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丰顺引来超240亿投资,签约纳统项目104个…
纵览发展历程,丰顺始终与时代同频,在战略机遇中稳步向前。
时间的指针拨至2022年,两大战略机遇相继落地,为丰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全面实施,为县域城乡融合擘画路径;二是《梅州方案》成功获批,推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迈入统筹新阶段,让丰顺站在了“苏区+湾区”双向赋能的历史新起点。
乘势而上,方能抢占先机。2023年伊始,丰顺便以豪迈姿态锚定新目标——争当建设苏区融湾振兴发展先行区主力军。
这份决心,化作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行动,既紧抓发展根本,靠改革破局、靠产业强基,激活县域内生动力,更以敢试敢干的魄力,将苏区融湾的规划转化为现实成效,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确保完成“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
激发内生动力
兴产业强实体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136.28亿元、增长9.5%,增速居全市第1、全省第4;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43.57亿元、增长6.5%,持续领跑全市并位列全省第9;
2025年上半年再传捷报,地区生产总值67.6亿元、增长6.3%,仍稳居全省前十、全市前三。
亮眼数据勾勒出丰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曲线。从宏观经济的稳健增长,到微观企业的突破领跑,丰顺正通过统筹推进“百千万工程”与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不断显现。
广东宇星阻燃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丰顺县,创建于1998年,是一家致力于环保、高效、新型阻燃产品技术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久前,该公司获认定为国家新一轮第二批支持的重点“小巨人”企业,成为梅州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阻燃、导热新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司将继续向光伏、导热、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拓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开发出更适应这些领域需求的高性能产品,并迅速推向市场。”宇星新材董事长罗宏波介绍说。
产业是强县之基,实体是兴县之本。紧紧抓住省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机遇,丰顺在产业项目导入、园区开发建设、联合招商引资、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协同联动,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共建“苏区+湾区”合作新模式落地见效,实现“反向飞地”实体化运营,成功引进4家湾区企业入驻丰顺(海珠)科创发展中心。
“统筹发展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施产值倍增计划,推动智能制造、电子电声、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和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丰顺县委书记张志锋多次提出,必须将“着力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苏区振兴的重要方向。
强化产业支撑,丰顺统筹发展传统、新兴、未来产业,推动智能制造、电子电声、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和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
产业的蓬勃生长,最终要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在工业升级的同时,丰顺以茶叶、特色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牵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支持智慧渔业产业园、灵芝孢子粉三产融合等项目发展,通过土地连片流转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而这份“产业红利”更延伸到民生领域——依托苏区融湾纽带,丰顺对接湾区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县域就诊率,引进湾区教育理念改扩建学校新增学位,借梅龙高铁融入湾区生活圈,改造农村公路便利出行……
从产业发展的“加速度”到民生服务的“暖温度”,丰顺正以产业兴为支点,撬动城乡美、百姓富,绘就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画卷。
汇聚融湾动能
抓协同活要素
4月19日,丰顺县招商推介会在深圳成功举办。丰顺县招商考察团一行与深圳市鹏湖文化促进会会员、在深乡亲代表等欢聚一堂,共话家乡情谊,共谋家乡发展,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户丰顺,助力家乡“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近年来,在丰顺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当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务实举措与暖心服务,为外出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注入强劲信心,搭建起返乡创业的广阔舞台。”深圳市鹏湖文化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陈建新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决定投资15亿元在丰顺丰良建设龙宇项目,项目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达20亿元,目前已动工兴建。
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丰顺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在“打粮食”项目上。
这头,实干树牢发展主线。丰顺动员全县干群坚持目标导向,凝聚社会力量,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和措施,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融湾和振兴中坚守“稳增长”主线。
那边,改革打牢发展基础。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丰顺加快推进扩权强县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等具体改革事项,谋划实施招商引资、土地综合整治等一批创造性、引领性改革,积极争取省市下放用地、用林、环评、用能等方面的行政职权,推动县域经济向高而行。
“去年在工作队帮助下,丰顺电声企业首次亮相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丰顺县电声行业商会会长黄天生表示,会展助力企业拓展客户、接触前沿信息,不仅开阔眼界,更推动企业主动转变思路、找准新赛道。
