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西医药的传入及发展百年述略
一、清时期: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911年(清宣统3年)。
西医药是西方文明和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直接造福人类健康事业的医药模式,但初次进入中国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阳光,也不是直截了当,多是伴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渗透而逐渐传入的。其最早应该不慢于十六世纪中叶,而广泛大规模地进入我国是第一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借此机会大量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授道。而其主要手段就是借助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医药为教民、平民等施医赠药,并以此为切入口大量发展信教徒。
清时期的潮州府人口稠密,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历来是西方人青睐之地,当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后清政府被迫向英法侵略者开放的10处口岸之一,自然较早地受到了这种文化的渗透。实际上,早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急于进入中国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教士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十九日,派遣德国巴色城国外布道会年仅二十二岁的黎力基牧师到香港学习中国文字、语言,一年后的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五月十七日他作为布道先锋进入潮州府的辖地澄海盐灶(时为潮州府澄海县苏湾都)传教。隔年,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十二日在租得盐灶港头之佩兰轩后开设诊所,正式以牧师兼医生的双重身份一面布道,一面为教徒治病,这是西医药传入潮汕之始(参见《汕头市志》及《潮州市基督教志初稿》)而西医药进入府城则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国传教士医生高似兰(PHELIPB.cous LAND)在潮州府城虎尾巷租得房屋一幢二间,一作礼拜堂,一作诊所兼卧室,开始传教施医。刚开诊三个月,高似兰医生就诊治了3500名病人(见《潮州市志》)。西医药进入饶平县则始于清光绪33年(1907年),其时,美籍基督教牧师陆亚当在黄岗创办真道医院(《饶平县志》)。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英国英兰长老会”派遣英国牧师宾为邻等筹款于潮州南关外建教会医院(饶宗颐《潮州志》载:是岁英人设医院于郡南),初定名为“宾为邻纪念医院”,后改为“福音医院”。 福音医院的创办是清朝时期西医药传入潮州府城的代表作,也是最大的医事,对于有一千多年历史沉痼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潮州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传统思想与新生事儿在该院的建设上产生了摩擦。在得知教会要在南关外建医院的消息后,附近民众纷纷反对,但此时教会医院的十亩地皮早已完成购买手续。于是反对的民众改变策略,一方面阻止官府不给医院建设办理契证和相关建筑手续,一方面对医院围墙采用屡建屡毁等强硬做法,迫使教会暂时将南关外医院建设搁浅,又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不得已将医院业务迁往猴洞开展。后来,经过教会的努力和各方的协调,事情有了转机,官府给医院办理契证和相关建筑手续,附近民众也晓明事理,停止过激行为,使医院建设在经过一段波折后得以顺利进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一座占地十亩、九幢二层大小不等,面积共约2500平方米的医院矗立在南关外。