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来的队伍,让潘田镇村集体收入翻番
潮客小镇网 来源 :潮客汇 2025年09月26日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一支肩负使命的“帮扶先锋队”—— 广州市海珠区驻丰顺县潘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他们以专业视角为镇村发展“问诊把脉”,以务实行动为集体经济发展破解难题,迅速拉开了潘田镇村集体经济转型提速的帮扶序幕,为这片土地注入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深调研、寻密码
锚定产业融合新方向
“不打无准备之仗”,工作队入驻后,首要任务便是摸清潘田镇的“家底”。他们放弃“大水漫灌”式帮扶,转而采取“精准滴灌”策略,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全镇13个行政村、1个社区,与镇村干部座谈交流,和农户拉家常、访民情,详细掌握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发展痛点——部分村庄存在土地撂荒、传统种植效益低、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成为制约集体经济增长的“拦路虎”。

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先志与企业负责人、菊花种植技术顾问到田间探讨种植菊花的效益和前景。
经过多轮研讨与论证,工作队达成共识:唯有走产业融合之路,才能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在新联村调研时,他们发现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极适合金丝黄菊与马铃薯生长,且两者可实现季节性轮作,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借助金丝黄菊的观赏性拓展乡村旅游价值。这一发现,成为工作队为潘田镇量身定制的产业融合“新密码”,也为新联村找到了一条“农业+旅游”的特色发展路径。
建示范、促成效
打造帮扶增收新样板
2025年8月,工作队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成功牵线丰顺帆臻药业有限公司,在新联村落地金丝黄菊示范种植项目,总投资约100万元。新联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迅速响应,仅用半个月便完成100亩农田的集约工作,打造示范种植基地。企业同步计划在潘田镇扩大种植规模至600亩,为项目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新联村驻村第一书记到田间看望正在施肥劳作的工人。
“轮作模式让土地‘活’了起来!”这是当地村民的直观感受。以往种植稻谷,每亩年收入不足2000元,而金丝黄菊与马铃薯轮作后,每亩综合收益提升近3 倍,村集体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项目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红利,直接解决3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问题,村民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此外,工作队还推动烤烟烘干设备错峰用于金丝黄菊加工,既降低了设备闲置率,又为农户额外增收10余万元,实现“一设备多用途、一资源多效益”。
在利益联结机制上,工作队创新推出“要素入股”模式,鼓励农户以土地、技术、资金等入股经营。这一举措让农户从“打工者”变身“股东”,除劳务收入外,还能享受年底分红,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强信心、谋长远
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如今走进新联村的金丝黄菊种植基地,翠绿的枝叶间已缀满花苞,微风拂过,摇曳生姿,预计11月将迎来盛花期,届时金色花海将成为潘田镇的“网红打卡地”。“工作队带来的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套‘富民强村’的好思路!”新联村党支部书记朱新俊感慨道,“‘金丝黄菊+马铃薯’轮作模式,就像一场‘土地魔术’,让撂荒地变成了‘增收田’,小散田整合为‘连片园’,村集体经济结构彻底转型,村民发展信心更足了!”

工人在田间为长势喜人的金丝黄菊松土除草。
按照规划,新联村将以金丝黄菊盛花期为契机,同步发展农家乐、民宿产业,打造“赏花—采摘—品菊茶”的乡村旅游链条,推动“农业”向“农旅融合”升级。这一计划与工作队的长远布局不谋而合——未来,工作队将联合镇党委、政府,整合政策、资金、技术资源,把新联村示范基地打造成“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标杆项目,力争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
除了特色种植,工作队还将目光投向潘田镇的传统优势农产品。针对潘田米粉、米酒、高山番薯等“土特产品”,正在联合科研机构改良品种、升级加工技术,打造标准化生产线;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潘田味道”走出大山、走向全国,推动传统农产品从“低端外销”向“高端品牌”转型,构建“一村一品、多村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从产业调研到项目落地,从模式创新到效益提升,海珠区驻潘田镇工作队始终以“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为目标,用实干与担当为潘田镇乡村振兴注入“海珠力量”。如今的潘田镇,正沿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道路稳步前行,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