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步,同时也是孩子们价值观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谓“7岁看到老”,在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
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不光是对学科成绩的重视,综合素养和知识面的提升,也是教育不可忽略的部分。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教材和课程,也会不断调整和更新。
“重大主题”进校园,进一步培养综合素质
应试化教育侧重分数至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也在改变。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中,对于各种重要的主题尚存在碎片化等问题。
所以下一步,将特别推进一些课题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和课程,例如节能环保,防火防电等安全教育,同时还包括京剧、书法、中医药等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开始中医药课程,没想到家长普遍很赞同
每一次课程的调整必然会引起家长们的关注。这次“重大主题”进校园的政策中,最令人们津津乐道的要属中医药课程了。
根据报道,该学科的教材《中医药与健康》已经完成编撰,进入五年级学生的课堂,先在浙江地区作为试点,没什么大问题的话,可能会在全国大力推广。
其实人们对这种学科的认识一般不多,本以为家长们会有抵触,需要老师们做进一步宣传,没想到得知消息后的家长,普遍是非常支持的态度。
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有关健康的知识,学习这门课有很积极的意义。而且如果孩子对学医感兴趣,以后报考时也是种优势。
家长们唯一担心的就是怕新的课程,给同学们带去更多负担,如果在这方面花太多精力,耽误主科学习就不好了。相关人士也做出解答。
这门课程不会很难,主要就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史,不仅不会给学生们带去过多学习负担,反而比较生动。
中医进课堂的同时,英语或将弱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引来高赞
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在全国遍地开花。近年来英语学科是否有必要作为主科的话题,总是引发人们热烈的讨论。
包括一些关注教育的专家代表,也曾提议把英语作为小科学习。虽然目前来说高考分数并没有变化,中考也仅是个别省份降低了英语分值。
不过弱化英语已经在部分地区的小学中,开始试行了。例如上海市就规定,三、四、五年级的期末考试仅考数学和语文。而上海作为试点单位,其教育模式向全国推广也不是首例了。
在某种程度上说,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教育中,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一些趋势。英语作为国际交流工具,全面取消基本是不可能的,不过适当弱化或成大势所趋。
除了这些改变,在语文教材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国外故事被“下架”,相应地增加了中华典故和诗词。这些都在无形中,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民族自信心。
家长们对教育的满意度也随之增加,有些其他省份的家长表示,非常期待新的课程能尽快推广,让自己家的孩子也能在学校接触中医药等知识。
新的课程将有助于减少人们对中医文化的误解
新课程的意义,除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民族信心,也对减少中医文化在人们中的误解有重要作用。一些家长觉得这门课与“科学”无关。
实际上中医药可以解决很多西医难以处理的问题,只不过是现在有些人打着这个旗号,让人们对医学理论产生了误解。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中医药的科学贡献。
希望这门课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乐趣和知识,并在他们的生活中加以应用。有条件的学校,如果能适当将实物作为教学工具,就能让同学们更直观地学习了。
总之,对于这门课程进入小学生课堂,笔者认为还是非常值得支持和期待的。关注青少年不能只看他们的课本成绩,这些重要的主题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无形的影响。
今日话题:你支持小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