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神话典故 神话典故 关注:1 内容:13

    虱母仙何野云和潮汕地区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神话典故 > 正文
    • 神话典故
    • 高级
      网站管理

      虱母仙何野云和皂角的故事

      潮汕往事  2021-06-17

      陈友谅的谋士邹普胜,能力不在刘伯温之下。陈友谅败亡后,他云游天下来到潮州,发现当地长着一种宝贝,无论男女用它洗护都会变得越来越美,潮州便成了盛产美女之乡。

      邹普胜,生于元末,活动于明初,他善卜天机,精通玄学,后来与彭莹玉共推徐寿辉为首领,参加农民军起义。徐寿辉建国称帝后,封他为太师,陈友谅杀死徐寿辉后,仍封他为太师。

      邹普胜给陈友谅做军师,屡出奇谋,和朱元璋争夺天下。而且他精通算命、看风水等术术,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对他很敬重,曾在朱元璋面前极力推荐邹普胜,召请他来共治天下。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战败中箭身亡后,邹普胜觉得惭愧,就隐姓埋名,取野鹤闲云之意,自名为何野云,隐遁世间。但何野云满腹经纶,上晓天文,下晓地理,洞悉风水,善于建筑又懂医道。他自知自己既不能为朱元璋所用,也就成了朱元璋的心腹之患,便向南方云游而去。

      何野云形骸放浪,身披上仙衣,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他踉踉跄跄地行走在潮阳贵屿的田间小道上。在暑热的折磨下,他又累又饿,晕倒在路边。此时,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一股强大的水流,把正在小道上行走的陈老汉给冲倒了。

      陈老汉在水流的裹挟下,被一个横躺在地下的何野云绊了一跤,整个人就压在这个人的身上。陈老汉见地上有人,吓了一跳,顺手一摸此人的脑袋,却是滚烫滚烫的,又摸了摸鼻子还好有呼吸。

      陈老汉顾不得许多,背起这个人就往家里跑。回到家,让老伴先熬一碗姜汤,再熬一锅稀饭,给何野云喂下,又给他换了一身干净衣服。何野云喝了姜汤,休息一晚后,烧退了,醒了过来。为了不连累陈老汉,何野云便谢恩告辞。

      但陈老汉看他身体还比较虚弱,一再挽留,对何野云说:“您有病在身,如不嫌屋破家贫,就多住几天,有我吃的就有您吃的,等身体复原后再走。”而且陈老汉的两个女儿也热情挽留,何野云只好留下。

      陈老汉的两个女儿,一个16岁,一个14岁,虽然模样儿俊俏,但由于家贫,居住的屋子又潮又暗,导致大女儿癞痢头,二女儿浑身湿疹,俗称“粗皮”,使得颜值大减。但何野云养病期间,陈老汉的两个女儿端茶送水,对她照顾得非常周到。

      何野云一连在陈老汉家住了好多天,了解了周围的情况,他自从逃离了兵乱,这段日子让他再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为了回报陈老汉,何野云叫陈老汉的大女儿烧了一锅开水,在山坡上的皂角树上摘了几个成熟的皂角,加上家里的茶籽枯捣碎后煮成汤,让她洗头,还吩咐今后洗头就用这种皂角、茶籽枯汤水洗。

      又到后山采来几种鲜花煮成汤,让陈老汉的二女儿泡浴、洗脸。还从山上找来一种肉质植物,种植于陈老汉围墙的四角,告诉陈老汉,这种“宝贝”草药叫“朥蔸”,用其粘液贴鬓与梳头,抹头擦脸,既可防白发与脱发,又可用它柔润肌肤。

      在何野云的指导下,姐妹俩用鲜花护肤美容,用含有皂甙的皂角、茶籽枯洁发、护发。不久后,陈氏姐妹俩果真获得了健康的自然美,长发飘逸,肌肤柔润,楚楚动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美女。

      “朥蔸”其实就是今天说的芦荟,如今芦荟已经成为美容业中的神奇草药,美容效果得到爱美人士的一致认可。自从明代何野云种植朥蔸以后,不管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潮州一带一直有人在庭院种植至今。后来,当地的少年脸上长青春痘,老人们往往用朥蔸汁往他们脸上抹,反复几次,几天之后居然光滑了。

