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古野莆田讲潮州话
人口·民族]全县总人口510604人,主要为汉族,此外,还有少量蒙、回、壮、满、瑶、土家、黎、高山等少数民族居民。全县语言属客家方言,光德镇九社、古野镇蒲田等村杂有漳州、潮州语。
摘自旅行家天堂 之 大埔县旅游
需要古野的朋友来证实一下.如果是,这样大埔就有两处地方不是讲客家话了,以前说的“光德九社是大埔唯一不是说客家话的地方”就不对了。福建莆田是枇杷之乡、田径之乡,那里讲莆田话—-闽南话之一种,古野莆田跟福建莆田不知有何联系?
另外,”主要为汉族,此外,还有少量蒙、回、壮、满、瑶、土家、黎、高山等少数民族居民”,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竟然还有这么多少数民族,我以前认为除了汉族,就是畲族(而且也基本汉化完了),而这里偏偏没有提到。但我对文中的说法表示怀疑。
是古野埔田村。
我们上代是从福建漳州移迁来的(听我爸说,以前老**们挑着篓远离故土一直往前走,直到走到现在的村落,挑着的篓绳断了,就这样,老**从此就在这里落地生根了)讲的是漳州学。因为居住在韩江边,加上以前水运的原因,口音逐渐转化为潮州学。不过除了老一辈人,现在的后生仔没有几个会说学老话了。
光德九社村的漳州话也就庵科陈姓那一带,至今这个传统还保留的很好。
我就是埔田姓李的的 听奶奶说以前爷爷真的说漳州学话。
资料来源:http://bbs.514200.com/thread-100197-1-1.html
————————–
大埔县原有20个镇,2003年、2004年两次撤并乡镇后剩14个镇。
大埔县历史悠久,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义熙九年立义招县(时以韩江上游的5个流民营为单位组成义招县),属义安郡(潮州前身)。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万川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潮州府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立饶平县,县地域属之。
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之清远、恋洲二都置县,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明置大埔县延续至今。1949年解放后,大埔县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地区。1988年始属梅州市。1961年以前,县治设于茶阳;1961年春,县治迁湖寮至今。
2000年,大埔县辖20个镇:湖寮镇、茶阳镇、高陂镇、青溪镇、长治镇、三河镇、英雅镇、大麻镇、银江镇、洲瑞镇、古野镇、平原镇、光德镇、桃源镇、枫朗镇、百侯镇、双溪镇、大东镇、西河镇、岩上镇。
2003年,大埔县撤销古野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高陂镇;撤销英雅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大麻镇;撤销双溪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枫朗镇。
2004年,大埔县撤销长治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茶阳镇;撤销岩上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西河镇;撤销平原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高陂镇。
目前,大埔县辖14个镇:湖寮、茶阳、西河、百侯、枫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大东、洲瑞、银江、青溪,和一个林场:丰溪林场。
古野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韩江中游西岸。镇政府驻地在古野圩(渡船头),距县城直线19公里,由县城途径百侯、枫朗、平原、高陂至古野公路里程49公里。由县城途径三河、大麻至银江坑口公路里程47公里。东南与高陂隔江相望,西北分别与洲瑞、银江相依,南与丰顺县潭江接壤,面积80.77平方公里。下辖银滩、党溪、九龙、坪溪、古西、古田、古野、古东、埔田、培美、三洲、赤坑12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语言为客家语,唯埔田村间有潮语。
