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山:陈勉吾将军的孙女婿。
本文不允许下载,和任何形式的转载!
仅供家乡人,同感共鸣阅读之!
缅怀岳母
作者:米山 2022年4月5日 清明节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岳母离开我们14年了,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往事如画,历历在目。岳母有在如磐的夜气里,像萤火虫发过闪闪的微光的时刻;有在时代洪流激荡中投身革命的时刻;有在人妖混淆、黑白颠倒的动乱岁月中沉浮的时刻;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时刻;有与岳父“恰同少年”、患难与共,白头偕老的时刻……
【出身将门】
岳母祖籍广东丰顺县留隍镇东留埔头村,生于1929年,出身在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家庭。其父陈勉吾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核,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十二集团军独二十旅旅长,早年投身于“打倒军阀,除列强”的国民大革命。1925年11月东征军占领湖州后,出任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的军事教官,为北伐战争、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他率部南进,参加“淞沪会战”,英勇抗日。抗日战争相特阶段,陈勉吾时任国民党第六军五十五师师长,奉命率领部队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滇缅战场,身先士卒,血战沙场,英勇杀敌……抗战结束后,陈勉吾官至国防部陆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上将主任。
【倾向革命】
2007年9月,岳母病逝。单位在其讣告中,认定她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岳母为什么会背叛家庭,跟着共产党,并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她的独立特行,让人深思。
岳母自幼家庭条件优越,受到父母的宠爱……她聪明伶俐,性恪开朗,勤奋好学,多才多艺。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1946年春天,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杂花生树的时候。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的一些进步学生,在校园内秘密地成立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一一一“文学研究会”。该组织以阅读和研究现代文学为纽带,聚集志同道合的学生,追求进步和真理。在社团同学的动员下,岳母加入了“文研会。”加入“文研会”后,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尤其是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和从共产党解放区秘密流传过来的红色书刊。受这些革命文学作品的熏陶和进步同学的影响,引起了她思想的震动!
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致使国统区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饿殍塞路,引发了国统区人民的民主运动。1946年冬,美帝在北平制造了“沈崇事件”,南京地下党组织发动学生,提出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并迅速得到上海、北平等地大专院校学生的响应,掀起了“五.二0”学生运动。在南京,岳母与“中大”的同学一道打着横幅,喊着口号上街游行。学生游行队伍准备前往珠江路的国民会堂请愿,反动派见此情景,立马出动军警,在“中大”学生游行队伍的必经之路新街口,布置全副武装的马队设防,并用高压水龙头冲射,来阻止和镇压游行请愿的学生队伍。岳母参与了游行请愿、并且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实施的暴行,使她的心灵再次受到了冲击,开始对时局产生了怀疑,进而引发了革命的念头。