这也是潮州最早的欧式建筑群,其历史比闻名于世的青岛八大关(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青岛最早的西式建筑物)还要早近十年。该院设病床四十张,门诊分为内、外、眼、牙、产等科。医院先后有高似兰、林起(系中国医生,盐灶林旗的三子,擅长眼科)、宾为邻、肖惠荣(大埔人)、越晏如(AnarewWignt)等任院长。当时医疗器械只有刀、剪、钳等,临床上以西药治疗一般内科疾病和麻风病为主,外科只能做一般的阑尾、疝气、包皮及体表肿瘤手术,眼科只能施行白内障、沙眼、倒睫毛等手术,产科则施行无菌操作法(俗称新法接生)。虽然设备简单,技术水平不高,但“潮州福音医院”的设立却是潮州府城第一家颇具规模的教会医院,用现在潮州市的地域概念来说,是潮州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代表了当时西医在潮州的最高医疗水准,也是西医药扎根于潮州的标志。
有一点须讲清楚的是,当时的潮州府辖地汕头埠也有一个福音医院,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英国英兰长老会”派医师吴威廉在外马路82号(今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办的,设病床80张,是当时潮州府地域概念的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
清光绪33年(1907年)美籍基督教牧师陆亚当在饶平县黄岗镇城内基督教堂右侧创办的真道医院,医务主持人是美籍医生包立基、孟亨利,并聘请华人医生陈子基(潮州市人)、吴崇庸(潮阳县人)助理医务,真道医院被视为西药传入饶平县之始。
在西方人开办诊所、医院的影响下,接受西医药教育的华人(主要为本地人)开始尝试在潮州城经营西医药业务,特别是清光绪25年(1899年)以后,潮州福音医院医学培训班结业学员分赴各地执医,西药使用有所普及。其中,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大埔人郑晓初医师以西医应诊,率先在潮城太平路铺巷口合股开设“华英泰”西药房为民诊病配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柳德生又创办“开通药房”,清宣统元年(1909年)郑晓初另在广源街门设立“振华兴”药房。清宣统3年(1911年)郑晓初、柳德生、林悟轩医师联合在广源街内26号建立“公医院”,设立住院部,这是潮州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办的收留病人住院治疗的私人合资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虽规模很小,却是民族西医药行业的幼苗。
这个时期,西医医学教育已初见萌芽,潮汕地区的教会医院从设立时就重视这个问题,着手培养辅助人员,继而开办医学专科班、护理专业班。解决医院业务及其发展的需要。如肖惠荣清光绪十八年(1897年)即毕业于汕头福音医院专科班,是潮州西医学的先驱,而郑晓初清光绪二十三年(1904年)即毕业于潮州福音医院专科班,成绩优秀被留院任教并行医,柳德生也在这一时期从汕头福音医院专科班毕业。这些人才成为潮州一段时期的西医药领军人物和栋梁,如柳德生“开通药房”开诊后,每天就诊治近百个病人,对推进西医药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教会医院是潮州最早培养西医药护人员的机构,不论其出发点怎样,客观上为潮州地区西医药的基础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一时期,妇产科的设立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此前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文明史中,婴儿出生几乎是土法接生,所以婴儿死亡率、孕妇难产死亡率、围产期感染率都很高,1896年设立的福音医院妇产科,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起端。妇产科治疗妇科疾病和西法接生,标志着西法接生传入潮州的开始。而真正由华人当西法接生员的是沈淑贞,由其丈夫郑晓初培养学习新法接生技术,并在“华英泰”西药房工作期间,独立施行西法顺利地接生了第一个婴儿。
值得重笔一提的是,就读于汕头福音医院医专科班的肖惠荣在毕业二年后的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即与英国医生高似兰赴沪合作翻译《欧氏内科学》、《哈氏生理学》、《贺氏治疗学》三部早期西医教科书。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前卫又难能可贵。
