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大师一半的脑子,文旅行业也不至于走向没落。
文旅圈曾经盛行一句话:全国十四亿人,哪怕其中有十分之一来这儿逛一趟,就收回成本了。
这话本质上是一种自欺欺人,如果开发商的脑子再慢点儿,那就真血本无归了。
你有一亿人的潜在市场,咱没法反驳,但你怎么把这些人弄来?
想想吧,中国目前开了业的文旅项目大约有一千六百个,正准备赶着开业的还有三百多。
假设某潜在消费者每个月都不远千里,去一个文旅项目转转,大概他重孙子那辈能逛完现有的这一批,而且您还得寄希望于他们家族辈辈都是愚公。
按这个概率,您怎么确定那一亿消费者能逛到您这?九成九都倒在来这儿的路上了,您还真以为自己是圣山上的经幡吗?
文旅行业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行业:明明卷得不能再卷,还坚定的认为自己就是那朵雪莲花,哪朵花的花瓣能不卷呢?
最可怕的是,都这样了,文旅行业的盈利方式还只有一种:拿文旅概念故事圈银行、圈金融机构的钱,建点儿住宅卖掉变现。
笔者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自己的陶艺工坊。从三四年前开始,他突然出了名,工作室里三天两头都有大老板三顾茅庐,请他去某个文旅项目开店,开工坊。
而且开出价码是越来越高:从免租三年到永久免租,从给装修补贴到给开一年几十万的年薪,从包全家出国考察,到免费送一套独门独户的小院儿永久使用权。
但大师对来访者总是客客气气,但没答应任何一家,总是说考虑考虑,然后主要给人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我曾问他,来三顾您的,没一百也有五十位了,条件这么诱人,您就没考虑考虑?
他笑着问我,真的看好这些千篇一律的文旅项目吗?自己只要答应了一家,必然分身乏术,挣不了其它家的钱。与其这样,不如就在家好好招待刘备们,反正这帮人来一趟,总要买两件东西以示诚意不是?对作品,自己还是相当自信的。
转载时间: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