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文化 文化 关注:15 内容:528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文化 > 正文
    • 文化
    • 高级

      潮汕潮客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2019-12-26 16:11·大潮汕湾视点

       杨建东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半山客”是客家民系的一个分支。在潮汕地区 ,除澄海、南澳之外,其余各县的山区、半山区都有客家人聚居,人口有一百多万,还有迁徙到省外、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客家人,大约相当于原地人口总数的2倍(据《潮汕半山客》)。这个从中原南迁而来、绝大多数落足于潮汕山区的群体,在长期与“福佬”相处接触中,又受到梅州地区纯客的影响,从两个民系中汲取了不少有益的养分,形成了独特的“半山客文化”,与潮汕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因此,客观、全面地认识半山客文化、发掘和发展半山客文化,对于加强潮、客两个民系的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潮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半山客文化的主要特点
        半山客民系,主要是明清时期从梅州等地迁来潮汕的客家人,与当地原住民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山客群体和文化。其主要特点有:讲半山客方言。明清时期在潮汕半山区定居的客家人,经过几百年的繁衍演变,现在约有140万人仍然讲客家话。半山客方言是不同于梅州客家话的方言,除基本保持一些古汉语、梅州客家话的特点外,又汲取一些畬语,特别是逐步融进一些潮州语词汇,如食粥说为“食糜”;买卖说为“交关”;便宜说成“披”;荔枝说成“奶乖”;讲下流故事说成“讲咸古”等。有的乡村把一些潮州话词汇直接移用过来,如把“亿”说成潮汕音的“溢”,把“斤”说成“跟”,把“还”说成“孩”等。
        喜爱唱山歌。客家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间自创自唱的,其特点是即兴、高亢、音韵和谐、吐字清晰,这是因为要使隔山隔水的人能够听得清楚。山歌内容丰富,有自娱自乐的,也有青年男女互吐恋情的,有歌颂好人好事的,也有抨击不良行为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刘三姐》公演后,在客区场场爆满。我少年时就读的灰寨中学还照搬下来,排演山歌剧《刘三姐》,历演不衰。而今,虽然青年人少有人唱了,但是山野乡村间仍保留着这一习俗。
        兄长为出嫁的妹妹“开遮”的婚俗。半山客嫁女叫做“卖妹”,长辈要定制一双红木屐当嫁妆。寓意出嫁后一路顺风,生活红红火火。除此之外,还有新娘的哥哥要为新嫁妹送一把油纸遮(伞)并开遮送别。笔者的家乡在揭西半山区,有三个妹妹,大妹、二妹出嫁时我没能去送行,唯有三妹于上世纪80年代出嫁时,我买了一把油纸伞送嫁,在寨门前为她开伞时,我说了“四句”:“新遮新开张,老妹(妹妹)日月长,居家常念故园情,夫妻恩爱度时光。”说到第4句时,我居然哽咽了,含着泪水说完,把伞郑重地交与妹妹,她朝寨门深深地鞠躬后离去。这一习俗寄托了兄长的期望和恋恋不舍之情。
        食擂茶的饮食习俗。食擂茶的习俗流行于揭西县半山客区,以河婆最盛。其工艺挺繁琐,先把茶叶、花生、芝麻、金不换、红姜丝叶等放在磨钵里,用一支捍面棍般大的特制木棒在磨钵里面反复转动,把茶叶等磨成粉浆,再把开水冲进钵里。食擂茶时,在擂茶里放上大米饭,再加上花生、虾米、葱、蒜、萝卜干等配料,芳香爽口。擂茶可作正餐,也可做点心,半山客人视为上乘食品,尤其是在酷热的夏天,家家必备。还有一种擂茶不泡饭,只泡爆米花和花生米,主要用来敬客。不过,不懂得拒绝手段的客人常常会被好客的主人“灌”得饱饱的,正餐也不想吃了。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潮客文化水乳交融
        从《潮汕地区人口分布图》上看,半山客聚居的凤凰山区、南阳山区、大南山区、大北山区像一顶硕大的帽子罩在潮汕地区的西北面。从揭阳、汕头出海的榕江,其南北河的源头和上游在陆河、揭西和丰顺山区。千百年来,就是这条水道,成为潮客人流、物流和文化交流的载体。潮客共饮一江水,头顶同一片蓝天,既互市也互相通婚。在历史长河中,同受中华文化的熏陶,特别是近、现代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潮、客 民众同受革命斗争的洗礼,真正成为血肉相亲、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就文化方面来说有许多交汇点:半山客人住潮式民居。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主要特色,现在饶平县的客家地区还有300多栋。但是,潮式宅院、祠堂也遍布半山客定居的山区、半山区,主要有下山虎、四点金、三穿堂、三间两伸手等形式;而客家民居特色的围龙屋、四方形围屋,也在几百年前出现在“福佬人”聚居的乡村,如白塔镇元埔村就有一座圆形的加外围的围龙屋。
