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文化 文化 关注:15 内容:523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文化 > 正文
    • 文化
    • 高级
      网站管理

      潮汕客家“半山客”的由来和分布

      潮客小镇网  2019-11-10 01:09:55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 (百科词条)

      “半山客”,又称半山鹤,是受潮州文化影响较多的客家支系。 

      “半山客”居住在韩江中游,广东客家地区和潮汕地区结合部,主要分布在丰顺、揭西、饶平等县。他们有些人既讲客家话又说潮汕话,这些人通常被称为“半山客”。韩江下游人群基本上讲属于闽南方言的“潮州话”,上游人群均讲客家话,清代韩江中下游讲客家话的人群中,许多人自称“潮州人”。

      𨻧隍就在韩江半山客的交汇地点上。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潮汕客家“半山客”的由来

      广东的丰顺县、揭西县、陆河县、揭阳县、惠来县、海丰县、陆丰县、汕尾市、普宁县、潮安县等地的客家人,被称?“半山客"。福建的诏安县、南靖县等地的客家人,被称?“学老客(福老客)"。“半山客"是潮汕地区对潮汕客家人的称呼,“学老客"是漳州地区对漳州客家人的称呼。而实际上“学老客"其意义性质和“半山客"是相同的,只是闽粤地区的学老民系(粤为潮汕民系,闽为学老)和畲族对客家人的称呼。

      “半山客"有两种现象,这种所谓“半山客"的形成与上述各县客家人的生存环境有紧密的联系。

      一是他们生长、生活在闽南一隅的南部山区及粤东一隅的北部山区,如饶平县的客家人西北部与纯客县大埔接壤,保留了大量的客家话。东北与闽学老方言客家方言兼有地区的福建省平和县、诏安县相接,受之影响。南部又与潮汕平原?邻,其个别语言又受到潮化(福老化)。

      一是潮州“畲族" 自称为“山哈",潮州“畲族"对饶平客家人则对称“半山哈",“半山哈"现在也称“半山客",“半山哈"也好,“半山客"也好,但仍然属客家民系的一支派。饶平客家也被俗称?“半山客"。

      客家话之间的互通性

      客家方言内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以使用人口计)的客家话可以共通。这75%的客家话也称为主流客家话,包括:

      广东梅州各县(除丰顺县汤南镇外) 惠州各县(除惠城和东江沿江部分地区) 河源各县(除东江沿江部分地区外) 揭阳揭西县、汕尾陆河县 粤北部分客家地区(韶关新丰等县) 江西赣州南部各县(龙南等三南地区、安远、寻乌) 四川、重庆的大多数客家话 湖南浏阳东乡山区乡镇(主要分布于张坊、大围山) 福建龙岩客家地区南部各县(永定、上杭、武平,以及连城南部,长汀南部) 广东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的大多数客家话 港澳客家话 大多数台湾客家话 绝大多数东南亚客家

      而海陆丰等地方的鹤老话,潮汕地区的潮汕话, 与客家话是没有互通性的。

      潮汕地区客家人分布状况

      潮汕地区主要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市,这里除了澄海无客之外,大部分地区分布着客家人,在这里有纯客区和潮客区两部分组成。下面就各市分布情况进行介绍。

      一、潮州市客家方言的地理分布状况

      在潮州市中,主要调查了潮安县和饶平县,分别是潮安县的归湖、赤凤、古巷、登塘、凤南五个镇和饶平县的饶洋、上饶、上善、新丰、建饶、东山六个镇。

      1.潮安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1)赤凤镇

      赤凤镇讲客家话的村民分布于深山僻野处,主要有赤凤西部的大松村、小松水村和大庵村以及赤凤东部的黄山坑、安溪、水口、碑子坑(田螺湖的自然村之一)、四望坪等村。

      其中大庵村的幸氏宗亲是清康熙年间(约于1710年前后)由广东兴宁水口小河背(迁居时是黄兴寨)迫于生活迁去的。这支宗亲是属于郎酆公长孙成凤公的后裔。据其族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大埔湖寮蓝氏迁此创村。”原名峙溪内村,1930年前后改名安溪。四望坪村的祖先是梅县雁洋何氏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至此创村的。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兴宁县黄氏来此创村,后来江、李、彭等姓氏到此定居,原名与毗邻村松水同称盛水,后因村落小,故称小松水,简称小松。从这些迁徙路线可以看出原先赤凤客家村落广泛分布的情况属实。

      这些讲客家方言的村民,在与赤凤其他民众交流中也学会了潮汕话,基本上会闽、客两种方言。严格上说,现在赤凤镇讲客家话的村庄只有大庵村,有300多人。其他原先母语为客家话的村庄现今已经逐渐被周边潮汕话所同化,松水村、水口村老一辈会讲客家话,其他村庄几乎已经找不到客家话的影子,环绕村子的群山依稀能让人感觉到有客家先民迁徙的痕迹存在。赤凤镇有1.3万人,其中会讲客家话的估计在十分之一左右。

      (2)登塘镇

      其辖下原田东乡所管辖区域包括九个行政村:新西坑、横洋、田

      东、黄淡(潭)、四田、大葫芦、小葫芦、栖凤、五全。原田东所辖的九村再加上东寮村,这10个行政村基本上都会说闽、客两种方言,但原以客家话为母语,属于闽、客双语区。

      (3)凤凰镇和归湖镇

      凤凰镇和归湖镇绝大部分村落是讲潮汕话。凤凰镇的椿堀村是客家村落,位于凤凰镇北部,与大埔县交界,1760年,尤氏从西春乡石山埔村迁入,后有钟氏从大埔县桃源、张氏从大埔桃花迁至此。归湖镇的岭脚村、碗窑村、山犁村为畲族人所居住。他们主要操类似于客家话的畲族语言(该语言能与客家话交流,但又有差异,我们暂且把它归为客家话)以及潮汕话。

      (4)古巷镇

      古巷镇的高美村原来是讲客家方言的,在古巷镇中形成了方言孤岛。现在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会听但不会讲客家话,年轻一辈的既不会讲也不会听客家话。村民说他们原先都是客家人。100多年前从梅县迁徙至此,后因日本侵占而“散乡”,直到日本人逃跑后村民才重新回来居住的。

      2.饶平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广东饶平的客家人共有二十余万人,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北部山区的上善镇、上饶镇、饶洋镇、新丰镇、九村镇、建饶镇和中部山区的东山镇、渔村镇。此外还有一些原客家人居住在其他乡镇,他们是在近一二百年从饶平北部客家聚居地外迁到这些乡镇的,如三饶镇的詹氏,他们是在清末民国初迁至县城三饶。

      其中,饶洋、上善、上饶、建饶为纯客区,居民基本上不会讲潮汕话。新丰镇区是闽、客两种方言的杂烩之地,属闽、客双语区。新丰所管辖的20个村(包括2004年被并入新丰镇的九村镇)中,除了溁西村、溁东村和扬康村讲潮汕话(少数村民会讲客家话)外,其余17个村均讲客家话。东山镇的东山村管辖着七个自然村,处于其中的河东村和河西村是客语区,现在也能说闽、客两种语言,但以客家话为母语。其中坡下村大约一百多年前从三饶搬迁至此。现在也能说两种方言,但以潮汕话为母语,风俗也与潮汕风俗无多大出入。

      饶平县九村的坡墩村居民现在使用客家方言。该村只有200人左右,据该村老人讲,他们是在明朝时期从饶平黄冈迁移至九村定居的,以前讲潮汕话,已在此居住了几百年。由于周围的村落全是讲客家话,加之该村人口少,在相互的交流之中不断受讲客家话居民的影响,原先坡墩村民所讲的潮汕话也逐渐被客家话所取代。

      二、汕头市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1.潮阳区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潮阳区客家人分布在金灶镇和谷饶镇部分村落以及西胪的青山、关埠的巷底。

