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只知流量明星,却对屠呦呦、袁隆平一问三不知?
潮客小镇资讯home 2019-06-21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
#青蒿素 红斑狼疮治疗#
点进去发现,这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青蒿素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这条新闻看上去看上去无关痛痒,但对于真正患病的人来说,无异于救世主降临。
有一条帖子名叫:
“我室友看到屠呦呦团队的新成果在哭。”
发帖网友的室友去年被检测出系统性红斑狼疮,因为是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问题。
斑狼疮与艾滋齐名,号称“不死癌症”,只能一直吃药,一辈子永无止境的吃药维持着。这一次,她终于可以吃羊肉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次青蒿素的突破所产生的贡献,仅仅是屠呦呦一生所做贡献的一部分。
为了让更多人明白屠呦呦做的事情,今天君君给大家带来BBC为她拍摄的致敬的纪录片——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推荐理由:最伟大的中国科学家之一
时 长:58min
上世纪60年代,当时正值越战,交战双方减员严重并非因为战斗而是“第三方敌人”——
疟疾。
在茂密的雨林的成千上万士兵,在被携带疟疾的蚊虫叮咬后,完全丧失行动能力。
因为疟疾死亡的人数,超过因战争死亡人数的5倍还要多。
国内也同样疟疾泛滥,仅仅1955年一年时间,海南疟疾发病人数就超过了28万例。
当时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了研究出新药,花费了巨资,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却一无所获。
1967年5月,中国39岁的研究员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研究组组长(也是唯一一名成员)。
那时,她的设备只有电、水、显微镜。
开展研究后,她独自前往河南,与两个女儿分隔两地。
三年来,母女三人仅见过一次面。
再见时,大女儿已经生疏到不愿意叫她“妈妈”,小女儿甚至都不认识眼前的母亲。
但背负了国家使命的屠哟哟,决心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2000多个药方中找到答案。
某天,她读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书中提到一条处方,可以治愈疟疾的发热症状。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就这样,经过两年的苦熬和反复试验,在失败了190个样品后。
在青蒿叶中提取的青蒿素,显示疟疾治愈率达到了100%!
此时还没人有把握,新研发出来的药物用于人体是否安全。
屠呦呦这时候站了出来,主动提出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最终,屠呦呦拿命和疟疾的这场搏斗大获全胜。
青蒿素被证明有效,且对人体无毒无害。
随后屠呦呦立刻去往当时疟疾最为严重的海南地区,1988-2011年,海南每年疟疾发病率从28万,降到了9例。
不仅中国,从此以后全世界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了50%。
但这样拯救全人类,且是救命的唯一药物,并没有用于商业上的收益。
那时候她们对于专利的一无所知,所有研发出来的东西都上交了。
直到2015年,屠呦呦成为了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在此之前,屠呦呦籍籍无名,是个几乎无人知晓的“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出国经历,无院士头衔)
为人类科学事业奉献了半辈子,拯救全球无数人的生命,而她在40年后,才被公众知道。
屠呦呦在领取诺贝尔奖的时候说:
这个荣誉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一生奉献,她拯救了千万中国人,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
今年已经89岁的屠呦呦,仍然醉心于研究青蒿素之中。
这次她的团队,又发现了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红斑狼疮。
我相信她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或许对她来说,无论有没有荣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BBC发起的“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中。
屠呦呦打败了霍金,与爱因斯坦、阿兰图灵和居里夫人并肩“20世纪最伟大的四位科学家”。
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对于屠呦呦的入选,BBC给出三大理由:
“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
“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
“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可这样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成就,竟然也进不去热搜前三。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就?
几天前,林志玲宣布结婚的消息,让微博瘫痪。
接着,景甜宣布分手的微博,又迅速登上了热搜第一。
却不知道那一天,官方发布了袁隆平种植海水稻、开耕盐碱地的消息。
已经86岁的袁隆平跑去了迪拜,和团队一起在沙漠盐碱地上种海水稻。
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科研攻关,关乎13亿人的粮食安全。
但更多的人,只关心明星,只转发八卦。
像屠呦呦、袁隆平这样的伟人,或许早已决心奉献自己的一生。
但伟人不该被埋没,他们理应获更多的掌声和关注,被更多人记住。
爱国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我们自己的民族脊梁,让真正的中国学人的精神、风骨流传下去。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视频:英国人拍的屠呦呦短片,让人汗颜!!!
参考来源:知乎,搜狐
编辑整理:潮客小镇网
搬砖工:二十四节气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