        潮客均爱饮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是潮汕人特有的习俗,很早就名扬海内外。但半山客人聚居的地区,几乎家家户户也有一套或几套工夫茶具,连三岁孩童也知道冲功夫茶的“诀窍”。以工夫茶待客,也是半山客人的一项重要礼仪,尤其是“福佬人”进门,有宾至如归之感。
        半山客人喜爱潮剧、潮乐。半山客本身是客家人,对以客家话演出的花朝戏、采茶戏、山歌剧有较浓厚的兴趣。此外,还爱看外地传入的汉剧和唱汉腔的提线木偶戏。因地缘关系,客家人逐渐地接受了潮汕文化,半山客区的潮乐、潮剧和潮汕大锣鼓活动相当普遍。清末民初以来,不少村镇都有几间演奏潮乐的弦间、乐社,各种乐器配备齐全。平时男女老少奏乐唱曲,自娱自乐,逢年过节则配以大锣鼓在乡间巡演,深受群众欢迎。同时,民间也成立了不少专业或业余的潮剧团,如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玉楼春潮剧团”,班主是客属龙潭乡玉竹园村的刘氏兄弟。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天,每逢节庆,半山客人还经常聘请潮剧团前去演出。
        潮客均信奉三山国王神袛。产生于半山客中心地区河婆的“三山国王”,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影响很广。不单客区,潮语区信众也很普遍,潮汕地区大凡乡村都建有三山国王庙。据《明贶庙记》记载,600年前的元代已是“潮之三邑(潮阳、海阳、揭阳)梅惠两州,在在有祠。”明清以来,随着粤东移民的足迹,三山国王的香火已远播海内外,尤以台湾分布最广,据近年传媒报道,台湾的三山国王庙有600多座。三山国王“护国庇民”的宗旨成为潮客特别是广大侨胞、台胞漂洋海外、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
        崇文尚武重教兴学。半山客人崇文尚武的美德与潮汕人是一样的。旧时,有条件的乡村便兴学练武,用公尝谷办学,大的乡村,几乎村村都设立拳馆和舞狮队。说到拳术,在揭、普,无论客区还是潮语区,有一位被人们尊崇的拳师陈南枝,拳以其名叫“南枝拳”。陈南枝是客属揭西县南山镇南山村的农民,曾在揭阳、普宁等地传艺40多年,高徒众多。南枝拳不但以刚柔相济闻名,更以重武德为人所赞赏。
        客人入潮定居较晚,定居下来还得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才能兴办学堂,延师授课。尽管如此,历史上还出现了不少名人,如揭西县五云镇的乾隆举人彭如槐、彭如干兄弟。彭如干及其两个儿子,有“父子三道台”之誉;清代饶平县上饶镇曾涌现了八角楼的“九进士一翰林”;丰顺汤坑有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巡抚丁日昌。创村于康熙年间的揭西县灰寨镇歧阳村,清末出了个秀才杨德谦,废除科举后,他当了一名小学的先生。1918年元月初三“戊午潮汕大地震”后,他把亲历地震的所见所闻即时用毛笔书写在焕文学校所在地杨氏宗祠的墙壁上,全文480多字,文笔优美、声情并茂,这就是流传很广的《地震记》。这个半山客小村庄,上世纪20年代还出了两位博士:一位是著名的制糖专家、创建揭阳(曲溪)糖厂的总工程师杨一香;另一位是参加过有名的淞沪抗战战役的十九路军少将杨妙成,他生育了名为“光、荣、邦、国”的4个儿子,其大儿子就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广美副院长杨之光教授。小小乡村的文化教育可见一斑。
        五四运动以后,客家山区仿效欧美办起了许多新学堂,加上欧美的传教士进入山区,在传教的同时,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单揭西县河婆、五经富等4个乡镇就出现了有原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张梦石等专家、学者137人。抗日战争时期,半山客区没有沦陷,原揭阳县河婆、灰寨等地成为大后方,也成为潮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潮汕地下党在潮语区与半山客区交界的石牛埔(今金和镇)办了一所“抗大”式的南侨中学,后来又在白塔镇水流埔办了一所分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人才。在汕头、潮州、揭阳等地相继沦陷后,一批中等学校迁至半山客区办学,如韩师先迁至白塔镇古沟村,后迁至揭西灰寨;汕头聿怀中学、岭东护士学校先后迁至揭西五经富等。潮客子弟共同在半山客区求学,文化教育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上所述,半山客文化是历经历史长河激荡,汲收潮梅有益养分的优秀文化,是潮汕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她既有自己的特点,又与潮汕文化有许多相同点,是潮汕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潮汕,必须重视、保护、发掘和弘扬半山客文化!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潮客的文化特点及其对海外社团的影响,永不服输的精髓