      金灶镇位于小北山北麓,北临榕江。该镇有63个自然村,其中有13个自然村是闽、客双语区(见表1)。这13 个自然村的母语都是客家方言,但是,现在外美村和高斗村却是以潮汕方言为村里沟通的主要工具。

      谷饶镇位于汕头市潮阳区西北部,小北山南麓。谷饶的客家人主要分布于镇域北部的小北山脚下。原先讲客家话的村庄包括内寮、石壁、桐岭、新寮、石光、木丹坑、水吼、案前、径脚村等,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周围的语言的影响,已有部分村庄所讲方言逐渐被潮汕话所代替。目前以客家话为母语的村庄只剩下内寮、石壁、新寮、水吼,这些村的村民都会讲潮汕话,属于闽、客双方言区。

      2.潮南区客家方言村落分布状况

      潮南区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两英镇、雷岭镇、红场镇。两英镇分布的客家人口有八万左右,是潮南客家分布最多的地区。由于他们要经常跟讲潮汕方言的居民交流,加速了与福佬人的融合,从而使自己的语言逐渐被“潮语化”,到最后不讲客家话了。钟姓六乡,包括古处三乡、永丰、新圩、新处曾经是客语区,不过钟姓除了古处、永丰一些老辈的人(大概出生在二十世纪40年代以前)会讲客家话外,年轻一辈基本不会讲,甚至都不知道以前他们的老辈人是讲客家话的。

      雷岭镇由于地处大南山南麓,其中就有近三万人说客家话,是汕头地区客家方言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雷岭地处大南山区,距城市行政中心比较远,交通不太发达,与周围讲潮汕话的人联系比较少,形成一个客家方言岛。其中村里的小孩一般在读书之前讲客家话,之后就开始学讲潮汕话,这是为了外出交流方便。不过在村里仍说客家话。

      红场镇约有三万人。其中只有偏西的四溪和铁板寮、蔡肥、大坡四个村里的50岁以上的老人才会讲客家话,其他人都不会说也听不懂客家话,基本上都是以潮汕话交流。

      峡山镇的九斗村村民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从秋风水库附近移民过来的。与两英钟姓六乡、红场蔡肥是同一个宗亲的,由于地处闽语区的包围之下,现在该村除了六十多岁以上的老人会讲客家话之外,其他都不会听也不会讲客家话了。

      仙城镇利陂村张姓是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徙过来的,现在利陂村居民在日常交流中依然以客家方言为主,当然他们对外也会讲潮汕话,属于闽、客双语区。

      总的来说,汕头市的潮阳、潮南区分布的客家人不是很多,大体上分布于大南山区或山区边缘。有如下两个特点:1、两地客家方言消退的现象异常严重,很多原先讲客家话的村落已经逐渐被“潮语化”。2、受周围潮汕方言的影响,年轻一辈说客家方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不加以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被潮汕方言所同化。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潮客两大民系混融造就的神奇文化

      潮客小镇网 2019-03-08 11:12:00

      “半山”是一个地理概念,除了丰顺县外,还包括揭东县的西北部、揭西县大部分及陆河县等,相连百多公里狭长山区地带。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这里居住着的人群,从语言看,讲的是客家话,但或多或少又掺入潮汕话;从风俗习惯看,既源于客家却又具有潮汕人某些特点,属于客潮两大系的客家分支,称“半山客”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丰顺古城墙

      而丰顺的半山客却更具有其典型性。目前,在丰顺县的17个镇场中,汤南、汤坑、留隍、黄金、潭江等几个乡镇都是半山客,其它乡镇不属半山客,但各镇居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也对潮汕方言略知一二,可以说,语言这一最具区别功能的文化特性,在丰顺人身上更表现出混融状况。著名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学者赖广昌,在研究韩江流域的潮客混融现象时,曾到过丰顺县留隍镇等地访问,也提出在潮客分立的边缘区域,有通常称之为“半山客”的居民,丰顺人就是他所说的“半山客”。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风俗

      由于丰顺地处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中心地带,潮客不断兼容,丰顺说客家话的乡亲与丰顺说潮汕话的乡亲几百年来在通婚、通商等社会经济交往相当频繁密切,故一向和睦相处,相互扶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潮中有客,客中有潮,不分一家,水乳交融的潮客文化在这里绽放光彩!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丰顺留隍宗让堂

      留隍镇和汤南镇在丰顺“半山客”现象中更具有代表性。留隍镇居民上三代说客,下三代说潮,实际就是典型的“潮汕人客家祖”现象汤南镇恰恰相反,罗氏先祖原籍福建莆田,时值宋末乱扰,偕弟辗转前来潮州避乱,后定居于汤南蓝田上阳里,居民世代自认“潮属”,但今也说客家话,不就是“潮汕祖客家人”吗?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工夫茶“三杯茶”

      丰顺“半山客”文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上使用客家话和潮汕话两种语系,并出现一种混融状态。在风俗民情、生活习惯上,丰顺客家也喜欢看潮剧,表演潮州大锣鼓,舞火龙、金狮;小孩子15岁也“出花园”(潮汕特有的成人礼仪)。

      饮食就以工夫茶“三杯茶”待客最为出名,其次流行潮汕人在节庆日炒面线的俗食,并在小吃、婚丧嫁娶等习俗具有潮汕特色,还有很多潮客相融的节日、祭祀等风俗习惯,如信仰揭西“三山国王”等,无一不体现着潮客文化的交流和相融。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在建筑上,民居建筑和祠堂、庙宇等体现出潮客交融的特色。最典型的是留隍镇口铺村丰顺商会荣誉会长朱拉伊先生家族祖屋——笃庆堂。

      丰顺朱氏始祖丰三万五公,原为金陵人士,元末明初年间,因避祸乱辗转到黄金镇清溪村创乡。清咸丰元年(1851年),其派系十七世孙朱公德创建笃庆堂。笃庆堂融入潮汕、客家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风格,主屋结构为潮汕平房式宅第“驷马拖车”形式,而后围则为客家“围龙屋”的围龙。它深刻反映出潮客交融的传统文化内涵,故饮誉海内外。

      这座笃庆堂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它整体如公园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里面像王府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门外似衙门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门内是豪宅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屋后山色翠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屋前树成荫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既是客家宫殿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也属潮汕风格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来源:网络综合资源


      潮汕为什么有那么多客家人?为什么被戴上“半山客”的帽子

      潮客小镇网 2019-02-17 13:18:15

      “半山客”的由来

      广东的丰顺县、揭西县、陆河县、揭阳县、惠来县、海丰县、陆丰县、汕尾市、普宁县、潮安县等地的客家人,被称?“半山客"。福建的诏安县、南靖县等地的客家人,被称?“学老客(福老客)"。“半山客"是潮汕地区对潮汕客家人的称呼,“学老客"是漳州地区对漳州客家人的称呼。而实际上“学老客"其意义性质和“半山客"是相同的,只是闽粤地区的学老民系(粤为潮汕民系,闽为学老)和畲族对客家人的称呼。

      “半山客"有两种现象,这种所谓“半山客"的形成与上述各县客家人的生存环境有紧密的联系。

      一是他们生长、生活在闽南一隅的南部山区及粤东一隅的北部山区,如饶平县的客家人西北部与纯客县大埔接壤,保留了大量的客家话。东北与闽学老方言客家方言兼有地区的福建省平和县、诏安县相接,受之影响。南部又与潮汕平原?邻,其个别语言又受到潮化(福老化)。

      一是潮州“畲族" 自称为“山哈",潮州“畲族"对饶平客家人则对称“半山哈",“半山哈"现在也称“半山客",“半山哈"也好,“半山客"也好,但仍然属客家民系的一支派。饶平客家也被俗称?“半山客"。