      这个方法在民间广泛传播,一度成为民间美容的风俗习惯,潮州人在现代洗涤、化妆品泛滥以前,都习惯用茶子枯、皂角洗头,用芦荟治理皮肤病,用鲜花泡澡、洗脸。因此明洪武以后历朝历代,潮州一带的美女并不逊色于吴越佳人,成为盛产美女的地方。

      潮人为纪念何野云,建庙供奉,如今民间有众多供奉他的祠堂。如潮阳贵屿何仙陵、仙湖福天宫、潮南峡山龙尾庙、揭西黄山王公庙、潮州鳌头龙尾庙、汕头岐山古庙、金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高埕古庙、佳和善社、东墩龙尾庙等,澄海港口龙爷庙、揭阳市空港区炮台镇风门古径野云岩等。

      历史有料、有趣, 而且许多高考状元都是历史的受益者,比如2018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曹静怡,考出713分的惊人成绩,被采访时她曾坦言:自己从小就是一枚“历史迷”,还说:“这份兴趣对我而言不只是开阔了事业,对我的学习帮助也很大,能考出713的好成绩,离不开从小被父母逼着看历史书。”

      而读历史我推荐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此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六帝和王公权贵、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此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还是众多名人、名流的枕边书。

      笔者读《明朝那些事儿》多遍,受益匪浅,很多生活中的困惑、难题,历史上都有相似典故,古人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借鉴、运用。现在升级插画详解版,整套9本,特价158元,想学习的朋友,请点下方横条购买:
      正版 明朝那些事儿全套1-9集 中国历史小说明朝历史图书

      虱母仙何野云和潮汕地区虱母仙何野云和潮汕地区虱母仙何野云和潮汕地区


      何野云(百科词条)


      相传元末起义军陈友谅军师。元朝末年,陈友谅兵败,其军师‘何野云’为避过朱元璋军队的追杀,化妆成乞丐一样,向潮汕一带逃亡。

      何野云者,世称“跳蚤仙”(潮汕话叫“虱母仙”)、邋遢道士,羽仙后尊称: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龙尾爷、龙爷。其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水五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本    名 何野云 别    名 龙尾爷,虱母仙,邹普胜 所处时代 元末明初 出生日期 1325年 逝世日期 1393年 主要成就 反抗元军强暴统治 信    仰 道教 相关作品 《潮阳县志》 特    点 上知天文、下识地理 民    族 汉 职    业 军师、道士、风水师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个人作品

      3 民间传说

      ▪ 杭美传说

      ▪ 兵营传说

      4 民间崇拜

      5 何野云墓

      6 纪念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活动

      人物生平

      虱母仙何野云和潮汕地区

      何野云,原是一名生于元末、活动于明初的道人——邹普胜。他精通玄学,善卜天机。元末时他下山参加了红巾军陈友谅的队伍,和朱元璋率领的、刘伯温当军师的起义军,互相争夺天下。两军相争,邹普胜为陈友谅出谋献策,打了99次胜仗,但最后一次,即1363年4月至7月的“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却战败中箭身亡。朱元璋做了大明开国皇帝之后,刘伯温曾极力推荐邹普胜入朝当官。但邹普胜自兵败之后,早就看淡仕途,云游各地。他隐姓埋名,取野鹤云之意,自名为何野云,以其青年时期所习天文、地理、土木建筑技术谋生。

      明洪武年间,何野云流落到了潮州府地界——主要是潮阳,为人营造阴宅,指导建筑风水,成为名噪一时的地师。何野云虽然技术高超,在民间做了许多好事,但因其性格乖僻,师傅不随主人意,所以有时主顾不多,衣食难保。据说他有时候哼着“人生在世不得意、牵动长江万里愁……国山河在……”等词句,穷困潦倒地地各处流浪。

      相传,何野云有一次在山边破庙避雷雨,想起当初他下山时,师父曾吩咐:“有光者,可辅助之”,他投友谅时 把友谅理解为“月亮”(即“光”);直到朱元璋扯起大明旗号,他才知:“明”者,日月齐辉,才是真正的“光”。此时,恰遇一仙女从天而降,他遂向其倾诉错投陈友谅致败,天下为朱元璋所得的懊丧情绪。仙女正色道:“陈友谅得胜之后,只思荣华,你身为军师未能谏阻即为失责,岂能怨为天道不公?”说着将一袭仙衣披于何野云身上。