相传,古时此地林木遍野,以“古野”为地名。明嘉靖时称“古野社”,清乾隆时为“古源甲”,包括古野等5个村。民国时隶属高陂区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隶属洲瑞区。1957年立为古野乡,1958年并入洲瑞公社,1961年复分立古野公社。1978年,划出三洲、赤坑、培美3个大队和高陂、洲瑞公社的部分区域另建三洲公社。1983年12月,撤销三洲公社,其地仍归旧属;同时改公社为区。1986年冬,撤区置古野乡。1993年,改乡设镇。
境内九龙村魁岩峰景色秀丽,山上有魁岩寺;三洲村有少见的榆榕合欢树;党溪村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总理李显龙父子的祖居——中翰第;银滩村有旅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的祖居拱辰楼。
古野历代名人有:王兴,明末将领;赵公武,抗日名将,国民政府军第五十二军中将军长、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安东省代主席;张达中、赵振戈、黄寄农、曾卓元,国民政府军少将;李明光,革命烈士,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罗欣然,烈士,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委会委员、政治部主任;田家炳,旅香港乡贤,香港“人造革大王”、实业家、慈善家;苏映平,著名地图科学家。
英雅镇政府驻地在中、下村之间的英雅圩,在县境西部,距县城直线23公里,公路里程38公里。镇境东部和东北部滨梅江、依三河,西及西北部毗邻梅县松口、三乡、雁洋诸镇,南面与大麻、银江相连,面积83.2平方公里。辖坑尾、中村、下村、那口、水兴、水口、桃石7个行政村,有95个村民小组。
英雅原名阴那坑。1929年,当地建阴那公学于栏盘石,秀才罗全九题楹联曰“英气聚名山,雅言遵圣教。”以后,遂改乡名为英雅。自明清至民国属三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英雅;1961年,从三河公社析出成立英雅公社;1983年,为英雅区;1986年冬,撤区置镇。
境内阴那山是粤东名山,主峰五指峰,海拔1297米,西面属梅县,东面属大埔英雅。西部还有阴那山次峰铜锣湖等8处海拔千米的高山。地势西部高,逐渐向东倾斜而较低,东面另有与三河镇接壤的马鞍山为内屏。阴那山山泉汇集的坑流,自坑尾经中村、下村,蜿蜒曲折北行至那口,还有水兴水、石涧水等,均汇入梅江。
万福寺坐落于阴那山东面的半山腰(坑尾村境内),始建于唐大和八年(834),创始人为高僧潘了拳禅师。万福寺面临韩江,前招帽岭,背倚五峰,奇峰怪石,竹茂林密,环境幽美,区内有十大奇景、九怪十八奇观等37处文物古迹。
谢卓元,革命烈士、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委员;张华云,革命烈士、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战斗报》记者兼编辑;林自余,国民政府军少将,他们都是英雅人。
双溪镇地处梅潭河上游,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南与潮州市饶平县相连,东北紧依大东,西北与百侯相邻,西与枫朗相连。镇政府所在地在双溪村,距县城直线18.5公里,公路里程25公里。区域面积82.63平方公里,辖三溪、上木、下木、四联、双溪、和村、梅溪、清泉溪、龙公坑9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
境内鹰子山东海拔996米,下营山海拔932米,还有高度稍次的白水磜、无名等布列于三溪村附近,龙公坑村的龙坪嘴、和村与大东镇间的罗纹山,以及绵亘十数里于上、下木与和村之间的铁铮,诸山蜿蜒相错。山谷坑流多,汇集为“清泉”、“远水”两溪,故名双溪。明清前属黄沙社;民国后隶属石云区,为双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归属侯云区、石云区、枫朗公社。1973年5月,以双溪、木窖、和村三大村为主,成立双溪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区;1986年冬,撤区设乡;1993年8月,撤乡设镇。
邓浦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邓毓群,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政协副主席;邓铁英,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邓芹英(女),中山大学教授,他们均是双溪人。
