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神话典故 神话典故 关注:15 内容:13

    宋帝赵昺与丰顺留隍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文化 > 神话典故 > 正文
    • 1
    • 神话典故
    • 宋帝赵昺与丰顺留隍 

       时间:2012-8-11

      作者:www.fsdiansheng.com

      来源:丰顺网

      宋帝赵昺与丰顺留隍


      内容摘要:  丰顺县留隍镇地处韩江中下游,与潮州市、揭阳市接壤。留隍镇称万江市,在宋代已著称,相传未有留隍圩先有万江古庙,至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丰顺建县才200多年)。  

      相传南宋末年最后一个皇帝赵昺(以下简称宋帝)被元兵追赶,往南撤退转移途中,曾路过万江地区(如今的留隍镇)。皇帝经…  

      丰顺县留隍镇地处韩江中下游,与潮州市、揭阳市接壤。留隍镇称万江市,在宋代已著称,相传未有留隍圩先有万江古庙,至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丰顺建县才200多年)。 

      相传南宋末年最后一个皇帝赵昺(以下简称宋帝)被元兵追赶,往南撤退转移途中,曾路过万江地区(如今的留隍镇)。皇帝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为当地老百姓所津津乐道。 

      据说宋帝当时带着一批朝廷官员仓皇南逃,几经周折,终于来到潮州市饶平县,后来沿着凤凰山崎岖山道到了一个叫小东村的地方,那时已走得筋疲力尽、人倦马乏了。他们正想找地方歇口气,谁知元蒙骑兵已随尾而至,声声呼叫要捉拿宋帝。宋帝闻之大惊失色,正在危急关头,突然从山头上走下一个挑柴回家的村民,宋帝随臣求救,村民便指引他们君臣从村后山间一条小路逃走。

      不一会儿,元兵赶到见到村民,便问有没有看见宋帝?村民装聋作哑,答非所问,巧妙地躲过元兵的追查。元兵没有办法,只得从江边追赶而去。
      再说一群君臣亡命地赶路。突然一条大江横在了面前。宋帝一见两岸山势陡峭,汹涌的河水川流不息,江上不见船只的踪影,看来是无处可逃了,他不由得仰天长叹,是不是命到此该绝了?这时,天还拂晓,在晨雾的笼罩下,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的。

      突然发现一大群军士在附近山上若隐若现,个个身披金黄色的铠甲战袍,身背刀柄朝下、锋刃向上的大斧头,肩上还扛着一支金光闪闪的长矛,正在排兵布阵,发号施令,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元兵元帅刚带兵追上来,登高处一望,大喊一声“不好了!”以为是宋帝的援兵赶到,正等他们落入埋伏圈呢!于是急忙传令停止追赶,立即撤退。

      宋帝赵昺与丰顺留隍 

       

      正当宋帝心力交瘁,闭上眼睛等待灾难临头之时,发现并无元兵追来,便悄悄地问随臣是什么缘故?随臣说是一群土著妇女赶来救驾,要不然我们早就没命了。宋帝定睛一看,这时晨雾已经退去,太阳露出了笑脸,那山上妇女成群结队正在砍柴割草,个个头上梳饰“斗篷大髻”,腰束围裙,肩上扛着一支有七八尺长、两头削得尖尖的“尖担”,尖担上捆缚着一捆绳索。她们砍柴割草时动作轻快利索,宋帝哑然失笑,刚才在雾海中,真是像一支整齐的队伍,还以为是身穿奇特服饰、手持不知名称兵器的天降神兵前来扶助宋帝呢!他慨叹不已,连连说村妇救驾有功,朕日后一定要重重地封赏她们。
      随后村民找到了船只,帮助宋帝君臣安全地渡过韩江。这时,天上正下着大雨,不能继续前行,君臣们只好畏缩在万江市郊的一个小山上,宋帝伫立北望,想起以前在京都里享尽荣华富贵,今日都差点儿成了阶下囚,不禁感慨万千,悲从中来。此后,村民称这座小山为京山,名称一直保留到现在。
      由于宋帝一路既担心受怕,又饥寒交迫,急派前探去寻找地方歇息。不久,前探前来禀告:沿江南下五里便是万江市。宋帝大喜,忙叫随臣赶快前往万江市。这时,骤然天际一道黄光划破长空,雷鸣天动,君臣又裹足不前。等到将近黄昏时,雨渐小,宋帝才带着一大批大臣躲进万江古庙后面的一株大榕树下避雨。稍后雨停天空放晴,君臣们欲离开,突然狂风暴雨又到,他们只得退缩到树下,连续几次都是这样。一近臣向皇帝进言:“万江庙小,可留皇上,天助我也!”皇帝听罢,觉得言之有理,当夜便在树下的庙里留宿。次日临别时,皇帝便在香案上用香灰写下“留皇”两字。事后,当地人们为了纪念此事,将万江改称“留皇”。后来,蒙古人统治中国,是谓元朝,当地人们害怕因地名 “留皇”惹出麻烦,故将“留皇”两字的左边各加上偏旁一直沿袭至今。

