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资料整合,为《潮客小镇群英记,关键战局》做铺垫。
血战滇缅公路,守卫中国生命线,中国远征军中都要哪些将领?
海岸的倾诉
发布时间: 2020-12-07 09:24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军队的物资保障是一场战争的关键所在,那么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相继沦陷的情况下,我国抗日军队的物资到底从何而来呢?
远征军
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战场,国际上有很多对于中国部队的援助,这些物品都是通过缅甸方面进入中国境内,这条线路就是滇缅公路,作为当时中国战争的唯一生命线。
远征军
当时的日本人为了快速的侵略中国,将目光锁定在了滇缅公路,只要能够切断这条物资补给线,那么中国的战争就会不攻自破,于是日军开始对驻扎缅甸的英军进行施压,在德国和日本的联合攻击下,缅甸的英军倍感压力巨大,于是请求中国部队能够参与缅甸抵抗法西斯战斗。
远征军
之后随着美国和日本的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国战区的司令员,指挥盟军在中国,缅甸、越南的抗日战争,随即中国远征军成立,面对首次出国作战,蒋介石挑选的都是精锐部队和优秀的将领,那么都是哪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参加了战斗呢?
第一位杜聿明(军长)担任第五军的军长,在淮海战役结束后,被解放军抓获。
杜聿明
觉得杜聿明将军和明星佟大为很像的,举手。
佟大为
第二位廖耀湘(师长)担任22师师长,在辽沈战役结束后,被解放军抓获。
廖耀湘
第三位余韶(师长)担任96师师长,解放战争后期,随程潜参加湖南和平起义。
余韶
第四位戴安澜(师长)担任200师师长,参加了同古会战等战役,入缅指挥中牺牲。
戴安澜
第五位甘丽初(军长)担任第六军军长,在大瑶山也解放军战斗时牺牲。
甘丽初
第六位彭璧生(师长)担任49师师长,参加额血战昆仑关战役,解放后移居香港。
第七位陈勉吾(师长)担任55师师长,1946年退役后,移居澳门。
陈勉吾(左一)
上图:陈勉吾
第八位吕国铨(师长)担任93师师长,跟随国民党败退台湾。
第九位张珍(军长)担任第66军军长,1949年率部起义。
第十位刘伯龙(师长)担任28师师长,后遭遇刺杀身亡。
第十一位马维骥(师长)担任29师师长,战败被撤职。
第十二位孙立人(师长)担任38师师长,号称东方隆美尔,在台湾病逝。
孙立人
我们要谨记这些远征军的将领,使他们守护我们的生命线,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详述,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后,各部队突围经过
公子无用
发布时间: 2022-03-17 10:54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1942年—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滇缅公路和重新打通援华抗战物资“生命线”,中国军队组建远征军,出征滇缅印,顽强抗击日军。
中国远征军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最终赢得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境外征战的彻底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
第一次缅甸战役 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
作战时间:1942年3月—8月
作战区域: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地区、缅甸全境、泰国西北部地区、印度东北部地区
作战部队:第5军、第6军、第66军、长官部各直属队
司令长官:卫立煌 (时为陆军二级上将)
注:卫立煌未到任,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代理至4月3日,由罗卓英接任。
卫立煌(1897年—1960年),安徽省合肥县人(现属包河区)。1935年4月4日铨叙陆军中将,1936年9月26日晋授中将加上将衔,1939年5月2日晋授陆军二级上将。
1942年2月16日,中国国民政府根据中美英三国协商决议,命令滞留在滇缅边境待命的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6军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
