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历史 历史 关注:4 内容:33

    《曾国藩那些事儿》试读:回到湖南的日子,曾国藩差点就死在丰顺人罗大纲手中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历史 > 正文
    • 历史
    • 关于曾国藩的记载很多,但是这一段经历中。

      曾国藩差一点就死在罗大纲手中。

      一个触及历史进程最关键一环的丰顺人。

      《曾国藩那些事儿》试读:回到湖南的日子,曾国藩差点就死在丰顺人罗大纲手中

      (种玊上围——坐落于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

      《曾国藩那些事儿》试读:回到湖南的日子

      曾国藩换心记系列

      在奔丧的路上


      对于心情坏到不可收拾的曾国藩来说,他太需要这么一个机会来逃离满是*气味的清政府,同时他也需要到别的地方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来净化一下自己沉重的心情。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曾国藩被任命为江西省乡试正考官,负责到江西主持乡试。于是他就借这个机会向咸丰帝请了一个长假,试后回家探亲。

      家是每一个人的避风港,无论一个人受到过什么样的创伤,在回到自己的家以后,他都能找到治愈自己的药方。

      家让一个人忘却,也让一个人记起。

      回到家中,人们可以忘却在外所受的一切委屈、不公甚至虐待;回到家中,总能让人们记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总能让人们记起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的甜蜜。

      此时的曾国藩太需要回家了,多年在外漂泊的日子让他感到累了、困了、厌了、乏了……

      得到咸丰帝的批准后,曾国藩如逃离了笼子的鸟一样,心情好多了。他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读书的岁月,他像个刚刚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一路上考虑的都是妈妈在家做了什么好吃的在等着自己。

      于是,他即刻就起程去了江西。

      谁料到,曾国藩刚到安徽太湖县的小池驿时,忽然接到母亲江氏去世的噩耗,一时之间,曾国藩也没有主持乡试的心情了,也不管咸丰怪不怪罪了,立刻改道从九江坐船,回家奔丧。

      曾国藩从中进士到京城以后,就没有回过湖南老家,虽然家里有人来看望过,但是,他自己毕竟已经离家十几年了。家中虽然不缺吃穿,老父老母虽然都有人照顾,但是,对父母的尽孝是不可以替代的,想到在母亲去世之前自己都未曾给母亲端过一碗汤、喂过一次药,曾国藩不禁悲伤起来。

      此时的家对曾国藩来说,不再有甜蜜的回忆,只有痛楚的悲凉。

      这一年他41岁,他真想像个孩子一样酣畅淋漓地大哭一场,可是他能吗?

      他不能!他现在是朝廷的二品大员,江西乡试的主考官。

      在此之前的41年,他都是一块有妈的宝,而之后他就将是一根没妈的草了。

      可是一到湖南,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太平军如何气势如虹、节节北上的消息,曾国藩彻骨的丧母之痛在这样紧急的战事之中,也不免被冲淡了许多。

      而之前,曾国藩沿长江逆行至汉阳时,就得知湖南长沙被太平军围困的消息了,因此就改走了旱路。

      而此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赛尚阿到达广西以后,并没有太大的作为。清军内部不和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

      当时在广西和太平军作战的清军的主要将领,除了赛尚阿还有向荣、乌兰泰。而向荣和赛尚阿早就不和。

      1851年1月1日,太平军在金田附近的蔡村江大败清军,当时的清军将领就是向荣,而远在京城的赛尚阿就此事参了向荣一本,从此二人结下仇恨。

      而二人的不和,必然要在作战中有所体现,清军作战一直行动不一,指挥得不到统一,因此节节败退也是必然。

      1852年,太平军攻破永安(今山西霍县),企图经过桂林北上。而清军各支队,虽然表面上看都在对太平军围追堵截,但是,实际拼命的却很少,当然也不乏奋勇抗争的。其中一支就是乌兰泰领导的军队,不幸的是,他们在桂林城外被太平军歼灭(作战就是如此,不怕死并不代表不死)。

      而此时向荣因对赛尚阿心存不满,因而消极作战。虽然清政府明确命令他尾追太平军,但是他却假称自己有病不能带兵打仗,以至于咸丰大怒:连我的命令都敢不服从,向荣你可真是狗胆包天!

