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寻根问祖 寻根问祖 关注:2 内容:29

    丰顺黄氏—汤西大罗村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寻根问祖 > 正文
    • 寻根问祖
    • 丰顺黄氏—汤西大罗村

      时间:2016-4-22  

       作者:管理员   

      来源:丰顺网fsdiansheng.com   

      丰顺黄氏—汤西大罗村

      内容摘要:黄久盛,又名必成,号五十郎,讳稻,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己卯年。父黄潜善,母梁雪卿。兄弟九人居四,系钦点进士,官任梧州大守(埔寨鹤仔坑族谱),淳熙十四年(1187年)随弟久康入循州府任文案职。    久盛公于南宋孝宗乾通三年(1167)丁亥年12月,娶永定布裔胡三好之长女胡孝姑为妻,生有两子一女,长子五一姑…

       黄久盛,又名必成,号五十郎,讳稻,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己卯年。父黄潜善,母梁雪卿。兄弟九人居四,系钦点进士,官任梧州大守(埔寨鹤仔坑族谱),淳熙十四年(1187年)随弟久康入循州府任文案职。
        
        久盛公于南宋孝宗乾通三年(1167)丁亥年12月,娶永定布裔胡三好之长女胡孝姑为妻,生有两子一女,长子五一姑黄玉,1169年5月1日生于汀州(八岁时夭),长子五二郎黄廷;次子五三郎黄朝。1186年6月胡氏太不幸病卒于汀州,时年45岁。同年,久盛公续弦汀州粮官龚清长之长女龚孝妹(后称孝娘)为继室,生四子一女,即:五四郎黄通、五五郎黄达、五六姑黄胡,1191年11月生于程径圹,也叫胡妹子、五七郎黄选、六子曰:黄宁。生于程径扩(今属丰顺县)。
        

      丰顺黄氏—汤西大罗村

        久盛公入丰顺的路线是自福建宁化县龙上里石壁村的青草湖寨(今古背村)一一汀州——循州——海阳县丰政都程径圹(陈坑圹)。
        
        根据玉湖《埔龙黄氏族谱》、玉湖《马料堂黄氏族谱》、埔寨《鹤子坑黄氏族谱》和东联《大溪背黄氏族谱》记载称:久盛公生六个儿子,六曰:宁公。公为官任广东潮州太守(官授潮州知府)。
        
        据江西省《龙岗黄氏族谱》称:久盛公于宁宗嘉定八年乙亥年五月初一日(即1215年卒于程径圹家中,寿年八十一岁,时龚氏太五十五岁。又据揭东县玉湖镇埔龙、丰顺县丰良镇布心、潭江镇汤沙和汤西镇大罗竹园潭族谱称:久盛公葬程径圹郭公顶,又名郭畲陈九郡畲脑大坐。人形,坐西向东,庚山甲方。

      丰顺黄氏—汤西大罗村

        
        久盛之后裔由丰政都程径塘向外分支四射。
        
        长子五二郎黄廷,创居丰政都(今广东丰顺县)陈坑圹,分派海阳黄岗塘、大埔枫朗、湖寮、沐敦、普宁、汀州等地;次子五三郎黄朝,刨居丰政都程径塘,分派永定胡定坊黄岗营前,平和大坪、诏安秀篆、漳浦下寨,漳浦铜山(今东山县),十二世孙黄道周,官拜明朝隆武帝内阁大学士,追赠理学儒宗大师,从杞文庙孔圣;三子五四郎黄通,刨居丰政都程径塘,分派海阳黄岗径口、诏安安枫林、寮里、厚洋、平林、庄美、员墩等地;四子五五郎黄达,创居丰政都程径塘,分派永定汤湖、背头、长汀黄家地、黄龙坑等处;五子五七郎黄选,刨居丰政都程径塘,分派汀州九里桥黄泥塘、江西瑞金、龙岗、秋溪、彩湖等地;长女五—姑黄正胡孝姑所出,早夭;次女五六姑黄胡龚孝娘所出,适龙川举人(或说孝廉)陈大勋之子陈永彬为室。
        
