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文化 文化 关注:15 内容:523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文化 > 正文
    • 文化
    • 罗大纲,丰顺汤南人,种玊上围。

      罗大纲,为冯云山赏识并且重用,是太平军中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之辈,不仅在早期的作战中锐不可当,还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烟雨凭栏灯火处  2021-10-19 18:34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在太平天国前期,可谓将星璀璨,除了为人熟知的东、西、南、北、翼等“首义五王”之外,还有五员骁勇异常的悍将,后世称之为太平军“五虎上将”。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而今天的主角便位居五虎上将之列,此人可以说是太平军中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之辈,不仅在早期的作战中锐不可当,还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

      但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又屡立奇功的将领,为太平天国的反清事业流尽鲜血,却始终没有得到高层的认可和重视,终其一生难觅封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注定成为太平天国悲剧人物的虎贲悍将——罗大纲。

      来自天地会的猛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两广地区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前,大批的底层苦难人民加入到了武装反抗清政府的行列之中。

      而罗大纲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到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组织“天地会”。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据《太平天国史》记载,“罗大纲,初名亚旺,广东揭阳人,虎目虬髯,体貌魁梧,壮年游侠江湖。入天地会。”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岭南大饥荒,罗大纲率饥民暴动。此后因躲避官军追捕,辗转进入广西。

      因罗大纲“精技击,擅水战,虽不学,进退攻守,暗合机宜”,在广西期间,领导天地会众纵横岭南,大杀四方。

      湘军的官方情报汇总书籍,《贼情汇纂》对罗大纲的描述简明扼要:

      罗大纲剽悍机警,贼中号为能者

      清人萧盛远撰写的《粤匪纪略》中,也曾给予罗大纲类似的评价:

      粤西巨寇,……机诈凶勇,逆中狠贼也

      从敌对阵营对逆匪的“赞誉之词”不难发现,罗大纲确实是个可怕而难缠的对手。

      也正因如此,八桂大地的清军,闻罗亚旺之名莫不眉头紧蹙,视之为心腹大患却又无可奈何。

      而当时广西境内,除了风起云涌的天地会外,洪秀全和冯云山等人,也正在默默吸纳教众筹谋起事,得知罗大纲威名,便极力邀请其加入“拜上帝教”,共谋大事。

      罗大纲也深感天地会组织结构松散,成员多为乌合之众,思忖在清军的紧逼追剿之下,境况只会日益艰难,其势恐难长久。

      一拍即合之下,金田起义前夕,罗大纲率2000余天地会兄弟,加入到洪秀全的队伍,也开启了此后数年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戎马征程。

      金风玉露一相逢

      罗大纲加入太平天国,对于双方来说,无论怎么看,都是个相互受益,皆大欢喜的结果。

      首先,无论是基于安身活命的个人诉求,还是为了实现“反清复明”的长远目标,罗大纲都需要比天地会更加强大和正规的太平天国作为依托。

      而对于此时尚处微末之中的太平天国而言,罗大纲的率众来投,不仅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也增强了队伍的实力。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同时,太平天国的兵源主要来自烧炭工、矿工和贫苦农民,而罗大纲手下的天地会众人均是“水寇”出身,这一具备水师功能的特殊兵种,对太平天国的军队结构也是一种有力的完善和补充。

      天地会出身的悍将罗大纲与同样以反清为目标的天平天国,这段看似两情相悦、天作之合的“联姻”,本该上演“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家无数”的好戏。

      但令人叹息的是,干柴烈火在剧烈地燃烧之后,剩下的只是一片狼藉的灰烬。

      罗大纲的悲剧,其实从最初就已经可以看出端倪。

      1851年1月,拜上帝教近两万教众,于金田村起义,罗大纲被授左二军军帅。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当时太平天国的部队一共只有十军,而罗大纲的左二军军帅,听名头似乎已经是相当重要的高级将领了。

      实际上,太平天国前期编制虽然是以军为单位,但军内最高职官为总制,总制以下设监军,监军以下又分军帅、师帅、旅帅、卒长和两司马、伍长等职位。

      左二军军帅,不仅距离洪、杨等核心决策层还有遥不可及的距离,甚至在方面军中,也只能算作是可有可无的普通角色。

      由此可见,罗大纲虽然在当时已经是颇负盛名的天地会首领,而且还带了大队人马入伙,但并没有得到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足够的重视。

      即使后来罗大纲以太平军先锋的身份,一路披坚执锐,克永安、破古苏冲、攻全州,战功累累,也仅仅只是被擢升为土一总制。

      先不说总制之上,还有丞相、检点、指挥、将军四级官员,光是总制官员,当时的太平军中就有九十五人,所以罗大纲的土一总制仍然不是要职。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罗大纲有能力、有威望,战功赫赫还忠心耿耿,为什么从加入太平天国开始,就受到了明显的不公平待遇呢?