长治镇位于县境北部,东及东南紧依茶阳,西与西南连接青溪,北与福建永定县毗邻,面积74平方公里。民国《大埔县志》记载:“五百嶂在长治甲新村、严背畲间,层峦叠岭,气势雄伟。”每年大寒至立冬季节,海拔869米之主峰常有几次冰冻。此山东西走向,正好与南侧的白沙岗、松柏山东等山脉平行对峙,中间形成狭长谷地,故在明代以前称“长窖”社;至明末清初因地方不靖,取长治久安之意改称“长治”甲。民国时期仍为长治甲,隶属石上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埔北区(即第八区);1952年,全县划为11个区,长治为第二区(即埔北区),驻址花窗;1957年,撤区建乡后分出花窗乡、青溪乡;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制时并入埔城公社;1961年,分出设立长治公社;1983年11月,改称长治区;1986年12月,撤区设为长治乡;1993年8月,改设长治镇。1998年7月,镇政府驻址由花窗上湖塘大坪里迁回花窗下湖塘。辖花窗、党坪、洋门、新村、石田、丰村、长兴、蓝田8个行政村126个村民小组。
长治历代名人有:詹学传,北宋进士、阁直学士、中书侍郎加太子太保;曹铁城,国民政府军少将;邓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江田,广东省军区顾问;邹健东,中共中央新闻组组长,离休干部,享受副军级待遇。
岩上镇位于县境东北部,东邻福建省永定县象湖山,东南依大东,西接湖寮,北靠西河,南连百侯。面积82.98平方公里。镇址原设南桥村,1986年迁至横溪村,距县城直线15公里,公路里程经西岩公路48公里、经莒岩公路28公里。辖横溪、水竹、南桥、工农、双门前、石涵、溪上、南丰、乌石坪、岩下10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大埔县志》载,岩上、横溪、水竹、南桥、栋背隶属大产社。清乾隆十年(1745)的《大埔县志》载,以高地势、多岩石因素立岩上甲。民国仍用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西河区,1961年,从西河析出立岩上公社。1978~1983年冬,新增设横溪公社时,划出横溪、水竹、岭北、磜头益之。1983年冬,改公社为区,横溪等4个村复归岩上区属。公社(区)驻地在南桥乌丘坝。1986年冬,撤区改设乡。1993年,撤乡改镇。
境内有飞天马山,方圆约40公里,地处粤闽两省边界,主峰海拔1055米。飞天马山原有茶场,所产茶叶颇有名气。石涵、水祝、双门前村的竹制门帘、窗帘及棕衣、棕帚、棕床是传统手工艺产品。土特产有酸姜鸭、药根鸡、金樱膏、红菇等。镇内无集市,群众分赴湖寮、百侯、西河、大东等镇圩场。
张梦生,新加坡侨领;张力克,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副部级离休干部,他们都是岩上人。
平原镇位于县境南部,东界枫朗,西邻高陂,北依百侯,南接光德。面积73.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在平原村,距县城直线16公里。公路从街道经枫朗、百侯至县城37公里,经三岗、塘腹村沿进光路至县城28公里。辖平原、三岗、塘腹、北坑、五家畲、岩霞、逆流、福缘8个行政村155个村民小组。
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埔县志》载,其时设立平原社;清乾隆年间改为平原村,为古时“高陂十三乡”之一;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度并入高陂区、石云区。1961年,成公社建制。1983年,设平原区。1986年,改平原乡。1993年,改乡设镇。自1592年廖氏八世顺泰公兄弟创办第一家“顺合”瓷厂计起,该镇陶瓷生产已有400多年历史。
平原镇位于粤东西岩山余脉的延伸地,境内最高峰为帽山,海拔891米。四周丘陵环布,阡陌溪流,纵横交错,中心地域平坦开阔,故称“平原”。北坑、五家畲和逆流溪流均经平原村流向西南方,经高陂镇赤山、乌槎村注入韩江。
平原历代名人有:罗涛、廖武郎,国民政府军少将;罗明,中共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建中,烈士,战斗英雄,广州军区某部72分队报务员;廖冰,全国侨联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离休干部;廖梅林,旅泰侨领。
资料来源:大埔县志(1979—2000)
消失的六个镇:长治、平原、古野、英雅、岩上、双溪
消失确实用的不妥,就是把行政管理合并到邻镇管理而已,古野和平原并到高陂镇、英雅并到大麻镇、双溪并到枫朗镇、长治并到茶阳镇、岩上并到西河镇。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