        “程径圹”是久盛公之安身地和发祥地,也是丰顺黄氏的摇篮和根据地。
        

      丰顺黄氏—汤西大罗村

        长子五二郎黄廷,1171年4月(孝宗乾道七年辛卯)生于汀州。1190年冬,从循州(现龙川)迁海阳县丰政都程径圹(陈坑圹)创居,妣薜氏十一娘。后廷公再创建浓溪半蛉(现径门镇半岭),因子孙兴旺发达,又继支分派迁往汀州、普宁、海阳、饶平的黄金圹,大埔县的湖寮、沐教、枫朗。三世孙六十郎公迁揭阳县蓝田上洋村(今丰顺县汤南镇新埔园村),后因与罗氏生官司,再迁玉湖镇雷姑山开基,现有人口350人。裔孙黄勋,字守勋,举人,授江西新涂教谕,岁余谢病归龙山(今丰顺县汤南镇)东道终。勋之子黄一道,字唯夫,号月溪,进士,授户部主事,出守兴化府。勤政励治,建宁洪桥筑长城堤,民受其利为立祠?归田后寓居揭阳西门内,现有人口600人。
        
        又据《大埔黄氏族谱》第344页称:“久盛公长子廷公传下世孙万三公,分支饶平黄金圹(堂),至十三代必成(即宽裕)公时,公移居大邑富乡,地名新田岗创业,妣周氏,生子万四十三郎,妣丘氏,生子佑启(即一百三十三世)。至一百四十三世,迁揭阳县下尾(夏美)开基,传下16世,现有人口500人。
        
        次子五三郎黄朝,1174年11月(孝宗淳熙元年、甲午)生于汀州,1190年随父母落籍丰顺县程径圹。为寻求发展,后裔孙迁福建省永定之胡家坊,后迁苗田,至明代景泰间,八世祖庞德公,字启裕,由莆田迁淳浦铜山所深井开基。后裔孙又分迁饶平之营前、平和、大坪、下寨等。十二世祖季春公,字嘉卿,谥青原(1544—1607),妣陈氏(1548—1626)生二子,长道琛、次道周,字幼玄,号石斋,1585年,生于淳浦县铜山所深井(今东山县石斋村),妣林氏生一女,继室蔡五卿生四子。道周公宫至吏部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追赠理学儒宗从祀文庙孔圣。现已传下23世。道周公遗有
        
        重修家谱,并排辈序八句。曰:
        
        显谨承烈,乃定奇功,君德祖恩,臣子作宗,
        
        洪基盛业,万福攸同,诏我孙胤,受禄来崇。
        
        三子五十四郎黄通(龚氏太所生),1187年10月(孝宗淳通14年丁末)生于循州(今龙川),1190年冬随父母落籍丰顺县程径矿,妣陈氏二娘:后裔分派饶平径口,又分福建诏安、枫林、寮里、厚泽、平林、庄美和员敦。三世祖六十五郎(五一权)公迁本县丰良镇新陂埔头寨开创。
       

      丰顺黄氏—汤西大罗村

       
        另据《兴宁黄氏族谱》称:“尚有派分五华县油田万华,江西省上犹营道、吉水、遂川、大庾、崇义;广西省荔浦、贺县、福建省永安,及惠阳淡水,深圳市杭梓镇。”
        
        三子五十四郎黄通(龚氏太所生),1187年10月(孝宗淳通14年丁末)生于循州(今龙川),1190年冬随父母落籍丰顺县程径矿,妣陈氏二娘:后裔分派饶平径口,又分福建诏安、枫林、寮里、厚泽、平林、庄美和员敦。三世祖六十五郎(五一权)公迁本县丰良镇新陂埔头寨开创。
        
        另据《兴宁黄氏族谱》称:“尚有派分五华县油田万华,江西省上犹营道、吉水、遂川、大庾、崇义;广西省荔浦、贺县、福建省永安,及惠阳淡水,深圳市杭梓镇。”
        