      结果很自然,向荣被革职留任。

      而向荣所带领的军队在追击太平军的过程中可以说没起到任何作用,直到后来,因为清军连连败北,太平军一路北上,围困长沙,赛尚阿因被参劾而被革职,向荣才匆匆从桂林出山,正面与太平军作战。

      大敌面前,重臣不顾大局,斤斤计较,看来大清也真是没有几个可用的将领了,有的都是一些酒坛子或是饭桶了,实在悲哀。

      怀着丧母的悲痛听着这些关于清军败北的消息,曾国藩此时只想做一个不为人知的匆匆路人,他只想早日回到家中,吊唁母亲,因此,曾国藩在途中一路只听不加评论。

      一日曾国藩行至湖北黄鹤楼附近,旧地重游,曾国藩不免勾起心中很多感慨。

      十多年之后再登黄鹤楼,曾国藩心中充满了惆怅。

      12年前,29岁被点翰林的曾国藩在赴京的途中就曾游过黄鹤楼。

      那时,他意气风发,心中充满了报负,当时一心要学范文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大清朝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想到现状,曾国藩不免再一次悲从中来。

      《曾国藩那些事儿》试读:回到湖南的日子,曾国藩差点就死在丰顺人罗大纲手中

      清廷*,太平军势如破竹,不知几年之后这天下又是谁家的?

      烟波浩渺的800里洞庭,此刻在曾国藩的眼中,仿佛是病恹恹的老者,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和气势。再看眼下的岳阳楼,不仅游客稀少,而且亭台楼榭也已经油漆剥落,看上去灰蒙蒙的俨然没有繁华的景象了。

      又想起,母亲于六月十二去世,而现已九月,自己还没有到家去拜祭她老人家,曾国藩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难过极了。

      还好,从岳阳楼下来,曾国藩结识了一位棋迷——康福。康福不仅棋艺高,武功也不错。

      二人兴趣相投,曾国藩也很喜欢这位年轻人,于是二人一连几天都在一起切磋棋艺。每下一局,康福都会很认真地给曾国藩解释他输棋的原因,曾国藩的棋艺在这几天里得到了很快的提高,然而他们平静的对弈很快就被打破了。

      这天曾国藩正在一家小饭馆吃饭,而此时康福刚好出去了,饭店的老板看曾国藩是个读书人,于是就求他给写几个字,意思就是写不赊账,曾国藩欣然答应了,谁知道这一写就惹出了一场祸事。

      这时长毛(当时清军对太平军的称呼)也正在寻找读书人给他们抄写宣传稿,正巧他们就发现了曾国藩。一时间曾国藩吓得不知所措,只好乖乖跟他们走了。

      《曾国藩那些事儿》试读:回到湖南的日子,曾国藩差点就死在丰顺人罗大纲手中

      而大清的官员为什么称太平军为长毛呢?

      因为,清朝是满人统治的,自从满人入关以后就推行满人自己的习俗,即把前面的头发都剃掉,后面的头发蓄长而结成一根长辫。

      太平军为了表示对清朝的不满,就都蓄满头长发,于是清政府称之为长毛。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拿到宣传稿,曾国藩一看全是一些反动的言论,这个他可不能抄,要是一抄,万一以后被人认出来,自己一定要被咸丰拉去砍头的,还有可能株连九族,这可怎么办呀?

      正在这时候,长毛里有个人,以前见过曾国藩,虽然那时曾国藩还是个翰林,但是,曾国藩那对相当独特、又富个性的三角眼绝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魅力。

      “清妖头曾国藩!”曾国藩听到有人叫他,吓得七魂还剩一魂,三魄也早跑了二魄。要知道,战乱的年头,秀才遇到兵,是有理说不清的呀。

      曾国藩心想这下死定了。

      曾国藩也认出了此人,这人正是罗大纲

      曾国藩解释道:“我只是奉命到江西主持乡试,为国家选拔人才,我做的是好事,由于途中接到老母亲去世的消息,就急忙赶回来奔丧,我也没干什么坏事呀!”

      “你妈死了你知道伤心,你知道有多少人的老妈是被你们这些贪官污吏害死的呀?算了,你们饱汉子哪知饿汉子饥呢,明天报告大王把你这大清妖头拉出去砍了!”

      于是,罗大纲等人把曾国藩和他的仆人给绑了起来,然后就走了。

      或许,罗大纲没有想到,自己这么一走竟然放走了一位以后置自己于死地的劲敌,这是后话。

      罗大纲等人走了以后,空荡荡的屋子里就剩曾国藩和他的仆人了,想起刚才发生的事情,曾国藩真是又怕又恨。怕的是自己可能就此把小命丢到这里,恨的是自己还没有为母亲守孝一天就可能死掉了,更何况自己并没有受到朝廷实实在在的重用,就这么死了实在太不值了。