      宋帝赵昺与丰顺留隍

      宋帝念念不忘万江妇女无意中“护驾”的功绩,翌日一早,就下诏封赠万江一带的妇女为“一品夫人”。 皇帝不封赠即可,一封赠却引起了一个奇闻趣事。因为当时的万江妇女不懂朝廷礼规,认为既然阴差阳错救了皇帝一条命才封得“一品”,实在太微乎其微了。村妇们一商议,都说“圣君”一说即有,一说便成,何不讨个更高的称号呢?于是,她们纷纷到万江古庙找皇帝,要求追加封品。宋帝和随臣们一听村妇的要求,哭笑不得,费尽了许多唇舌解释,说“一品”为最大,是位于封品之首。土著妇女不懂得这些,只知封品数字愈高愈好。宋帝无可奈何,只得改封为“七品孺人”。村妇们知道再没有八品、九品了,才心满意足,皆大欢喜地离去。从此,留隍一带的妇女,上至官家眷属,下至平民百姓,出嫁时都是以“七品孺人”妆扮,头戴凤冠,身穿大红宫袍,肩披霞披,足穿绣花红鞋、撑娘伞、坐花轿,八音鼓乐送嫁。百年之后,墓碑上都刻写“孺人”或“大孺人”。新中国建立以来,虽然革除了不少旧社会陋习,但碑文“孺人’仍照刻写不误,代代相传下来。

       

      资料来源:http://www.fsdiansheng.com/news/?14162.html


      丰顺韩江文化旅游区传奇故事(三则)

      时间:2012-7-31

      作者:www.fsdiansheng.com

      来源:丰顺网

      内容摘要:  村妇救驾  南宋末年最后一个皇帝赵昺 ,被元兵追赶,几经周折,来到丰顺县阝留  隍镇口铺村。突然,一条大江(韩江)挡住了去路。宋帝昺 见两岸山势陡峭,河中水深流急,江上没有渡船,已无处可遁了,不由得仰天长叹,坐以待毙。  这时,天还未亮,在晨雾的笼罩下,一切都变得蒙眬的…

        村妇救驾
        南宋末年最后一个皇帝赵昺 ,被元兵追赶,几经周折,来到丰顺县阝留
        隍镇口铺村。突然,一条大江(韩江)挡住了去路。宋帝昺 见两岸山势陡峭,河中水深流急,江上没有渡船,已无处可遁了,不由得仰天长叹,坐以待毙。
        这时,天还未亮,在晨雾的笼罩下,一切都变得蒙眬的。一大队军士在附近的鹿湖山 (即今韩江鹿湖温泉度假村)上若隐若现,个个身披金黄色的铠甲战袍,身背刀柄朝下、锋刃向上的大斧头,肩上扛着一支金光闪闪的长矛,正在排兵布阵,口喊号令,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元兵元帅刚带兵追上来,登高处一望,大喊一声“不好了!”以为是宋军的援兵赶到,正等他们落入埋伏当中呢!急忙传令停止追赶,立即撤退。
        宋帝昺 心力交瘁,闭上眼睛等待灾难临头。但等了很久,发现并无元兵追来,便悄悄地问随臣是什么缘故?随臣说是一群土著妇女赶来救驾,不然我们早就没命了。宋帝昺 定睛一看,这时晨雾已经散去,太阳露出了笑脸,那山上妇女成群结队正在砍柴割草,个个头上梳饰“斗篷大髻”,腰束围裙,肩上扛着一支有七八尺长、两头削得尖尖的“尖担”,尖担上捆缚着一捆绳索。她们砍柴割草时动作轻快利索,又在互斗畲歌哩!皇帝龙颜大悦,连连说村妇救驾有功,朕要重重地封赏她们。

