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小镇规划 小镇规划 关注:1 内容:39

    山水相依、潮客留隍–小城镇风貌规划中传统思想与地域性的融合(𨻧隍)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小镇规划 > 正文
    • 小镇规划
    • 高级
      网站管理

      这是一份藏在互联网的旧的规划图。

      这是一篇论文资料。

      发布时间是2015年。

      珍贵的材料和互联网记忆。

      —————–潮客小镇网  小镇规划

      山水相依、潮客留隍(𨻧隍)–小城镇风貌规划中传统思想与地域性的融合

      文:杜宏武  2021-06-23

      山水相依、潮客留隍–小城镇风貌规划中传统思想与地域性的融合(𨻧隍)

      山水相依、潮客留隍–小城镇风貌规划中传统思想与地域性的融合(𨻧隍)

      来源:豆丁  互联网

      整理潮客小镇网


       融合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方式分析

      2018-10-21 22:22吴岘

      装饰装修天地订阅 2018年2期 收藏

      关键词:风貌小城镇城镇

      吴岘

      来源:https://www.fx361.com/page/2018/1021/8335287.shtml

      摘 要: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城镇规划发展速度越发加快,在此过程中也会出现过度建设问题,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破坏了当地区域的环境特色,此時,就应当基于地域的自然特点,制定完整的城镇规划方案,进而推动城镇的发展和进步,基于此,笔者针对现阶段城镇规划的需要,针对融合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方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究,以下为详述。

      关键词:地域自然特色;小城镇规划方式;分析

      1 前言

      现阶段,我国为了保留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地方特色,同时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当下的小城镇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应当凸显我国的传统特色文化精髓,避免出现自然环境以及人工环境失衡的现象,对无节制开发问题予以总结,如若未能对城镇空间的膨胀问题与妥善解决,将会给原有的城镇特色以及自然风貌等造成破坏,也会使自然和城镇关系无法得到协调,此时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基于地域的自然特色,制定最为适宜的规划方案。

      2 对于地域自然特色在小城镇规划方案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利于城镇形象的塑造

      城市空间特征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城镇自然环境因素,小城镇所涉及的自然要素以及形态特征是最为典型的自然风貌,每一个小城镇都有其独特的形态规律,在此过程中也会将地形地貌的典型性体现出来,是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面的特征和形态可被称作地形风貌,因此,在城镇建设以及选址过程中,应该系统地分析这一因素,同时也应当考虑其它生产因素,以及给它所带来的影响,在对小城镇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应当参照其本身的地形的特殊性,然后构建一个极具特色的风景艺术构图,凸显出城市本身的形象特质,展示极具创意性的风貌特性[1]。

      以贵州镇远古镇为例进行分析,它和其他地域的城镇有着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其自身的城镇形象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它处舞阳河畔,周围临山,远观外形似太极图,因此,对此小镇实施地域规划时,应当针对这些地域自然条件的特性,架起城镇景观构筑的桥梁,让人们体会到城镇环境的优越性,将城镇中的景观特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从而体现出灵秀的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特征。

      2.2 可以对城镇的内部空间予以丰富

      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发展脚步在日趋加快,城镇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自然条件的需要,完成城镇的规划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将会涵盖着诸多自然要素,可以将它构建成为一个极具系统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会体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对城镇的公共公开空间资源得以全面的应用,同时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娱乐休闲中得到满足,对小城镇的自然环境系统予以完善,确保城市公共秩序,对大众的心理结构进行总结,渗透自然要素的典型特征,使城镇公共秩序可以顺利的进行,推动城镇的高速、稳健发展[2]。