值得关注的是,为加快推动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去年底海珠区联合丰顺在广州新港东路工美港设立“反向飞地”,丰顺(海珠)科创发展中心专辟区域展示电声产品。
“潜在客户实地参观后,能直观了解产品、生产流程与技术实力,进而与本土生产基地建立更紧密的业务联系。”丰顺县电声行业商会主任林坤介绍。
内聚力量,外聚资源。丰顺并未止步于“反向飞地”的建设,深度挖掘《梅州方案》和省《若干措施》政策红利,加强与中央部委和省级部门对接,精准梳理政策清单、项目清单,推动各类资源要素集聚,近三年争取到上级资金近130亿元,其中项目资金88亿元、债券42亿元。
如今,随着要素瓶颈的不断突破,丰顺的融湾发展已形成“以项目聚要素、以要素促产业、以产业强县域”的良性循环,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完成“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
对此,张志锋表示:“要坚定不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以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为突破口,牢牢扭住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更好统筹城乡融合、绿美丰顺、文化强县、重点民生、安全发展工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数说
●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28亿元,增长9.5%,增速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4;2024年GDP达143.57亿元,增长6.5%,继续保持全市第1、全省第9;2025年上半年GDP67.6亿元,增长6.3%,稳居全市第3、全省第10
●近三年争取上级资金近130亿元,其中项目资金88亿元、债券42亿元,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提供资金“活水”,破解县域发展资金瓶颈
●以“融湾”为导向,近三年实施汕梅高速改扩建、235国道综合提升等重点项目173项,计划总投资64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1亿元,交通、产业、民生类项目同步推进,夯实融湾“硬支撑”
●创新探索“苏区+湾区”合作模式,实现丰顺(海珠)科创发展中心“反向飞地”实体化运营,成功引进4家湾区企业入驻,搭建产业协同、资源对接的“桥头堡”
●近两年净增“四上”企业98家,总量达243家,今年力争再净增30家以上,市场主体“量质齐升”,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近三年签约纳统项目104个,计划投资241.69亿元,商会招商、产业招商、平台招商多管齐下,为苏区融湾储备“项目后劲”
融湾亮点
建强融湾平台 合作发展提质效
“来丰顺就对了,没有后顾之忧。”在广东丰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彭弼文看来,丰顺宜居宜业生活圈既符合企业发展所需,亦符合自身生活所求。“我还不断介绍周边的朋友过来丰顺投资兴业,安居乐业。”
毋庸置疑,企业负责人的主动“代言”,既是对丰顺宜居环境的认可,也体现了丰顺“聚人”举措对产业发展的反哺——稳定的人口基数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保障,而产业的繁荣又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吸引力,形成“人产城”融合的良性循环。
融湾发展的成果最终要惠及群众,丰顺将苏区融湾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持续发力。
聚力攻坚“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丰顺县围绕“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以县城和典型示范带动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治理、全域融合,重点提升县城聚人聚商聚产能力,构建城与产、城与人、城与乡的“双向”融合发展格局。
近年来,丰顺深化海珠—丰顺对口帮扶,依托共建的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坚持产城融合、城产一体,扎实推进梅州丰顺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近三年投入近60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标准厂房、万洋众创城、国际声谷三大平台提质增效。
目前,电子电声和五金产业配套园一期(电镀片区)已动工建设,工人文化宫、配套服务中心、美食街、园区路网等功能配套持续完善,丰良、茶背、汤西3个跨镇域扩容园区加快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
完善硬件的基础上,丰顺大力实施“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做大做强县域功能性国企,园区运营管理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园区工业总产值首破百亿、达103.7亿元,比2022年增长53.62%,今年力争达到119亿元以上。
此外,丰顺正积极实施“免费梅州”促招商引资及创业行动,储备9万平方米免费标准化厂房、3000平方米以上免费创业空间、3600平方米以上免费办公场所、43套人才公寓以及575间高品质酒店房源,吸引企业人才来丰就业创业。
观察
不止“融进去” 更要“共升级”
在苏区融湾的浪潮中,丰顺没有选择“单向对接”的被动模式,而是探索出“向内挖潜+向外借力”的“双向奔赴”之道,一个个鲜活的亮点,勾勒出县域融湾的丰顺路径。
“反向飞地”打破地域壁垒,成为融湾“桥头堡”。在广州海珠区工美港,丰顺(海珠)科创发展中心不仅是丰顺在湾区的“窗口”,更是产业协同的“纽带”。4家湾区企业的入驻,让“苏区制造”与“湾区市场”直接对接。毋庸置疑,这种“跳出丰顺看丰顺”的思路,打破了传统“飞地”的“单向转移”模式,实现了“苏区资源+湾区平台”的双向赋能。
商会招商激活“乡情动能”,成为融湾“助推器”。“用乡情聚人心,用服务引投资”,这是丰顺招商的秘诀。近年来,丰顺通过“乡情招商”“以商招商”,签约纳统项目104个、计划投资241.69亿元,让“乡愁”变成了“乡建”的动力。
基础设施互联打通“融湾动脉”,成为融湾“硬支撑”。汕梅高速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235国道综合提升项目稳步实施,近三年173项重点项目、645亿元计划总投资、12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丰顺正以“交通互联”打开“融湾入海”新格局,真正拉进苏区与湾区的距离。
产业协同实现“双向升级”,成为融湾“核心力”。丰顺没有盲目承接湾区产业转移,而是选择“优势互补”的协同之路:一方面,将电子电声、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推出去”,借助湾区平台拓展市场、对接技术;另一方面,将湾区的先进理念、创新资源“引进来”,推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让丰顺的融湾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资源加快“双向流动”,织密融湾“软纽带”。既靠资源吸引人,更靠合作留住人。丰顺深挖温泉康养、客潮文化、红色研学等特色资源,主动与湾区文旅企业、高校院所搭建合作桥梁。通过一系列合作,让丰顺文旅资源的魅力得到充分释放,更让两地人才在交流碰撞中实现能力提升,为融湾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软实力”,让苏区与湾区的文化联结更紧密、情感共鸣更深厚。
来源:财丰民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