以上是西医药进入潮州后至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粗略情况。在这漫长的六十余年时间,其进入虽然维艰,发展缓慢,但却已在潮州地区扎下了根。这个时期是以教会医院及教会医院培养的信教徒西医药护人员为主要技术力量,都多少伴随着宗教的色彩(当时参加教会医院专科班的人员都必须是经过宗教仪式洗礼)。
历史性的原因,使这个时期西医药的亮点纷呈,主要是:
1,第一家西医诊所的诞生并标志着西医药开始进入潮州。1849年黎力基牧师在潮州府澄海盐灶港头之佩兰轩设立的诊所,1865年英国传教士高似兰医生在潮州府城虎尾巷设立的西医诊所。
2,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的成立。1892年开始成立的宾为邻纪念医院(后改为福音医院),标志着现代西医开始在潮州扎根,并出现第一位华人院长林起,当然也是第一位华人西医生。西法接生开始传入潮州,并出现第一个华人接生员沈淑贞。
3,西医学教育的开始,福音医院于建立初期即开始培训医药护人员,有较正规的专科班。
4,医学译著的开始。肖惠荣(福音医院华人医生)与英国人高似兰合作翻译《欧氏内科学》、《哈氏生理学》、《贺氏治疗学》三部早期西医教科书。这样大型的医学译著在现代还是不多的。
5,第一家华人办的西药房。郑晓初等办的“华英泰”西药房诞生。
6,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办的收留病人住院治疗的私人合资医疗机构——“公医院”。
二、民国时期
(1912—1949年)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这一时期中国的国家体制仍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政局动荡不定,国家历遭劫难,这必然对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等产生影响。西医药业当然也不能例外。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第一、二次国内战争……一连串的重大政治事件接踵而来。尔后,日本的侵略致使中国沦陷与抗日战争的爆发,复员后社会短暂稳定,其后又爆发了解放战争,使这个时期的西医药发展不能不随政局变化而变化,根据其明显的差异,下面就分为三个时段进行叙述。
(一)1912—1937年
经过清时期的传入与传播,民国初年,西医药在潮州已有了初步的基础,但作为外来的西方文化和医疗技术,要得到中国民众的认可需要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证明。而最重要的还是高昂的西医药医疗费用,需要充裕的经济支撑,而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经济状况是不允许的,这是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因素。经济匮乏、收入微薄使更多的群众仍然选择土法土医治疗疾病,万不得已才找个郎中诊病。随着社会的变革,民初社会的相对稳定,特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济棠统治广东的时期,经济有了良性发展,人们安家乐业,这就为西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机会,从而出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培育期。体现在:
1、多种社会力量办西医药:
清时期西医药的办业主体是教会,虽有教会医院培养出的医生开办个体诊所和药房,但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数量少、规模小,形不成与教会医院竞争的能力。但到了民初时期,情况就有所改变,教会医院独占鳌头的局面也逐渐被打破了,出现了教会办、行会办、政府办、个体办等多种社会力量办西医药事业的格局。
(1)教会医院
