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榴老师所著《在丰顺等你》中,有部分文章出自梦亦非老师之手。
文人笔下的丰顺美食,潮客特色美食,唯美生动,别有一番吸引人的境界。
原来,美食不只是食物,还可以是一道景观。
《在丰顺等你》番外番之梦亦非手稿。
美食
(撰文/梦亦非)
食全酒美
丰顺多美食,熟悉的人可以如数家珍:面线、捆粄、菜粿、碗粄、婆油豆干……这些名字,听着就令人胃口大开。加上当地著名的丰顺大曲、潘田米酒等,绝对构成舌尖上的美好。
丰顺亦多特产和名茶,留隍糕、黄金姜糖、甘薯、金针茹、马图茶、银溪茶、韩岽茶、八乡山茶……不仅可以一路走一路品尝,也都是最好的手信。
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吃,最好的当然也是故乡的味道。去丰顺,会让你如同回到故乡。
美食,味觉的轰鸣
面线:手艺与心情
丰顺名食甚多,但其中最著名者,非“面线”莫属,我这样认为。酒店的自助早餐有炒面线煮面线,在外吃地方早餐会碰上面线汤,正餐时主食往往也有炒面线。日常吃面线,办喜事也必有炒面线,无面线不成席也。
面线在丰顺,当得起“壮观”二字。
丰顺面线是南方的“手工咸拉面”,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朝年间流传到汤南地区,后来丰顺许多乡镇出现大量的手工面线作坊,如今以汤南镇的面线最有代表性。这是时间上的壮观。
我在“种玊上围”闲逛时,陪同的女士接着古屋外一排面线架说:“这是晾面线的架子,如果做面线的师傅心情不好,面线就不能晾起来,晾上去会滑落。”我很诧异,怎么有这等奇事,面线也通人性?后来知道面线的制作过程,方明白为什么面线与心情会有关系。
汤南镇制作面线的老师父向我们介绍,汤南手工咸面线的制作很复杂也很微妙。高筋面粉加入盐水,揉制成面团,将面团分割后用力甩成条状,在洒着茨粉的面线筐上搓揉这细圆条。把细圆面条以倒8字形环绕于两根面杆上,洒上茨粉,两人对握面杆,将面条拉长,再沾上茨粉,再置于面柜上“醒面”。时间让两条竹竿间的面线变长。将经过两次以上“醒面”的面线插在专门拉面的架子上,开始拉面。拉面线可不是死力气活,它须讲究巧劲,有如武林高手在运功:拉、甩、扯、拖、弹……功夫一一使出,功夫越好,面线会拉得越细越长,一般能拉出2—3米,高手可以拉得更长。面线拉好后,拿到室外晒干。所以如果是雨天就见不到晒面线,我在种玊上围就没有见到晒面线,因为那天下着微雨。晒干的面线对折,扭断面头,便是白面线。将白面线放入炉灶内微蒸,等到面线慢慢由白变红,再取出放凉,扎成小束包装,面线算得制作完功。这就是工艺上的壮观。
隔天阳光出来,我终于在汤南的许多地方见到了晒晾中的面线。这视觉上的壮观让人激动,从远处看像雨密密麻麻地从天上落下来凝固成一条条挤成一起;从近处看,当风吹过,又像那些美好发亮的往事在一丝一线地回荡;从低处看,是面的瀑布轰然而落;从高处看,仿佛眼底下是动荡的阳光沼泽;置身其中,则是咸香味的大草原淹没了嗅觉与视觉。有孩童从面线架子边跑过,手指划动垂垂面线,让人在微微的眩晕中感觉到一座座庞大的竖琴在发出轰鸣,赞美着智慧与大地。
那么,为什么面线的晾晒与心情有关系?因为挂面线需要极好的平衡与镇定,如果心情不好,就难以保持镇定,自然也就把握不好平衡。所以,制作面线即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艺术,亦是人生境界的大修炼。
捆粄:捆与卷的语义学
“捆粄”是一个很奇怪的词,到丰顺初听此词,觉得那“粄”好痛,被“捆”起来,至于“粄”是什么,都未弄个三明四白,只是觉得那“粄”要被吃掉算是可怜的了,还要“捆”一次,不够“人道”。
有天傍晚在丰顺县城老城区散步,看到许多小吃店的招牌上有“捆粄”二字,试着问两家,却说早点才有,现在没有。于是甚为遗憾。
找当地人问,大致知道了捆粄的做法,将磨好的米浆舀到铁皮托盘中,厚2到3毫米一层,然后放入抽屉式的蒸宠中蒸几分钟,即熟,取出后用竹片划成方块,就是“粉皮”,于粉皮上加入预先炒制好的肉馅、韭菜、豆干等,卷起来,就是“捆粄”。“粄”即粉皮,这粉皮要糯,要爽,要薄,吃起来才爽口,馅的炒制当然需要一定的好厨艺才行。
有天早餐,在“汶水桥头捆粄老店”吃,“汤坑捆粄”四个大字端庄规矩地横在店头上,很“正宗”很严肃的样子,据说这是一家当地有名的捆粄店。捆粄端上来,包成娃娃状的造型外并没有用绳子捆起来,光滑、清香,靠粉皮本身的粘性包着。原来不是“捆”而是“卷”,客家人很少说“卷”,而是用“捆”来代替,所以“卷粄”变“卷粄”,让我虚惊一场。
不吃捆粄,不算吃过丰顺的早餐,三口一个,一口一个,吃到肚皮圆圆,才肯停手——因为要用手拿着吃。
梦亦非,1975年生于贵州独山县翁台乡甲乙村,布依族,创办与主编民刊《零点》,“地域写作”倡导者,发起与主持每年一届的“中国70后诗歌论坛”,“东山雅集”召集人。出版有《苍凉归途》、《植物改变世界》、《爱在西元前——有关动物的98个片断》、《孔子日记》等诗歌、评论、长篇小说、随笔与学术著作近二十部。现居广州,为《南方周末》等写作专栏。
他与花散在城门外的池塘捡螺蛳,被一枚废弃的铁钉刺穿了右脚掌。花散捡到一腰箩田螺,略铎的腰箩底仅有几只。花散被略铎那多出一枚钉子的脚掌所吓坏,哭着往城里跑。略铎却惊奇地看着自己脚上多出来的骨头,一枚方形的尖锐钉子,似乎从未用过……
——梦亦非 《碧城书》
伟大的尼挂可以不费力气请走乱七八糟的鬼魂,但却无法在阴间找到略铎的魂灵。香灰在白米碗上堆了很高,尼挂的阴间弟子们也找不出略铎的踪迹。尼挂长长地叹了口气,脸上黯然如日暮,虽然她惊讶于这个穿越了无数死亡阴影而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女人,但也无力帮助她。
——梦亦非 《碧城书》
《碧城书》简介
故事讲述贵州水族地区一个鬼师家族半世纪的经历,以都江城的变迁为主线,老鬼师营建一个三个中心的迷宫为副线,在叙述水族鬼师家族历史的同时,也讲述了该城的变迁,作者着力暗示出种种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冲突,以及民族文化的重生。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他们试图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但命运却被时代所左右。小说叙述手法前卫,语言精美。全书具有诡异的史诗般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