      3 对于融合地域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方案的探究

      3.1 将地域自然特色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城镇总体规划之中

      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处于迅猛的发展状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日渐提升,所以,城镇自然资源的应用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体现出谨慎性和理性,还需要对历史以及城镇的发展规律进行客观的总结和评价,权衡城镇发展和保护之间二者的关系,实际的城镇发展过程中,自然要素可谓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出了一定的动态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成自然资源的重建和二次开发,充分利用小城镇地域自然特色的格局已经形成,将其作为城镇建设的主体结构,完成城镇形象的塑造,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城镇发展中的自然要素进行保护和有效利用。

      比如,黔南青岩古镇的建设规划时,它正处在贵阳南郊位置,青岩古镇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周边多有青色岩峰,具有较为浓厚的历史背景,体现出浓郁的自然风情和水乡特色,从此地域的一侧矮山坡角度,可俯瞰小镇全景,具有极强的古韵美和朴实典雅特色。因此,在对此小镇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参照小城镇独特形象特色的相关理念,对周边环境以及自然条件进行系统的整合和统筹,体现出自然资源的特色,对青岩小镇的内部资源加以整合,充分利用小镇的人文资源,将其规划为旅游资源,而后充分利用其中的植物资源、渗透民族风情,逐步将其发展为人文特色的旅游业,凸显小镇的历史性。

      3.2 降低自然环境的破坏

      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时,应当考虑建筑物和道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给地域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在进行天然建筑材料的提炼环节,将会给自然景观带来直接影响,同时菜市场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修路的过程中,混凝土搅拌车的过往,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情况严重的甚至无法恢复到原状。

      自然环境资源体现出了唯一性,同时也会使小城镇的发展更为稳健,因此,在进行城镇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尊重和保护,还要对建筑材料进行循环二次利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已经破坏问题予以规避,尽可能使用本土的建筑材料,降低能耗,减少自然环境危害,对当地自然要素进行紧密联系,使工程建设可以与本地的自然环境实现有机的结合[4]。

      4 结束语

      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呈现着日益提高的趋势,才是人们对于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满足日常休闲娱乐的需要,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城镇景观进行良好的规划,逐步构建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实际的城镇规划过程当中,应当对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予以尊重和保护,促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方案更具协调性和统筹性,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促使全省的规划方案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杜宏武.山水相依、潮客留隍–小城镇风貌规划中传统思想与地域性的融合[J].建筑与文化,2014(7):92~93.

      [2] 王暑丰.传统小城镇更新与城市风貌设计——以云南省元江县城旧城片区城市风貌设计为例[D].重庆大学,2011.

      [3] 纪红梅.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的意义[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9~71.

      [4] 李汉飞.把握时代主题重塑地域特色——基于佛山市对口支援新疆规划建设浅谈地域特色保护与塑造[J].小城镇建设,2011(10):27~30.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2020-02-12 05:11闫世勇

      农民致富之友订阅 2020年2期 收藏

      关键词:小城镇资源建设

      闫世勇

      来源: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212/6357275.shtml

      现当前城镇化以及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快,小城镇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形态,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立足于长远的眼光,兼顾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利益,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小城镇的建设。了解当前国内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现状以及不足,并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于小城镇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以此来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一、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1、环境污染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

      当前制约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环境和资源问题,目前小城镇的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效益以及资源效益,造成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呈现边缘化的发展趋势,深入到小城镇当中,高污染以及高能耗的问题严重困扰了小城镇的建设。除此之外,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效率低,在土地的生产和开发中保持着粗放型的理念,盲目开发土地,小城镇土地资源随意占用的问题越来越严峻,甚至给当前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2、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特色

