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丰顺:遭10次轰炸,投弹65枚,死伤400余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珍惜和平,激发爱国热情,砥砺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笔者读书阅史,寻访抗战老人,寻找抗战遗迹,记取当年丰顺军民抗战历史——
潮汕沦陷,丰顺成为潮汕抗战的大后方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5月10日,日寇登陆厦门;6月21日,占领潮汕前哨南澳岛 ;10月12日,登陆惠阳大亚湾,惠州失守,接着广州及周边地区沦陷;1939年2月10日,海口失守。随着厦门、大亚湾、广州、海口相继沦陷,汕头成为华南沿海唯一接收外来战略物资的港口。日寇为切断华南战略物资运输通道,遂于1939年6月21日,海陆空三军同时进攻汕头,次日汕头沦陷,27日潮安失守。日寇达到全面封锁华南出海口的目的后,由于兵力不足,放缓了进攻节奏。国民党军队155师(后157师、186师)、独立第9旅(后20旅)及广东地方保安团退守至揭阳炮台、潮安意溪一带布防,中日军队几年间在此一带对峙着。
潮汕沦陷后,丰顺上空战云密布。丰顺成为潮汕抗战的大后方、兴梅抗战的前线。国民革命军第七战区利用丰顺境内莲花山脉地理条件,加强防御力量,大量军队及地方抗日武装云集丰顺。1938年夏,第七战区预备6师从江西进驻汤坑,其第16团驻汤坑杨家祠、恒华里,第18团驻留隍、潘田;1943–1946年底,186师师部移驻汤西颖川学校,其第557团驻汤南、埔寨、汤坑铜盘一线,第558团驻汤坑、汤西、北斗一线1939–1946年底,第七战区抗日挺进队第一纵队两个团驻汤坑铜盘、埔河、汤西,政治部驻留隍、潭江广东省保安第16团、独立第9旅534团分驻留隍、潘田、茶背1945年3–4月,中美混合部队一个排驻汤坑上帝堂、一个班驻留隍;1939–1944年,第七战区伤病官兵收容所(48伤运站)设在汤西湖陂村第七战区总监部兵站13所驻汤坑大湖洲村;粤东粮食调节站(粮食仓库)设在汤坑田心陂美楼等。
潮汕的国民党统治机构和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内迁丰顺汤坑、留隍、丰良等地。汕头市政府先迁普宁,后迁丰良大椹;广东省潮汕区国民党党务督导办事处由普宁移设丰良;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兼保安司令部由潮安迁至丰良布心、后迁汤西颖川广东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由汕头迁至汤坑恒华里;广东区统税局潮梅分局迁至汤坑蓝田书院;广东区货物税粤东分局迁至汤坑;粤东盐税局迁至汤坑河唇街;揭阳县政府迁至汤坑;汕头同济医院迁至丰良黄家祠;汕头私立时中学校先迁留隍、后迁汤坑;中国银行揭阳办事处迁至汤坑东二市;中国农民银行汕头分行迁至汤坑北社街;汕头战时医院迁汤坑、潮安战时后方医院迁潘田等。
潮汕部分商业机构也转移到丰顺开设分店或商号,一些商人及民众疏散至丰顺。汤坑、留隍、丰良等墟市成为国统区与沦陷区之间商品流通的中转站,全县商业一度出现快速发展和繁荣,“曾极昙花一时之盛”。青潭墟每天过往的客商、挑运工不下千人,店铺由三四十间增至70多间,扩建临时篷寮70多家。
潮汕沦陷后,丰顺政府民众做好战争准备。汤坑青年抗敌先锋队集中训练,组织随军工作队;在汤坑创办平民医院,组织抗日救护队; 丰顺第一中学迁建桥环清,汤坑中学迁汤西颍川,留隍球山中学先迁小胜、再迁潭江;破坏桥梁道路,掩护村民转移;征收杉树竹子堵塞韩江留隍、潭江段,阻止日海军溯江而上,等等。
抗战时期丰顺主要战事
(一)、日寇飞机对丰顺狂轰滥炸。1937年8月31日早晨8时,2架日寇飞机入侵潮汕及丰顺汤坑、丰良、留隍等地侦察,在丰顺境内投弹数枚,此为日寇飞机第一次轰炸潮汕地区,揭开了潮汕(丰顺)抗战历史。至1945年,日机先后10次对丰顺汤坑、汤南、埔寨、丰良、留隍等地狂轰滥炸,炸死平民199人,炸伤平民228人,炸毁房屋、商店100多间,炸死不少猪牛牲畜。丰顺学宫、丰顺第一中学、汤坑中学、龙山中学、球山中学等学校,先后遭到日机轰炸。许多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造成平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最为严重的是:1938年8月31日(时值丰良墟日)上午10时,日寇飞机8架飞到丰顺县城丰良进行疯狂轰炸,投弹65枚,炸毁新老街民房、商店100多间,炸死100多人,炸伤170余人,现场惨不忍睹。