      罗大纲的硬伤和原罪

      关于罗大纲的遭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原因很简单,结果也是必然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罗大纲出身天地会,而太平天国对于非本系统的其他农民起义部队,一直都比较轻视,所以出身问题是罗大纲不受待见的原罪。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第二,罗大纲并非“平在山勋旧”,甚至都不是广西人,这在注重血统的太平天国内部,也是先天的缺陷。罗大纲是潮州语系,太平天国则是客家语系。

      第三,与其他核心诸王或者高级将领相比,金田起义时才加入太平天国的罗大纲,在资历方面也略显不足。

      最后,天地会出身的罗大纲,即使加入太平天国,也依然信奉着中国传统神灵,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不信“爷火华”的将领,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太平天国最初是一个由广西山区底层贫苦农民发展而来的宗教政权,因此难免会具有保守、排外的小农意识,以及宗教层面的排他性。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出身、资历、血统、信仰,每一条都非常致命,而且基本上无法改变,因此也决定了罗大纲从加入太平天国开始,他的忠诚度、个人能力、战功都很难对他未来的命运和上升通道产生正面影响。

      永安突围的先锋与殿后

      1851年9月,太平军攻下其历史上第一座州城——永安,在此发布谕旨建立军制,史称永安建制。

      此时城中虽然是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盘桓永安长达半年,新生的太平天国处境也是日渐艰难。

      城外的清军虎视眈眈,而永安被围日久,粮弹渐尽,势难持久。面对严峻的形势,1852年4月,太平军决定从永安战略性转移。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突围的部队被分为前、中、后三军,前军由北王韦昌辉负责。中军为主力,老弱妇孺皆置于其中,由天王洪秀全亲自坐镇,东王杨秀清和南王冯云山从旁辅助。而西王萧朝贵则指挥后军。

      罗大纲和天官正丞相秦日纲,分别率领两千精锐,负责最艰苦的冲锋和断后任务。

      4月4日凌晨,暴雨如注,罗大纲于夜色之中率先锋勇士突出永安,直奔城东十里之古苏冲口。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驻守此地的清军猝不及防,四散溃逃,罗大纲不仅顺利完成开路先锋的任务,还缴获大量太平军紧缺的火药和各类补给物资。

      雨夜奇袭古苏冲,是虎贲悍将罗大纲在太平天国历史上第一次惊艳演出,也为太平军永安突围成功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看,罗大纲可谓永安突围第一功臣。

      而反观负责殿后的秦日纲,却没能顺利完成任务,不仅被追击的清军在古苏冲内的龙寮岭大败,而且险些全军覆没。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通过永安突围我们也可以看出,参与前中后三军指挥的,是太平天国当时的核心五王,负责殿后的,是当时众王之后的天国第七人——百官之首的秦日纲。

      而处于突围最前列的,则是刚刚加入太平天国不久的罗大纲,可以说当时的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对罗大纲的能力是相当信任的。

      但是请注意,信任的仅仅是罗大纲的能力,和重用与提拔这个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罗大纲与秦日纲,在永安突围中负责同样重要的开路先锋和殿后掩护工作,区别是一个超额完成任务,一个差点全军覆没。

      而定都天京之后,洪秀全论功行赏,秦日纲受封仅次于诸王的真忠报国顶天侯,此前出生入死的罗大纲却再次与封爵擦身而过。

      力挽狂澜的罗大纲,却得不到匹配的封赏,是潮客区人物的基本命运定调。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难怪连当时的清政府都感叹罗大纲在太平军中的不公正待遇,为其“鸣不平”道:“功在秦日纲上而不封王侯”。

      反清三策与怒不择言

      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名天京并定都于此。

      随后,太平天国领导人便决定开始同时向西和向北用兵。

      西征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占领区域,获得皖、赣诸省的补给缓解生存的压力,而北伐的目的就是直指清政府的统治中心——北京。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可以说北伐和西征,对于当时的太平天国而言,都是有必要的,而罗大纲也为北伐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世则称之为灭清三策:

      第一策: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这一策略是建议太平天国全军挥师北上,直取中原。

      第二策: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席卷山左(山东),再出山右(山西),会猎燕都”——这一策略和诸葛亮“隆中对”以及朱元璋北伐有异曲同工之处,先占据江南富庶之地,然后再向北用兵。