        万江庙小可留皇
        村民找到了船只,帮助宋帝昺君臣安全地渡过了韩江。这时,天正下着大雨,不能继续前进,君臣们只好畏缩在万江市郊的一个小山上。宋帝昺 伫立北望,想起以前在京都里享尽荣华富贵,今日差点儿成了阶下囚,不禁感慨万千。此后,村民称这小山为京山,名称一直保留到今天。
        宋帝昺一路既忧心受怕,又饥寒交迫,急派前探去寻找地方歇息。不久,前探前来禀告:沿江南下五里便是万江市。帝昺 大喜,叫随臣赶快前往万江市。 宋帝昺 君臣们来到城北宫汶头万江庙前,这时暴雨又倾盆而下,随臣们不得不就近扶皇帝入庙。刚进庙,雨过天晴,星月霁明。臣奏庙小难居,请皇帝离庙入市。帝昺 走出庙门,突然间又大雨滂沱,皇帝只好再入庙内。一进庙,天空又晴朗起来。宋帝昺 见状,望天兴叹,即以指作笔,用神案上香灰作墨、写下“万江庙小可留皇”七个字,遂在庙中住宿一夜。
        后来,人们为纪念万江庙曾留皇帝住宿,便把万江市改名为留皇市。为避元朝忌讳,聪明的乡民又在 “留皇”两字各加上“阝”偏旁,遂变成了“阳留 隍”。

        “孺人”
        宋帝昺念念不忘万江妇女无意中“扶驾”的功绩,翌日一早,就下诏封赠万江一带的妇女为“一品夫人”。
        皇帝不封赠即可,一封赠却引起了一个奇闻趣事。因为当时的万江妇女不懂朝廷礼规,认为既然阴错阳差救了皇帝一条“圣君命”,才封得“一品”,实在太微乎其微了。村妇们一商议,都说“圣君咀”一说即有,一说便成,何不讨个更高的称号呢?于是,她们纷纷到万江庙找皇帝,要求追加封品。
        宋帝昺 和随臣们一听村妇的要求,哭笑不得,费尽了许多唇舌,再三解释,说“一品”为最大,是位于封品之首。土著妇女不懂这些,只知封品数字愈高愈好。帝昺 无可奈何,只得改封为“七品孺人”。村妇们知道再没有“八品”、“九品”了,才心满意足,皆大欢喜,高兴而去。
        从此,阝留隍一带的妇女,上至官家眷属,下至平民百姓,出嫁时都是以“七品孺人”妆扮,头戴凤冠,身穿大红宫袍,肩披霞帔,足着绣花红鞋,撑娘伞,坐花轿,八音鼓乐送嫁。百年之后,墓碑上都刻写“孺人”或“大孺人”。新中国建立以来,革除了不少旧社会陋习,但碑文“孺人”仍照刻写不误,相传下来。

      (林韩璋)

      丰顺韩江文化旅游区传奇故事(三则)


      时间:2012-7-31

      作者:www.fsdiansheng.com

      来源:丰顺网


      内容摘要:  村妇救驾  南宋末年最后一个皇帝赵昺 ,被元兵追赶,几经周折,来到丰顺县阝留  隍镇口铺村。突然,一条大江(韩江)挡住了去路。宋帝昺 见两岸山势陡峭,河中水深流急,江上没有渡船,已无处可遁了,不由得仰天长叹,坐以待毙。  这时,天还未亮,在晨雾的笼罩下,一切都变得蒙眬的...


