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潮客小镇文化基因研究,青金巷与乌石塘
谦济堂文化 2022-02-16
副标题:潮客小镇文化基因,是华夏文明迁徙基因的一个缩影
前言
华夏文明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直至今日,多少家乡人出外谋生,或者成一方商贾,或者只为生计操劳,离乡背井成为常态,所以故乡的意义更加深刻,直至血脉骨髓深处。
半山客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半山客”是客家民系的一个分支。
潮客小镇留隍地区是典型的半山客特征区域,其“半山客”的潮州文化偏向比重更高一点,所以更能呈现潮客文化的融合特征。
在潮汕地区 ,除澄海、南澳之外,其余各县的山区、半山区都有客家人聚居,人口有一百多万,还有迁徙到省外、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客家人,大约相当于原地人口总数的2倍(据《潮汕半山客》)。
这个从中原南迁而来、绝大多数落足于潮汕山区的群体,在长期与“福佬”相处接触中,又受到梅州地区纯客的影响,从两个民系中汲取了不少有益的养分,形成了独特的“半山客文化”,与潮汕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因此,客观、全面地认识半山客文化、发掘和发展半山客文化,对于加强潮、客两个民系的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潮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乌石塘的百家姓
曾经有这样的机会听到胡志伟会长一番闲谈,提到乌石塘这个地方就是姓氏多。
这个问题令人记忆深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之前对乌石塘这个地方印象最深刻得还是大概三十年前,乌石塘籍的泰国华侨建了留隍最早的洋楼,应该是五六层那种套间。
上图:胡志伟会长,深圳留隍同乡会(深圳市万江经济文化促进会)第一届会长,荣誉会长。
当时乌石塘套房建好的样子,差不多上图那个样子,设计没有这样新潮而已,毕竟已经是三十年了,就像我们现在城市里看到的那种小区房,全镇都轰动了。
那时真是找了关系才过去喝茶,一睹为快。
当时,住进去的村民,开心荣耀,还会调侃说,好是好,就是没地方放锄头。
生存空间决定论
本文不是讲这些房子,而是讲这些从潮客小镇出去的华侨。
其实,很多出去国外的人,尤其是解放前,甚至追溯到清代末年过番的人,都是出于生计和无奈,整个粤东地区,无论潮州地区还是客家地区,从韩江两岸飘洋过海去东南亚谋生的,往往是没有田地耕种,还有就是时代的变迁和动荡,一句话:就是为了生存。
尤其是乌石塘这个地方,可能很多留隍人,尤其是西留片的年轻人,对乌石塘这个地方的印象比较表面。
这个乌石塘,如果给西留不了解的年轻人介绍,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就好像青金巷一样。
姓氏多,市郊,可耕种的面积非常少,比相似地理位置的埔径,人均耕地面积非常少。
地理人文的对称性
为什么会在韩江两岸差不多对称的位置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就是人口迁徙。
在留隍大桥还没有建成之前,追溯到解放前的更长时间里面,西留的镇中心区就是从街头留隍旅社到街尾上坡止,其他就是市郊了。
而河对岸的东留镇集市中心区就更小了,主要在渡头以上的埔头、口铺,而新池则非常像留隍片的埔径,这两个地方现在应该会比较多人关注。
新池因朱氏家族和笃庆堂名扬海内外,潮客小镇也是朱氏旗下主导的特色小镇项目;而埔径到处都是民国风格的残留小洋楼,里面也是有非常多的富豪往事。
在韩江两岸呈现一种奇特的地理人文的对称性。
镇中心:内街、外街对应埔头、口铺;
富饶的郊区:新池对应埔径;
百家姓的郊区:青金巷对应乌石塘。
呈现一种对称而三区特征明显的互相呼应。
尤其是有繁荣渡头市镇的地方,只要两岸的地势差别不大,人文就会呼应沉淀。
生存空间决定出路和发展。
历史上,各种原因的迁徙,有大宗族的迁徙,有小家庭小姓氏的迁徙,那么东西两留的镇集市中心区就是两个中心凝聚点,发出强大的吸引力。
而真正能够达到镇中心的家庭或者家族是非常少的,到镇中心需要的社会资源和生存的本领,比如经商的技能还有各种手艺,主要还是人脉社会资源,甚至是财力的多少的整体体现。
那么,大部分的家庭会被压缩在类似青金巷和乌石塘这样的地方,应该说这些创始家庭都背景和社会资源乃至家庭的主导者的秉性都有相似性,甚至他们原本就打算把这个地方当作一个过渡居住地。
其实,很多家庭一旦安定下来,而且能够生存下去,但凡能够活口,多数人是不愿意再迁徙的,日久他乡则故乡。
青金古巷万江文脉
比如,青金巷这个地方,有一个标志性的地标,就是青金古庙,与其说是一个神庙,不如说是迁徙至此的百家姓的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甚至可以比喻成香港电影中,洪门帮会的堂口。
大家可以坐下来谈,不能再靠勇力去蛮横生长了。
这两个地方也是最早,比较大规模的去过番,东南亚的回来建洋楼的华侨,香港的张荣芳老先生是青金巷出去的,军政界有林才文将军,胡志伟会长。
青金巷这个地方还是会出文人,比如大家知名的朱友坚老师就是青金巷人,
原来是青金巷对应河边的成片古榕树,都将近千年的树身了。
所以青金巷和榕林是相呼应的。
朱老师和林老师的挚友,学者陈先生就自称:榕林人(榕林闲人)。
现在梅州市万江促进会(留隍同乡会)的黄泽奇会长,也是青金巷人。
上图:榕林长城(青金巷)青金古巷有榕林
林韩璋老师虽然不是青金巷人,但是受到朱老师的启发和熏陶是最大的,据熟人承之为:亦师亦友的情谊。
这些都是潮客小镇留隍地区数一数二的笔杆子,同时为整理家乡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奉献极大的人。
关于青金巷的文化基因,笔者一直没有提到的就是勇力。
在改革开放以前,留隍集市还是热闹的时候,在镇上行走营生,如果不认识几个有分量的青金巷人,是很不方便的。
用流行的话语表达就是:纳尼,青金巷人都不识得半个,就在留隍行走江湖了?
这一点,既是历史背景下的生存之道,也把当时这个片区的热血青年抬到危险的境地之中。
结束语:
历史已经变迁,整个社会,特别是留隍的格局在在大调整。
优秀的文明是会自动纠正不足的方方面面。
优秀的人才,自然会为家乡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愿这个社会更和谐!
愿潮客小镇留隍的明天更美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