        四子五十五郎黄达,1189年7月(孝宗淳通16年,己酉)生于循州(龙川),1190年冬随父母落籍程径圹(今丰顺龙岗镇),妣蓝氏二十娘,生三子,长子六十二郎,次六十四郎,三子七十三郎。裔孙分派福建永定县的汤湖、大背头;又分长汀黄家地、贡龙坑;一支分惠州,另一支分兴宁县萧坡上中下堡开创。另一支分迁丰顺县潘田镇上吉畲村,原六世祖开基,现传19世,全村有138人,又一支迁丰顺县北斗镇,至八世孙必尔公蚍陈氏生三子,必题公妣曾氏生四子,后移居广西省贺县开基。另一支派旭乔公移江西省信丰开创,地名为《庆阳楼》村,现有人口4000多人。又一支派远贤公之裔风泰公迁揭阳县玉湖镇的潭岭,溪边黄、黄屋楼和草猛埔村。凤州公迁玉湖镇的洋边村开创,现有人口100口人。凤春公迁玉湖镇的夏美(下尾)村创居,现有人口500人。后在1963年因洪水,经政府同意,部分迁往宝安县皇岗村定居,现有人口300人,现已传16世。另外一支派文锦公和文明公自石角坝村迁玉湖镇象地埔开基,现有人口300人。又有千二公裔孙黄利英于康熙54年入台湾彰化县北斗镶开创,现有人口近4000多人。北斗镇黄氏现行辈序排曰:
        
        总机乙必应,自兴耀正帮。守承光祖业,世德继万传。
        
        五子五十七郎黄选,又名阿廖,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甲寅)5月初7日生于丰顺县程径圹(时久盛公六十岁,龚氏太三十六岁)。妣朱、刘氏,生二子,长七十郎,次七十二郎(阿堂),妣梁氏生四子,坚守祖籍陈坑圹(原程径圹的黄飞云,学良兄弟俩现有人口27人。另分支龙岗镇梅桥村开创,人数有3O多人。部分裔孙又分派回迁福建汀州九里桥黄家地,再分派江西省瑞金、龙岗、秋溪、彩湖等地。七十二郎公之长子八十三郎石崇公,迁本县上汤半岭岗上(丰顺县径门镇半岭岗上),现地名为圳口村,人口336人,田心村45人,三水村24人。后分派揭阳县白塔镇三门洋(三木洋),后裔续移居香港。另一支元书公迁桂岭镇新致寨,现有人口730人。又一支迁丰良镇布心圹头下(黄屋村),现传下15世,人口35人。另分支丰顺县建桥镇上马石村,后裔念一郎公移汤南镇新埔村现有人口40人,十一世孙朝万公迁台湾居住。
        
        七十二郎公之次子八十五郎石保公迁苏姑山随母嫁以谢为姓,后复姓黄。
        
        七十二郎公之三子八十六郎公无嗣。
        
        七十二郎公之四子八十七郎梁保公妣龚氏、何氏生四子,长九十三郎廷保公妣刘、朱氏创黄金镇苦竹洞和罗琪嶂村,现有人口60人。次子九十六郎廷美公生男开创苏姑山村。三子九十八郎秉安公妣张、何氏,开创丰顺县黄金镇螺蜞圹,潭江镇的汤沙,人口556人;枫坑村18人,大胜高建排50人,小胜镇石头岗、三坑村人口133人。一支在小胜下梁角开基后,分支丰良镇火线堆(高桥头)开创,火线堆现有人口26口人,已传6世。四子九十九郎秉思公妣蓝、林氏,迁丰顺县附城镇虎局沙坑坝村,现有人口450多人,五世孙质吾公分迁大罗居住。后裔又分迁小胜镇大埔(河)里,潭江镇三洲溪桃李坑村、大埔县周水镇三洲坑村。五世孙廷荣、廷华、元相、元周、元维公又移惠州府土名更林洞开创。
        
        六子黄宁,号曰宁化。官授潮州知府(太守),妣万氏,宋末卜迁居黄寨大圹角之圩(今丰顺县汤坑镇三门凹太平寺后)开基,生三子,长百一公、次百二公、三百三公。宁化公之佳城,座落在丰顺县汤坑镇虎头岽山腰,历经重修,距今已七百余年,是丰顺县境内现存完整和影响较大的著名古墓,为客家丧葬文化典型之作,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长子百一公,原在汤坑镇太平楼开创,后因避乱迁至汤西镇大罗村立业,一部分在酒江礤开创,现传24世,总人口有5500人。另—部分到下村(今新兴管理区)开创,现有人口4500人。四世福生公之长子文义公迁揭阳五湖镇观音山村开基,现传27世,人口有9700人。后裔分迁龙美镇东湖村,又一支分迁丰顺汤南镇新楼新埔村,人口60人。另外,大罗村圹坊十四世祖、有充黄公,谥郡豪妣邹氏,迁潮安县意溪村开创,人口有300多人。
        