      从此,何野云披上仙衣,继续他的道家营生,且屡有灵异传说。外人见其衣上虱母跳, 便称他为“虱母仙”。据说虱母仙逝后,被玉皇上帝封为水神、管理潮州江河。就这样,从邹普胜到何野云,再到虱母仙——一个由人到仙的过程就完整形成了。这就是潮汕民间崇拜“虱母仙”的由来。 [1] 

      个人作品编辑 语音

      按光绪十三年(1884)《潮阳县志》卷十三杂录篇中的原文记载:“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据清《凤港卢氏族谱》载:“明四世祖,讳宽,字似鹄,居士。……公葬南山马脚埔内观音岭,一名飞凤地;氏葬临昆山石壁岭,土名鸡母石。此二墓相传何讳野云先生献图。”先师“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后化身,骸骨埋凤颈下手砂。”凤港乡亲至今还留传虱母仙的遗诗:

      何人知我赞帝乩,

      野鹤高飞到此地。

      云开见出龟眼像,

      逝后方知吾是仙。 [1] 

      民间传说编辑 语音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何野云从江西徒步到潮汕,隐居海阳县、揭阳县、潮阳县一带。流传许多为民做好事,还替人看风水,治病,惩治“地方恶霸、神棍”,戏弄俗僧等传说故事。

      红泥传说

      时达仲夏之际,酷热难当,肚饥口渴。行至‘下尾’之地,向村民求水解渴,遇求者皆不给,甚者斥之赶之。

      至路口,见两母子于田间忙活,收成却颗粒可计,奇之?母曰:命贱,辛苦作物果无几。云曰:远处红泥可作物,取之,自是丰收也。

      母随云所指,果见远处七座红色泥土。来年果见大丰收,村民问之,后争先取之远方红泥。无知愚民,焉知此乃七星伴月之局,故之,局破也。

      杭美传说

      野云延路至杭美边界处(现杭美一组近水库处),遇一妇人挑食物,故向其讨水解饥。妇人曰:现正中午,杯水焉能充得饥,此有食物,尽量充饥。云问:不知家住何处?妇人指向杭美方向答之:前面乃贱妇之家,夫姓陈(古时女子以夫为大,必报夫姓)。云至杭美,益觉此村民风古仆,又念与之故主同姓,时觉应益此村。

      观天象,测风水,终至杭美龙脉处建成一座祠堂,祠堂前挖五个池塘,一片平原,对‘头劲山’案床石(子孙必能出将入侯)。取意:明堂容万马,声名甲天下。时祠堂正门一开,‘仙埔’鸡犬难出声。并察知杭美乃为牛地,故于‘坑仔’处建一座庵堂,时刻敲钟醒牛,取意:晨牛听钟。后于四组处(现佳伟新家外边的小水沟)安之牛心肝,现局已破。祠堂成之,云游至‘赶尾(坂美)’后无踪。

      兵营传说

      相传何野云曾云游至惠来县兵营村(原名登瀛村),恰巧村里正给村寨安装寨门,明明已选好“分金”,却如何都按不上去,这时有一老者路过,且衣衫褴褛,满身跳虱,讨要一碗水喝,村老热情款待。喝完水之后,老者搬一交椅放在门前,边走边云:照此分金按门,若我有回则要重谢土神,若我没回,世代不需敬土神。说也奇怪,照交椅的分金,门很快就装好了。之后,兵营村民建房从不谢土神,亦可边建边住。从此村民将其供奉为保护神,且建有神庙,历时几百年,建筑犹存,香火旺盛。

      澄海鸡肝散与虱母仙

      相传某日午后,澄城一药行老板正在修葺他的药店,他正想择一个吉日良辰新开张。正在这时候,一个游方道士踏进药店内,身上披着一件满是跳虱的道袍,正是虱母仙。药行老板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连忙招呼道长上坐并泡茶奉饮。三杯茶后,老板恳请虱母仙为其药店开张选时择日。虱母仙答应了,他环视四周,说了一句话“日照萧墙(照壁)便为药店开张之时!”即刻飘然而去。