      2018-08-22 09:50·大潮汕谈世情

      潮、客是居住在粤东的两大族群。唐宋期间原先居住在福建莆田、泉州一带的闽南人,向粤东沿海及韩江三角洲迁移。当时潮州是这一带最大和最有名的城市,故居者被称为“潮人”。但因其来自福建,又被称为“福佬”。客家则是南来后居住于闽粤赣边的山区,大概从宋末开始向粤东迁徙,并定居在粤东北部各山区县。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内在稳定性和外在规范性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因各种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任何一个民族或民系的文化,其形成演变,都在某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中进行。潮、客人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如此。潮人长期生活在滨海平原地区从事农业及海洋生产活动,受海洋文化影响明显。潮人独特的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潮人善于经商,世界闻名。华人富豪中,潮人占很大比例。由于得滨海地利之便,几百年来,北至京、津、沪;南达港、澳、东南亚,潮人展开了大规模海运和商贸活动。善贾的潮人,获得了“东方犹太人”的桂冠,并拥有一大批世界闻名和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潮人大量移民各地,显示了潮人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至于潮绣、潮瓷、抽纱、潮汕美食及工夫茶,更令人叹为观止。艺术方面,潮剧、潮乐、大锣鼓、英歌舞等均极具特色。花圃、花艺,潮人的技术也很精湛。客家人多居住在贫瘠、闭塞的山区,因而具有勤俭、刻苦、不畏强暴的精神。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运动,大多与客家人有些关系,因而造就和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和杰出的将领。

      潮、客人大量移居海外各国后,为传承自己族群原有的文化和敦睦乡谊,都组织有各种以地缘、血缘为基础的社团。这些社团吸纳了许多热心公益的优秀人士,创办了不少诸如学校、医院等慈善团体。社团在团结各地潮、客人群,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各族人民的友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些社团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一般社团均有相当的财力,因而成为各地重要的社会组织。但纵观世界各地潮、客人的社团,人们不难发现,潮人的社团比较团结友爱;客家人的社团虽总体上是团结的,但不乏争斗、分裂等不团结现象。于是许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海外潮、客人的社团会有如此的不同呢?

      笔者认为出现这个现象,一方面是潮、客两种传统文化有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加强社团内部的教育问题。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一、潮人由于居住在滨海地区,海洋文化对他们有深刻的影响。海洋文化主要是从事海洋生产和海上交通以及大量输入西方先进的思想技术艺术等。而潮人并不保守,对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使潮人无论思想、学说及至生活方式、艺术和衣着方面,出现多姿多彩的局面。也因此使潮人能锻炼出较宽阔的胸怀,能虚心学习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学说与见解。在社会现实面前,表现得比较宽容、宽松和民主。

      二、潮人擅长从事商贸活动。汕头一百多年来,就是粤东重要进出港口和贸易重地。开展商业活动时,对于融资、货源、销售及资讯等方面,需要各商家之间互相合作与支持,因而潮人商业区各商户交往十分密切。这种团结、合作、互利、诚信的商业道德和互助精神,对社团的团结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且潮人重经济,轻政治;重实际,轻幻想;重农商,轻文武的特点,也促使他们不愿介入各种人为的斗争,而着重于发展自己的生意和事业。

      三、潮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海洋捕捞和养殖的生产活动。海洋捕捞作业,本身就必须是一种集体行动的生产方式。全体出海人员及船队之间,必须团结合作,才能进行生产。如果发生海难,各船队和出海人员,必定会全力救援也是必然的。这样,潮人从小就接受和参加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活动,熏陶和培育了他们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虽然到达海外,也一样发扬光大,这也是海外潮人社团比较团结的原因。