      国内各个区域的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都缺乏自身的特色,没有结合自身的区域环境以及产业结构,来发展自身的主导产业,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容易被淘汰,小城镇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低,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国内很多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都以農业为主,缺乏现代的工业产业和服务产业,小城镇自身的产业资源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3、建设资金紧张,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要想提高小城镇的发展质量,关键还需要做好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保障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引流。但是当前小城镇建设和规划中资金比较紧张,导致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极大地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潜力。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在构建小城镇、支持小 城镇经济发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意味着长期大 量的资金需求。这种资金需求包括很多方面,包括 公共设施、住房、道路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城建设 施,也包括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绿化环保、水电煤 气供应等生活设施,还包括社会治安、城市文明以 及法律政治等方面的软件设施。但是,这些建设项 目具有超前性、社会性、公益性等公共产品属性,以 及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沉淀成本 高,需求弹性小等特点,加上小城镇一般市场化程 度低,信用结构不完善,政府财力薄弱,这些特征与 商业性金融主要追求短期盈利的要求并不符合。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小城镇的发展效率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建设和规划小城镇,可以更好的改善小城镇的发展环境,让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和社会环境更加优质,对于小城镇的经济建设可以提供有效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运用也让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另外,也能确保小城镇发展中各项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2、有利于维护小城镇群众的自身权益

      在当前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中,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小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多所产生的诸多问题极大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秩序以及环境,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完善小城镇的建设,来充分解决小城镇发展以及群众生活的矛盾 ,可以在根本上改善小城镇群众的居住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等,有利于维护小城镇群众的自身权益。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对策

      1、坚持科学生产和建设

      新形势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完善对小城镇的建设还需要在生产和建设中保持科学性、可持续性的发展思想,对于土地资源等合理开发和利用,合理分配和调整土地资源,在此基础上来规划生产和建设。除此之外,也要立足于城乡建设的视角来规划土地的利用,合理利用小城镇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等带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2、重视小城镇的生态建设

      在目前小城镇的建设中要保证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统一,关注小城镇的生态建设,积极做好小城镇环境治理,控制工业企业的过度排放,同时也要坚持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实现绿色生产,加快小城镇的绿化建设,改善小城镇群众的生活质量。

      3、大力引进资源,吸收社会投资

      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有限、经营主体模糊、管理方式粗放,是各地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创 造融资平台,是一条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小城镇发展 目标的可行途径。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要积极引进优质的资源,完善小城镇的政策环境,科学利用基层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良好的生活以及生产环境来吸引社会投资,积极发展小城镇的现代服务业以及加工业等,打造多层次的经济发展结构,这对于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能提升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综合上面的论述和分析,基于可持续的发展视角来发展建设小城镇是当前重要的战略选择,可以有效改善小城镇的发展状态,优化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环境,对于生产和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也切实符合当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村镇建设指导站)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2018-11-21 19:14樊少臻

      科学与财富订阅 2018年29期 收藏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特色

      樊少臻

      来源:https://www.fx361.com/page/2018/1121/4523943.shtml

      摘 要:小城镇规划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是必要的,对小城镇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现在的小城镇规划存在着一些问题,那就是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小城镇原有的地域特色。长此以往,这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若小城镇规划和地域特色结为一体,并且对其进行大力有效的运用,必定有助于小城镇的发展。本文就是针对小城镇规划实施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的考量和研究,下面是详细论述。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地域特色

      前言

      小城镇在我国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小城镇既要跟上时代,也要保留原有特色。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要将两者完美融合,就要着重突出我国的传统地域特色,注重生态发展,适应好时代的变革,和谐共生的关系会大大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

      1 小城镇规划的现状和意义所在

      1.1 生态环境和地域特色被破坏

      我国的经济可谓是蒸蒸日上,可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态建设。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物质所需,人们不断从大自然中索取,可大自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满足城镇的发展,人们开设管道,占用绿地,任由污水的随意排放,对一切有害物质并未合理规划,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跟随时代的步伐,提高科技水平,大小型企业不断涌现,但是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低,绿化节能工作不到位,这不但拖延了小城镇的进步,也使小城镇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地域特色保留不下来,新兴的企业发展不到位,带不动小城镇的科技经济进步,这使得小城镇规划的意义尽失。