3月12日,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卫立煌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不久,因卫立煌之前频频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来往密切,引起国民政府高层警觉,此任命遂被搁置。
卫立煌本人也为了避嫌,主动称病,长期闲居成都,以至该职空缺。
继任司令长官:罗卓英(时为铨叙陆军中将)
罗卓英(1896年—1961年),广东大埔人。1935年4月5日铨叙陆军中将。1946年6月13日晋授中将加上将衔。
1942年4月3日,罗卓英空降异域接任司令官一职。两周后,1942年4月19日,罗卓英亲自制定作战计划,命孙立人率新38师驰援仁安羌解救被困英军。新38师仅以113团1000余人便从日军的重围中救出7000余盟军。
仁安羌大捷轰动国际,立我国威,壮我军威。一时间外媒对该役争相报道,罗卓英将军为此赋诗一首,婉谢中外记者对其宣传:
救人从井吾何惜,急难鸰原正此时。
四海一家须共喻,乾坤大道不为私。
副司令长官:杜聿明(时为铨叙陆军少将)
杜聿明(1904年—1981年),陕西米脂人。1936年10月5日铨叙陆军少将,1945年2月20日铨叙陆军中将。
仁安羌大捷后,英军决定放弃缅甸,获救英军迅速向印度溃逃,其他英军主力部队也陆续放弃各自防线向印度撤退,致使中国远征军陷入日军的三面合围之中。
此时,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国远征军司令官罗卓英已随英军退入印度,杜聿明率第5军正在前往接应从同古撤退的第200师途中,第5军由此深陷绝境。
5月7日,重庆军委会越过史迪威和罗卓英,直接电令杜聿明传令各部,向密支那、片马转移,不要有任何的犹豫和停顿,寻机夺路返回中国。
但是,5月9日,当杜聿明率部到达卡萨后获得情报,密支那已经于5月8日被日军占领,返回祖国的最后退路已被截断。
5月9日夜,史迪威、罗卓英联名发电给杜聿明,敦促杜聿明率部进入印度的英帕尔。5月11日,已获悉第5军身处绝境的重庆军委会电令杜聿明,同意该部转赴印度。
无路可退的杜聿明只得下令把所有重武器及车辆全部焚毁,率第5军军部和新编22师徒步穿越野人山前往印度……
1942年8月,杜聿明奉重庆军委会电令从印度回国。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10万大军出征,最终仅剩4万而就此告一段落。
长官部直属队
第36师 师长:李志鹏(时为铨叙陆军上校)
李志鹏(1908年—1968 年),江西雩都县贡江镇人。1946年7月31日铨叙陆军少将。
第36师是国军最早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式训练的部队之一,早在1936年就与第87师、第88师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嫡系中的嫡系,深受器重与信赖。
1940年3月,李志鹏出任第36师师长。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组建时,第36师作为远征军长官部直属队,从四川调往云南驻防怒江东岸。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后,日军第56师团组成快速纵队,沿着滇缅公路一直追到滇西,3日攻占畹町、芒市,4日占领龙陵,5日到达惠通桥西岸。
第36师在怒江东岸当机立断炸断惠通桥,肃清乘橡皮舟渡江追击中国军队的日军,并构筑工事展开防御,与日军展开长期对峙,直至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后,转入反攻。
第一次缅甸战役 第5军战斗序列
第5军 军长:杜聿明(兼)
下辖:新编第22师、新编第96师、第200师
第5军 新编第22师
师长:廖耀湘(时为铨叙骑兵上校)
注:虽然廖耀湘早在1938年初就担任第200师少将参谋长,入缅作战时更佩戴中将领章,但他的铨叙军衔一直到1948年9月22日之前,仅为铨叙骑兵上校。
廖耀湘(1906年—1968年),湖南邵阳人(今湖南新邵)。1948年9月22日铨叙陆军少将。
野人山位于中印缅交界地带,是一条长达400多公里,山岭纵横的狭长河谷。当地人把它叫作“胡康河谷”,意为“魔鬼出没的地方”。
廖耀湘率新编第22师在穿越野人山的两个月行军途中,时值雨季,山洪暴发,暴雨连日,部队粮尽药绝。在新背洋附近,部队绝粮8日,官兵饥病交加,饿殍遍野。
新编第22师入缅时满编9000余人,其后的历次战斗伤亡不到2000人,却在穿越野人山时死亡、失踪4000余人。1942年7月25日,新编第22师抵达印度利多,全师仅剩3000余人。
第5军 新编第96师
师长:余韶(时为铨叙陆军少将)
余韶(1891年—1962年),湖南平江人。1938年6月16日铨叙陆军少将。
1942年3月率新编第96师入缅作战,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6月14日,新编第96师与军部失去联系,余韶不得不率部单独行动,由野人山福贡路线翻越高黎贡山,历经两月穿越原始森林,于8月17日最终回到祖国。
新编第96师入缅作战时编制7000余人,撤回国内时仅余不到3000人,损失超过一半。