      曾国藩此时正命悬一线,突然窗外闪出了一个黑影,原来此人正是康福,康福从店老板那得知曾国藩被太平军抓走了,于是就赶来营救。

      算曾国藩命大,康福顺利地将曾国藩主仆二人救了出来。

      经过这件事以后,曾国藩再也不敢抛头露面了,只好一路坐轿子,由康福和仆人护送,回到了湖南老家。此时,曾国藩在湖南湘乡县的老家早已经是一片素白。

      《曾国藩那些事儿》试读:回到湖南的日子,曾国藩差点就死在丰顺人罗大纲手中

      永别了妈妈

      曾国藩的轿子刚到离老家70里开外的歇马镇,出来迎接的人就到了。曾国藩一见故人,忍不住两行热泪就流了下来。

      于是叫来人赶紧连夜回家报信。

      一步步走近那片养育自己的乡土,曾国藩百感交集。从母亲病重到母亲辞世,自己不曾端过一碗药汤给她老人家,而自己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是多么的无微不至。那个时候,自己的每一个小小的闪失都牵动着母亲的心,可是此时,自己的慈母早已经离开人世两个来月了,自己却还没有到家看一眼她的遗容,想到此,曾国藩哭得像个孩子。

      然而,哪一个人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又不是一个孩子呢?哪一个母亲又不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呢?而此时的曾国藩,早已经是个没妈的孩子了。

      从此,除了老爸再没有人叫自己的乳名“宽一”了,一时悲从心来的曾国藩,不免又想起在朝廷中受的气。此时的他,真的想放声大哭一场,将几年来积压在自己心中的苦闷和丧母的悲痛一次哭个痛快。

      可是,自己已经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而自己身边又守着两个年轻人,自己这么放声大哭不免惹人笑话。

      很多时候,人们就是在这种不得不做出的掩饰中走向成熟,然后老去。

      第二天,曾国藩来到了贺家坳,而此时,两个弟弟曾国荃和曾国葆早已在这里等候了。三个人一见面就抱头痛哭起来了。

      毕竟,三兄弟已经十多年没见了,再次见面难免会控制不住情绪。哭过以后,三兄弟有悲有喜,一路聊着天走回了家。

      还没到门口,远远地就能看到自己家的大门口曾经挂着红灯笼的地方,现在挂着两个用素绢制的白色的灯笼,曾经在这两个灯笼后面充满欢声笑语的曾家大院,现在却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曾家的人依然腰杆笔直地走进大门,只是欢声不再。

      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大厅里正在等着自己的归来,一激动就跪倒在了父亲面前,曾经对自己耳提面命的父亲也早已是一个小老头了。

      众人把曾国藩扶起,不免又谈起母亲去世前的情景。

      曾国藩的妹妹国蕙说,六月初十上午,母亲的病情突然恶化,又拖了两天,十二日傍晚时分,眼看母亲要不行了,爹把全家人都叫到娘跟前,娘睁着眼,死劲用手指柜子,大家都不知道她要什么,直到爹拿出你这些年寄回来的一大捆家信,娘才摸索着这些信,慢慢地咽气了……

      听到此,曾国藩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跌跌撞撞地倒在了母亲的遗像面前。母亲生前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可是她现在却冰冷地躺在了棺材里,想到此曾国藩真如万箭穿心。

      由于曾国藩一直没回来,所以他母亲的棺盖并没钉上,于是曾国藩还能够见母亲最后一面。

      安安静静地躺在棺材里的江氏,双目紧闭,神态却很安详,仿佛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因想到自己的宽一终于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而感到欣慰。

      可是,母亲这安详的神态,在曾国藩看来却有如锥心一般的疼痛。

      回想当年,自己到各地考试的时候,每一次母亲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虽然后来自己在京城有了功名,母亲还是不放心,经常叫人到京城看望自己,还叫人送来自己腌制的咸菜。

      可是她现在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再也看不到她日夜牵挂的儿子宽一了,再也听不到自己做了大官的儿子喊她一声娘了。想到此,曾国藩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曾家老小一时间哭成一团。

      直到叔父曾骥云走过来把曾国藩扶起,众人才止住了哭声。

      可见曾国藩也确实是个孝子,而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非常注重教育他们要孝顺,不过他的这种孝心,似乎更多的植根于传统的封建礼教,我们从后来曾国藩在对待女儿的婚姻上不难看出这一点。

      此时在曾国藩眼中似乎什么都不重要了,死对于人们来说太残忍了,什么功名利禄,什么加官进爵,在一个死字面前,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估计就是一颗无牵无挂而又问心无愧的心。

      母亲的死,突然让曾国藩隐却了轻狂和不可一世的傲气,整个人突然和蔼了许多,只是他把更多的事情都压在了心底,让人更难摸透他在想什么了。

      心情平静下来以后,曾国藩决定在家为母亲守孝3年。

      而在曾国藩在家中守孝的短短几个月当中,太平军的势力如野火一样烧遍了两广,烧到了两湖,很快,湖南重镇长沙被太平军所围。

      延伸阅读:

      潮客文化基因研究,时局变迁中的黑白子,罗大纲与丁日昌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