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文化 文化 关注:15 内容:523

    丰顺建桥围,穿越600年的元明清三朝古城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文化 > 正文
    • 文化
    • 丰顺建桥围,穿越600年的元明清三朝古城

      潮客小镇网        来源 :潮客汇 2025年03月16日

      当复兴号在梅汕高铁的铁轨上以250公里的时速飞驰时,不远处的高铁桥梁下,一座古老的围屋静静伫立,风驰电掣间的时代朝气与沉稳古朴里的岁月余韵,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吾等一行,因事偶经梅州市丰顺县,闻同事言,此处围屋名唤建桥围,古风犹韵,心生向往,恰好偷得半日闲时,一拍即合下,遂驻车而探。
      建桥围屋坐落于丰顺县的建桥镇,南有韩山巍峨,北有银峰挺拔,山峦起伏,逶迤曲折,两座山峦如同两位老者相望,历经沧桑而情深意长,又如同两条苍龙腾空跃起,自东向西而奔腾不息。两山之间,一条狭长的椭圆形山谷铺展开来,一马平川,良田万顷,稻穗金黄,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屋舍俨然,错落有致,青瓦白墙,映日生辉,显得格外古朴而宁静。
      这个以“围”为名的村落,在闽、粤、湘、赣各地的客家围屋中显得尤为独特。建桥围的创建,始于明朝天启年间,在崇祯十三年正式动工兴建,清朝、又进行了多次修缮,所以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才会于此交相辉映。又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建桥围成为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客家的醇厚、潮汕的灵秀、畲族的神秘,使得建桥围显得更加独具风韵,尽显民族人文情怀。正所谓“一地引领百态生,千种风情集此来”。
      建桥围的居民,皆姓张,相传这里是唐朝名将张九龄第二十七代孙张德达一手建立的地方。六百余年的沉淀,历史如同一条河流,在这里汇聚。
      围屋的北面,建桥水潺潺流淌,自西向东,静水深流,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而围屋的西面、南面,池塘涟漪,水面宽广,碧波荡漾,就像天然的壕堑,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站在高处远眺,建桥围就像一艘“船”,外圆内方,四周被护城河环绕。远远望去,就像一艘巨舰漂浮在水面上,蔚为壮观。走进围里,又会发现它更像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气势恢宏。
      丰顺建桥围,穿越600年的元明清三朝古城
      围城内拥有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十二条南北走向的巷道,城内占地1.58万平方米,街巷如织,其间错落有致地布局各式建筑。二十四幢四合院式的屋宇,千余间房屋鳞次栉比而又枢密有致。为便居民往来,建桥围特辟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数千米围墙连成一体,墙高壁厚。四大围门皆以青石砖为基,三合土青砖砌就,门上石刻斑驳,门匾古朴,牌匾人文灵动,书香四溢。据村人介绍,此古城宛如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外人一旦踏入,便易迷失方向。在冷兵器时代,它曾是抵御外敌的坚固堡垒,四门一闭,守军严阵以待,便如铜墙铁壁。清康、乾年间,这座古城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居民众多,声名远扬,盛时可达三千之众,被誉为富庶之乡,程乡之傲。
      丰顺建桥围,穿越600年的元明清三朝古城
      我们游历的路线是从南门进,再经东门,至北门,后沿西门而出。来到的第一个门是南门。牌匾名曰“熏风自南”,其名寓意深远,仿佛和暖之风自遥远的南方轻轻拂过这片土地。南门,在围内四门中有着独特的意义,被尊为“生死门”。婚庆喜事,皆由此门迎入,象征着新生活的起点,幸福的序章;而丧葬之事,亦由此门送出,祈求逝者安息,神灵庇佑,让生者带着怀念与希望继续前行。
      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我们一行人踏着青石板路而入。门内,笃庆居、华屏潘等老宅错落有致,一砖一瓦都记录着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痕迹,一壁一檐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和荣耀。继续前行,保大堂赫然在目,这是族内的祖祠,于2016年重修后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门联上,“齐家孝友思公艺,华国经纶慕曲江”的字迹苍劲有力,记录着张氏先祖张公艺九代同居,阖家九百余人和睦相处的千古佳话。
      祠堂前面立着几对石桅杆,此乃旧时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象征,凡考取功名者均可在祖屋和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耀门楣、激励来者。石桅杆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且造型精美,雕刻精细,它们见证了建桥围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自明代崇祯以来,文风兴盛,人文蔚起,多人考得功名。其中举人4人、贡生14人、秀才众多,这也是美誉“大埔百侯杨,丰顺建桥张”的由来。