1943年1月,余韶从怒江回到昆明后,升任第5军副军长。1945年2月被免职,调任陆军总司令部新兵训练第二集训处第四总队长。
抗战胜利后,出任第五军官总队总队长。1948年调任国防部部员,因病未能到任。1949年8月随程潜参加湖南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湖南省政协委员。
第5军 第200师
师长:戴安澜 (追赠陆军中将)
戴安澜(1904年—1942年),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1939年6月17日铨叙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
第200师是整个中国远征军首批入缅的作战部队,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进驻同古后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掩护英军安全撤退。
1942年3月,同古保卫战前,戴安澜于全师官兵前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其后,戴安澜率部同4倍于己的日军苦战12天,歼灭日军5000余人。
1942年5月,英军决定撤往印度,竟放弃防线,不战而退,置中国军队于不顾,致使一直殿后掩护英军撤退的第200师左右两翼被日军乘隙占据,第200师瞬间陷入日军重兵合围之绝境。
5月18日,戴安澜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26日下午17时40分于缅北茅邦村伤重不治,壮烈殉国。1942年10月16日,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56年9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向其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2009年9月10日,戴安澜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一次缅甸战役 第6军战斗序列
第6军
军长:甘丽初(时为铨叙陆军中将)
下辖:第49师、第93师、暂编第55师
甘丽初(1901年—1950年),广西容县人。1936年10月5日铨叙陆军中将。
在缅甸期间,甘丽初和中印缅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矛盾重重,因为受不了史迪威的颐指气使,甘丽初多次公开表示,第6军只服从重庆军委会的命令。以至于史迪威竟然在写给国务卿史汀生的信中认为“甘丽初应该被枪毙”。
甘丽初率部入缅后,第6军的作战区域在萨尔温江两岸。1942年4月下旬被日寇击溃后,余部由缅甸撤入云南思茅一带(今普洱),全军30000余人最后仅剩6000多人,被缩编为1个师,调驻车里(今景洪)、佛海(今勐海)一带整训。
不久,重庆军委会以预备2师、新39师组建新的第6军,由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黄杰兼任军长,甘丽初被免职。
第6军 第49师
师长:彭壁生(时为铨叙陆军少将)
彭壁生(1907年—1983年),湖南蓝山人。1942年8月铨叙陆军少将。
1941年12月,彭壁生率第49师移驻云南大理、保山一带,随时准备入缅作战。次年2月进入缅甸,作战区域位于孟榜。
4月下旬,曼德勒会战流产后,第49师在缅甸和榜、南曲依等地与日军进行激烈战斗,边打边退,向国内转移。
第42师历经周折,损失过半,于1942年5月经缅甸景栋渡过怒江,撤回国内,之后奉命移往车里(今景洪)驻防整训。
第6军 第93师
师长:吕国铨 (时为铨叙陆军少将)
吕国铨(1904年—1983年),祖籍广西陆川,幼年随父母迁居容县容城镇东光村。 1939年6月24日铨叙陆军少将。
1942年4月24日,因英军不战而退,93师只得放弃雷列姆防线,边打边撤。5月末,吕国铨率93师退回国内,沿大勐龙、打洛、南峤、勐海等中国边界一线地区布防,从6月至12月,多次击退日军的越界攻击。
1943年1月9日,日军数千人沿西双版纳边境攻入勐宋地区,师长吕国铨、副师长彭佐熙亲临前沿指挥,对日军发动反攻,激战三昼夜,将日军击溃,逐出边境。
第6军 暂编第55师
师长:陈勉吾(时为铨叙陆军少将)
陈勉吾(1895年—1948年 ),1938年6月24日铨叙陆军少将。
1942年2月,陈勉吾率暂编第55师入缅作战,进驻缅甸乐可地区(也称罗依考,今垒固)布防。4月末,因英军弃守防线,不战而退,暂编第55师陷入三面接敌,一面背水的险地。
陈勉吾当机立断,率部三路突围,分别由西盟、孟连、澜沧撤回国内,随后移师西双版纳,在车里(今景洪)边境一线布防,阻击日军进犯。
从1942年6月至12月,偕同第93师,多次重创前来边境袭扰的日军,最终迫使日军放弃了对西双版纳的进犯。
第一次缅甸战役 第66军战斗序列
第66军
军长:张轸(时为铨叙陆军中将)
下辖:新编第28师、新编第29师、新编第38师
