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婚嫁,客家人的一生都与它有关
客家地区的祠堂建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作为传统客家宗族社会的标志和象征,宗祠不仅是放置祖先神牌及祭祀祖先的殿堂,更是族人议事聚会、婚丧嫁娶的场所,是宗族“联宗”的重要处所,也是聚落的文化中心,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客家村落社会有深远的影响。
01
祠堂内的婚丧嫁娶风俗仪式
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客家人对其尤为重视。按照传统习惯,婚丧嫁娶的风俗仪式都要在祠堂内完成。以嫁娶为例,一般情况下,新娘要先在祠堂辞别祖先,再出嫁到男方,到了男方家,也要先到祠堂祭拜祖宗,再举行婚礼。“十里不同风”,不同地区的客家习俗也不尽相同。仪陇客家女出嫁时,必须换上新鞋,由父母或兄弟、亲戚将新娘背到祠堂辞别祖宗,使鞋底不沾土上轿。也有的地区是把新鞋放进轿里,让新娘在轿前蹬掉旧鞋穿新鞋,忌带走娘家的土。在客家人看来,不带走泥土就是不带走娘家的财气,如果带走了泥土,娘家就要变穷。

02
祠堂内的“响丁”习俗
与结婚一样,客家人生子,也被认为与祖先有关,因此要在祠堂举行活动。盛行在祠堂“响丁”的习俗,又叫“上灯”。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上灯亦即出新丁。由于客家先民初到落脚地时人口稀少,势单力薄,产生了多生人丁的愿望。“响丁”是庆祝添丁,由同村同姓在老祖屋即祠堂迎新花灯(丁)、升花灯(丁)。花灯寓意美好,寄托着客家人希望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家业发达的愿望。
03
逢年过节欢聚祠堂
客家祠堂固然庄严肃穆,但也有轻松活泼的时候。逢年过节,族人都会到祠堂欢聚一番。元宵节时,有的祠堂举行花灯展,陈列着图案精美的各式灯笼。有的地方还有“跳元宵”的活动,元宵之夜,本族嫁出去的姑娘聚在娘家祠堂,手拉着手,在天井周围跳跃转圈。许多客家祠堂还设有戏台,戏台一般设在下厅。各祠堂演戏的时间不一致,但相对集中在每年春节和秋收时期,每次演戏短则三五天,长至一两个星期,甚至更长。
据了解,有的地区还有抬龙灯、游大花灯活动,祠堂也是主要场所。出龙灯前,即抬着龙灯巡游前,要在祠堂中举行仪式,祭龙灯,游完之后,还要将龙灯抬到祠堂上香。出花灯亦是如此,从宗祠上香开始,最后回归宗祠,将花灯置于宗祠的厢房内,或者将花灯用油纸包好,悬挂在祠堂的屋梁上。





002.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