        村妇救驾
        南宋末年最后一个皇帝赵昺 ,被元兵追赶,几经周折,来到丰顺县阝留
        隍镇口铺村。突然,一条大江(韩江)挡住了去路。宋帝昺 见两岸山势陡峭,河中水深流急,江上没有渡船,已无处可遁了,不由得仰天长叹,坐以待毙。
        这时,天还未亮,在晨雾的笼罩下,一切都变得蒙眬的。一大队军士在附近的鹿湖山 (即今韩江鹿湖温泉度假村)上若隐若现,个个身披金黄色的铠甲战袍,身背刀柄朝下、锋刃向上的大斧头,肩上扛着一支金光闪闪的长矛,正在排兵布阵,口喊号令,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元兵元帅刚带兵追上来,登高处一望,大喊一声“不好了!”以为是宋军的援兵赶到,正等他们落入埋伏当中呢!急忙传令停止追赶,立即撤退。
        宋帝昺 心力交瘁,闭上眼睛等待灾难临头。但等了很久,发现并无元兵追来,便悄悄地问随臣是什么缘故?随臣说是一群土著妇女赶来救驾,不然我们早就没命了。宋帝昺 定睛一看,这时晨雾已经散去,太阳露出了笑脸,那山上妇女成群结队正在砍柴割草,个个头上梳饰“斗篷大髻”,腰束围裙,肩上扛着一支有七八尺长、两头削得尖尖的“尖担”,尖担上捆缚着一捆绳索。她们砍柴割草时动作轻快利索,又在互斗畲歌哩!皇帝龙颜大悦,连连说村妇救驾有功,朕要重重地封赏她们。


        万江庙小可留皇
        村民找到了船只,帮助宋帝昺君臣安全地渡过了韩江。这时,天正下着大雨,不能继续前进,君臣们只好畏缩在万江市郊的一个小山上。宋帝昺 伫立北望,想起以前在京都里享尽荣华富贵,今日差点儿成了阶下囚,不禁感慨万千。此后,村民称这小山为京山,名称一直保留到今天。
        宋帝昺一路既忧心受怕,又饥寒交迫,急派前探去寻找地方歇息。不久,前探前来禀告:沿江南下五里便是万江市。帝昺 大喜,叫随臣赶快前往万江市。 宋帝昺 君臣们来到城北宫汶头万江庙前,这时暴雨又倾盆而下,随臣们不得不就近扶皇帝入庙。刚进庙,雨过天晴,星月霁明。臣奏庙小难居,请皇帝离庙入市。帝昺 走出庙门,突然间又大雨滂沱,皇帝只好再入庙内。一进庙,天空又晴朗起来。宋帝昺 见状,望天兴叹,即以指作笔,用神案上香灰作墨、写下“万江庙小可留皇”七个字,遂在庙中住宿一夜。
        后来,人们为纪念万江庙曾留皇帝住宿,便把万江市改名为留皇市。为避元朝忌讳,聪明的乡民又在 “留皇”两字各加上“阝”偏旁,遂变成了“阳留 隍”。


        “孺人”
        宋帝昺念念不忘万江妇女无意中“扶驾”的功绩,翌日一早,就下诏封赠万江一带的妇女为“一品夫人”。
        皇帝不封赠即可,一封赠却引起了一个奇闻趣事。因为当时的万江妇女不懂朝廷礼规,认为既然阴错阳差救了皇帝一条“圣君命”,才封得“一品”,实在太微乎其微了。村妇们一商议,都说“圣君咀”一说即有,一说便成,何不讨个更高的称号呢?于是,她们纷纷到万江庙找皇帝,要求追加封品。
        宋帝昺 和随臣们一听村妇的要求,哭笑不得,费尽了许多唇舌,再三解释,说“一品”为最大,是位于封品之首。土著妇女不懂这些,只知封品数字愈高愈好。帝昺 无可奈何,只得改封为“七品孺人”。村妇们知道再没有“八品”、“九品”了,才心满意足,皆大欢喜,高兴而去。
        从此,阝留隍一带的妇女,上至官家眷属,下至平民百姓,出嫁时都是以“七品孺人”妆扮,头戴凤冠,身穿大红宫袍,肩披霞帔,足着绣花红鞋,撑娘伞,坐花轿,八音鼓乐送嫁。百年之后,墓碑上都刻写“孺人”或“大孺人”。新中国建立以来,革除了不少旧社会陋习,但碑文“孺人”仍照刻写不误,相传下来。

      (林韩璋)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