张轸(1894年—1981年),河南罗山人。1936年2月5日铨叙陆军少将,1939年7月13日铨叙陆军中将。
第66军是中国远征军三个军里最后进入缅甸的作战部队。这是一支新建部队,1942年2月11日,重庆军委会下达命令,正式组建第66军,张轸被任命为第66军军长。2月12日,第66军军部在贵州普安成立。
1942年4月上旬,刚刚完成组建的第66军奉命入缅作战,作为整个中国远征军的总预备队,配置在缅甸腊戍、瓦城地区,以及滇缅公路沿线机动使用。
由于重庆军委会与中印缅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矛盾重重,导致作为总预备队的第66军在战略行动上经常被动地接受双重指挥,互相矛盾的命令加上英军的不战而退,最终使得第66军一面陷于内耗,另一面陷入日军的合围……
最终,除孙立人的新编第38师撤到印度外,第66军其余两个师几乎全军覆没,仅张轸率军部及不到一个营的警卫部队边打边撤,退回国内。
第66军 新编第28师
师长:刘伯龙(时为铨叙陆军少将)
刘伯龙(1899年—1949年),贵州龙里人1940年12月5日铨叙陆军少将,1948年9月22日铨叙陆军中将。
新编第28师由原军委会别动总队(总队长康泽)第一支队扩编而成,新兵较多,该师入缅最晚,撤退最早,却伤亡最大。
新编第28师担负滇缅公路的防卫作战任务。接到撤退命令后,第一时间沿滇缅公路向国内撤退。途中,被日军第56师团一部缠上,新编第28师很快就被打散,败兵丢弃装备三五成群各自逃散……
新编第28师败兵退回国内后,全部被第11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卫戍司令宋希濂收容,强行整编后,将其纳入其麾下的第71军。
第66军 新编第29师
师长:马维骥(时为铨叙陆军上校)
马维骥(1904年—?),四川新都人,1948年3月22日铨叙陆军少将。
新编第29师由原军委会别动总队(总队长康泽)第二支队扩编而成,与新编第28师共同担负滇缅公路的防卫作战任务。
其结局与新编第28师是同样的境况,部队被打散,死里逃生的余部分批撤回国内后,全部被第11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卫戍司令宋希濂收容,强行整编纳入其麾下的第71军。
新编第29师师长马维骥被撤职查办,该师番号也被重庆军委会撤销。
第66军 新编第38师
师长:孙立人(时为铨叙陆军上校)
注:铨叙军衔远远低于职务军衔,孙立人与廖耀湘可谓是国军将领中不可多得的唯二代表。
孙立人(1900年—1990年),出生于安徽庐江。1945年3月8日铨叙陆军少将,1948年9月22日铨叙陆军中将,1951年2月晋授陆军二级上将。
新编第38师由原税警总团第2团、第3团、第4团,以及直属队改编而成。1941年12月15日在贵州都匀组建,原本直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42年初组建中国远征军时,改隶第66军。
1942年4月,孙立人率新编第38师开赴缅甸作战。此时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和装甲第7旅7000余人正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4月17日,孙立人亲率113团火速赶往仁安羌救援英军。
4月18日凌晨,新编第38师113团向日军发起进攻,历时12个小时攻入仁安羌,与被围英军会合,除解救出被围英军7000多人外,还从集中营救出被日军俘虏的500多名英军官兵、传教士、新闻记者。此役,113团全歼日军一个大队。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取得的首次胜利,孙立人仅用一个团的兵力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7000多名友军,打出国威,令世界震惊。
4月下旬,因英军放弃防线,不战而退,曼德勒会战随之破产,中国远征军由此陷入了日军的合围。
孙立人审时度势,果断拒绝了杜聿明要求其率领新编第38师作为第5军的后卫部队,跟随第5军夺路回国的命令,率部向西突围撤往印度,最终安全抵达印度英帕尔。
而杜聿明所部最终被日军挡在了密支那地区,无法退回国内。杜聿明也只得命令第5军军部及廖耀湘的新编第22师焚毁重型装备后,穿越野人山撤往印度……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就此告一段落,以10万大军出征,仅剩4万官兵生还,而落下帷幕……
(篇幅有限,本篇仅能将第一次缅甸战役讲述完毕。下篇文章,将继续讲述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大反攻!)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509830136476486&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9%99%88%E5%8B%89%E5%90%BE%20%E6%BB%87%E7%BC%85
解放战争:国军军官为何有两套军衔?“铨叙军衔”是什么意思?