      目前“半山客"的定义,大都以潮汕人或漳州人的学老民系来定义,很少人注意到“畲族"对“半山客"的定义,如果用“畲族"对“半山客"的定义,则“半山客"的范围将不仅是上面介绍的几个和学老民系相临的县而已,“半山客"的范围更遍及漳、潮、汀各州和畲族有关的的客家人,以下介绍潮汕的“半山客"以明其历史渊源。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一、旧潮州府辖区的半山客

      1、地理环境

      潮汕地区约有10000馀平方公里,约为中国的1/1000,广东省的1/18,但它是一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文化区域。潮汕山川秀美,民风独特,以潮汕平原为中心的“潮汕民系”(福老民系)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民系”,以及粤东山区为中心的“客家民系”共同组成广东的三大民系。三大民系文化又构成广义的岭南文化(狭义的岭南文化指广府文化)。

      潮汕地区北、东、西三面环山,潮汕的山区大致可分为五部分。即凤凰山区、大北山区(莲花山脉)、南阳山--大南山区、释迦岽山区和闽粤边境山区。此外还有小北山、和桑浦山两片丘陵。潮汕平原中开,地势自北、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广义的山地(包括山地和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揭西、普宁、潮安、饶平、南澳等县山区面积较大,在广东50个山区县之列。平原的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40%。由于平原的比例较高,所以人们通常把潮汕也称为潮汕平原。此外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带多为低丘和台地(岗地),属半山区。台地的特点是顶部齐平.波状起伏,海拔十至几十米不等。榕江平原北部和惠来沿海有连片的台地分布。

      潮汕的山地丘陵是两广丘陵的一部分,山区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一半。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占总面积约20%,主要是海拔500-800米的低山。有24座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主要分布在潮汕北部与大埔、丰顺、五华等县接壤的边境附近。由于平原的海拔很低,与山地的相对高差较大,山地显得高峻。丘陵分布于山地的边缘,也突起于平原之上,因而人们习惯把丘陵也称为“山”。以海拔250-500米的高丘为主,小于250米的低丘分布较分散。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潮汕的山文多呈北东和北西走向,并影响河流的流向。

      2、人文环境

      从人文的角度看,平原周围的山区曾经是畲族的家园,后来他们大部分汉化或外迁,只有凤凰山区才保留其居住地。“半山”则是一个地理概念,在丰顺县的南部、揭东县的西北部、揭西县大部分及陆河县等,相连百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山区、半山区。居住着的人群,从语言上讲是客家话,但或多或少又掺入潮州话;从风俗习惯看,既源于客家却又具有潮州人某些特点,旬于客潮两大系的客属分支,称“半山客”。

      曾经是潮州原住民的“畲族”,在唐朝陈元光在潮州泉州中间开了漳州以后,他们大部分汉化或外迁,在潮州只有凤凰山区才保留其居住地。潮州“畲族”自称为“山哈”,潮州“畲族”对饶平客家人则对称“半山哈”,“半山哈”现在也称“半山客”。所以潮汕客家人,即广东的丰顺县、揭西县、揭东县、惠来县、普宁市、潮安县、饶平县、汕头市潮阳区等地的客家人,被称为“半山哈”或“半山客”。

      3、潮汕的“半山客会馆”

      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有“逢山必有客”的说话。由于居住环境差,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克服困难,群体意识较强,在故客属华侨较早成立会馆,在新马最早成立方言会馆是1801年建立的槟城嘉应会馆。后来各地陆续成立客属会馆。 1976年初泰国合艾半山客同乡会成立。1980年将合艾半山客会馆更名为泰国半山客会馆。笔者2002年赴泰国挑选外劳,主事者和笔者闲聊,发现都是“半山客”,一时他乡遇故知,高兴之馀备受礼遇,同行友人啧啧称奇。

      4、客家话之间的互通性

      客家方言内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以使用人口计)的客家话可以共通。这75%的客家话也称为主流客家话,包括:

      广东梅州各县(除丰顺县汤南镇外) 惠州各县(除惠城和东江沿江部分地区) 河源各县(除东江沿江部分地区外) 揭阳揭西县、汕尾陆河县 粤北部分客家地区(韶关新丰等县) 江西赣州南部各县(龙南等三南地区、安远、寻乌) 四川、重庆的大多数客家话 湖南浏阳东乡山区乡镇(主要分布于张坊、大围山) 福建龙岩客家地区南部各县(永定、上杭、武平,以及连城南部,长汀南部) 广东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的大多数客家话 港澳客家话 大多数台湾客家话 绝大多数东南亚客家

      而海陆丰等地方的鹤老话,潮汕地区的潮汕话, 与客家话是没有互通性的。

      二、旧惠州府辖区的海陆客

      1、汕尾环境与潮汕核心区不同

      汕尾海陆丰地区,现在也被认为是大潮汕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汕尾人与其他地区的潮汕人,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海陆丰,沿海一带的潮汕文化与内陆一带的客家文化,既独立发展,又互相倚重,既共生共荣,又各有天地!或许是因为历史上长期归属客家人占大多数的惠州府管辖的缘故,只有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归汕头管辖,而且又身处在客家人的包围圈之中,汕尾一面临海,其他在惠州,河源,梅州,揭阳中间,惠、河、梅都是客家地区,另与之接壤的揭阳部分,也大都是半客家地区,如揭西、普宁,只有惠来这么一个小缺口与潮汕潮语文化地区相连,而本地北部山区,也有陆河等大量的客家人聚集地!因此,尽管海陆丰被并入了潮汕地区,但由于地缘的关系,不少礼仪习俗与潮汕其他地区是大不相同,海陆丰的福老民系一般自称为“鹤老人”(取其音),以示与潮汕核心区的不同。这一切,造成了汕尾人对潮汕并不是怎么的认同,与潮汕其他地区的关系,也一直是若既若离!

      一段时期以来,汕尾人对于自己是否属于潮汕地区,也是很迷惑的。因为如从语言上,风俗和历史上来讲,他们大都可归作潮汕人。但却又因长时期远离潮汕的大本营,所以语言,风俗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潮汕又缺乏认同感,并不怎么认同自己是属“潮汕地区”的一分子。另外,再加上其他各地的潮汕人,对是否把汕尾包括进大潮汕地区,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可以这么说,历来,汕尾与其他潮汕地区的联系,并没有其他各潮汕地区间联系那么密切的,相反它与惠州的联系却反而更要强些!

      汕尾的方言是很杂的,基本上海丰县、陆丰市的城区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的是变了形的“潮汕话”,当地称鹤老话(词源福老)。而陆河县,海丰县与陆丰市的北部少部分地区,则有不小的部分讲的是变了形的“客家话”。还有少量讲白话的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其他还有“占米话”,“畲语”等!其中,“占米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福老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和海丰县平东镇龙吟塘3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9000人。汕尾绝大部分人是属汉族的,占总人口的99.9%以上。不过,却也有一个世居此地,而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畲族,他们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管理区红罗村,“畲语”是聚居住在海丰县鹅埠镇红罗村的畲族居民所操的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约180人。

      2、汕尾客家与福老相互影响很大

      汕尾人的语言,无论是潮汕话,还是客家话,彼此都早已深深地受到了对方的影响,而形式发生了大变!例如:相对于潮汕其他的地方,汕尾人讲的“潮汕话”因受客家人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潮汕人讲的“潮汕话”,是偏软的;而汕尾人讲的“客家话”,则因受“潮汕话”的影响,相对于兴梅县的客家话,是偏“硬”的!这里讲的软硬,是指语气方面的!

