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材料大有用途,不那么准确的历史记载,也是研究历史的必要材料,历史研究方法论
潮客小镇网 胡懋仁 北航老胡之闲话 2022-03-06
今天我们读到的历史记载,肯定有很多细节并不完全符合当年真正发生过的事件。甚至还有可能有些所谓历史传闻有可能在整体上就未必真的就是按照历史记载或者描述的那样发生过。那么我们还要不要研究历史,这种看上去,并不完全准确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这可能也是一个让人们不断困惑的一个问题。
伟人说过,过去的历史写的都是帝王将相,在过去中国的史书里,没有普通的劳动人民。所以,在伟人看来,这样的历史是不完整的,是有很强的片面性的。但是,伟人还是很看重这样的历史书籍的。在伟人的书房里,这样的史书是很多的。而且伟人在读书的选择中,史书的份量还是很重的。
这就存在一个悖论。历史记载并不那么准确和完整,但是我们研究历史,了解历史,还离不开对这类历史记载的研究和阅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上看,这是矛盾的,因而也是不成立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必要的,是不可以缺少的。
正如我们在看到古生物化石的时候,这块化石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并不多,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相当少的。然而这类古生物化石仍然是我们了解这些古生物所生活的那些年代的必要的信息载体。这里也存在着如同研究历史的悖论。
中国的历史古籍汗牛充栋,而且充得不止是十栋二十栋,有可能是百栋或许千栋。这些书籍所记载的内容有很多是我们用一生的时间都读不过来的。而且其中肯定存在着不少错讹的内容。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仍然离不开对这些古籍的研读。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通过对古籍的阅读和研究而实现的。
对历史记载的研读,往往就是我们在研究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样,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当然,在去与取的过程中,在去与存的过程中,仍然会犯错误,把不该去的去掉了,把不该取的取下来了。但在总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仍然能从这些历史的记载中找到某些真正有用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仍然通过对历史记载的认识与了解,而大致了解我们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记载,总的看起来,还算比较客观。但是在司马迁的语句中,也少不了对秦始皇残暴行径的描述。然而伟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并不都是根据《史记》里的描述,而是通过阅读各类相关的史书,并且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做出了与历朝历代对秦始皇负面评价完全相反的颠覆性评价。这种所谓颠覆性评价,并不是否认秦始皇所做过的残暴行为,而且从总体上,从秦始皇对中国统一所做的贡献上,所做出的相对比较公正的评价。或者,这是人们通过阅读历史记载,从而对历史中的人与事做出自身评价的一个范例。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对历史事实做出的映射,是平光镜式的,还是凸面镜式的,或者是凹面镜式的,或者是两种皆共存于一面镜子的哈哈镜式的。这其中都是有着很大区别的。然而,无论是平光镜式的映射,还是哈哈镜式的映身,都是对历史过程的一种反映或者反射。尽管我们通常会认为平光镜所反映的会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而其他镜式的反映则距离历史的真实会更遥远一些。然而,无论是哪种镜式的反映,人们都能从中寻找出,或者判断中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那一点点因素。从平光镜式的反映,我们可能会认为,其中所反映出的历史真实的因素会多一些。而其他的镜式反映,其所反映出与历史真实相吻合的因素会少一些,甚至是完全扭曲的,但人们仍然可以从扭曲的反映中寻找出真实的因素来。
由于历史记载所呈现出的这样的复杂性,所以在研究历史的人们中间,对于各种历史的观点与评价就会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也是太正常不过的现象了。有了分歧就会有争论,就会有商榷。这种争论与商榷不是坏事,而是历史研究的必要方式之一。或许,有些问题即使争论了很久,也不一定能找到大家共同的意见点,而使得这种争论存疑的状态有可能长期存在下去。这也是没有关系的。至少,这类多意见的状态,对于历史的研究只有好处,而并无不妥。后来的研究者,有可能通过对这种有分歧的意见的考察,结合未来有可能新发现的证据,则有可能得出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观点。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这类不确定、不那么精确的历史记载,比没有这类记载,或者只有那种口头相传的传说来,还是更有用一些。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记载。人们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历史记载,来了解我们自己的祖先,同时了解今天的我们自己。这种历史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或者国度中是不多见的。
历史的方法论
张达铃
我的纲要课老师教授给我的最重要的是一套如何看历史的方法论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具体事例。至少我是学会了怎样才能全面的看待历史而不为其他人所蒙蔽,怎样才能让历史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
看待历史,就应该全面客观,搜集多方证据而不是仅仅听信一家之言,而应以背后所有的利益诉求的博弈为纲,按照正常的,普世的做事逻辑去思考一份属于自己的客观的结论。就好比一次历史事件是多方在博弈,关注博弈的结果与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经验教训,这是最基本的学习历史可以得到的东西,但我们还是不能满足于此,经验教训是经过我们自己的大脑里总结出来的吗?一般我们了解一份历史都不是直接从历史史料里了解,那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的客观性是有待商榷的,也许真正的原因出于某种目的被隐藏里,也许因为作者的某种情感诉求而被扭曲了,而且永远也不可以不经过自己的大脑而直接相信别人给出的结论与经验。这种种的曲折,那我们就要去从史料里寻找各方的情势与情况变化,再来比较客观的去评价一场胜败。如果无法得到第一手资料(而且一般情况下也是很难得到的),那我们就要掌握一种看事物的怀疑的眼光,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当时的情况然后按照利益为纲的这个方法,去探寻这个背后各方真实的目的与利益诉求,然后就能再得到一份至少是不那么偏颇的结论。而且现在很多人喜欢用事后诸葛亮的看法与超脱那个时代的现代思维去评判历史与历史人物,这个方式是不客观与不正确的。不把自己的思维放置到当时那个大环境大背景与历史人物自身的经历与自身所处的小环境就妄加判议的话,我们是无法真正从历史里吸取有意义的教训的,只有设身处地理解当事人的心理,理解他的处境,我们对他们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决策才会有更深一层了解,才能真正掌握在遇见这些事的情境下我们处理事件的合理方法。
从一个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学习我们独特的做事的经验。但是,在正确的做这第一件事的基础上,我们要有更大的视野与更广阔的胸怀,要把历史当做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是流动的,历史是在以文化作为载体仍在深刻影响我们的,就如同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个影响冲击了传统的文化,影响近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一直到今天都在影响着我们所有中国人,这样的事件如果不从超长远的时间段去看待的话,那我们也就不算完全地吸取这段历史经验的教训,还是有遗漏。这样的历史事件还有许多,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一切,我们对当下中国的情况才能有更好的把握,毕竟这个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
最后引用一句费孝通的一句话“历史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