2022年01月13日 00:40 史源史诗
欢迎阅读史源史诗第740期。很多历史材料和影视作品中,能够看到国军某某上将,某中将师长之类的称谓,而我们从上面看到的东西,其实未必严谨。因为从1935年开始,国军内部的军衔制度就是以“铨叙军衔”为正规军衔,晋升流程十分严格。后期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军衔,也就是带着职务的军衔,虽也是一种官方的军衔,但权威性和晋升难度与上面说到的铨叙军衔完全不同。换句话说,国军将领当时普遍有两套军衔。如果没有具体了解,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其中区别。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来解释下什么是“铨叙”。铨叙就是资历,综合评定下的军衔,和将领的具体战功、服役年限、在军队中的地位和威望有密切关系。铨叙军衔的获得难度远远大于刚才提到的第二种军衔,职务军衔。相对而言,真正得到认可,有权威的军衔就是指铨叙军衔。为什么呢?不止是因为铨叙衔更难获得,还因为铨叙衔是政府颁发,而不是军队。既然有了这样正式的授衔制度,为何还要搞出另一套职务衔?因为当时是中国各路军队的膨胀期,铨叙衔考核这么严格,难以快速授予,而又没有相应的军衔匹配和约束新军官、军队,管理起来将是混乱的,也不利于鼓励抗战军官的积极性,所以另搞了一套制度。
结果搞出来之后,反而更乱了。职务衔是军队颁发的,所以后边还带着职务,比如中将师长、少将旅长、少将处长之类,这些都是职务衔,意思是做到这个实际的职务,就匹配对应的军衔,而不是因为资历或战功而被正式颁发的铨叙衔,不必严加考核。这样一来就得结合20-40年代的具体历史情况,由于国军部队不完全统一,甚至各地都有军阀,割据局面长期存在,各地授予职务军衔很随意,权威性不高。举个例子,青海军阀马家的儿子马继援12岁就是上校,今天看来简直可笑,这就是职务衔,难免非常混乱。
国军在49年战败时,有多达数百位各类将官被俘,但是上将仅仅1人(王陵基)。由此看出军官晋升不难,因为49年后各路败兵杂牌增多,授衔变得更加随便,甚至军衔泛滥(多数是职务衔)。但是上将却凤毛麟角,国军的上将按照铨叙分为四种类型,特级、一级、二级和中加上。中加上就是像刘文辉、胡宗南这种履历可以达到二级上将,但是上面满额升不上去的军衔。属于上将的最末端。
这就牵扯到上将的限额制:国军在49年败逃之前,一共只有40余位上将(含战死的、病死的和中加上),这便是限额的结果。这样一来,大量强人难以入围上将行列:军事能力,战功兼备的将领,像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等人,他们到被抓时都只是中将,而中将在国军中一抓一大把,想要升上将却难比登天,仅有地方大军阀和中央系的老资格才有希望获封。
潮州名将—–陈勉吾
果州米山
陈勉吾广圞东潮州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核,曾任国圞民革圞命军第四战区十二集圞团军独二十旅旅长,早年投身于“打圞倒军阀,除列圞强”的国圞民大革圞命。1925年11月东征军占领湖州后,出任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的军事教官,为北伐战争、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他率部南进,参加“淞沪会战”,英勇**。
**战争相特阶段,陈勉吾时任国圞民党第六军暂编五十五师师长,奉命率领部圞队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滇缅战场,身先士卒,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在“乐可战役”中,由于诸多因素,乐可战败,腊戍失守,盟军史迪威将军极为震怒,命令陈勉吾师长夺回阵地……。
抗战结束后,陈勉吾官至国防部陆军总司令部办公主圞任厅(中将)1948年,人圞民解圞放军打响了“三大战役”,南京国圞民党陆军总司令部一遍慌乱,此时,陈勉吾,突然发现身患肝癌,上司派飞机送他回老家广州医治。到广州后,经医生检圞查诊断,陈勉吾病入膏肓,医药无效。陈勉吾在弥留之际对女儿说:“我是军人,出生入死,血战沙场,一生中打了不少的仗,委圞员长在‘两广事变’后,称我是‘南方的将才’。我一生戎马,为了民圞族的安危,坚持了八年打日本,虽在滇缅战役中打了败仗,责任不在我,在于盟军的配合和给养方面……,乐可战败后,美国史迪威将军还叫委圞员长把我送上军事法庭,要杀我的头,想以杀人灭圞口来掩盖盟军的失误。好在我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于1949年初,病死于广州。
41年任暂编55师师长,隶属昆明行营第1集团军第6军~~
暂编55师由第8补训处改编,KMT新建的中央嫡系,该师随第6军入缅,失利后回国整理,番号撤编,陈调任第7战区高参
关于陈勉吾参加凇沪会战,有研究者给出依据: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编《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31册的9月22日《蒋介石规定淞沪会战战斗序列电》,中央作战军的直属部队含独立第20旅陈勉吾部。
但也有人质疑:陈勉吾独立第20旅组建时间,在胡博《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陆军通览1937—1945》、李宝明《国民革命军陆军沿革史》、黄韬远《正果之战亲历记》(广州文史资料 第20辑[M]. 1980)中都记载为1938年3月。
请问LZ是否还见到过哪些陈勉吾部参加淞沪会战的史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