      事实上,汕尾人是都具有一种既有异于潮汕,又与客家不一样性格的独特人群!他们的性格,是兼具了潮汕与客家两种性格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溶合而成的。这种性格既具有潮汕人团结,讲义气,强悍的性格,又具有客家人那种达观向上,自强不息,勇敢坚韧的品格!他们是这两种不同民系深深溶合在一起后而形成的。这中间,早已很难分清,哪些是属潮汕人的性格,哪种是属客家人的性格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对事对人的态度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无不深深地体现着独特于汕尾以外的人的地方,全都带上了深深的“汕尾”烙印!

      3、汕尾海陆丰的“半山客”客家擂茶

      只要是汕尾人,无论他讲的是潮汕话,还是客家话,在这方面,都是高度一致的!他们中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东西,就是饮食等风俗习惯,也是日益趋于一致的!在这里,我想举一个证据,那就是客家擂茶的风行!

      4、海陆丰的“半山客”嫁娶

      海陆丰介于潮汕及客家地区之间,俗称“半山客”。由于地缘的关系,不少礼仪习俗与潮汕不大不同。最奇特的是,海陆丰人的婚事办得像丧事一般。

      海陆生女儿出嫁,同寅姐妹都来作伴,唱了三夜哭嫁歌。临嫁前夕,母亲嫂子等女眷也加入哭嫁的行列。上花轿(上车)时,一家人哭哭啼啼,号啕如送丧。而新娘的打扮,却是一身白衣白裙。手持雨伞,俨若孝妇样子。

      海陆丰人嫁女,要一班兄弟姐妹伴嫁,“掼油舅”、“布袋舅”、“伴姨”之类一大群。“掼油舅”要嫡亲弟 弟,没有亲弟,退而求堂弟。中午宴席,“掼油舅”要坐上位。晚上静悄悄,不闹洞房。从民众心理来看,海陆丰人认为,嫁个走仔死个女,只求她一心相夫教子,不走回头路。

      海陆丰人办丧事像办喜庆般的歌唱,吹吹打打放鞭炮。只不过,新娘进门所放的鞭是成串的;送葬上山,一路上所放的鞭炮是拆开的,一粒粒地放。还有唱曲做戏,大家看得美滋滋。全村的人也毫不避忌,男女老少,都来大吃大喝几天。有人当年是将它当成恶俗来批判的,所以在诗中写道:“无道理,死了一个人,吃饱通乡里。” 风俗是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海陆丰人把丧事当喜事办,是基于死后灵魂升天,免去尘世劫难的心态。奔丧热热闹闹,可减少丧家失去亲人的悲痛。从这一点来看,婚丧错位的现象便可理解了。但这是汉人的观点,笔者认为海陆丰人办丧事喜事完全是古代越人的习俗。

      具体县域半山客文化介绍——饶平半山客

      而事实上饶平客家人则有更多的古越人语言与文化留存,古越人后来在闽为“畲”,在粤为“俚”,两者在潮惠融合成“徭僮”。而自许久以来,客家人的先民是谁?其中主要的是有中原说和古越人说二种,并长期形成学者的各说各话现象。虽然现代医学血液检查证明闽、客都是古越人血统,但因为从来都没有古代相关文献证据的出现,所以客家人认为闽人是越人,自己是中原人。

      一般而言,对“半山客”概念认同感受最强烈的就是饶平半山客。丰顺县南部的客家人,没有很明确的半山客认同感,丰顺半山客一般多认同“半山鹤”,强调鹤(学)音,也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半福老(潮州)认同。普宁、海丰、陆丰、陆河当地历史上不存在“半山客”概念,故当地主张潮汕客家不能统称为半山客。

      半山客的口音分片

      半山客的分布区域包括:丰顺县、揭西县、揭东县、普宁市、惠来县、饶平县、潮安县、汕头市潮阳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不包括相临的惠州惠东县、大埔县。因为惠东县、大埔县当地客家文化整体受福老文化影响较小,没有形成具备半山客专有特色的语言文化和认同感。

      1、饶平半山客腔

      2、海陆客腔

      是潮汕地区分布地域最广的半山客腔,除海陆丰地区外,在普宁、惠来等地的半山客腔也属海陆客腔。惠东县境内虽然也有福老民系,但该县客家受福老文化影响较少,一般认为惠东县客家不属半山客。

      3、河婆客腔

      4、丰顺半山客腔

      在丰顺与揭阳交界一带。丰顺县、大埔县旧属潮州府,但大埔及丰顺东北部客家话一般认为不属半山客类型。

      半山客与台湾客家

      台湾客家主要祖籍大陆粤东地区,祖籍福建旧汀州府、漳州府的比较少。

      粤东地区客家由半山客、二州客、东江客等组成。半山客指潮汕客家。二州客包含程乡小片(梅江区、梅县、蕉岭、平远)、大埔客(大埔、潭江)、兴宁小片(兴宁)、紫五小片(又称长乐客,紫金、五华)、新惠小片(惠阳、惠东、宝安、龙岗及河源市部分地区)。半山客类中的海陆客与二州客又合称为客家方言粤台大片;二州客中的程乡小片、兴宁小片、紫五小片又合称为嘉应客。东江客是指受广东白话(粤语)影响较大的东江流域本地口音,包含粤中片(东源、龙川、河源、博罗等,多散居,少聚居)、惠州片(惠城区)。

      台湾地区客家由四县客腔、海陆客腔、大埔客腔为主,还包括诏安客腔、饶平客腔、永定客腔等,台湾客家使用这几种客腔的人数比较多,使用其它地方客腔的大多为1945年后迁入,为数不多,一般认为不列入台湾客家研究内容。台湾的四县客腔,从祖籍地来说,主要祖籍大陆的蕉岭县,属粤台大片嘉应客程乡小片,但事实上口音相近者都被归纳入四县客腔,如祖籍梅县、兴宁、五华等地者,这种口音类型在大陆一般命名嘉应客。台湾的海陆客腔,从祖籍地来说,主要在大陆的海陆丰、普宁等,属粤台大片半山客类(属旧惠州府辖区的客腔类型),另外台湾也存在受广东白话(粤语)影响较大的东江客腔,但通常直接与海陆客合并研究(即惠州客)。

      台湾的半山客,一般仅指饶平客腔。因为海陆客腔被认为属惠州客,不归潮汕客家,祖籍普宁等地的客家人可能由于口音与海陆客腔趋同,也没有单独划出。但大陆潮汕地区(普宁、饶平、丰顺、大埔、海丰、陆丰、陆河)是台湾客家主要祖籍地,是无可置疑的。

      潮汕地区客家人分布状况

      潮汕地区主要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市,这里除了澄海无客之外,大部分地区分布着客家人,在这里有纯客区和潮客区两部分组成。下面就各市分布情况进行介绍。

      一、潮州市客家方言的地理分布状况

      在潮州市中,主要调查了潮安县和饶平县,分别是潮安县的归湖、赤凤、古巷、登塘、凤南五个镇和饶平县的饶洋、上饶、上善、新丰、建饶、东山六个镇。

      1.潮安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1)赤凤镇

      赤凤镇讲客家话的村民分布于深山僻野处,主要有赤凤西部的大松村、小松水村和大庵村以及赤凤东部的黄山坑、安溪、水口、碑子坑(田螺湖的自然村之一)、四望坪等村。

      其中大庵村的幸氏宗亲是清康熙年间(约于1710年前后)由广东兴宁水口小河背(迁居时是黄兴寨)迫于生活迁去的。这支宗亲是属于郎酆公长孙成凤公的后裔。据其族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大埔湖寮蓝氏迁此创村。”原名峙溪内村,1930年前后改名安溪。四望坪村的祖先是梅县雁洋何氏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至此创村的。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兴宁县黄氏来此创村,后来江、李、彭等姓氏到此定居,原名与毗邻村松水同称盛水,后因村落小,故称小松水,简称小松。从这些迁徙路线可以看出原先赤凤客家村落广泛分布的情况属实。