      1.2 塑造小城镇美好形象实现城乡一体化

      目前,我国的建设变的多元化,发展的路线不再从一个方面出发,而是多方面齐头并进,这样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难以预测的未知数太多。所以在建设小城镇时,首先要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和发展余地。小城镇规划的重点不在城镇二字,而在“小”字,我国的小城镇比大城镇多得多,所以已存的城镇规划大多都是为大城镇量身定做的,几乎没有真正符合小城镇的发展理念的。如果可以制定一套完美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将会大大有益于城镇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地域特色对体现小城镇优良风貌有着重要作用,突出地域特色,适应时代发展是小城镇规划的主导路线。每一个小城镇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制定某一个小城镇的规划时,应该重点关注它本身的优势所在,这样,建设一个小城镇就犹如在绘制一幅别具一格的风景画,既塑造了小城镇的美好形象,也帶动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以宁城县大明镇为例,它和其他小城镇有着共同的特点,却也保留着它与众不同的风貌,在经济和科技上,它并无特别之处,而历史久远的辽中京文化遗址却坐落于此,它承载着满满的历史文化,因此在对大明镇的建设规划中,就应着重突出辽中京文化遗址的特殊意义,对其进行传播和发扬,将大明镇和它融为一体,进行总体的布局和规划,使得大明镇也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气息,这样便可谓是大功告成,既绘制了大明镇的悠久的历史图,也实现了大明镇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 突出小城镇规划中的地域特色

      2.1 遵循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为本的原则

      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小城镇的发展不可能在短时间迅速完成,这就要求管理者和规划者具备卓越的见识和胆识,为了实现小城镇的完美发展,就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经济环保,充分利用小城镇的优势与特色,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环境友好型和经济节约型的优秀小城镇,进而从小城镇变为大城镇。

      小城镇的发展还应该遵循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的理念。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培养优秀的杰出的人才。人在小城镇中被培养,小城镇因人而变得生机勃勃,人和小城镇是一个整体,应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社会在进步,企业在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的生态设计和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国家绿化标准。从规划小城镇开始,每个城镇都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遵循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本理念。理由应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行动相结合,例如木材的生产与过度使用就会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石头的分布与不适当采集就会严重破坏自然景观,道路的不合理规划就会损坏自然美感,一旦这些破坏长时间的持续下去,就会对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因此要做到保护环境与自然。

      对类似木材这样的资源,一定要避免没有节度的开发,不仅会造成大量的土地荒漠化,还会使小城镇缺少了树林的庇佑,黄沙四起,既破坏环境,也影响人类的健康生长。所以,城镇规划要尽量的保留原有地域特色,节约建筑材料。而对于工厂污水,生活用水这类具有破坏性质的物质,必须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对其排放和产生加以控制,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合理利用土地,科学规划道路也是必不可少的,平坦的道路是交通便利的基础,但是切不可胡乱铺路,不但会影响整个小城镇的美感,还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困扰,这就违背了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初衷。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真正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规划,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小城镇特色个体化。

      2.2 保留地域特色体现个体特色

      地域特色的保留是必不可少的,保留地域特色是实现小城镇个体特色的前提。例如天义镇的打虎石水库,打虎石水库距宁城县天义镇70公里,有“天旺线”公路直接通达,交通便利,东边和西侧都有省道,都可以到达打虎石水库,具有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保留地域特色,体现个体特色的理念,可以有效地利用打虎石水库的自然景色,将其进行开发和利用,突出其地域特色,发展成旅游胜地,建设出个体化的大虎石景色。

      地域特色蕴藏着传统文化特点,或者是人文观念,它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有价值。不过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要将“旧”的与“新”的相结合,若是一味地守旧,地域特色再美再有价值,也是毫无用处,唯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加以利用,才能发挥地域特色的最大价值。若是一味地创新,忽略了地域特色,那么小城镇将会变得“面目全非”,地域特色被破坏,人文观念被损毁,生态环境也会跟着一起遭殃,小城镇终会沦为大工厂。唯有“新旧”结合,各尽其用,相互辉映,才能建设完美的小镇文化。