      客家人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客家的文化与思想意识。

      一、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多是重峦迭嶂、沟壑纵横的山区,交通极为不便,长期以来人们与外界处于隔绝与半隔绝状态,带有明显的大陆文化特征。因而总体的文化心态多带有强烈的保守性与顽固性。这种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养成了较为自私、吝啬、妒忌和好斗的心胸,因而常墨守成规,较难以容纳不同的文化与意见。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二、客家人的生产活动,多是单家独户,自耕田园,以达到自给自足。这种小农经济,养成了他们自由散漫和缺乏团结协作的习惯和各自为政喜欢独立的思想意识。

      三、由于客家地区一直处于比较贫穷落后的境况,因此一部分客家人有迫切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极想向外发展,出人头地,因而求取功名,个人奋斗,做官发财,是许多人追逐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追逐名利时,有时不择手段。这些不良的东西,在海外社团中,常会表露出来。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其领导人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这些领导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造成的。

      四、客家人每迁徙到一地,往往聚族而居。由于家族及家族利益观念较重,因而常与土著或其他族群争斗,形成了家族强烈的保护意识。因而以往几百年,客家地区械斗不断,其规模之大,死伤之惨重,朝野为之震动。心胸较狭窄,缺乏宽容与包容,正是一些客家人的弱点。这种思想习惯,也必定会影响客家社团的团结。#潮汕人在他乡#

      由上述可见,海外潮、客社团的成员由于具有不同文化特点,因而在团结方面的表现也不相同。潮人高度的凝聚力与团结精神,是其他群体难以比拟的。潮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潮人社团也可能会出现较强的排他性。因为一般只有排他,才可能保住自己。

      由于任何一个事物中,都必有两个对立物共处于统一体中,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这就是对立统一法则。潮、客社团中都一样会存在互相对立的意见和观点,这是正常现象。正确的处理方法应是发挥民主,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互谅互让,处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协商,在新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也许潮人在处理内部矛盾中,比较能遵循以上的原则,因而表现出比较团结的特点。这正是客家社团需要向潮人社团学习的地方。在社团的团结问题上,各社团领导班子的团结是最重要的。只要领导班子能团结,协调各方的意见和利益,则这个社团就会是比较团结的。不管潮人社团或客家人的社团均是如此。#潮汕#


      “半山客”:潮客两大民系混融造就的神奇文化

      2019-03-08 11:12·林林子影视

      “半山”是一个地理概念,除了丰顺县外,还包括揭东县的西北部、揭西县大部分及陆河县等,相连百多公里狭长山区地带。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这里居住着的人群,从语言看,讲的是客家话,但或多或少又掺入潮汕话;从风俗习惯看,既源于客家却又具有潮汕人某些特点,属于客潮两大系的客家分支,称“半山客”。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丰顺古城墙

      而丰顺的半山客却更具有其典型性。目前,在丰顺县的17个镇场中,汤南、汤坑、留隍、黄金、潭江等几个乡镇都是半山客,其它乡镇不属半山客,但各镇居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也对潮汕方言略知一二,可以说,语言这一最具区别功能的文化特性,在丰顺人身上更表现出混融状况。著名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学者赖广昌,在研究韩江流域的潮客混融现象时,曾到过丰顺县留隍镇等地访问,也提出在潮客分立的边缘区域,有通常称之为“半山客”的居民,丰顺人就是他所说的“半山客”。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半山客风俗

      由于丰顺地处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中心地带,潮客不断兼容,丰顺说客家话的乡亲与丰顺说潮汕话的乡亲几百年来在通婚、通商等社会经济交往相当频繁密切,故一向和睦相处,相互扶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潮中有客,客中有潮,不分一家,水乳交融的潮客文化在这里绽放光彩!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丰顺留隍宗让堂

      留隍镇和汤南镇在丰顺“半山客”现象中更具有代表性。留隍镇居民上三代说客,下三代说潮,实际就是典型的“潮汕人客家祖”现象。汤南镇恰恰相反,罗氏先祖原籍福建莆田,时值宋末乱扰,偕弟辗转前来潮州避乱,后定居于汤南蓝田上阳里,居民世代自认“潮属”,但今也说客家话,不就是“潮汕祖客家人”吗?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半山客工夫茶“三杯茶”