      这些讲客家方言的村民,在与赤凤其他民众交流中也学会了潮汕话,基本上会闽、客两种方言。严格上说,现在赤凤镇讲客家话的村庄只有大庵村,有300多人。其他原先母语为客家话的村庄现今已经逐渐被周边潮汕话所同化,松水村、水口村老一辈会讲客家话,其他村庄几乎已经找不到客家话的影子,环绕村子的群山依稀能让人感觉到有客家先民迁徙的痕迹存在。赤凤镇有1.3万人,其中会讲客家话的估计在十分之一左右。

      (2)登塘镇

      其辖下原田东乡所管辖区域包括九个行政村:新西坑、横洋、田

      东、黄淡(潭)、四田、大葫芦、小葫芦、栖凤、五全。原田东所辖的九村再加上东寮村,这10个行政村基本上都会说闽、客两种方言,但原以客家话为母语,属于闽、客双语区。

      (3)凤凰镇和归湖镇

      凤凰镇和归湖镇绝大部分村落是讲潮汕话。凤凰镇的椿堀村是客家村落,位于凤凰镇北部,与大埔县交界,1760年,尤氏从西春乡石山埔村迁入,后有钟氏从大埔县桃源、张氏从大埔桃花迁至此。归湖镇的岭脚村、碗窑村、山犁村为畲族人所居住。他们主要操类似于客家话的畲族语言(该语言能与客家话交流,但又有差异,我们暂且把它归为客家话)以及潮汕话。

      (4)古巷镇

      古巷镇的高美村原来是讲客家方言的,在古巷镇中形成了方言孤岛。现在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会听但不会讲客家话,年轻一辈的既不会讲也不会听客家话。村民说他们原先都是客家人。100多年前从梅县迁徙至此,后因日本侵占而“散乡”,直到日本人逃跑后村民才重新回来居住的。

      2.饶平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广东饶平的客家人共有二十余万人,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北部山区的上善镇、上饶镇、饶洋镇、新丰镇、九村镇、建饶镇和中部山区的东山镇、渔村镇。此外还有一些原客家人居住在其他乡镇,他们是在近一二百年从饶平北部客家聚居地外迁到这些乡镇的,如三饶镇的詹氏,他们是在清末民国初迁至县城三饶。

      其中,饶洋、上善、上饶、建饶为纯客区,居民基本上不会讲潮汕话。新丰镇区是闽、客两种方言的杂烩之地,属闽、客双语区。新丰所管辖的20个村(包括2004年被并入新丰镇的九村镇)中,除了溁西村、溁东村和扬康村讲潮汕话(少数村民会讲客家话)外,其余17个村均讲客家话。东山镇的东山村管辖着七个自然村,处于其中的河东村和河西村是客语区,现在也能说闽、客两种语言,但以客家话为母语。其中坡下村大约一百多年前从三饶搬迁至此。现在也能说两种方言,但以潮汕话为母语,风俗也与潮汕风俗无多大出入。

      饶平县九村的坡墩村居民现在使用客家方言。该村只有200人左右,据该村老人讲,他们是在明朝时期从饶平黄冈迁移至九村定居的,以前讲潮汕话,已在此居住了几百年。由于周围的村落全是讲客家话,加之该村人口少,在相互的交流之中不断受讲客家话居民的影响,原先坡墩村民所讲的潮汕话也逐渐被客家话所取代。

      二、汕头市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1.潮阳区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潮阳区客家人分布在金灶镇和谷饶镇部分村落以及西胪的青山、关埠的巷底。

      金灶镇位于小北山北麓,北临榕江。该镇有63个自然村,其中有13个自然村是闽、客双语区(见表1)。这13 个自然村的母语都是客家方言,但是,现在外美村和高斗村却是以潮汕方言为村里沟通的主要工具。

      谷饶镇位于汕头市潮阳区西北部,小北山南麓。谷饶的客家人主要分布于镇域北部的小北山脚下。原先讲客家话的村庄包括内寮、石壁、桐岭、新寮、石光、木丹坑、水吼、案前、径脚村等,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周围的语言的影响,已有部分村庄所讲方言逐渐被潮汕话所代替。目前以客家话为母语的村庄只剩下内寮、石壁、新寮、水吼,这些村的村民都会讲潮汕话,属于闽、客双方言区。

      2.潮南区客家方言村落分布状况

      潮南区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两英镇、雷岭镇、红场镇。两英镇分布的客家人口有八万左右,是潮南客家分布最多的地区。由于他们要经常跟讲潮汕方言的居民交流,加速了与福佬人的融合,从而使自己的语言逐渐被“潮语化”,到最后不讲客家话了。钟姓六乡,包括古处三乡、永丰、新圩、新处曾经是客语区,不过钟姓除了古处、永丰一些老辈的人(大概出生在二十世纪40年代以前)会讲客家话外,年轻一辈基本不会讲,甚至都不知道以前他们的老辈人是讲客家话的。

      雷岭镇由于地处大南山南麓,其中就有近三万人说客家话,是汕头地区客家方言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雷岭地处大南山区,距城市行政中心比较远,交通不太发达,与周围讲潮汕话的人联系比较少,形成一个客家方言岛。其中村里的小孩一般在读书之前讲客家话,之后就开始学讲潮汕话,这是为了外出交流方便。不过在村里仍说客家话。

      红场镇约有三万人。其中只有偏西的四溪和铁板寮、蔡肥、大坡四个村里的50岁以上的老人才会讲客家话,其他人都不会说也听不懂客家话,基本上都是以潮汕话交流。

      峡山镇的九斗村村民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从秋风水库附近移民过来的。与两英钟姓六乡、红场蔡肥是同一个宗亲的,由于地处闽语区的包围之下,现在该村除了六十多岁以上的老人会讲客家话之外,其他都不会听也不会讲客家话了。

      仙城镇利陂村张姓是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徙过来的,现在利陂村居民在日常交流中依然以客家方言为主,当然他们对外也会讲潮汕话,属于闽、客双语区。

      总的来说,汕头市的潮阳、潮南区分布的客家人不是很多,大体上分布于大南山区或山区边缘。有如下两个特点:1、两地客家方言消退的现象异常严重,很多原先讲客家话的村落已经逐渐被“潮语化”。2、受周围潮汕方言的影响,年轻一辈说客家方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不加以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被潮汕方言所同化。


      普宁客家人独特的“半山客”文化

      (来源: 大坪平台,只做学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有时候,我们对外说自己是客家人,有时候,我们也说自己是潮汕人,听到两种语言也会有乡音之感,不忘本的说,我们是“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定居于潮汕人居多的地区。普宁客家人,从语言看,讲的是客家话;从风俗习惯看,既源于客家却又具有潮汕人某些特点,属于客潮两大系的客家分支,因此称为“半山客”。有人说在潮汕语言中“半山客”的称呼带有轻视意义,在书面语中已经是一个中性名词,但是客家人在潮汕地区创造了耀独特的“半山客”文化,这却不能轻视。