      药行老板大喜之后却是大失所望,因为药行附近有一棵百年古榕,树叶茂密繁盛,遮挡阳光,日头照不到照壁!但老板转念一想,既然虱母仙说了,自然有他的仙机。即叫家人备好鞭炮,随时准备燃炮开张。连等几天,无动无静。有一日,正是黄道吉日,街坊们都在这个日子做好事。巳时时分,一客人扛一铜镜给亲戚娶媳妇相贺,打从药行门口经过。时已近午,阳光猛烈,一映射,一束阳光竟然照到照壁上!老板大喜:“此乃天意也!”立即吩咐鸣炮开张!此家药行经营的是“鸡肝散”,鸡肝散乃滇香薷、四棱蒿磨粉制成,因颜色有点像鸡肝,故称鸡肝散,有清热解毒,止血镇痛的功效,能治咽喉炎,扁桃腺炎,感冒,风火牙痛等炎症,对治疗小儿疳积有特效。

      据老辈人相传,澄海此家药行的鸡肝散疗效显著,其全盛时期,奴仔疳积,其父母将其抱至药行门口,即愈,甚是神奇。百姓皆云此乃虱母仙注意到海阳县小孩多此病症,特出手相助!

      坑水变酒嫌无糟

      传说明代洪武初年,揭阳地美都大湖村,地居海阳、揭阳、潮阳三县官道经过之交叉口,村里有个姓柳的大姆在这里开了间小食店。这柳大姆虽然手脚利索勤快,可生活却十分清苦。

      一天晌午,来了一个邋遢老道,头戴斗笠,身披破袄,肩背渔鼓,来到食店不远处,便坐在一块大石上弹起渔鼓,唱起道曲来,引得小孩们都来围观。那老道唱完道曲之后便喝起坑水来。柳大姆十分可怜他,盛了一碗粥给他吃。老道吃完后笑着说:“好!好!好人必有好报。”随后,便脱下破袄来捉虱子,送入口中啃得哔哔响,引得小孩子们一阵哄笑。

      自此,这怪老道两三天便来一次,每次都是坐在大石上吃柳大姆给的粥,吃后便捉虱。

      有一天中午,老道吃了柳大姆的粥之后竟问起柳大姆要不要卖酒食?柳大姆说要是要,只是无本钱可贩酒来卖。

      老道见说,便叫大姆取来一个大水缸,随后到后面山坑引来清水,流进水缸里就变成香喷喷的水酒。从此,柳大姆便卖起好酒来了。家境渐渐宽裕起来。

      家境一富裕,柳大姆也就不象从前那么勤快了,竟买奴使婢起来。

      有一天,村里有人来向她买酒糟养猪,而她却无酒糟可卖,便埋怨起老头单给酒,不给糟。要是两件都有就更好赚钱。

      第二年春天,怪老道从这里经过,柳大姆一见,急忙走过去拉住他,要他给酒糟。老头笑着说:“好!你要糟就糟。”说完便向后山坑走去。

      老道去后却不见转来,柳大姆忙叫人到后山去看看。只见石侧堆着一堆酒糟,石上留着一行字:“婆心比天高,坑水变酒嫌无糟。”下边写着“虱母仙”三字。这时,人们才知那怪老道原来是虱母仙。

      从此,柳大姆酒缸的酒就依然成了坑水,一点酒味也没有了。因此,“婆心比天高,坑水变酒嫌无糟”这句话,就成为讽刺贪心之人的俗语。

      仙泉

      虱母仙建仙城未竣工离开之后,踯躅来到了河浦迭石山下,徘徊之际,猛然见林中有一妇女正往树上结绳,准备上吊。虱母仙一见,非同小可,急急赶到树下,轻轻喊了一声:

      “大嫂你这是——”

      那妇人闻得背后有人唤她,猛地回首,见是一个衣着邋遢老道士,不得不转身回来答应:

      “道长,我可没法活下去了!”