      第三策:既建都南京,务必多造战船,精练水师,战舰建成之前,应先用木筏堵截江面,抢占长江水上优势。

      客观来说,罗大纲的“灭清三策”确实是站在长远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全局性规划,尤其是建立强大水师的第三策,更是直指太平军的软肋。

      但是当时像罗大纲这种“外来人员”本就没有什么话语权,更何况太平军一路所向披靡,在杨秀清看来,大军所指,清军必然望风而逃,根本没有听取其他人意见的必要。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在这种情况之下,杨秀清以悍将林凤祥、李开芳为北伐正副主帅,率两万精锐北上,并为北伐制定了“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毋贪攻城縻时日”的行动纲领。

      眼看自己的良苦用心被置之不理,洪、杨等高层偏安天京不思进取,却妄图以区区两万之兵攻下清政府首都,罗大纲不禁勃然大怒道:

      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类矣

      “吾属无类矣”类似于并“我们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罗大纲愤怒和失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人微言轻又并非太平军嫡系,杨秀清不采纳你的意见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更何况大军出征在即,即使有再大的委屈与不满,脱口而出这种近乎于诅咒的话,就更不应该了。

      从罗大纲这次的口不择言也可以看出,他本人在太平天国的不公平待遇,除了出身和资历的问题以外,性格的过于偏激和执拗,以及情商的缺失都有很大关系。

      至死难觅封侯

      定都天京以后,罗大纲奉命与木一总制吴如孝攻克镇江,随后便据守此地。

      在镇江期间,罗大纲不仅对外多次出色抵抗了清军的进攻,内政建设也是井井有条,而且与英国公使等外国势力也能够保持和平稳定的关系,为太平天国在舆论上获得了支持。

      可见罗大纲不仅是战场上的悍将,对于城市管理和外交工作也具备很高的天赋。

      罗大纲在太平天国的将领中,和冯云山 石达开一样是难得有天下大格局的人物。

      因镇守镇江有功,1853年6月,罗大纲终于升任冬官正丞相,虽然仍无爵位在身,但好歹也跨入了太平天国高级将领的门槛。

      只是连罗大纲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冬官正丞相,也成为了罗大纲这一生中最高也是最后的职位。

      镇江之后,罗大纲又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救火队长,哪里战事吃紧,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1854年3月,奉调回南京,配合胡以晃进攻和州、庐州(今安徽和县、合肥)。4月又奉命代替秦日纲守安庆。11月,接连攻占安徽建德、东流和江西饶州石门等处。

      1854年11月,秦日纲率十万太平军被一万湘军大败于田家镇,湘军得胜后气势如虹,沿江东下抵达重镇九江,兵锋直指天京。

      危急关头,罗大纲自饶州率轻骑由都昌沿陆路赶到九江援助,与翼王石达开配合,以诱敌深入,分割聚歼的策略,把湘军水师主力引入潘阳湖后拦腰斩断。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随后,石达开自九江,罗大纲自小池口共乘轻舟百余只奇袭湘军水师,焚烧湘军战船百余艘,俘曾国藩座船。

      曾国藩乘小舟狼狈逃入罗泽南军营,羞愤不堪,欲投水自杀,后被随从救起。

      罗大纲:太平军中的虎贲悍将,功若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九江、湖口一役,罗大纲与石达开联袂创造了西征的最大胜利,不仅打击了湘军的气势,也稳定了长江沿线的局面。

      只是天不假年,在赢得九江战役的胜利,罗大纲的军功和声望达到了顶点的同时,这位战功赫赫戎马半生的悍将,却突然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关于罗大纲之死,史料记载有多个版本,有说被炮击而死,有说于战场被长枪刺穿腹部后不治身亡,也有说因重伤难愈而吞金自尽。

      综合众多的文献资料,罗大纲应该是死于1855年的安徽战场,至于是当场战死还是不治而亡,已经没有过分追究的必要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对于51岁殒命沙场的罗大纲而言,真是人生最现实又无奈的写照。

      不过在1863年太平天国行将就木之际,洪秀全终于想起了这位忠心耿耿为国捐躯的战友,追封其为肺王,(另有朱锡锟被追封“腑王)。

      “肺王”音同“废王”,实在是听得难受,而将肺字作为王爵封号也着实难登大雅之堂。

      但无论如何,追封王爵好歹也是对这位悍将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更是太平天国官方,对罗大纲这个非嫡系将领,一生功劳和忠心的一种嘉奖与肯定。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