      半山客”地理:何为“半山客”,“半山”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揭东县的西北部、揭阳县大部分及陆河县等,相连百多公里狭长山区地带。广东的丰顺县、揭西县、陆河县、揭东县、惠来县、海丰县、陆丰县、普宁市、潮安县、饶平县、潮阳县等地的客家人,都被称为“半山客”。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历史:“半山客”,明清时代,有部分入潮先民的后代进入粤东西部山区创业,虽比潮汕平原的开发晚了几百年,但创造了独特的“半山客”文化,是灿烂的潮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姓氏:客家人来到潮汕之前的半山区,较普遍存在一村一姓的情况,一村一姓原因源于南迁移民有宗族认同感,到了某一迁移地,习惯于靠拢同宗同族;人口少的姓氏改姓依附人口多的姓氏,希冀得到庇护,以大坪镇为例:大坪村落也是姓氏聚集一村的现象。大坪圩及附近村落多为钟氏;湖矮村、窝里村多为邓氏;粘田村、埔心村多为房氏、石镜美村有钟氏和官氏;三溪坝有钟氏、罗氏;后溪乡有钟氏、陈氏;大坪尾有何氏和钟氏;剪塘村多为温氏;凉亭、龙坑和梅洋仔多为魏氏;埔岭村有王氏;新福村有钟氏、朱氏、巫氏等;善德村房氏;甲湖村房氏;新竹有房氏、温氏等;未例举齐全。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风俗:普宁客家人喜欢看黄梅剧,也喜欢看潮汕人的潮剧;过年、元宵有潮汕风俗如舞龙、舞狮,奉神祭拜祖先和神明;也有客家的风俗如敲锣打鼓。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潮汕风俗拜神)

      “半山客”饮食:待客以工夫茶最为出名,喜欢呈上绿豆饼、各种粿(粄)品,端午节也过潮汕人在节庆日炒面线的俗食;有客人吃饭也流行客家的风俗擂茶。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潮汕功夫茶)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客家擂茶)

      “半山客”性格:“半山客”是一种既异于潮汕,又与客家不一样性格的独特人群!他们的性格,是兼具了潮汕与客家两种性格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溶合而成的。这种性格既具有潮汕人亲戚间宗亲观念,朋友间讲义气,人生观念上“宁做猪狗商人,不做打工皇帝”的性格,又具有客家人那种勤俭节约,自强不息,勇敢坚韧的品格!他们是这两种不同民系深深溶合在一起后而形成的。这中间,早已很难分清,哪些是属潮汕人的性格,哪种是属客家人的性格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对事对人的态度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独特性。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语言:所用方言属客家语系,但融入了不少潮汕方言,如“积恶”。有些字词发音,无论从用字到发音,都与潮汕话无异。俚语与粗话中融有潮汕语言,童谣中多为客家语言。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建筑:民居建筑和祠堂、庙宇等体现出潮客交融的特色。最典型的是各村的祠堂建筑延承潮汕建筑的特点,厅内的雕梁画栋,屋顶的龙凤灰塑瓷花,祠堂正厅的神龛都是和潮州地区一个模样。因为这些高级工艺都是请潮人工艺师和工程队承建制作的。至今有些祖祠重修或新建还是沿续这种格式,真是渊远流长。瓦房多为“四点金”和“驷马托车”形式。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而房子聚落又有客家“围屋”的特点,如“大坪圩街”里的房子,走进里面,感觉进入了迷洞,兜兜转转走不出走巷子的大门;梅林的“十八井”;船埔灰寨围屋。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船埔灰寨)


      饶平半山客的潮客关系

      饶平半山客的潮客关系

      “半山”是一个地理概念,丰顺、揭东县的西北部、揭西县大部分及陆河县等统称“半山客”,还有一支极为特殊的人群–饶平客家人,居住在饶平北部狭长的山谷,所说的客家话与周边的大埔、丰顺客家话不太一样,被认为受“潮汕话”冲击最大的客家语种。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这里居住着的人群,从语言看,讲的是客家话,但或多或少又掺入潮汕话,从北上善往南新丰的客家语音不断衰减而潮汕语音逐渐增强;从风俗习惯看也然,既源于客家却又具有潮汕人某些特点,越接近潮区,潮客交融的特点越明显,属于客潮两大系的客家分支,称“半山客”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上饶康东东泰楼

      而饶平的半山客却更具有其典型性。目前,在饶平县的26个镇场中,上饶、饶洋、新丰、建饶、东山、未曾割镇的渔村等几个乡镇都是半山客,据语言学者考证,三饶镇若干年前是客区,受政治、经济的影响,现在的三饶镇很难找出客家的痕迹。除了三饶镇,各乡镇居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也对潮汕方言略知一二,特别是新丰镇,潮客混居的特点很明显,在新丰镇,溁东、溁西、杨康三村、东山镇、渔村的居民70岁以下的人大都不能流利讲客家话,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他们上三代说客,下三代说潮,实际就是典型的“潮汕人客家祖”现象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舞狮

      由于新丰镇、东山镇、渔村地处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中心地带,潮客不断兼容,几百年来在潮客通婚、通商等社会经济交往相当频繁密切,故一向和睦相处,相互扶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潮中有客,客中有潮,不分一家,水乳交融的潮客文化在这里绽放光彩!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工夫茶“三杯茶

      饶平“半山客”文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上使用客家话和潮汕话两种语系,并出现一种混融状态。在风俗民情、生活习惯上,饶平客家也喜欢看潮剧,表演潮州大锣鼓,舞火龙、金狮;小孩子16岁也“出花园”(潮汕特有的成人礼仪)。

      饮食就以工夫茶“三杯茶”待客最为出名,其次流行潮汕人在节庆的俗食,并在小吃、婚丧嫁娶等习俗具有潮汕特色,还有很多潮客相融的节日、祭祀等风俗习惯,如信仰“三山国王”等,无一不体现着潮客文化的交流和相融。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在建筑上,民居建筑和祠堂、庙宇等体现出潮客交融的特色。三饶镇居民虽然清一色的潮语,境内的客家土楼“道韵楼”完全是客家风格。


      历史上澄海境内的客家人

      (转自潮汕民艺网)
      “澄海无客(指客家)大埔无白(指福佬)”,这是潮汕流行很广泛的一句俗谚,至今仍被很多文章所引用,似乎己成为定论。但笔者认为,上述的话说得有点绝对了,且不说目前大埔境内尚有一些福佬人讲福佬话,就说澄海吧,历史上有很多客家人迁入定居。从民系渗合与形成的过程看,历史上迁入澄海的客家人与当时澄海境内的其他人群相融合,才构成了今大的澄海人。

      据文献记载,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一些客家人迁入澄海,明代之后迁入的人数则越来越多。这是因为,自宋末元初以来,闽南人和赣南人持续不断地大批量迁入梅州山区,使梅州山区的人口迅速膨胀起来。而梅州山区历来山多田少,“无平原广阪,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先旱,下者恒苦涝。”①自明代起,梅州地区无地可耕的矛盾就十分尖锐,于是富有迁徙传统的客家人便纷纷向外迁移。潮汕与梅州地域紧紧相连,犬牙交错,在明代又同属于潮州府这一行政区域,故有大量的客家人迁徙而来。客家人迁入潮汕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就近进入相邻的潮汕各县山区,主要包括饶平、潮安、丰顺、揭东、揭西、普宁、陆丰、陆河等县市的北部。这一区域呈狭长的带状,长达100多公里。这部分客家人多数举族移动,构筑围寨聚居,逐渐形成很多自然村落甚至连片村落群。他们长期与潮人交往,逐渐减少与原客家地的接触,所以在民俗方面除小部分外,大部分接近潮人,方言方面则既会讲客家话,又会讲潮汕话。人们习惯上称其为“半山客”。半山客的人数,据饶平客家学者邓开恩、余斯伟估计,约达300万之众。第二种情况是直接或间接迁到潮汕中南部的平原台地,分散插进潮人中去。这部分客家人与人数众多的潮人杂居,风俗和方言很快“潮化”。澄海地处潮汕平原最南部的沿海地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华侨众多,具有很大的生存拓展空间,也就不可避免地接纳了很多客家移民。他们有的来自梅州山区,也有的间接从“半山客”地区主要是饶平北部迁来。客家人迁入澄海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明代沿海大开发时期的客家移民。