(二)、日寇第一次入侵丰顺汤坑。1944年12月9日,日寇为配合其太平洋战场需要,急需打通粤汉线。入侵潮汕的日伪军集中7000多人,开始对潮汕腹地普宁、丰顺大举进犯,实施“武力平定作战”计划,策应其打通粤汉线战略。丰顺是梅州市唯一受到日寇占领的县。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丰顺第三区(汤坑区)有名可载被无辜杀害民众30多人,砍伤民众多人;更残暴的是把一名民众绞杀后,头颅挂在汤坑关爷庙前示众;强奸妇女6人,2名少女被轮奸至死;留隍船工3人被日寇海军截堵于韩江潮安段被杀;埔寨、苏姑山村民30多人被捕,汤坑100多人被抓去扛杉木缚木排,有的民工活活冻死……
日寇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丰顺军民的奋力抵抗,他们利用有利地形和村庄与日寇作战。较大的战斗有以下3次:
1、汤坑埔河之战
1944年12月10日凌晨,日寇田中久一部队两个中队在伪军配合下,沿揭丰公路气势汹汹长驱直入进犯汤坑。国民党第五行政督察专员陈卓凡带领保安队向丰良撤退,国军186师557团奉命在汤坑铜盘、湖下、小水田村一带依山阻击,186师主力退守至猴子岽南麓(现北斗镇石角坝村一带)。557团机枪连连长黄龙明在小水田村开枪打死日寇1名,之后黄连长遭日寇炮击阵亡。国军力战不敌,遂从湖下、小水田村沿汶水溪岸向埔河撤退。日寇随后追击,并抢占埔河的西山岽和乌石岽,企图合围截击国军退路,557团营长严珠甫及4名士兵,为掩护全团主力突围,在埔河文庙溪边阵亡。国军退守至埔头寨与日寇展开巷战,打死打伤日寇多名。后日寇进驻埔头寨徐屋祠堂宿营。
2、汤坑苏姑山之战
1944年12月13日凌晨3时,在汤坑宿营的日寇向苏姑山村、北斗石角坝村进犯。日寇兵分两路成犄角之势,一路沿丰汤公路直抵苏姑山村,进至石桥头村龙颈岭时,被国军558团哨兵发现,开枪打死日寇1名。驻守龙颈岭的558团一部闻声溃逃,前沿阵地只有邓连长组织20余名士兵阻击,且战且退至苏姑山村打巷战,有一个班的士兵利用民房“洋楼”与日寇对垒。驻守苏姑山一线的558团一部登上黄岽、乌烟岽和苏姑岽3个山头与日寇激战。此役,击毙5名日军。邓连长及几名士兵在激战中身亡,10名士兵被日寇俘虏,参与阻击的7名士兵被枪杀。另一路日寇经榕江北河西岸的石湖、石江、凹上村至北斗石角坝村,受到国军186师、独立20旅、广东省保安团、丰顺抗日民众自卫大队等武装力量的有力阻击,国军且战且退至白石坷一带建立防线。国军186师师长张泽深命令“死守石角坝”(兴梅民众称“死守猴子岽”),利用猴子岽崇山峻岭与日寇打阻击战。日寇终因猴子岽崎岖险峻,骑兵、机械化部队作战受阻,以及兵员不足、天气寒冷等原因,止步于猴子岽南麓。抑或占领兴梅非日寇战略目的,“故旋入旋出,久未踞也。”
3、埔寨坎头山之战
1944年12月10日凌晨,日寇沿揭丰公路兵分两路进犯汤坑。右路日寇沿铜盘、湖下、小水田村直扑汤坑埔河(前文已述)。左路日寇沿汤南新楼方向,经邓屋寨、内岭山脊向汤西包抄,后日寇进驻汤西颍川学校宿营。12日下午,驻颍川学校的日伪军200多人,经汤西大罗村、埔寨万安村向五里亭埔寨进犯,当晚在塔下村宿营。广东省保安2团陈嘉东团长奉命从惠来率五六百人,当晚2时进驻埔寨,在坎头山至伯公塘一线布防,于鲤鱼地、马山岗等前沿阵地埋伏。乡公所派30余名乡自卫队员配合作战。13日早晨8时,日寇从塔下村开出,进入埔寨南门桥时,受到我驻守军民开枪射击,击毙日寇1名。日寇随即冲进寨内,利用民房向南门桥还击,随后又登上新塘岭和龙身岽山头,用迫击炮炮击我守军前沿指挥所。敌我双方在坎头山一带,从早晨激战至下午,埔寨民众送水送饭到前线慰劳我军。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保安2团守军逐渐向太洋村方向撤退。这次战斗,击毙日寇3名,伤11名,保安2团林鹤松营长等37名官兵、埔寨民众21人阵亡。日寇占领汤坑几天时间,肆意抢掠墟市商铺的粮、油、糖等物资、中楼粤东粮仓的粮食及农民的猪牛牲畜,造成民众重大财产损失。
在这三次战斗中,丰顺军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日寇不得不于12月16日向揭阳方向撤退。