      丰顺“半山客”文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上使用客家话和潮汕话两种语系,并出现一种混融状态。在风俗民情、生活习惯上,丰顺客家也喜欢看潮剧,表演潮州大锣鼓,舞火龙、金狮;小孩子15岁也“出花园”(潮汕特有的成人礼仪)。

      饮食就以工夫茶“三杯茶”待客最为出名,其次流行潮汕人在节庆日炒面线的俗食,并在小吃、婚丧嫁娶等习俗具有潮汕特色,还有很多潮客相融的节日、祭祀等风俗习惯,如信仰揭西“三山国王”等,无一不体现着潮客文化的交流和相融。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在建筑上,民居建筑和祠堂、庙宇等体现出潮客交融的特色。最典型的是留隍镇口铺村丰顺商会荣誉会长朱拉伊先生家族祖屋——笃庆堂。

      丰顺朱氏始祖丰三万五公,原为金陵人士,元末明初年间,因避祸乱辗转到黄金镇清溪村创乡。清咸丰元年(1851年),其派系十七世孙朱公德创建笃庆堂。笃庆堂融入潮汕、客家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风格,主屋结构为潮汕平房式宅第“驷马拖车”形式,而后围则为客家“围龙屋”的围龙。它深刻反映出潮客交融的传统文化内涵,故饮誉海内外。

      这座笃庆堂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它整体如公园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里面像王府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门外似衙门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门内是豪宅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屋后山色翠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屋前树成荫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既是客家宫殿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也属潮汕风格

      潮客文化(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

      来源:网络综合资源

      丰顺半山客指的是汤坑口音的客家话,即汤坑声,范围在三汤片和埔寨北斗部分地区。黄金潭江的客不算半山客。还有汤南不是讲客家话的,主要语言是揭阳口音潮汕话。留隍东留片全部是潮汕话,西留即原留隍镇靠近客区的几个村讲客家话。

      东留也有说客家话的。


      潮客地区的粿印文化

          普宁潮客地区,范围大概包括南阳山以南,大南山以西,峨眉嶂以东地区,居民均操客家方言。从地域看,这里是潮汕地区的一部分。这里是潮客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潮客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称为潮客文化。这里的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具有潮客文化的特质,粿印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粿印是一种制作糕点的器具。潮州人称做年糕为做粿,制年糕的木模子则叫粿印。普宁潮客地区的粿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及功能。
       
         1、红印粿粿印
       
         在普宁潮客地区,一年四季岁时节庆最常见的是红印,许多重大的节日都用它。红印粿粿印一般为桃木制的圆形模型(现在基本上为塑料制品),但也有其它的形状,如鱼形,椭圆形等。里面刻上“福”或“寿”字纹理,也有其它字或词,如:“岁岁平安”,“吉祥如意”等。这些粿印所做的粿一般用于年节祭祀时的祈福消灾,当然还有其实用功能。这种粿印做出来的粿一般有三两到半斤重,配上可口的菜馅,令人垂涎三尺。另外,在年节的时候还可用来互赠亲朋好友,漂亮精美的粿印印出来的图案既能给人带来美妙舒适之感,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2、红桃粿粿印
       
         红桃粿粿印是潮汕各种粿印中的“老大”,普宁潮客地区也大量使用这种粿印。不过,该地的红桃粿粿印一方面吸收了潮州红桃粿的诸多元素,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粿印呈桃形,里面主要雕刻上圆形图案,有“福”“寿”等字,还有“桃花”“石榴”等植物图案。此粿主要在过年、端午、中秋、冬至和一些祈福场所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潮客地区生儿子,摆满月酒的时候,做外婆的要做一些红桃粿给自己的外孙。此外,小孩刚上学的时候,外婆要为自己的外孙做红桃粿。粿馅加上一些葱,喻意聪明,当地人称它为“聪明粿”。
       
         3、蚁粿粿印
       
         这种粿印一般为圆形,内部刻上一些简单的花纹,如鱼纹,蝙蝠纹等。做出来的蚁粿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如大年三十祭祖,清明祭祖等。粿皮用糯米、粘米和红糖混合而成,粿馅一般包上打碎后的花生。
       
         4、其它粿印
       
         普宁潮客地区粿印众多,内容丰富,上述介绍的三种是主要的。其它粿印从外形上看,有石榴形,八卦形,龟形,多角形等;从花纹上看,有菊花,梅花,石榴花等;从果形上看,有石榴,寿桃等;从纹理上看,有如意纹,鱼纹等等。
       