      自明代初期起,澄海进入全面开发的阶段,地方官吏采取鼓励措施,大力招俫外地移民前来垦殖。此一时期迁入澄海的移民,闽南人占多数,但也有相当部分为客家人。根据对部分客家族谱的不完全统计,明代迁入澄海的客属移民共有邓、张、赖、何、王、梁、蔡、江、杨等9个姓氏20多宗。这些客家移民,基本上属于垦殖型的性质,进入澄海之后,大多从事农业垦荒种植。他们聚族而居,有的还逐渐蔚成独立的自然村落。如:

      邓姓:现隆都镇樟籍乡邓厝村的邓姓,其先祖明初自梅县松口迁来。这一支邓姓为粤东邓姓始祖邓志斋之后代。邓原居于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登宋进士,原任广东提举司,复钦召布政司广东宣慰使。……公游之程乡县,至松口……明抚攘未定,命子各择地方安居,以防世变……。邓之一子于明初移居今澄海隆都镇邓厝村。”②

      杨姓:大埔百侯人贡生杨一廉,其后裔于明嘉靖年间迁入澄海,定居于现溪南镇银砂乡。至第三世,即岭东名人杨钟岳之祖父,生有四子,其中三子分别迁徙冠山、东湖、外埔等地。居于银砂乡的杨姓则在清初“迁界”时迁往潮安彩塘仙乐村居住。③现该村尚存这一支杨姓的祠堂,由陈姓表亲代管和祭祀祖先。

      蔡姓:宋末梅州太守蔡蒙吉,招募军民奋勇抗元,坚守梅城,后城破殉难。其四世孙蔡伯义,于明初自梅县松源迁入现澄海莲下镇程洋岗村。蔡生三子,叫克政、克使和克惠,人口一度很藩盛,还兴建一座蔡氏祠堂。至第五世有名叫蔡秋衷的另迁陆丰县大安圩军围寨定居。④

      梁姓:梅县松口官坪人梁谷珍于明中期来到现澄海盐鸿镇鸿沟村,受该村林姓宗族聘为私塾先生。梁设馆授徒,后占籍当地。至第三世有的迁现潮安意溪镇东津村。⑤

      上述外,据一些客家族谱所载,明代还有一些客家人分散迁入到澄海其他地方。如大埔湖寮蓝姓族谱载,其蓝姓开基祖叫蓝勉斋,子孙有的“沛出大埔、饶平及潮州、澄海各地分居”。饶平东官王姓明代有的迁到澄海南阳乡上王村(现莲下镇槐泽村),于早在南宋迁入的王姓人中插居。故该村人、明正德刑部主事王彰所修族谱称,当时王姓人“籍虽异而里相同,爨或分而鳞则次”。

      第二时期:清初“迁界”后的客家移民。

      清初,清廷为切断郑成功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实行严厉的“迁界”措施,强制性地将沿海五十里以内的民众内迁定居。澄海全境属于“迁界”范围,自康熙三年至康熙五年,先后分三批迁入到内陆地区,整个县的建制被撤销。至康熙八年,清廷才允许迁民返乡复业。“迁界”是澄海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人民颠沛流离,饿死病死不计其数。据史籍记载,“迁界”前的顺治十七年,全县总人口60282人,展复后的康熙十一年只有24104人,约占原来的三分之一。没有回籍的除死亡外,也有一些因在内地勉强可以度生而不愿再回乡的。此时,澄海全境田园荒废,人口锐减,满目萧然。地方官吏为尽快恢复经济,多方招集流散人口,还鼓励外地民众前来垦荒。梅州山区本来就山多地少,人口饱和,这一时期还受到沿海人口内迁的挤压,缺地可耕的问题更为严重。难于立足的客家人,只好离开家园,继续走上迁徙之路,其中便有一部分人乘势迁进澄海境内。

      根据一些客家族谱记载和本地居民口碑,这一时期迁进澄海的客家移民,有张、丘、罗、何、詹、黄、李、刘等10多个姓氏共达30多宗。现澄海莲华镇的莲花山脚一带,是客家人进入较多的区域。先是饶平现东山镇双罗村的张姓,于康熙年间落足于上墩村。乾隆年间,该村又有两支张姓先后来到现新楼村的地方定居,第一支是张秀祖,携带两个儿子举家而来,第二支是张日章、张日荣、张日凤等三兄弟,他们同行而至。张姓人集资合建围屋“盛安寨”,聚族而居。⑥另据饶平县上饶张氏族谱记载,上饶的马冈、葵坑等村的一些张姓人家,还分散迁到隆眼城乡和上长宁乡。除上述外,还有一些客家人迁到澄海的其他地方。如据客家族谱所载,梅县半径村杨姓第十一世杨朝万、杨林凤,分别迁入澄海县城和南门外“五里亭”。⑦据饶平县上饶詹姓族谱载,联饶镇石坑里詹姓,开基祖叫詹肇熙,其第八世孙叫“一贤公,生四子,如松、如竹俱沛澄海县……”。⑧查澄海境内唯一的詹姓聚居点为现凤翔街道的信宁村,据詹姓人家反映,他们的祖先来自饶平北部山区,分前后二批迁入,故有“老詹”和“新詹”之称。这与饶平詹姓族谱的记述完全吻合。现隆都镇何厝村,全村为何姓。据该族反映,其先祖也来自饶平北部山区,可以肯定这一支何姓人也是源于客家。

      第三时期:清中叶至民国时期的客家移民。

      自清乾隆起,随着“海禁”政策的解除,澄海的海上贸易迅速兴起,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城乡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先后出现一批贸易港口和集镇。在商业贸易和城镇发展的吸引下,客属山区半山区的客家人纷纷迁徙而来。这一时期迁入的客家人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即移民类型从原来的垦殖型为主转向以贸易和手工业为主,分布区域则从原来以农村为主转向以城镇为主。时属澄海管辖的汕头港,开埠不久便有很多客家人前来从事商业贸易。光绪年间旅居汕头的客籍人建立八邑会馆,还举办正始小学,地址在福平路。客籍人中大埔人占有较大的比例,据民国十八年汕头市公安局的户籍统计,共达2778人。大埔人还于民国十三年在汕成立大埔旅汕同乡会,十六年又在民权路兴建大埔会馆。会馆还附设大埔旅汕小学,为主招收大埔籍子女入学,校长及教职员工绝大部份是大埔人。当时汕头港与梅县地区之间的内河船运很活跃,很多客家人从事两地间的运输业,时间一久也就有些在汕头港或其附近落户下来。如梅县籍的一些张姓人定居于现汕头市金平区的岐山新乡;一些丰顺籍的谢姓人定居于大窖村,并合资建了一座谢氏宗祠。⑨

      清前中期澄海县城的商贸业已很兴盛,外来移民很多,其中不少是客家人。他们有的从事商贩,有的以磨豆腐、运输、理发、行医等为生。从事理发业的人较多,所以专门成立了理发同业公会。县城四周的乡村也有一些客家人前来落户。据饶平上饶石井刘氏族谱记载,“刘铭溪,生七子,第三位卿公为杨康 (注:村落名)开基祖,又分派澄海西门等处”,“次小宣教,姚郑氏,住潮安溪口,又分居澄海西门、信宁、港口、龙田、下坑、北湾、北港”。饶平上饶黄山坑的一些丘姓还迁入东湖、外埔村等。东里和樟林是清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城镇发展步伐较快,很多客家人也前来谋生。如东里镇清末钟文裕自梅县白盘堡家福乡迁来,至今已传6代。⑩郭久芳则迁自梅县松口丙村,至今也已传6代。⑾现该镇的曾姓共30多户,其来源分为二支系,分别来自大埔和丰顺九河上围。⑿迁入樟林的客家人数量也不少,如樟林乡的丘姓、朱姓等,其中便有来自大埔或丰顺的。客家人多数以五工杂业为生,如“樟林东里,大约1760年以前,相继建立铁器业,都是由大埔县人来创办的”。⒀东里的客家人还集资在“桥仔头”兴建一座会馆,叫“八属会馆”。⒁隆都镇的店市,历史上是潮澄饶三县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清末一些大埔和丰顺籍的客家人前来经商并定居下来,他们也在店市北门街建起一座“八属会馆”。⒂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客家人零散迁入澄海的其他区域。如现澄华街道冠山乡的林姓,隆都镇前埔村的陈姓,溪南镇岱美村的郭姓,莲下镇南洋市的钟姓、郭姓,现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凤窖村的廖姓等,其中都有数量不等的客家人。民国时期,特别是1917年11月至1948年11月间,澄海先后共有10名县长为客家人,前来就业谋生的客家人更多了。这些人中,有的充当行政公务人员如保安警察等,很多则是从事理发、打铁、补鼎、磨剪刀等小手工业。最为突出的是理发和打铁业,几乎每一村落都由客家人垄断。这些客家人大多后来落籍当地,成了澄海人。

