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隍这位革命烈士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郑显芝(1921—1949)
郑显芝(1921—1949),又名郑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政治活动家、青年运动领导者。曾任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应用力学教师、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党部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副主任等职。
他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领导“新青联”配合地下学联开展活动。1948年10月,被捕。1949年5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浦东戚家庙(今世纪大道与浦电路交汇处)。是与李白烈士(《永不消失的电波》人物原型)同时同地牺牲在浦东戚家庙十二烈士之一,也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利群书报社案七君子”之一。
![【郑显芝】留隍这位革命烈士的故事,你听说过吗?](https://chaoke7.oss-cn-shenzhen.aliyuncs.com/user_files/11/screenshot/58043251_1599446283.png)
《解放日报》1951年5月7日报道了十二烈士牺牲两周年纪念大会 (资料图片)
“学霸”多才艺
郑显芝,广东丰顺县留隍九河下围村人。5岁就读于成德小学,10岁获全县小学较艺全场冠军,县长梁国材奖“出类拔萃”银盾。12岁报考潮安金山中学初中,在70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因日寇侵华,郑显芝便转学留隍球山中学,成绩优异,县长刘禹轮奖“英才挺拔”匾。
1940年,郑显芝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闻名广东全省的梅州中学高中;1942年,毕业后赴重庆;1943年,他参加中央大学入学考试,又获工学院第一名。他学机械,但对文学、写作、音乐、舞蹈等都很有兴趣。他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且平易近人,对朋友非常热情。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迁回南京。他在学校组织青年会歌咏队,参加者常有百余人。郑显芝担任指挥,教唱和排练进步歌曲,以此鼓舞青年人的朝气和理想,广泛团结同学。他主办的快报壁报,内容丰富,文字清新,引人入胜,富有感召力,深受同学的拥戴。
在中央大学4年学习期间,郑显芝积极参加学运,逐渐成为南京学运领导核心。他非常坚毅勇敢,又很机智,善于周旋,对革命充满信心。他在送给一位同学的一首小诗中写道:“罗马城不是一日造成的……/别轻视那潺潺细流,/一年年的,/他将到达大海……”以鼓舞同学树立起革命必胜的信心。他策划组织南京大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游行示威活动,担任领队。当时,他的堂兄郑文敏任宪兵少尉,在南京执勤,常见郑显芝带头呼口号,屡劝郑显芝离队而未从。
1946年秋,郑显芝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南洋的机会,立志为战后满目疮痍的祖国重建而奋斗。
1947年9月,他来到上海,任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应用力学教师,并担任进步青年组织“新青联”(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的副主任,积极开展革命工作。
1947年年底,郑显芝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2月,郑显芝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任农工党上海市党部青年运动委员会委员,领导青运工作。此时,由农工党上海市党部领导的青年外围组织“新青联”的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市党部青年运动委员会委员的郑显芝,在教书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在青年运动委员会主任、同为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中共党员赵寿先的领导下,广交青年朋友,同大家促膝谈心,并不定期地举办各种题材的报告会,邀请社会进步人士谈爱国主义、青年人的理想情操等,鼓励青年朋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建立人类美好的社会而作贡献。当时,“新青联”成员遍及全市大中学校,在立信会计学校和中华职业学校内建立了小组。“新青联”积极配合地下学联开展活动,对全市爱国民主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亲友写信劝他出国深造,他回函说:“在这动荡的年代,国内政治急剧转变之秋,我不能轻易离开祖国。”
戚家庙牺牲
当烈士们的相关单位联合筹备在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再次召开上海各界追悼烈士大会时,金庆祥同志和奚鑫培同志又代表学校参加了筹备工作。金老在回忆录中写道:“联合追悼会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各界代表千余人到会,以极其悲愤和敬仰的心情参加会议。除追悼在5月7日被杀害的烈士外,还一起追悼因‘利群书报社’事件于1948年10月31日被捕,在狱中只度过了24天,而牺牲在监狱中的我校另一位老师赵寿先烈士。会议氛围沉痛、悲愤、激昂,与会者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