潮州福音医院:进入民国时期福音医院一直在延续,民国二年(1913),时任院长的高似兰受聘山东齐鲁医学院任教,院长就由肖惠荣接任。民国十七年(1928),越晏如(Anqrew.Wight)接任潮州福音医院院长,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回国。民国二十八年(1939)6月28日,日军入侵,潮城沦陷,福音医院迁往揭阳,并入五经富(现属揭西县)福音医院。这一迁就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已有46年历史的潮州福音医院终因日寇的侵略而在府城消失。作为对潮州西医药传入与发展具有奠基和里程碑意义的潮州福音医院的迁去,是潮州西医药事业的一大损失,几十年的积淀一朝化为乌有,这在潮州周边城市是绝无仅有的。如汕头延续了福音医院并在其基础上发展成为今天的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揭阳在真理医院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现在的揭阳市中心医院,且其建于19世纪末的医院建筑物仍保存完好,近年还进行了全面修整,成为医院历史的标志,使现在的揭阳市中心医院具有110多年历史。这样的例子在全国那就更多:像北京的协和、武汉的同济……,都是在原有的教会医院的基础上发展为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百年以上悠久历史的大医院。而福音医院在潮州府城的过早消失,使市一级医院既缺乏了具有教会医院传统的医院,也让潮州市立医院没有一家百年以上历史的西医院,反观饶平县人民医院虽断断续续,但还是延续了真道医院的历史,成了我市准一一家有教会传统的百年县级医院。
饶平县真道医院:这家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才开办了7年的医院,1914年因欧洲爆发战争,美籍医生回国而关闭。民国十一年(1922)6月又复办,民国十九年(1930)扩建。潮汕沦陷后,外籍人员撤离,当年7月医院财产遭劫,再度停办。
(2)行会及慈善、公立性质医疗机构
潮州红十字医院:由成立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潮州分会”于1922年建立,并聘请肖惠荣为首任院长,后由林章光、程伯勇(1926年毕业于广东公立医学校的医学士)接任。该院设于潮城司巷,建筑面积143平方米,有病床40张,病房14间,分特等房 10间,男女总房各2间,聘请冯仲坚(合浦人)、郭树龙、李少卿等为医师。该院设有一个命名为“兰臣”的手术室,是由旅泰知名人士张兰臣捐款赠建,捐款创办“潮州红十字医院”的海外知名人士有郑智勇(二哥丰)、赖渠岱、张兰臣、谢松楠、胡文虎(世界万金油大王)、陈济棠(广东军阀)等人。从捐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无论是政要,还是巨贾、旅外侨胞,对民族西医药的重视和关怀的程度是很高的。就是在现在,要有一大串这样级别的人士为一家医院的兴建捐资也很少见,这是潮州人民健康的福音。“潮州红十字医院”的成立,也成了潮州西医药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必须指出的是,潮州旅外侨胞具有良好的爱国传统,郑智勇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代表,他可能不是当时华侨中的首富,但却应是当时华侨中的首善之一,除了捐资办医院,还捐资修了长达近40公里的韩江南大堤,兴办学校及其他慈善事业。而作为一省之军事、行政长官的陈济棠捐资潮州红十字医院,也堪称善举懿行。
潮州红十字医院能够延续并成为潮州市中心医院的前身,是潮州医学史上的幸事。现在计算潮州市中心医院的历史就是从红十字医院创立的那天开始。
饶平县贫民赠医所:民国二十二年(1933)7月建立,地址在三饶镇城内王家祠。该所由县长聘请当地一些医生为义务医师,轮流就诊,不收诊金,只收药费。医师、勤杂人员的工资及处方笺、包装纸张等费用,均由县政府拨给。历时两年,后因就诊人数日减而停办。
庵埠太和医院:民国十三年(1924),庵埠太和慈堂董事长陈复章,董事梁香和创办“太和医院”。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潮安沦陷时停办,院址在庵埠镇连杉街尾。医院创办翌年,聘请陈尚光(医师)为院长,人员11人,设门诊、留医二部,门诊分内、外、妇、伤四科;留医设一等病床(收费)4张,二等病床(免费)10张。并设中、西药房,实行施药赠药,日门诊量达400人次,陈尚光医师以擅长医治黄痧病(钩虫病)、疟疾、伤寒等症。医院培养学徒,出师的有江风(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后勤卫生处长)、陈尚久、陈健等3人。太和医院的经费主要靠海外侨胞捐赠及办游艺向富户商贾推行名誉券的收入,陈尚光、林佩梁月薪为40至50银圆。