      应当提到的是,有些客家人,先前曾在“福佬”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当迁入澄海时风俗与方言等已与潮人基本相同。至今,他们中的很多人尚不清楚自己的客家渊源。如现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蓬中村谢姓,始迁祖叫谢秉盛,明初迁自饶平县新丰荣溪村,系荣溪谢姓的第二代。据查,荣溪村谢姓的先祖为宋末抗元英雄、著名诗人谢枋得。该族原避祸隐居于闽西,元代搬迁至福建小靖,元末再由小靖迁至饶平荣溪村。小靖属于讲“福佬”话的区域,所以当这一支谢姓到达荣溪村时,已改为讲“福佬”话了。据饶平客家学者研究,这支谢姓与其他众多客家姓氏一样,有过在闽西或赣南生活二三百年的历史,后来虽讲“福佬”话,但其渊源为客家,属于 “潮化的客家人”。⒃

      明代以来迁入澄海的客家人,很快地融入到澄海这片讲潮语的汪洋大海之中,风俗与方言均与澄海人无异。但是,现在某些方面仍保留有当年客家人的痕迹。如在居屋方面,莲华镇新楼村的盛安寨,从其造型和功能来看,就属于地地道道的客家土围寨。莲华镇一带现还另有四座土围寨,即上长宁村围寨,圆型,康熙年间建;梅陇村围寨,圆型,明末清初建;溪西村围寨,称“闳远楼”,四方型,明末清初建;雅道梓村围寨,两座,均四方型,明末清初建,其中一座已毁。上述土围寨,极有可能系当年客家人定居时所构筑的。但现尚缺足够的证据,而上述围寨的居民又讲不清早期定居者状况,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另外,在澄海一些人群中,崇信定光佛祖,喜欢听汉剧乐曲,其中就可能存在一些客家人或客家后裔。至于一些建国前夕才迁进澄海现年龄约70岁以上的客家人,偶尔凑在一起,讲讲几句客家话则是很平常的事。

      不同民系特别是相邻民系之间的交汇融合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融合的现象。我们现在要找出历史上从来不曾与其他民系相融合的所谓纯之又纯的民系是很难的。尤其是潮汕人和客家人,相互间的渗入是长期和经常的,似乎已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因此,当我们在研究潮汕文化时不能不注意到客家人溶入这一重要因素,正如在研究客家文化时必须重视潮人的影响一样。(王文吾 本文照片由王仲华摄)

      注释:

      ①见光绪版《嘉应州志》。

      ②见《庵埠邓氏族谱》,转引自澄海县志编纂办公室1990年《澄海百家姓》。

      ③见澄海县志编纂办公室1990年《澄海百家姓》。

      ④《惠东县多祝蔡氏家族简介》,转引自1990年马来西亚砂(月劳)越公会《蔡氏族谱》。

      ⑤见潮梅松(马头岗)梁姓渊源续编委1997年《梁姓渊源》。

      ⑥见陈孝彻《澄海各姓氏辈序世系》。

      ⑦见杨启献《潮汕杨姓》。

      ⑧转引自邓开恩、余斯伟《饶平客家渊源》

      ⑨据汕头市原金园区干部张和春提供。

      ⑩见陈孝彻《澄海各姓氏辈序世系》。

      ⑾见《梅县松口丙村神架下郭姓残谱》,转引自《澄海世德堂郭氏世系》。

      ⑿见《澄海曾姓资料(之一)》。

      ⒀据澄海县农业局《澄海农业志》。

      ⒁据樟林古港办公室陈澄波提供。

      ⒂据隆都镇志主编陈作畅提供。

      ⒃见邓开恩、余斯伟《饶平客家渊源》。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文艺创作: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半山客名人,官秀岩

      1932月出生,广东省普宁市梅林镇人,大专文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

      创作委员;东方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神州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高级书法师;子昂书画社客座教接、高级书画师;长期从事印、小学教育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等,退休后,现任深圳华商公司仓库管理员。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和日本、韩国、巴西参展。获奖。人书或被收藏。曾应邀出席北京中国文化艺术研修会年兽在深圳市举办过个人“甲骨文书法展览”,蛇口电视台。《。深圳特区报》、《南山根》。《蛇口消息报》等报刊都作了采访专题报导。作品和传略被载人《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集》、《二十世纪书画名家作品精华》、《中国艺术人才书画作品精品集》、《中华书画导师》、《跨世纪书画家精品集萃》、《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等近二十部著作及人网中国艺术人才库与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和彩色光盘等 [4]  。

      图片图标汇集汇总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揭阳市半山客的分布情况

      1、三寨(云楼、中央寨、大池、新圩、下新圩)

      2、湖寨(湖寨 圆山仔 龙井围 圩背头)

      3、五斗(五斗黄 杨 詹)

      2、榕树埔(榕树埔 黄泥塘 南屋寮 七仔洋 中屋寨 上洞 深湖塘 铜盘寨 径仔头 麻竹坑),

      4、云落村(老圩 坂上埔 下岭 山都就)

      5、九岭(大九岭、小九岭)6、下埔寮,7、石示坑(石示坑 神前坑)

      8、东湖 南湖 9、新星(下新埔 岭头)10、后陂 11、田心 12、洋角(洋角 乌石洋)13、古安

      14、红光(厚枫树 长江仔 蛇地坝 小洋 排榜岭)15、崩坎(崩坎 万安 上圩仔 丰滩)16、红饶(上寮塘 下寮塘 吉(隔)水)

      梅林镇(下辖村居委会):

      涧头村、新楼村、凤池村、华寮村、再头村、中段村、军田村、南阳村、松楼村、松阳村、

      永兰村、西门村、梅光村、东门村、新梅村、埔尾村、青潭村、毛岭村、上楼村、边潭村、

      边角村、边埔村、丰田村、尖石村、边上村、边围村、高田村、溪头村、大廖村、隆营村、

      桂嶂村、居民社区 、岁余坑村、大高田村、犁头凸村、大岭下村、黄割田村

      船埔镇(下辖村居委会):

      船埔镇:

      船埔村、毕石村、红足村、埔仔村、半溪村、永光村、大洋村、新联村、深水村、宝樟村、

      古坑村、樟树村、大福村、天青村、告陂村、坑圆村、两坑村、梅田村、青潭村、坑尾村、

      吉告村、西溪村、庵内村、河坑村、黄沙村、利坑村、席草湖村、庵内村、河坑村、鸭母寮村 高埔镇(下辖村居委会):

      高埔镇:

      福田村、葵坑村、新圩村、梅星村、高埔村、坪上村、社径村、山下村、下营村、

      头寮村、龙堀村、高车村、月塘村、大星村、南营村、高营社区、罗心田村

      后溪乡(下辖村居委会):

      后溪乡:

      矿坑村、埔楼村、坑楼村、半径村、圆明村、平洋村

      潮客文化与半山客(汇总-连载)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