        清代汤坑丁日昌(浙江、福建两省巡抚)之生母黄氏即系该村之女豪杰,授封“一品夫入”称号。佳城座落于黎峰山下,属“王龙出洞形”,列为“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罗村旅泰侨胞黄国良宗亲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甚为人们赞颂。
        
        观音山裔孙黄叔培(1893—1979),青年时到国外求学,1921年赴美国克利佛理工大学留学,获该校机械工程学位。回国后在大学执敦,是一级教授。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汽车工程》、《载重汽车》等书,终年85岁。
        
        旅泰侨胞黄继文、继芦宗亲祖籍亦系观音山村。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官黄汉标亦也属该村人。
        
        次子百二公,号绍宁妣张氏,原刨丰顺县附城镇大田下坡村。六世祖姑甘愿不婚配,携胞弟移居揭阳县玉湖马料堂开创,后分移埔龙、西门和万山头村居住,人口有7000人。旅泰黄木荣宗亲之祖籍即居万山头村。十三世孙国武公迁居清远市郊开基,人口有600人。其十世起辈序为:
        
        高登上士启翰章,明超大成作贤良。
        
        悠杨祚永千载盛,久延胤卜万年昌。
        
        三子百三公,号继宁,妣王氏,生六子。百三公妣王氏合葬在汤坑镇太平寺后山,今属通用厂围墙背,一九五八年日时因移老祖上山,百二公号绍宁妣张氏也迁至与百三公双葬,真有缘份,兄弟俩生死不分离。
        
        长子千一(大二十郎)公,生三子,长梅溪,次文山,三子文寿公。长子、次子均不知下落,无嗣,三子文寿公创居埔河双河桥头寨,后因世乱及其他原因,六世孙榕居公迁东联镇上村黄屋楼开基,妣翁氏。五世太婆邱氏原葬在黄屋楼屋后,后骨骸被移去揭西不知何村,现无消息。十一世孙钟朝、钟禄两兄弟入四川开创无嗣。该村现传21世,人口有600多人。另外,十世孙九沐公又分迁龙归礤开基,现传20世,人口有500多人。裔孙黄炳南(金龙),在大革命时期任东江纵队候补委员。因革命低潮,为保存力量,暂转移去泰国,后因与组织失去联系,定居泰国,已病故多年。另外,六世祖会川公创居杏华里村,后也因世乱原因,为逃难乘夜远走汤西镇大罗岳潭村定居开创,后又分派大罗下村(新兴村)南兴围开基,现传23世,总人口有350人。八世裔孙宗尧公、十世裔孙庠生林重公和百二公后裔八世孙文灿公,九世孙中正公四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孟春合修汤坑《虎头岽黄氏族谱》,留芳万年。
        
        千二公移居潮阳县贵屿,改姓李不归,无嗣。
        
        千三公派下裔孙从吾公生二子,伯聪、伯轮公,后不知去向,无嗣。
        
        千四公派下裔孙和春公生一子,号辉楚公,后迁居潮阳居住。
        
        千五公妣罗氏,生六子,初创汤坑南门圹,后创汤西镇石湖、湖陂、再迁石岗洋子牛路头。长子大三郎(号印堂)公妣李氏,生二子;次子大六郎无嗣,三子大十六郎无嗣;
        
        四子大十九郎妣张氏,生子仕恭号榕溪,因避难,后裔孙移讲八乡滩下村。又因其他原因,三儿伯和六儿伯俩公分迁揭阳县埔田镇洪内(今龙背)村,现传十三世,人口150人。
        
        其中立意公迁锡场镇华清村,现传十八世,祠堂为“立意公祠”,人口100多人。据黄克强称:当时蔡氏太带五子去落户,其中五房裔孙移居揭西县马头村立业,1948年其父去访问马头村时。人口有八千余人。
        
        主要参考资料:
        