潮安戒烟医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广东省第五区专员公署专员胡铭藻,在潮城西门佛祖爷宫(后迁西门外贫民教养院)创办“潮安戒烟医院”,并由广东省政府荐任许觉真为院长,医务人员有张尚琛等10多人,经费由第五区专员公署拨给(每月国币四百元),受戒者医药费按实报销。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因经费不足而停办。
戒烟有资源戒和勒戒二种,后者多为犯人,由政警看守,施用强力戒烟。受戒者200多人。
(3)私立医疗机构
潮安同仁医院:民国十九年(1930)10月,潮城开业医师郑晓初(大埔人,潮州福音医院毕业),在太平路106号创办“同仁医院”,是潮城最早的独资私立医院。1939年6月,日军入侵,潮城沦陷,因医疗设备被洗劫一空而停办。同仁医院全院10多人(均自家成员),其中有医师4人(均属医学院毕业生),助产士5人。门诊设内、外、儿、妇、牙五科;住院部设病床10张,设X光、化验、药房三室。主要医疗器械有X光机、显微镜、立式高压消毒炉、无影灯、太阳灯各1台。
开通医局:创办及主持人是柳德生医师,位于潮城东门街103号,成立于1906年。柳德生(1882—1964)原籍普宁县,青年时在汕头福音医院学西医,1905年毕业来潮州福音医院工作,1906年与人合股开办“开通医局”,擅长内、儿、外科及妇产科,他声誉好,医德高,日诊近百病号,居潮州城西医师之冠,对夜诊、急诊,随请随出。有一年除夕刚吃团年饭,适逢磷溪有一产妇难产急请其出诊,他立即应诊,直至胎儿娩出才回诊所吃饭。他对来诊的贫苦病人则廉价收费,博得病人赞扬。有病人送其对联一副:“壶中常备长生药,世上应无短命人。”他自创“平胃散”一药,疗效甚著。
柳德生在传染病防治上是有作为的,他接诊麻疹病人,都仔细听诊,使麻疹合并肺炎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减少死亡率。在治疗寄生虫病上有其特色,一次,一鞭虫患者求医,诉其多次排虫不遂,痛苦非常,求助于柳德生,先生使用温坐法,将二尺见长的虫体排出。民国三年,他还参加潮城鼠疫防治工作。
仁安药房: 1928年由李宗恺创办,以医治眼科见长,兼治内、儿、外科。
健安药房:开办于1908年,设于太平路103号,创办医师林梧杆。
屈臣氏药房:开办于1921年,创办人为李泽雄,地址在太平路144号
中国药房:设于西马路80号,创办医师林伟明。
中华药房:创办医师庄淳正,地址太平路211号。
幸福药房:创办医师张宗龄,地址在西马路口,1928年创办。
华兴泰药房:创办医师郑得遂,地址太平路298号,1924年创办。
共和医院:创办医师潘家声、郑祥云,地址在分司巷。
其它还有:邱玉芳在开元街创办的仁和医院、谢幼斋于1932在太平路创办的中南医院等。
这一时期开业的个体医师众多,尚有陈焕光、林章光、林杰民、刘庆文、陈子平、王年山、蔡子祥、曾彩霞、曾汉宗、陈业孙、蔡华霖、陈兴初、柳宗惠、柳宗智、丁更生、胡镇福、许觉真、曾昭礼、郑天与、谢承平等20多人。
此时期饶平县的西医药发展仍较缓慢,1922年统计,西医从业人员仅有10余人,在抗战前,增加人数也较少,除真道医院外,个体开业西医人员寥寥无几。
以上西医药私人办的医疗机构虽名称不同,或称医院、或称药房、或称医局,除了郑氏父子的同仁医院和柳德生的开通外,都是大同小异,医药兼营,规模小,个别个体医生还要兼司药,有的则干脆只医不药,一个医疗或药事机构,一人了事。
民初时期特别是陈济棠时代,可以说是潮州西医药传入与发展百年历史中最好的阶段,人们曾为当时的西医形象画了个像,那是:西装革履,头戴统帽,口叼烟斗,手提手杖,出入坐手车,有仆人提出诊袋相随。而所以能够有此高品质的装扮和消费,全赖于当时从事西医药行业的高回报使然,与灰黑色长褂的中医形象相比,的确是天壤之别。那时一个不大出名的西医出诊2—4个银元,而一个中医出诊才几毛钱,顶多是一个银元,最出名的西医师出诊要8个银元,而中医最出名的曾稿才4个银元(中医只有他一人有如此高的出诊费),巨大的收益差别,使当时的青年中医师都想转行学西医,但高昂的学费,又使他们只能望梅止渴,而老中医更喜欢把自己的后代送去学西医。这个时期出名的西医师建了自己的医院、药房,拥有自己的洋楼。时至今天,这些建筑物仍在诉说当年的光辉,如官诰巷李宗凯寓、太平路郑氏同仁医院原址、灶巷郑心言寓所(郑心言医生原建的洋楼寓所后被公安局使用,系太平路原公安局办公的部分地方,政府拨款补偿,灶巷郑寓系补偿款于1958年建的)……,而最出名的当数柳德生建于西马路左右营巷之间的柳园,其规模大,档次高,花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是潮州一处难得的近代中西合璧精品建筑,及后改建成现在的谢慧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