学生的“五.二0”运动惨遭镇压后,国民党反动派以伪法统,采取传讯、逮捕、暗杀等手段来迫害进步人士。这时学校,风声鹤唳,十分紧张,岳母不顾危险,想法设法去探视、慰问被传讯和被捕的学生。当“文研会”的主要负责人薛国愿同学,在江苏溧阳县被反动派抓捕,并判了七年有期徒刑,押解到了南京,关在“中大”校门对面的老虎桥监狱时,岳母就设法动用贴有国民党国防部标识的小汽车前去探视,给薛国愿同学送去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并传递了一些信息。1948年秋,“中大”文研会的一些成员和进步青年学生,要急迫转移到苏北解放区。岳母又动用那辆贴有国民党国防部的小汽车,把要转移的同学送过长江到浦口,转芜湖地下交通站。转移中的王珏同学,当时正患肺结核病,分手时,岳母把身上所有的“袁大头”(银元)送给王珏同学,并叮咛他:“要抓紧治病!”王珏同学拿到银元时,热泪盈眶,十分感动。
“五.二0”运动之后,“中大”文研会极为困难,成员打散,经费枯竭……岳母又四处奔波联络“文研会”的同学,并慷慨地资助活动经费,还不顾危险将“文研会”的文件、进步书籍、刋物等带回家中保管,躲避了反动派的收缴。
【迎 接 解 放】
1948年,人民解放军打响了“三大战役”,南京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一遍慌乱。此时,岳母的父亲陈勉吾突然发现身患肝癌,上司派飞机送他回老家广州医治。到广州后,经医生检查诊断,其父己病入膏肓,医药无效。陈勉吾在弥留之际对岳母说:“我是军人,出生入死,血战沙场,一生中打了不少的仗,委员长在两广事变后,称我是南方的将才。我一生戎马,为了民族的安危,坚持了八年打日本,虽在滇缅战役中打了败仗,责任不在我,在于盟军的配合和给养方面……乐可战败后,美国史迪威将军还叫委员长把我送上军事法庭,要杀我的头,想以杀人灭口来掩盖盟军的失误。好在我大难不死,逃过一劫。”其父又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你在学校与一些亲近共党的同学交往,你要好好各自为之….”其父病逝后,岳母在香港和海外的亲属劝说她离开大陆,移居海外。亲戚们说:“你是将军的后代,又是中大的高材生,凭自己的才能和你父亲的余荫,定会前途无量。”岳母回应说:“我不愿离开祖国,离开学校和同学。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我就回南京学校去。”
1949年2月岳母从广州乘海船到上海,再从上海坐火车到南京。火车到南京的那天,同班的重庆同学,急忙地到下关车站去接她,见面时,岳母第一句话就问:“文研会被捕的同学,现在的情况如何?”重庆同学沉痛地回答说:“还有两个同学被关在监狱里。”岳母听后,立刻要到监狱去探监。在去监狱的路上,岳母对重庆同学说:“我要在南京迎接解放军!”
当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已成惊弓之鸟,布署了号称“马其诺”的长江防线,并策划了炸毁南京重要的桥梁、工厂、学校、建筑物……想负隅顽抗。共产党采取应变措施,提出了保护南京不受破坏。在地下党人的组织号召下,各界人士纷纷响应,各单位、各学校、各机构的革命群众组织起来,护厂护校。在这重要关头,岳母完全可以跟随母亲到香港定居,或跟随其父的好友逃离大陆。但她却留在了南京,参加了学校的“护校应变会”,迎接解放军的到来!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飘扬的“八一”军旗插上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总统府,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人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为迎接解放军大队伍入城,岳母和重庆同学早早地来到下关,手持红旗,挤进人群,站在最前面。他们看到解放军队伍整齐,威武雄壮,深受感动,由衷地羡慕和敬仰人民解放军。
【投 笔 从 戎】
欢迎解放军入城回到校园后,岳母和重庆同学都萌发了“投笔从戎”参军的念头。1949年5月18日,岳母和重庆同学并邀约了10多位“中大”的同学,来到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报名参军。部队首长看到来了10多名大学生要求参军入伍非常高兴。新华社“二野”分社的谬海棱社长,对他们进了面试,非常满意。并接过他(她)们的参军申请,同意他(她)们参军,“二野”分社领导,将“中大”参军的学生与沪宁地区报名参军的学生和部分参军在职的青年知识分子,组建成“文艺新闻大队”,大队部设在南京的傅厚岗。参军后,部队对岳母这些学生兵进行了政治、军事和文艺采访、编辑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开始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旅生活。经重庆同学介绍,岳母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参军”、“入团”这两件事,岳母非常高兴和自豪!