        1.《大埔黄氏族谱》总谱,97年4月版
        2.《兴宁黄氏族谱》95年8月版
        3.《汤沙黄氏族谱》乾隆元年丙辰正月原谱
        4.《布心黄氏族谱》光绪乙酉年秋月原谱
        5.《竹园潭黄氏族谱》手抄本
        6.《北斗黄氏族谱》手抄本
        7.《埔龙黄氏族谱》康熙三十七年手抄本
        8.《马料堂黄氏族谱》手抄本
        9.《大罗黄氏族谱》原谱
        10.《黄屋楼黄氏族谱》手抄本
        11.《岳潭黄氏族谱》崇祯十年丁丑春原谱
        12.《江夏衍源》乾隆四十六年原著
        13.《石坑黄氏族谱》乾隆十年仲春原谱
        14.《石坑寮黄氏族谱》乾隆五十六年冬原谱
        15.《鹤仔坑黄氏族谱》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原谱
        16.广西贺县《莲圹黄氏族谱》手抄本
        17.《梅县黄氏族谱》复印件
       
        罗地花开百鸟飞,龙船山上祖德威。
        
        天子壁前五谷丰,羊角髻下六畜肥。
        
        大罗村,四周青山,罗地岽、龙船岽、天子壁、羊角髻,四座高峰恰似四只箩耳,一块平展展的盆地镶嵌其中,一条绿水飞流直下,自北向南缓缓流淌,抚育、滋润着这块风水宝地。正如文人墨客生花之笔描绘的人间最高美境——世外桃源——神话中的大罗胜境!时光荏苒,星移斗转,忆当年,五百多年前,正是大明王朝将倾,战乱频仍,盗贼蜂起,太平寺外不太平。居住在丰顺汤坑东北隅太平寺侧边的客家黄氏宁化公之后裔百一公及其独子仲英公,不堪盗贼之袭扰,扶老携幼,举家避难,逃往僻壤深山——汤坑之西三十里之外的大罗,落地生根,来时倥偬不足百人,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繁衍生息,迎来欣欣向荣。从一个山庄,发展到二十个村落,如今已逾万民。真可谓:人丁兴旺!人丁诚可贵,创业价更高。大罗黄氏子孙承传祖宗的美德,那就是:“刻苦耐劳,辛勤创业,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的精神。后代子孙们弘扬祖宗这种精神美德,披荆斩棘,不息开辟,渐渐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继而,又面向海外,外出谋生,到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闯出一个新世界。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罗人正是靠着种创业精神,战天斗地,感动天苍,开创出不平凡的业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来时“面朝黄土,背朝天”、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到如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大罗同胞,几乎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入有车,手机随身带,出门好气派。真可谓:事业发达!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事业有成不忘根,创业有就不忘本。随着华侨政策深入人心,旅居海外的数百大罗侨亲赤子,不忘祖地乡梓,他们牢记峭山公“世远不无愚智别,相逢须念一根枝”的教诲,经常回乡祭拜老祖,同乡亲们一道,到福建邵武鹳薮山祭江夏始祖峭山公,到汤坑内岭虎头岽祭拜客家黄氏一世祖宁化公,到太平楼(后迁观音山)祭拜二世祖百一公,到龙船岽南门堂祭拜三世祖仲英公。大罗黄氏宗亲发扬“海内外乡亲一家亲”精神,慷慨捐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周围黄氏宗亲一道,在汤坑建起五层堂皇的江夏大厦,在大罗南溪背扩建雅致富丽的中心学校,在伯公凹修筑一条直通丰顺县城汤坑的混凝土水泥公路,使原来崎岖陡峭、羊肠鸟道,变成康庄大道。正如伯公凹新建的门亭对联所书:大洋龙腾侨运兴慷慨捐资,罗地虎跃众生旺热情筑路。真可谓:政通人和,路通财通。俗话云:“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大罗这块青山绿水灵秀宝地,是黄氏祖宗所寻所创,又以祖宗美德养育出来的优秀子孙。回首往事,正是:物换星移几度秋,薪火承传永不休。从峭山公绍承江夏,到宁化公骏马登程,再到百一公、仲英公大罗胜地立纲常。从老祖宗坐朝堂,到子孙数百登大学殿堂,还出抗日民族英雄团长黄日三。真可谓:地灵人杰辈辈出,物华天宝岁岁春。令后启者莫不感叹:峭山公恩庇子孙,宁化公德佑后昆,百一公泽洒罗地,仲英公惠播乾坤。

      南溪背(勤厚公祠)
      绍南里(心一公祠)
      耀华里(黄日三故居)
      标签:丰顺县 宋孝宗 宋高宗 绍兴 梧州 

      资料来源:http://www.fsdiansheng.com/news/?14621.html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