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坑埔头一个老汉的传奇故事
隔年菜籽也会生
话说清朝末年,汤坑埔头徐屋有一个五十出头老汉,家境殷实,膝下无儿,一女嫁曹寨陈屋。某年秋收完,佃农上交租谷后,事头无几显得空闲。想到自已五十出头,有财无丁,不禁有些伤感,萌发到女儿家安度晚年之意。
深秋,老汉挑着竹箩,里面装满白银和一叠契纸,到曹寨女儿家小住半个月,也未说明来意。有一天上午,外公内公正在闲聊,临近中午,女儿叫儿子喊阿公吃饭,外孙就径直走到两老面前,喊了一声:“阿公吃饭了!”外公应了一声:“好,知道了。”
老汉较少去女儿家,外孙对其有生疏感,天真无邪地回应了一声:“吾喊雅介(我的)公,不是喊你。”内公知道孙子说错了话,马上接嘴纠正:“两人都是你的阿公。”外公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面色沉了下来,但也未作声,当作无事一样。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外孙的一句话,刺痛了老人的心。心想也是,自己是“借公”,借来的公,在女儿家没有属于自己归宿的地方。这习俗至今在粤东一带还有遗存。经过几天的考虑,老汉决定还是回到埔头老家,安度余生。
于是,辞别亲家、女婿、女儿等人,留下若干银元给女儿,把契纸及大部分银元带回。经过大山背村的路上,见路旁有一农妇在田里种萝卜(汤坑人称“点菜头”),便有意地问她:大嫂,“点菜头”隔年菜籽会生么?农妇答:“只要会qi(新鲜),隔年菜籽也会生。”老汉听后也喃喃自语:“只要会qi(新鲜),隔年菜籽也会生。”
问者有心,答者无意。当即老汉托该农妇作媒物色良家女子,继弦为妻,不久真的生一男孩。老汉一直活到八十多岁,见证了儿子娶媳生子,做了内公。
此后,徐屋一带乡邻就把这一趣事传开了。“隔年菜籽也会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老兵,原名徐尖兵,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人,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临古稀,闲暇偶拾拙笔,写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在报刊、微信公众号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