴表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有,昂贵的也不会拿到老街来修,便宜的坏了就直接丢掉。

      探寻汤坑老街,难以割舍的乡愁

      告别了钟表维修店的老板娘,我们继续在街上闲逛。讨价还价声、问候招呼声此起彼伏,可总觉得少了一种声音。我在记忆深处细细搜寻,哦,原来是少了挑温泉水的居民的吆喝声。丰顺是温泉之乡,随处可见冒着热气的泉眼,政府还在泉眼处装了龙头,方便居民取水。记忆中,老街的尽头也有温泉眼,居民们挑着盛满水的木桶,桶面上放着三角木头架子,防止水溢出来,那木桶颤悠颤悠地走着,不时高喊着“借借喽,小心滚水”。如今,各家各户都把温泉引到了家里,老街上自然也就少了这道独特的风景线,少了那吆喝声,少了那份生活的气息。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海舟园,老街也在我们身后渐渐远去。问君归期未有期,年复一年的冬风呼啸,春花烂漫之后,老街啊,你还会像一位老朋友般,静静地等待着我这个远方的游子,与我再次相遇吗?故乡,是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思;而老街,就是那抹不掉的深深印记。

      作者:徐筱瑛女士;配图:天籁文化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