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寻根问祖 寻根问祖 关注:2 内容:29

    山居记忆:过番,粤东人潮客小镇的共同记忆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寻根问祖 > 正文
    • 2
    • 寻根问祖
    • 高级
      网站管理

      在我老家粤东乡村,人们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把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人叫做“番客”。

      也就是通常说的华侨,对应的就是国内的侨属,和侨联组织,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是粤东,潮客地区的共同记忆。

      韩江之水滔滔,从松口古镇起,一河流下,直到汕头埠,承载多少记忆!谱写几度春秋!

      李光耀,田家炳,张弼士,郑明如,恒元黄国謇家族等等等等。

      甚至包括福建的胡文虎家族的下南洋路线,包括下游的李嘉诚家族的出香港路线。

      太多记忆,共同的梦,共同的家园,共同的记忆。

      本文作者李钜镇老师,笔法细致,写实生动,内容精彩,诱人深思。

      山居记忆:过番,粤东人潮客小镇的共同记忆

      过番

      原创作者  大头z 山居记忆 2022-04-01 

      在我老家粤东乡村,人们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把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人叫做“番客”。

      山居记忆:过番,粤东人潮客小镇的共同记忆

      在人们心目中,番客都是腰缠万贯的人,谁家有番客,自然是人们羡慕的对象。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行走在家乡的村村寨寨,举目望去,看到哪一栋楼房,气势雄伟,尤其是一些带着西洋或者南洋风格,都可以猜测,这一定是番客寄了钱回来盖的。事实确实也是如此,据说,小胜镇著名的四座古建筑“四德楼”中,“德聚楼”和“崇德楼”就是番客斥巨资建造。

      过去,番客回来,都会“大担大模”,挑着大件行李回家。行李中自然少不了从海外带回来的各式礼品。番客把它分发给亲朋戚友。村中的邻居,也大都能够沾些光。邻里孩童,凡有围观者,均会分给一些糖饼,称为分“番客糖”。有时候,番客还会出资买一些猪肉,甚至杀一头猪,请村中的乡亲吃一顿饭,这叫“”吃番客桌”。这些都是惯常的事情。

      小时候,爷爷奶奶常常会跟我们说起满叔公太过番的故事,并把满叔公太从南洋寄回来的书信拿给我们看。这些书信,至今还保存着。信是用蝇头行楷写就的,字体端庄典雅,整齐舒展,气韵流贯,从容不迫。信是写给他的母亲,即我的高祖母的。说其在暹罗已经娶妻,是嘉应州丙村谢姓人家之女。还说,待其赚了足够的钱,就携带妻子回来团聚云云。满叔公太还随信寄钱回来,叮嘱到大埔县高陂圩(今高陂镇)天生堂领取。

      满叔公太连续两次寄钱,每次都是十块大洋,但第二次,就没有去领取。爷爷说,当时是兵荒马乱,山长水远,就放弃了。后来,也就与满叔公太断了联系。

      但满叔公太的故事依然鲜活。满叔公太是在1912年出国的。那一天,正好是我的二姑婆出生。他是借到留隍九河祭祖之机出走的。家族每年都会组织去留隍九河祭祀五世祖林氏婆。这是当地有名的风水宝地,形喝“蓑衣地”,每年的祭祀活动都非常隆重。满叔公太就借机从留隍走脱,经潮州去了暹罗(今泰国)的。

      听奶奶说,满叔公太是因为逃婚而出走。他对父母给他娶的童养媳不满意。他连续逃了两次,都被高祖父从潮州找了回来。

      满叔公太过番,也是密谋已久的。他跟村里的人说,他赚到了“九缸十二篣”(缸是指家里盛水的大水缸,篣是装谷子的容器)的白银就回来,“堆头”就分给全村的人。村里没有人怀疑他的能力,都期待着他带着“九缸十二篣”的白花花的银子回来。

      满叔公太过番,是通过水客带路的。水客,就是现在所说的“蛇头”,中间是要赚取费用。当然是到了南洋之后,赚了钱才交纳。

      那时候,交通不发达,过番大都是从汕头坐着红头船,在海上漂浮一个多月,才能到达南洋,可谓历尽千辛万苦。过番要回国一趟,同样是十分不易。所以他们一去就是三五年、十头八年才能回家乡一次,有的甚至一辈子也没法回来,最终客死异国他乡。

      山居记忆:过番,粤东人潮客小镇的共同记忆

      人们过番的原因,每个人不尽相同。我村子里有一个人,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抓捕而过番的。他的名字叫李日红。但这不是他的真实名字,是参加革命时的化名。当时他参加了黎凤翔、李坚真等领导的农民赤卫队。

      大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李日红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盖房子。他从海外带回来闹钟和哨子。雇了村里乡亲来开挖地基。带回来的,还有他在南洋学到的管理经验。吹哨子催促乡亲准时上班,担泥挑土。村民看不惯,认为他“太刻薄”,像催命鬼似的,因此不屑去帮忙。最后,房子也没有盖成,成了流传至今的一个笑话。

      当时,也有为了参加革命而从“番片”回来的。硃坑村尾的朱绍轩,早年为谋生计,被迫过番去了南洋。他独自在新加坡闯荡,以卖豆腐为生,积攒了一些钱财后,开了一间毡帽厂,后来,回国探亲,受到弟弟朱国华进步思想影响,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农民赤卫队。大革命失败后,朱绍轩准备回南洋躲避,1929年10月的一天,因为天降大雨,误了船期。因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捕,于同月十六日,被解往潭江圩杀害。一直到了1983年,人民政府才给他的后人颁发了烈士证书。

      山居记忆:过番,粤东人潮客小镇的共同记忆

      朱坑村,过番的人也不在少数,还说得出名字的,有赤岭下的廖样火,半坑村的李达贤等。廖样火过番去了暹罗,因为生活无奈,留下妻子和两个儿子在老家。后来,他在泰国重新成家,育有两子三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其大儿子廖钦溪,还专程从汕头到泰国探过亲。

      李达贤去的是新加坡,在那里娶妻生子,儿子名叫李永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和家乡保持着联系。后来,就失联了。

      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常常有人来找我大叔,帮忙写信。大叔是中学英语老师,是本地为数不多的懂得英语的人,因此,来求助者常常会提着“猪肉料”(客家话一块猪肉),当时,我就想,懂得英语多好啊!