      虱母仙细问之下,方知是大嫂新寡,守一幼儿,耕种数亩水田。因天久干旱,禾苗将枯,水源被强人霸占,看看此造收成无望,便寻短见:虱母仙晓得劝说不易,心生一计,说:

      “大嫂,我口渴难耐,烦你烧碗开水解渴”。

      那妇人看这邋遢男子在旁,短见已寻不成,倒不如做件好事,转身上山寮烧开水去了。

      等到那妇人捧着开水来到田边时,满田灌满清水,好了,禾苗得救了!

      “道长!道长,开水烧好了!”

      任凭妇人叫喊、寻找,不见邋遢道士身影。他放下碗,到田边一看,田塍一个小眼里清水汩汩冒出。妇女恍然大悟刚才这是遇见神仙来救活禾苗。救活她一家!

      原来泉眼是虱母仙趁大嫂烧开水之时,用拐杖捅开的!后人便称此泉眼为仙泉!

      戏弄忘恩僧人

      相传有一次虱母仙,云游到了达濠某深山佛寺。见佛寺因隐居深山僧人生活十分贫瘠,便在寺庙附近山头的石缝上画了圈,此后每日都从石缝里流出大米来,僧人的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虱母仙也在此小住起来。每日在潮州府各地云游,但一到寺庙早、午开膳的时候他就凭空出现在寺庙的斋堂上用膳。久而久着寺庙里的和尚开始讨厌起了虱母仙,有一天和尚们商量起来错开时候提早开膳,当虱母仙回到寺庙斋堂用膳的时候,和尚们早已吃饱了。这时候和尚暗地里偷笑,谁知虱母仙居然走到大殿前的放生池钓起鱼来,把钓起来的鱼架在香炉上烤。佛门可是清规之地,哪可在此杀生,更怎能在供佛的香炉上烤鱼,那可是大罪过。和尚马上跑上前阻止,谁知这时候虱母仙居然凭空飞走了。等和尚回过神来,却看到架在香炉上的原来是几块番薯。

      此后达濠寺庙里石缝也不再出米了,据说是被虱母仙带到关埠石井村前石井岩三峰古寺,但后来有僧人贪心而把石缝挖大想多流一些,结果适得其反,米也出米了。

      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

      俗语“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指的是有一些人遭了殃,而有的人却因此而发财;有的亏损,而有的因此而得益。

      传说何野云羽仙后,被任命为潮州府三江(韩江、榕江、练江)水神,他决心除霸惩强,救济贫民,管好榕江。何野云首先观察了榕江地形,安顿水族,任命狮、象把守榕江江口,又命大象镇守双溪嘴,把榕江整理得有条不紊。

      不久,人们就发觉一个奇怪的现象,财主、豪绅的船只常常在双溪嘴沉没,而关埠石井村前石井岩三峰古寺却每日都从石缝里流出大米来。因而就有了“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之说。原来,凡是过往的船只,何野云都要调查一番,凡运载的是不义之财者都没收。特别是掠夺敲榨农民而得来的大米,帆船运载到双溪嘴,何野云就令镇守的神龟将其翻沉,并将大米储积起来,每日计算着从石缝流出,以赈济濒临死亡的贫苦村民。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一些人遭殃,一些人发财;有人亏败,有人得益的事,称为“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并作为一句俗谚而流传下来。

      民间崇拜编辑 语音

      潮汕人为纪念何野云,建庙供奉。主要有:潮阳贵屿何仙陵、仙湖福天宫、潮南峡山龙尾庙、揭西黄山王公庙、潮州鳌头龙尾庙、汕头岐山古庙、金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高埕古庙、佳和善社、东墩龙尾庙等,澄海港口龙爷庙等。在古澄海县一带(包括汕头市区)一直为乡村社团保护神凡有义社(父母会)、义庄(乡村太平房)都要供奉龙尾爷,汕头下蓬、外砂、新溪、广厦、东墩、岐山一带也多供奉龙尾爷为家门神(家庭保护神),认为供奉龙尾爷能够镇宅保风水。潮阳人建家宅也爱供奉龙尾爷

      做为工程的监督神。泰国万佛岁府攀通县本头妈埠清峰洞供奉着何野云的金身。

      野云庙(三仙庙)

      野云庙(三仙庙)(6张)

