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 丰顺县民间故事——汤坑镇柯屋寨(金汤寨)的传说
大迪车
发表于 2016-4-3
本帖最后由 大迪车 于 2016-4-4 00:03 编辑
丰顺县汤坑镇柯屋寨(金汤寨),又称:“寨内”(即:现在汤坑镇红旗居委内)。这个柯屋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直至建国前。整个寨的建筑外观仍然是保持它原有的“瓜籽形”的围屋结构。紧贴寨外围的东面,是一条横贯汤坑镇内的大水沟(又名“汤沟”);紧贴寨外围的南面,有两口大池塘;西北面又各有一口大池塘。使柯屋寨犹太同生长在一条大瓜藤上,由四片大瓜叶衬托着的大瓜似的。因为汤坑一带接潮汕地区,这里人话“客家话”唸“柯”字和“瓜”字是同音,所以,柯屋寨的外观平面的布局。也是取义于此,其中是有一段流传在当地群众中的故事。
在三百多年前末有“柯屋寨”时,那个地方已是杂姓人居住的村寨。曾在明朝万历年间,任福建省温州府推官的柯化鹏就出生在那里。据说在柯化鹏小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父母无法供他进学堂唸书。到了七、八岁时,就要每日挽“猪屎篮”去拾粪。柯寨里虽然有宋、刑两姓员外办的一间私塾,聘请了当地名师周先生执教。但是,能去那间私塾里唸书的都是宋、刑两姓和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其他穷家子弟是不能踏进那私塾大门的。
柯化鹏每日外出去拾粪,都要经过那间私塾的门口。他听到课堂里传出那朗朗的读书声,就免不了要站在课堂窗外去偷听老师讲课。因为他天赋聪慧,听到老师讲授的课文,能牢记在心里,又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有一日,柯化鹏手挽“猪屎篮”正当站在课堂窗外偷听讲课。周老师在课堂里提问学生,因为宋刑两姓学生,都是有钱人家子弟,天性兽钝,又不肯用心读书,只是想“拈蜻蜓,打草蜢”。对老师讲课,好像“鸭子听雷,憨憨天”一样,所以,就没有一个学生能够答背。这时,柯化鹏忍不住在窗外却大声地答背出周老师提问的课文来。
周老师听到窗外有一小孩能答背自己提出的课文,心里感觉得十分奇怪。连忙走出课堂门口一看,原来这答背的人,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拾粪小孩!周老师见柯化鹏生得眉清目秀,聪明好学,是将来大可造就的人材,心里十分高兴。就领着他去见宋、刑两员外,请求两位员外准许收柯化鹏为学馆员生。宋、刑两员外听后,勃然大怒。斥责周老师说:“俺们出钱办学,就是为了培育俺两姓人家子弟,能读书成才,光宗耀祖。你竟敢要这柯姓拾粪小孩和俺们家有钱子弟坐在课堂读书,成何体统?!”又奚落柯化鹏说:“龙生龙、凤生凤。如果你这拾粪小孩,将来能够读书出身的话,俺宋、刑两姓情愿将寨让给你柯姓人!”
周老师见宋、刑两员外如此顽固不化。愤然辞去这私塾教师之职,到附近一个私塾坐馆执教。周老师征得柯化鹏父母同意,免费让柯化鹏到他坐馆的私塾读书。柯化鹏得到周老师精心指点下,发奋读书,学业大进。终于在明朝万历年甲戍科试夺得亚魁,授福建省温州府推官。
以后,柯化鹏得到家住汤南罗家约人,明朝万历年任吏部员外侍郎的罗万杰支持,要宋、刑两员外履行让寨的诺言,将寨权归柯姓人所属,就成为“柯屋寨”。当时,为答谢罗万杰鼎力相助,柯氏每户每年向罗万杰纳租五合米作为酬谢。又以“汤沟”为界,东北归罗万杰管辖,建“金鼎寨”,以后,也就逐渐发展成为汤坑圩镇了。因为当时开市是在三月二十九日,所以,汤坑圩期就定为每月的三、六、九日,也一直沿用到建国以后,至现在仍不变。后人都会说:“先有柯屋寨,后有汤坑圩”。其由来也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丰顺本地信息
请直接搜索微信公众号“丰顺论坛”关注,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