      我国正在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军,也就意味着我国人民的水平正在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对于小城镇的规划更要有长远眼光和超前意识,既要谋发展,也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使小城镇变得经济实惠,节能环保。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并对其加以改造,打造特色小镇,实现个体化。

      3 结束语

      人民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都在增长,小城镇改造是大势所趋,地域特色的突出对小城镇的建设十分重要,若是小城镇的建设是合理的、科学的,势必会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快速达成,从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可见,凸显小城镇的地域特色是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强.小城镇规划特色探析[J].小城镇建设,2015(15):09-11

      [2]马黎明.英国小城镇建设对我国小城镇城镇化的启示——基于“田园城市”理论的视角[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6-20+25.


      中国特色小城镇

      2018-09-19 11:48孙轩张晓欢陈锋

      中国经济报告订阅 2018年9期 收藏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群区域

      孙轩 张晓欢 陈锋

      来源: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919/4249974.shtml

      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布局不仅能反映当前发展趋势,还决定着空间经济性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各地发展特色小城镇的热情高涨,建设不断提速。据统计,全国特色小镇试点有403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总数超过2000个。当前以及今后,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布局都将对中国整体城镇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如何理解当前特色小城镇的分布空间格局以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引导特色小城镇发展。

      中国特色小城镇发展空间格局特征

      1.从整体分布和发展趋势看,呈现东部地区引领,西部、中部紧跟,东北发展较慢的趋势。从第一批特色小城镇的分布看,东部地区最多,其次为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数量比约为40%:30%:22%:8%,以秦岭淮河为南北界,分布数量比约为59%:41%(南方比北方)。通过特色小城镇的分布和密度分析,发现特色小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为上海、苏州、杭州形成的三角区域。从数量看,浙江省位居第一,共计入选8个,江苏省、山东省及四川省分别入选7个,其余省份入选数量为3-4个。第二批特色小城镇分布比例基本与第一批保持一致,东部地区仍为最多,西部、中部、东北其次,数量比约为38%:29%:25%:8%,南北分布数量比为58%:42%。第二批特色小城镇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苏南至浙北区域的特色小城镇优势,还出现了围绕北京、成都、广州等城市周边的特色小城镇集聚区域。从数量看,江苏、浙江、山东、四川依然呈现强势,其他省市均有所提升。结合两批特色小城镇分布情况来看,特色小城镇分布格局呈现东部地区引领,西部、中部紧跟,东北发展较慢的发展趋势;在空间变化中,南北相对平衡,长三角地区出现一个集聚程度相当高的区域,并且增长势头很强;广州、北京、成都等城市所在区域特色小城镇集聚程度随时间发展不断提高。

      2.从分布特征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的集中程度较高。特色小城镇发展格局与城镇化格局基本保持一致,但也存在差异。比如,西部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趋势好于中部地区,体现在数量分布和增长速度上。城市群内特色小城镇的集聚程度较高,最明显的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四个城市群。另外,通过将特色小城镇分布情况与中国小城镇分布情况对比,还发现若干较为滞后的地带:一是江西中南部、广西中部和东部、湖南西部、安徽北部、四川西南部,这几个区域都是小城镇分布密度相对较高、具有人口基础和一定发展区位条件的地区,但目前还没有出现国家级特色小城镇;二是边境、边疆地带中,除云南中缅边境和新疆中哈边境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带外,其他都较弱。

      3.从发展类型看,东部沿海地带新兴产业类较多,而中西部地区旅游类较多。从特色小城镇与城市的区位关系来看,发展空间主要为城市街区、城市郊区、产业集聚区和农业地区。其中,在产业上聚焦金融、创业等服务业和轻工业的特色小城镇大多选择城市建成区内或近郊区域,这一類以新兴产业为特色产业的特色小城镇虽然占比较少,但却是国家以及各部委宣传特色小城镇的“门面”和“品牌担当”,地位相当重要。比如杭州的梦想小镇、北京基金小镇等。另外,则是以旅游产业或“旅游+农业”产业为特色产业的特色小城镇,其数量也最多。