      广东省揭东县炮台镇石牌村的一处自然风景区叫风门古径。内有风格独特的风门古庙,供奉何野云。有六百多年树龄的古榕,枝叶满盖,老干参天。还有常年不竭、清洌甘甜的仙泉井。古庙、老榕、清泉、碑廊、石刻、龙柱……融汇成一体,形成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

      现潮汕祭何野云(龙尾圣王)的庙宇达60余座,义社(父母会)龙尾圣王神坛更是无法统计,仅汕头龙湖区下蓬镇各义社(父母会)会所供奉龙尾圣王就多达近百座。[

      何野云墓编辑 语音

      何野云墓位于潮阳区贵屿镇凤港乡凤颈下手砂,坐东北向西南,墓区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碑高1.15米,宽0.34米,碑文为“元地仙虱母仙先生墓,凤港主人卢立,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

      何野云,俗称虱母仙,相传元末曾为陈友谅军师,因陈兵败,便隐姓埋名,明洪武初流落潮阳,常在凤港卢氏四世祖以鹄(1343-1394)家。卢氏依其遗嘱葬之于此。

      纪念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活动编辑 语音

      澄海港口乡何野云龙爷盛会

      澄海港口龙爷盛会神前

      澄海港口龙爷盛会神前

      相传龙爷身为元末起义军陈友谅军师何野云,陈兵败后,流落民间,为民做了大量的善事,,深受民众敬仰,羽仙后即被赐为龙尾爷,这一文化传统一直留芳。

      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港口乡人到岐山古庙拜请龙爷,并在港口施建庙宇,农历四月初三为龙爷公生并定于每逢马年,即每12年的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盛会。十社神前与十台潮剧大戏演起戏来,相互争艳。舞龙、舞狮、鳌鱼舞、龙虾舞、布马舞、斗鸡舞、双咬鹅舞、麒麟舞、鲤鱼舞、腰鼓舞、涂戏队、潮州大锣鼓、花篮队、标旗队、彩旗十几个表演团体伴驾巡游连绵数公里,还有晚上举行烟花烟花。岐山古庙“兄弟会”

      汕头岐山古庙

      汕头岐山古庙

      岐山古庙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最早记载于清嘉庆《澄海县志》。清同治七年,澄海港口村民恭请龙尾爷到本村建庙供奉。清道光十二年,下蓬镇金港村民到岐山古庙恭请龙尾爷到本村建庙供奉。何野云曾做为陈友谅军师,陈兵败后,流落民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多次招安何野云,但何野云仙师却认为“忠臣不事二主”,宁可流落民间,也不做明朝官。因他这种忠肝义胆也得到人民的传诵,所以潮汕设立社团都愿意供奉龙尾爷为保护神,兄弟结义也愿意到龙尾庙请龙尾圣王做见证。

      汕头岐山镇有个习俗,年轻男子都喜欢结拜为义兄弟,也就是俗称的“兄弟会”。因何野云仙师的忠肝义胆精神,也符合“兄弟会”的本意。所以他们都喜欢到岐山古庙结拜,请龙尾圣王做他们见证人。每年的农历二月廿五龙尾圣诞,也是他们的“兄弟会”的会日,平时忙于打拼的义兄弟们会在今天一起相聚前往岐山古庙祭拜龙尾圣王,随后一起会餐聚会,重温兄弟之情。新津六社龙尾爷灯首

      新津街道六社灯首

      新津街道六社灯首

      代道光十二年,汕头市龙湖区新津街道纪社、辛社、东社、西社、南社、北社民众,到“岐山古庙”恭请龙尾圣王香火,前往本乡修建龙尾爷庙供奉,做为本乡六社保护神。

      从此由金港、高埕、南畔寮、公婆爷等村分成纪社、辛社、东社、西社、南社、北社(分上股、中股、下股)共六社三股,成立理事会共同管理。定以每六年由其中一社作为主办方即“灯首”,以每年正月廿一承办游神庆典。轮值社份要聘请潮剧团到神前演戏,白天聘请锣鼓队、英歌舞、标旗队、花篮队、彩旗队等陪同龙尾圣王爷和各社老爷一起巡游六社和摆神前敬神仪式,晚上由各社在理事会领导下自发在本社举行花灯巡游习俗。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即始于1832年。

      虱母仙何野云和潮汕地区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