      请求帮忙写信的人说,他的亲戚过番去了毛里求斯。在那里,有很多华侨,都讲客家话。客家话是那里的官方语言。当时,我心里觉得太神奇了。

      大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小胜公社(即现在的小胜镇)回来了一位番客,名叫李永升,他是侨居新加坡的番客。他捐款在家乡修了一座大桥。大桥至今还横亘在田背与黄泥塘之间的小溪上,极大的方便人们的来往。当时他捐资2万元。这是一笔巨额资金,在乡下引起巨大的轰动。

      1994年12月,世界丰顺同乡联谊会在丰顺县城汤坑召开。有一位“番客”,携带家眷,持着祖父留下的地图,第一次回到他爷爷的故乡。爷爷手绘的地图,标着爷爷村庄的名字:梨树下,地图上还绘有韩江河。

      根据这些信息,丰顺县长给在韩江边上的几个镇委书记打电话,将情况做了说明。小胜镇委书记李建辉,听到消息,告诉县长,小胜有一个村子就叫“梨树下”,并马上亲自驾车到了县城,把“番客”接了回来。

      番客名叫李松林,是马来西亚著名侨领。其爷爷李占春先生,在清朝末年,离开家乡,前往马来西亚谋生,经过了三代人艰苦奋斗,到了第三代,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商界巨子。

      按照松林先生提供的零星信息,在镇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下,并通过祖坟等相关线索,松林先生终于准确找到在家乡的亲人,那是他爷爷李占春先生弟弟的孙子李望海。李望海的名字,也有特殊的含义,就是期盼海外的亲人早日归来。

      山居记忆:过番,粤东人潮客小镇的共同记忆

      当时,还在改革开放之初,群众生活条件还比较落后,李望海家境更是比较贫寒,局促的居住条件,几乎没有接待贵客的空间,但他的女儿却在佛山一个贵族学校读书。松林先生对此大惑不解。李望海告诉他,女儿是作为优秀学生,在学校关心下,获得“希望工程”全额资助,免费就读的。对此,松林先生深受感动。

      松林先生在镇委书记李建辉的陪同下,参观了小胜供销社,卫生院,小胜中学和小胜小学。在小胜中学,松林先生问校长,学校有什么需要帮助。校长回答说,课室的书桌,有些陈旧了,希望能够更换一下。李先生又追问,还有没有?校长红着脸,鼓足勇气提了一个大胆的要求,学校想修建一个课室,资金不足。李先生听了点点头,问需要多少资金。校长回答,说需要10万块钱。松林先生说,没问题,资金他负责。然后又在建辉书记的陪同下,参观了小胜小学。当时,松林先生表态,捐助小胜中学40万,小胜小学10万元。“番客”的慷慨解囊,让大家喜出望外,甚至大吃一惊。松林先生说,待他回到马来西亚,就把钱马上汇过来。

      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第二天松林先生就向一同回国的其他“番客”借到了现金五十万元,交到了小胜镇政府的手上。

      同样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富有事业心的镇委书记李建辉,顺势而为,随即在乡贤中开展了筹资活动,与松林先生捐助的资金一起,兴建了以松林先生的祖父李占春名字命名的小胜中学教学大楼(占春楼)。大楼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第二年的1995年11月,在小胜镇委、镇政府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小胜镇举办了世界恳亲大会。邀请松林先生伉俪和女儿再次回乡出席盛会,并为占春楼的落成剪彩。看到自己的捐款落到实处,祖辈的遗愿得以实现,松林先生深为地方政府领导的工作魄力和务实精神所感动,又慷慨解囊,捐资200多万元,兴建中学的大礼堂(宝光堂)、两幢学生宿舍(卢钱楼和江海楼)和学生运动场。同时,还捐资兴建了小胜中心小学教学楼思乡楼,并为小胜中社小学,三坑小学、砂田镇中学、黄金镇三合小学捐款助学。松林先生对故乡的款款深情,受到故乡人民的高度赞誉,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山居记忆:过番,粤东人潮客小镇的共同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而今,人们过番(出国),目的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多数人是出国留学、或者海外投资办厂,做生意,或者观光旅游。随着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出国几个小时飞机便可抵达,通讯手段越来越便利,国外手机,微信也可以使用了,世界已成地球村,过番已经不再神秘了,但关于过番的历史,却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存留,也依然是一段神秘的历史。

      微信搜索公众号:山居笔记,更多精彩!

      山居记忆:过番,粤东人潮客小镇的共同记忆

      原标题:《过番》

      来自:山居笔记

      特别鸣谢:镇  老师

      整理:潮客小镇网

      紫天
      超级用户
      签约作者
      这是一篇好文章,值得加上精华标识,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回复

      诚意的乡土文化展现!非常生动!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