      影响特色小城镇空间格局特征的主要因素

      1.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基础对特色小城镇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在整个特色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以第一批特色小城镇为例,总数127个中有87个是国家级重点镇,35个是全国特色景观名镇,24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3个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说明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具有较大的可能性进入名单。而中国东部地区在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上都处于最高水平,因此,东部地区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基础良好。同时,虽然中国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实施过区域平衡式的发展战略,但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差异仍然较大,从总体上看,依然没有突破胡焕庸线(黑河-腾冲一线)。实际上,特色小城镇的分布格局在空间上也基本与胡焕庸线相符,说明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依然是影响特色小城镇产生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2.政策基于空间公平的原则导向,是区域间能保持相对平衡的重要原因。从当前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看,虽然东部地区领先,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但差值如果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来衡量,总体上还是相对平衡的。也能反映出相关政策基于空间公平的原则导向。如果以国家部委对特色小城镇的核心理念要求作为标准来看,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入选的特色小城镇中,还有不少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地方层面,出现过将一些新规划的产业园区、农业、旅游、教育、工业、拆迁安置等项目冠以特色小城镇的名义来开发,甚至还包括房地产项目和远未达到规划条件的项目。而另一方面,像东部这种较多小城镇能达到特色小城镇选择标准的地区,则采用设置上限的方式,维持相对平衡。

      3.特色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关系,决定了特色小城镇在大城市群内部或周边具有较高的集中性。特色小城镇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一定条件作为前提的。第一,特色小城镇要求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特色小城镇要求以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产业类型为重,而大城市、城市群在资本、技术、人才、服务、市场等产业发展要素方面的优势,决定了特色小城镇必然在接近城市的区域内发展较快。

      第二,特色小城镇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较高要求。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标准远超一般小城镇,规模相当的特色小城镇投资额往往是一般小城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特色小城镇在城市基础设施辐射网络中建设,则可依托城市自身作为区域多类型基础设施和功能布置节点的优势发展,极大节省以市场为主体的特色小城镇开发方的开发成本。

      第三,特色小城镇对外向型发展和对接外部消费市场有更高要求。特色小城镇因产业选择与以往小城镇的差别,导致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更高。相对于一般小城镇来说,特色小城镇能提供更丰富、更高端的产品供给,这与现代城市居民的消费要求和能力更吻合。

      第四,特色小城镇发展对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特色小城镇的创建涉及政府服务模式、社会治理参与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突破,而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自身也是改革的重点区域,因此,对特色小城镇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解和宽容度较大。

      4.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特色小城镇类型的差异反映区域产业网络环境的巨大差异。特色小城镇的主导产业选择与城镇发展类型息息相关,直接反映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产业网络环境的巨大差异。

      第一,特色小城镇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以文化旅游小镇的形态为主,反映了中西部小城镇在转型发展中对自然资源和外部游客市场依赖性较强的特征。中西部地区第一批旅游类型特色小城镇占比超过七成。因此,在国家级第二批特色小城镇认定工作中,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了“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城镇推荐比例不超过1/3”的明确要求。

      第二,农业类型小镇在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反映了区域乡镇经济的实际特点。

      第三,东部出现的工业和新兴产业类型特色小城镇,反映了东部较高的要素和产业基础。东部的工业和新兴产业类型特色小城镇已经涉及互联网、云计算、金融等高端技术和服务。这些一般概念中的“城市产业”选择特色小城镇为发展载体的现象说明,东部地区在资源要素、人口流动、城乡统筹、信息网络、交通互联等多方面已进入较高发展水平。