         从以上简单的分类中可看出,普宁潮客地区的粿印是千姿百态的。粿印里包含着丰富的符号,每种符号既有审美的功能,又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桃“是婚姻、长生不老和春天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粿印是用桃木来做的,而其图案里面也有着许多桃形,这反映了人们运用桃形来表达一种幸福美满、延年益寿、吉祥如意等愿望。“石榴”裂开时露出无数的果子,喻多子多福之意。它表达了“多子多福、儿女孝顺、家族兴旺的愿望”。潮客地区用石榴粿的场合有:新婚,摆满月酒,祝寿,拜神祈福等。圆形主要表达团团圆圆,鱼形表达年年有鱼。龟形有长寿之意,八卦形则有辟邪保平安之意。蝙蝠则有“福”“寿”之意。通过这些图案祈祷吉祥和美好希冀。其它的则直接通过“福”“寿”“吉祥如意”等文字来表达人们的祈福观念。
       
         普宁潮客地区大多数是丘陵地貌,地理环境比较闭塞,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当地人通过粿印这种民间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作为潮汕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粿印在此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粿印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

      来源:潮人在线网

      链接


      潮客文化(美篇-多图)

      印果

      来源“:https://www.meipian.cn/1p40hqcl

      2018-10-27

      阅读 913

      同是广东人,为什么客家人爱当官,潮汕人爱做生意?

      水煮百年

      广东有一种说法:广东人从中原南下的时候,广府(粤语系)人带了一双筷子,来到广东就吃吃喝喝;客家人带了本书,来到广东就认真读书,谋取功名;潮汕人带了套茶具,每天就聚在一起喝茶沟通信息,谈论哪里有生意可做。

      一    广府民系

      广义的广府民系又称为粤海民系,为广东本地三大民系之一;狭义的广府民系则来自广州府的历代地名,即广州一带的人群,古称番禺旧裔),即为广府人,是以南越族原住民为主体,经过汉文化两千多年不断同化而成的一个民系。狭义的广府民系只包括以广州文化为核心和以广州话为母语的人,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广州、佛山一带。

      广义的广府人则包括九大分支,包括大量语言、风俗相距较远,不少甚至很难沟通的人群,这些民系包括粤海民系、莞宝民系、罗广民系、四邑民系、高凉民系、邕浔民系、勾漏民系、钦廉民系以及吴化民系。在明朝海禁后,大量进入珠三角的人群以及后来的香港人都被粤语同化。

      根据谱牒记载,现在分布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多数广府人都是原珠玑巷居民的后裔。因此,珠玑巷成为了广府民系的民系认同物。

      二 潮汕民系

      即潮汕人,即传统上的潮州人,隋宋两次南迁最终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他们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当代多数潮汕人以潮州话(也称”潮汕话”,简称潮语,近似秦汉魏晋时期的古汉语)为母语,现集聚于海内外近60个国家和地区。

      潮汕人敢于闯荡、善于经商,以”爱拼才会赢”为座右铭,他们在各大领域尤其是商界成就显著。故早在上世纪初便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潮汕人所在的潮汕地区在古时称为潮州府,如今潮汕地区则主要指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以及原潮州府丰顺县。广义上加上了汕尾和海陆丰地区,但是和粤东三市人合不来。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划向珠三角。

      三 客家民系

      即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现在在广东主要分布于梅州和惠州一带,客家语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黄河流域汉族居民数次从中原南迁,抵达粤、闽、赣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从广东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惠州、汀州、赣州。而福建甯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广东的梅州市则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区之一而被宣传为”世界客都”, 广东的河源则被称为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为”客家侨都”。赣州是客家人南迁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称 为”客家摇篮”。

      福建省长汀县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以被海内外六千五百万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

      客家人与潮汕人文化差异

      1.渊源——中原南迁

      客家人源远流长,也称为平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古时候在中原和江东江南地区,居无定所,四处迁徙,最终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开始南迁来。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

      秦始皇征服岭南百越各族后,”谪徙民五十万戍之”,这五十万中原人大概就是最早的岭南客家人了。秦后还有三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第一次是西晋末东晋初的”八王之乱”因避乱而南迁;第二次是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而南逃;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因元兵进逼中原而避难。