      丰顺建桥围,穿越600年的元明清三朝古城
      走过保大堂,小巷墙边下,一只小石狮静静地蹲守着。它憨态可掬,石狮身上刻着细腻的纹路,历经风雨却依旧栩栩如生,仿佛是这片土地的守护神。人们相信,只要轻抚这石狮,就能沾上几分福气,心愿得偿。再往前行,耳边传来些许声响,骤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户门扉半掩的人家,透过独有的竹木门,却像是隔了一个时代,甚至一个世纪。屋内的摆设简朴而古雅,古老的家具散发着沉稳的气息,陈旧的摆件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一台老旧的电视机正播放着老版《三国演义》,一位老者就这么静静地坐着,沉浸在那其中。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就像是置身于一个恍如隔世的梦幻世界。
      不忍打搅老者的兴致,我们脚步轻缓,转身离开。几人一路漫谈,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东门——这座建桥围的主城门跟前。门上高高悬挂着“东关巩固”的牌匾,型体端庄,字势遒劲,乃嘉庆癸亥年科武状元黄仁勇所书,其中“东关”为关隘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要塞。东门对联的典故更值一提。上联“青钱世德”,讲述的是张家先祖张鷟连续八年科举,次次高中,文辞之美,如同青钱般珍贵稀有,号称“青钱学士”的美言典故;下联“金鉴家声”,则流淌着唐朝贤相张九龄的智慧与忠诚。唐玄宗庆诞之时,群臣争献奇珍异宝,唯张九龄进《千秋金鉴录》为贺。书中蕴含着治国良策,寄托着他对皇帝的殷切期望。这份家声,如同金鉴一般,照亮着张家后人的前行之路。如此典故蕴于对联之中,东门之文化底蕴于此可见一斑。
      在东门的一侧,牌匾下方,矗立着一座名为“亦爱庐”的大型府第。这座府第建于1771年,设计精巧,左弯右曲,计十厅九井,高达二百余米,有六十米宽,乃乾隆年间文科举人张千秋住所。进入里屋,映入眼帘的是天井里铺满大小、形状、色泽都一模一样的天然小石,它们被巧妙地砌成了各种图形和文字,有“福禄寿”之吉语,有“双龙抢宝”之图景,亦有“双凤朝阳”“鸾凤和鸣”之美好,让人目不暇接。建筑内外,还装饰着各种祥瑞之兽,正堂里摆放着一扇金雕屏风。四壁之上,雕龙画凤,艺术之景美不胜收。
      丰顺建桥围,穿越600年的元明清三朝古城
      往深了走,漫步在小巷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此地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东西城门与城外古驿道相连,蜿蜒伸展,皆由约半米长的青石条精心铺就,它曾是潮汕揭阳通往兴梅地区的重要陆路交通要道,见证了无数商旅的匆匆脚步和马蹄声声。这里,繁华与喧嚣中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和厚重。曾几何时,过往街道的商旅络绎不绝。因此,街道两边的民居,都在临街一侧,开设柜台式的窗口,用作售货。每逢圩日,大街更是商铺林立,热闹非凡,俨然街市。如今却只剩下几片落叶和断壁残垣,在寂静的街角堆放着,无人问津。
      丰顺建桥围,穿越600年的元明清三朝古城
      沿着古村落的青石板路走后不久,北门便映入眼帘。门楣之上,名曰“众星拱北”,据言,此名源自《论语》,寓意着天上众星环绕北辰,如同旧时贤德国君在位,受天下臣民之拥戴。门扉两侧,墙体厚实而紧凑,外宽内狭,设计巧妙。门内,木栅横陈,枪眼孔隐约可见,透露着往昔的
      戒备与严峻。登上二楼,居高临下,四周尽收眼底。靠近了才发现,那些枪眼,采用整块石头凿成,嵌入城墙之中,内宽外狭,既方便守城者自由选择射击角度,又有效防止了外面子弹的穿透。而今,北门之下,台阶斑驳,青苔密布,仿佛许久未曾有人踏足。残垣之下,却生长着茂盛的绿草,随风摇曳。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那久远的战鼓声,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庄严。
      因北门内外建筑较东南二门相仿,我们并未在此过多停留,脚步也渐渐快了起来。半晌,穿过西门楼,“西铭是式”四个大字赫然于眼前,这是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于1942年亲笔题写的。踏入西门,一座两层楼房静静伫立着,那便是“鉴初庐”。庐主张鉴初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国家和民族立下赫赫战功。鉴初楼内,虽未得以深入探访,但西门里内壁的表扬栏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字迹虽已斑驳,但每一行字,都是对善良与勇敢的见证,也是对后人的鞭策与激励。
      踏出围屋,心中满载着对这座古老建筑的敬畏与赞叹,我们缓缓离去。后视镜里,几个小朋友在西门牌匾下嬉戏玩耍,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为略显荒芜的城墙带来了一丝生机。曾经,这里或许车水马龙,繁华喧嚣;如今却物是人非。大地的图腾,似乎在这荒废中渐渐模糊,却又在孩子们的欢笑中重新焕发生机。
      或许,历史就是这样,有辉煌就有衰落,有繁华就有荒芜。但无论如何,建桥围屋和四座大门牌匾,都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来源:掌上梅州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