(三)、日寇第二次入侵丰顺汤坑。1945年初的中国战场,日寇已呈强弩之末。为抢掠战略物资,1月25日,日寇再次从揭阳进犯汤坑。国军守军不战而退,留下10多支枪给汤坑民众自卫队,与日寇战斗一个多小时。终因力不能敌,只能撤退至铜盘、湖下一带密密麻麻的甘蔗地,不断骚扰袭击日军,以至日寇不敢久驻。日伪军“布袋队”继续抢掠汤坑墟市商铺的粮、油、糖等物资,以及农民的猪牛牲畜后,27日撤出汤坑退守揭阳。
日寇两次入侵丰顺汤坑,杀死平民323人,伤平民8人,国军官兵牺牲59人。
抗战期间,兴梅各县派出抗日民众自卫队到丰顺抗战前线支援。如1940年夏,兴宁县水口挺进中队开赴留隍协防;1944年冬,平远县严应鱼将军奉命率梅蕉平埔四县地方武装,开赴猴子岽协防,配合丰顺军民与日寇作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救亡活动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冬,在汕头加入共产党的冯剑南(汤坑铜盘村人),受“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和中共韩江工作委员会的指派,回丰顺建立“汤坑青年抗敌同志会”(以下简称“青抗会”),在此基础上重建党组织。1937年12月,“青抗会”在汤坑成立,徐思舜任队长。随后,“青抗会”会员深入基层,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并相继在三友乡、罗家约、石角坝、八乡等乡村成立分会,进一步壮大队伍。不久,丰顺第二区(留隍区)也成立“留隍青年抗敌同志会”。全县“青抗会”会员达1200多人,成为潮梅地区抗日救亡运动最活跃的县之一,亦为日后丰顺民众奋起御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青抗会”成立后,不少进步青年、老师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中共汤坑支部成立,书记冯汉邦。接着,中共汤坑支部又发动各界妇女,成立“汤坑妇女青年抗敌同志会”(以下简称“妇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成为中共秘密领导下,公开合法的抗日救亡团体。中共汤坑支部又利用东海学校,创办由我党掌握、公开发行的《文海报》,宣传各地抗日救亡活动情况。1939年1月,中共留隍支部成立,书记丘逸群。至此,丰顺县的中共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威信不断提高。
丰顺汤坑、留隍两地“青抗会”成立并迅速发展,在墟市农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合法化和公开化,与时任丰顺县长罗克典及丰顺第三区(汤坑区)区长徐影三,对抗日救亡运动持同情态度有关。汤坑“青抗会”成立后,队员100多人在汤南进行军事训练;徐城等9名中共地下党员组成随军工作队到汤坑铜盘,揭阳汾水、新寮等地驻军进行抗战宣传;汤坑“青抗会”“妇抗会”会员20多人在丰顺县内新楼、遥前、黄金、留隍等乡村宣传抗日救亡;青抗会员、中共地下党员丘达波到汤西石江村与地下党组织联系,同时掩护丘屋寨村民转移时与日寇相遇被杀(202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批,丘达波同志被评定为革命烈士);青抗会员、地下党员徐院池、黄碧容夫妇,动员组织爱国医护人员加入民族英雄徐名鸿烈士之伴侣黄郁青(汤坑人称黄姑娘)为队长的汤坑抗日救护队,赶赴现场抢救受伤民众。
当国军和地方武装在潮汕前线抵御日寇的时候,汤坑“青抗会”会员在汤坑、汤西、八乡等地开展打击地方反动分子和除奸活动。抗战期间,以“青抗会”会员为骨干的乡村民众自卫队、守青队,参与骚扰日军、抓汉奸、破坏公路桥梁,加强乡村自卫等活动。1940年1月,一名汉奸潜入汤西石江村,被青抗会员、中共地下党员胡尤遨发现,从其身上搜查出描绘汤坑各地路线图,后押解至汤坑驻军,就地枪决。