      潮汕人祖先也是秦始皇时候中原汉族迁来的,不过他们先是迁到了福建,后来就有一些迁到了潮汕。因此潮汕人跟闽南人是有着血缘关系的。

      2.敢闯与不争

      虽然同是来源于中原地区,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俗。潮汕人来源于闽南那些已学会以捕渔为生的中原人后裔。来到广东后,他们继续以打鱼为业。在茫茫的大海上,渔民必须以生命为代价与大自然的惊涛骇浪抗争才能有所收获,这也锻造出潮汕人敢闯敢于斗狠的性格。

      而客家人在战乱中逃生到广东后,仍以农耕为生,当时较平坦地带的土地早就被当地族人开垦,为了生存只能蜗居较为偏远的山林。作为”少数民族”的客家人,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发生冲突,他们不得不选择忍让和顺从,从而形成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不与人争强的族群性格。

      3.”迷信与开明”

      对于潮汕人来说,出海捕鱼是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出于对大海的敬畏,同时也是为了更多的收获和平安而归,他们每次出海前要敬天地拜海神,并形成了很多的禁忌——这种敬畏天地的习俗仍被现在很多潮汕人保留着,让外人觉得他们非常迷信;而客家人在山岭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心情郁闷和开朗时都可以在深山里吼几嗓子练练山歌(现在研究客家文化的是不能不去听听客家山歌的),自然就”开明”了许多。

      四 重男轻女的思想

      古人认为女人的经血是不吉利之物,所以长期出海的捕鱼活动便是”纯爷们”的事儿。那时渔船遇风浪沉没的事件绝不在少数,因而潮汕人必须生育足够多的男丁以保证捕鱼生计的延续。客家人与潮汕人一样,也传承了中原人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尊而女卑。

      但是对于潮汕人来说,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了男丁,那就意味着未来他们将失去渔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只能依靠耕田和做些小生意维生了,因而他们大有不生出男孩决不罢休之势。直到如今,在潮汕人眼里女儿仍不被称作”孩子”的。而在女人也算作重要劳动力的那个年代,客家人似乎不会象潮汕人那么的执着。

      五 商场与官场

      那时候的船工,船主是不发工资的,而是按个各人岗位贡献大小以所捕的海鱼来分配酬劳。这样一来,渔民们上岸后还须把自己份额的鱼到集市上卖,才能换取货币购买生活必需品。因此,那些不能下海的老人、女人和儿童便担当起贩鱼的职责,而且逐步地,他们不仅贩卖自家收获的份鱼,还收购那些家里人手不足人家的份鱼,做起了”二道贩子”,这样自己也从中可以赚点小利。

      于是,潮汕人的生意经从孩童时代就开始身教了。而在山林里耕种几分薄地的客家人,余粮本来就不多,在大山里种些果蔬、养些家禽、捕些野味、河鱼、砍些柴草、酿些米酒等也就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了。对于油盐酱醋布料等必需的东西用一些农副产品去集市上交换即可,不需要也没有那么多货物拿去大张旗鼓地做生意,所以自古以来客家人从商的能力自然就不如潮汕人。

      大海是潮汕人的生活出路。在他们眼里,生活技能比虚无的文化更重要。在船上,所有的人同舟共济,心要齐是必然的。即使是赌博,输的人必须要认账的,等上岸分鱼时一并结算。万一哪位运气不好把自己的分成全输光了,赢者也不能让人家全家没饭吃,可以让你赊着等下季渔期的收获再还,但要记利息。

      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了潮汕人之间的对外心齐、对内讲信誉、钱财处理分明的族群特点。这个特点也给现今潮汕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潮汕人做生意缺钱时,可以仅凭着自己是潮汕人的身份向同宗人免抵押借贷,虽然是高息的也是必然要还的。

      相比那些有能力、有好的项目却苦于找不到资金的外省人,潮汕人凭着从小懂得经商的天赋和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秉性,再借助于比较容易的内部融资渠道,因而成功的机率就非常大了。所以潮汕人从商的多,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他们典型的代表人物。

      而对于客家人,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科举作官。所以,客家人重视文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男孩子能学以至仕,那样不仅把自己家族带出山林,也会相互提携,帮助族群里更多人的发展。因而就有了”天下客家一家人,见面就有三分亲”的说法,在官场上,客家人很讲究这种同宗关系,而客家人忍让和顺从的性格也非常适合官场文化。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