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上山下乡,三十年前进城入厂
副标题:七十年前上山下乡,四十年前进城入厂
潮客小镇网 谦济堂文化 2022-02-04 原创文章
其实,这个标题是不够准确的,站在十年前看这个问题,远见性强一些。
到了今天,这个事情,基本上是凸显历史车轮前进的时代性和规律性。
优秀的标题党
今天,更加准确的标题是:七十年前上山下乡,四十年前进城入厂。
很神奇,这个现象是一种阴阳流转的规律,推动了历史车轮前进,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就是好事情。
上山下乡,发生再五六十年代的一场震撼中华大地的大规模青年运动。
上山下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渊源的,本文将从历史发展规律给出自己的视角。
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志愿去山区、农村、边疆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举动。
例如,1955年8月9日,北京郊区五名青年杨华、李秉衡、庞淑英、李连成、张生向北京团市委提出要求发起组织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申请,北京团市委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组织了一支60人的垦荒队。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肯定了他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同时又指出,组织大量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到边疆去的条件还不具备,他们大多数家庭在农村,应在自己家乡为社会主义出力。
1956年1月21日,团中央派专人到浙江温州,向在大陈岛开荒的200名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赠送了题有“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锦旗,并宣读了团中央的祝贺信。
此后,全国各地都展开广泛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三十年以后
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部画了一个圈,于是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开始了。
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也是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高速发展。
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建设中,青壮劳动力,服务业工作者,纷纷来到广东,进城入厂务工。
由于其他城市处于观望阶段,而且全国的特区中,只有珠三角起步较早,也比较成功,所以出现到广东打工的壮观场面。
我们来看看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春运场面。
上图是2008的情景。
上图是广州火车站2018年的情景,这是广州火车站迎来了第43个春运,也是最后一个春运,因为接着就要改造了。
在此前的40多年间,广州火车站,是多少人来广东打工的必经之地。
唠嗑出真知
春节在和家人唠嗑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上山下乡和进城入厂两个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对称呼应的两个历史事件。
而且他们相隔刚好三十年。
原来,甲子年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果真可以当成一个太极,阴阳的两面。
我们会误以为两种形态不同的事物作本质上的区别,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会发现很多人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办公室的白领们以为自己的表现优于自己的父母,其实这不过是因为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 现在在公司的格子间里做PPT的那些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基本没本质区别。
同理, 父母当年在菜市场讨价还价一分两分区别和现在抢红包差不多。父母当年非要给遥控器套个塑料袋子,跟现在手机非得戴个套也差不多。
现在每天刷微博刷朋友圈的人,跟当年蹲在树根下晒太阳磕瓜子的也没多大区别。
六十甲子一流转
事实上1984年才是一个新的甲子年开始。
一般甲子年起算前面三十年是走阳面的,也是上升的,快速发展的。
后面三十年的是阴面,下降的,会呈现低速发展,甚至出现反转的一些历史进城。
比如,前面的上山下乡这一历史状态,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来到乡下山上去进行劳动。
那是不是这个事情就不好了,当时的情况,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建设进程滞后,城市的物资配套系统完全不成熟,很多城市是处于粮食短缺的局面。
现在看来,上山下乡也许是最好的,最合乎历史进程的。
向往的生活方式
而到今天,能够去乡村居住一段时间,是城市人向往的美好生活方式。
上山下乡其实生活很苦,进城入厂打工,生活何尝不苦呢?
那时候羡慕城里的生活,现今又羡慕乡野田园的浪漫悠哉。
在几十年前感觉是受苦受累的地方,今天却成为香饽饽。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