1944年冬,党中央同意恢复广东党组织活动,建立抗日武装。1945年3月,在丰顺八乡山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梅州韩江纵队第五支队,古关贤为支队长。发动群众,开辟八乡山抗日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1938年7月,广东省御侮救亡会丰顺分会成立,由爱国归侨张鉴初为主任委员;1941年4月,丰顺县自卫团大队长吴柏苍奉命率部参加潮阳县城战斗;1942年5月,国军独立第20旅旅长张寿在留隍召集潮丰各界会议,对韩江留隍—九河段的船上物资实行登记查验,对侵略潮汕的日寇实行经济封锁;严査汤坑吊钟山钨矿,防止战略物资落入敌手。
抗战初期,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将士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一次次击退日寇进攻,坚守上海闸北33天。这其中就有徐名鸿、黄日三、罗吟圃、黄郁青、徐茂山等丰顺籍将士参战。全面抗战时期,吴逸志中将、陈勉吾少将等丰顺籍国军官兵,在全国各地抗日战场上与日寇作战。
丰顺籍华侨积极参加抗战
1938年6月,受广东省绥靖主任余汉谋委派,邑绅丁培纶、丁培慈及梁若尘等,赴越南、泰国、马来亚诸国进行募捐,向华侨宣传抗日,历时两月余。各地侨胞捐款80余万元,转交给广东各界募款购机委员会接收使用。
丰顺是著名的侨乡。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丰顺籍华侨,积极响应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以募捐、推销公债、招募机工回国服务、抵制日货等方式支持祖国抗战。新加坡丰顺会馆组织妇女卖花队、文工队,以劝募、卖花、义唱和街头宣传等方法,募集抗日资金,动员华侨回国抗日。旅泰侨领张鉴初,在泰国带头从事抗日活动,被泰政府驱逐出境,回国后在重庆受到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接见。旅印度丰顺侨领陈霖初,为支持祖国抗战而放弃商务,奔波于印度各地向华侨募捐,并代表印度华侨携款回重庆捐给国家。旅泰丰顺华侨罗怡兴凭其声望地位,组织倡导钟表协会,号召同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直至日寇投降。旅泰丰顺华侨冯灿利在泰国从事抗日活动被驱逐出境,回到丰顺后即离别妻儿,北上奔赴前线。旅泰丰顺华侨青年徐思恒、徐名冇、徐秋章等人参加泰国华侨青年参军志愿队,经云南返国从戎,参加长沙会战等战斗,徐名冇壮烈牺牲,徐思恒受伤。旅泰丰顺华侨吴伊璜募集10万多元捐给祖国抗战,1943年5月又送子吴模参加远征军。新加坡丰顺会馆响应南侨总会发动华侨组成“回国机工”的号召,送丰顺华侨青年机工范荣辉、姚锡文、陈带棋、徐杏初(桐湖)等回国,在滇缅公路运送战略物资。旅泰丰顺华侨学生蔡演威、陈庄辉回国读书,积极参加校内进步活动。1943年蔡演威在安徽参加新四军打击日寇,1944年底陈庄辉参加远征军在云南、缅甸对日作战。广大丰顺华侨为祖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等国被日军占领。旅马丰顺华侨青年、马来亚共产党员徐国保、黄三山等人,在马来亚共产党领导下,与侨居地人民一起,同日本占领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日军投降。徐国保任马来亚抗日人民军第二独立队第十五中队队长,在森美兰州葫芦顶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无条件投降赢得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是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共御外侮、艰苦抗战的结果。
没有昨天的苦难,便没有今天的辉煌;
没有曾经的牺牲,便没有当下的幸福。
历史不能忘,吾辈当自强!
老兵,原名徐尖兵,丰顺县汤坑镇人,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临古稀,闲暇偶拾拙笔,写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在报刊、微信公众号刊登。
网友:徐尖兵/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