      优化中国特色小城镇空间布局的政策建议

      1.客观看待特色小城镇的空间格局分布,适当调整基于建制镇要求和公平性原则的选择标准。首先,特色小城镇在空间格局以及变化趋势中已经显示出了政策引导的积极意义。实际上,中国人口向规模较大的城市迁移的特征明显,而规模小的城市、城镇发展困难,已成为阻碍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特色小城镇的提出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效刺激了各区域小城镇的发展。

      其次,适当调整基于建制镇要求和区域公平性原则的选择标准。不少城市群内、大城市周边的特色小城镇属于“非建制镇”,应鼓励这些能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且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申报特色小城镇。在评选国家级特色小城镇时,要尊重区域差异和客观发展规律,对小城镇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则要适当放开名单数量。同时,选择特色小城镇要从各地区实际出发,真实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数量要求和政绩考核,防止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2.特色小城镇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大城市群内部和周边是小城镇发展的有利空间。首先,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鼓励大城市群内部或周边的特色小城镇发展。从目前的特色小城镇分布来看,向城镇群集聚的趋势明显。因此,在未来的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中,理应将区位条件放在更高的位置,优先选择大城市群内部和周边发展。在发展距离城市较远区域的特色小城镇时,则必须对改善交通条件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城市群和城市要利用特色小城镇增强整体竞争力。把特色小城镇作为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利用特色小城镇疏解特大城市等城市的人口、产业以及非核心功能,缓解空間过度集中导致的大城市“城市病”等问题。

      最后,积极鼓励区位和基础良好,有潜力的小城镇创建“特色小城镇”。要进一步完善对特色小城镇选取标准的科学评价,将区位、交通等因素纳入特色小城镇选择标准,挖掘出有潜力开发的小城镇。

      3.产业是特色小城镇的原动力,不能因为没有特色产业就转向看似门槛较低的旅游业。首先,特色小城镇要重视特色产业的培育。要准确理解特色小城镇的内涵特质,立足各地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要避免区域内特色小城镇类型高度相似,同质化严重、区域竞争加剧的现象。在发展特色小城镇中,要牢记特色资源不等同特色产业,进一步强化特色资源开发。

      其次,预防地产化风险。坚持原则,合理引导地产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客观看待房地产企业对特色小城镇的投资行为,鼓励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改变发展理念、运营能力和发展的模式。在企业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中,要求长期参与,加强政府对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持续监管,警惕打旅游、养老等名号,实际进行地产化开发的特色小城镇,避免出现特色小城镇在获得认定后房地产化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地产企业投资特色小城镇建设,不仅能防止特色小城镇房地产化风险,还将带动引领地产等行业转型。

      4.特色小城镇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注重分类、分区引导。首先,注重分类引导。从空间上看,中国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两种形态。从长期看,两者在城镇体系中的职能、功能等方面都会趋于相同。但在短期内,因为两者在提出背景、目标、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同,因此建议分类施策。

      其次,注重区域差异,适当对中部、西部、东北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可以多考虑非建制镇形式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大城市周边的适合疏解大都市功能的发展平台和一些经济体量及规模已接近中小城市的城镇。中部、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可以适当多考虑具有资源优势、具有就地城镇化潜力的建制镇进行培育。从全国特色小城镇整体布局来看,建议适当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投资主体找到有特色资源、特色产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镇,撬动中西部、东北以及边疆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发展。

      5.充分发挥特色小城镇的空间集约经济效应和产业升级作用,促进区域和城镇体系协调发展。首先,特色小城镇丰富了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功能作用。小城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格局中的活力点,将逐渐影响更多数量的小城镇发展,促进形成以城市群为引领,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对完善中国“金字塔型”城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特色小城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探索,但不是唯一模式。对于还不具备特色小城镇发展条件的大多数小城镇来说,要坚决避免盲目模仿抄袭。立足自身范围做好相应的基础建设、配套服务,实现与城镇体系的有机协调,将是更加务实的选择。

      (作者单位为国研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