这年9月,岳母与重庆同学都被分配到了新华社“二野”三分社。他(她)们告别了大学时代、告别了同学、告别了南京,背起背包,踏上了进军大西南的征途。部队进军到湖南澧县时,岳母被调到11军支社,重庆同学被派到11军33师97团的连队,做随军记者。两个志同道合的大学同班同学,虽工作上的分离,但彼此的心相互依念着……97团的队伍在翻越白马山的时候,天正下雨,当走到一小溪的石桥上,重庆同学突然看到远方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只见她头发被雨水打湿,满身泥泞,身背背包和干粮袋子,急行在队伍中。重庆同学又惊又喜,立马高喊她的名字。岳母听见喊声惊异地回过头,看了又看,发现是重庆同学,眼含热泪地凝视着重庆同学,并深情地回答:“你还好吗?你们断后的队伍也跟上来了!”重庆同学正准备问她,只见她向重庆同学挥了挥手,转身又紧跟大部队前进在崇山峻岭之中……
部队从湖南澧县,经酉秀黔彭,一个多月的艰苦长途行军,终于在1949年底,挺进了大西南,到达了四川东部地区。岳母所属的11军直奔万县(今重庆万州市),部队接管了《万县新闻报》,岳母被任命为驻《万县新闻报》的军代表,开始由一个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学生味十足的“大家闺秀”,要去主管一个地区的與论喉舌,重庆同学真为她捏了一把汗。谁知,岳母工作勤奋,做事严谨,有胆有识,把《万县新闻报》办得有声有色,起到了正确的與论导向。
反动派总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千方百计地对新生的红色政权进行破坏。国民党留下的残渣余孽和潜伏的特务,对万县新闻與论进行了捣乱和破坏。身为军代表的岳母,以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慨,临危不惧,粉碎了反动分子炸楼、割断通讯线路、闹事、暗杀等,破坏行径,保证了新闻與论的畅通。因工作需要,岳母又从11军支社调回分社担任《战斗与工作》报社的通讯联络、编辑和记者。
挺进大西南的长途行军和辛勤的劳作,使岳母的结核病复发,还得了“肠梗阻”,病发时,痛得在地上打滚,分社领导立马把她送到重庆“宽仁医院”医治。岳母的母亲得知女儿生病后,专门从香港寄来了“盘尼西林”(青霉素)等贵重药品和港币。盘尼西林在当时极为少见,十分珍贵。岳母病情稍有好转就对医院的医生说:“我是当兵的,意志坚强,现病己好转,用不着这些药了,你们拿去用在急需这类药物的病人身上。”出院后,她又将母亲寄给她的港币,全部捐给了重庆的“红十字会。”
【夕 阳 余 晖】
岳母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在川东行署劳动局,合省后,调至四川省劳动局工资科,搞工资专题研究。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劳资关系、工资制度、十分复杂和艰巨。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也触及到个人的利益。这项工作政策性强、头绪多、难度大。岳母历来都是做事认真严谨,干一行专一行。她一方面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劳资政策;另一方面阅读大量有关书籍,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工作干得十分顺手,卓有成效,人称“工资专家”,她慎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地的冰期己过,温暖的阳光普照着大江南北。岳母从下放的川北小城调回了省城,安排在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出版单位。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领城、新的知识、新的业务、新的思维方式,岳母满怀热情地迎接这新的挑战,不断地努力学习,探索钻研和开拓进取,很快地掌握和熟习了业务,成为单位的骨干。在新书出版宣传方面:她开拓了图书宣传调研的新局面,先后是省人民出版总社信息站联络员,《中国出版年鉴》的通讯员、《书友报》、《新书报》的编辑、编委,并两次获《新书报》发行奖。在出版新书方面:她严谨认真,与人合著《试论选题的优化》,获省首届出版理论优秀论文二等奖;编辑的《中国的工资调整与改革》,获省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应用写作》、《现代公文写作技巧》等多次再版,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参与《走向未来》丛书的编辑、出版,影响强烈,打下了历史的印记。她还撰写了量大质优的书评和文章,在海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
岳母虽历经磨难,但她总是积极向上,坚定自已的理想信念。她常说:“我在学生时代就追求光明参加革命。虽在“文革”中惨遭不幸,但我相信党,信任党,加入共产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和愿望。”岳母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追求,终于在她离休之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岳母离休后,仍离而不休,发挥余热。在她的倡议下单位成立了“老干部编室”,她和部分离、退休干部,出版了多种优质的好书,为出版事业书写了闪光的篇章。就在她发挥余热、忘我工作之际,1999年(时龄70岁),岳母得了胸腺癌。长达7个小时的手术、次次的放疗、时时的巨痛,都是对她意志的考验,但她总是乐观开朗、与癌共舞、笑对人生、多才多艺(不仅英语口语好,而且弹钢琴也挺棒)、慈善友爱、抱病工作,并积极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和热心社会工作,展现出老人的风范。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还专门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
岳母在与癌共存的日子中,她对家里人说:“今生我还有两个愿望,一是到台湾去旅游探亲;另一个是2008年到北京去看奥运会。”她却留下了这两个遗憾而去,终年78岁。岳母的一生,我引用“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来表达。
今日阳光灿烂,愿岳母安息吧!
岳母撰写了大量质优的书评和文章,在海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
岳母乐观开朗,多才多艺(不仅英语口语好,而且弹钢琴也挺棒),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还专门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
岳母与癌共舞,登上长城。
岳母获得的部分奖章、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