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白教授是米山夫人的舅舅。舅舅不仅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非常幽默风趣。他在功夫茶方面造诣很深,其手上功夫、笔上功夫、嘴上功夫都很得行,被誉为中国茶道第一人,是国家级非遗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人。米山把有关媒体报道陈香白教授在茶文化的点滴文章,汇成“美篇”与朋友们分享。
国家级非遗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人陈香白教授的茶道之“和”
米山 2020-10-30
国家级非遗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人
---陈香白教授的茶道之“和”
茶香白云飘.MP3
【题记】
陈香白教授是米山夫人的舅舅。舅舅不仅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非常幽默风趣。他在功夫茶方面造诣很深,其手上功夫、笔上功夫、嘴上功夫都很得行,被誉为中国茶道第一人,是国家级非遗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人。米山把有关媒体报道陈香白教授在茶文化的点滴文章,汇成“美篇”与朋友们分享。
【摘自百度词条】
陈香白,广东潮州人。幼承家学,后拜书画家佃介眉先生为师,习字读经。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治历史学、方志学、家谱学、中医学,兼习书法、摄影。90年代起在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从事《易》学、文化学研究及教学工作。曾任韩山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广东省高等学校《岭南丛书》编委、广东省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中心委员。陈教授还主攻中国茶文化,在相关论著中提出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即: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涵盖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其核心思想是“和”;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传承关系及结构体系。先后应邀出席首届全国“畲族史”学术讨论会,“中原文化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汉唐典籍与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首届法国“国际茶文化协会联系会议”,马来西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日本第三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韩国茶文化会,香港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多次。
陈教授前期出版的专著有永乐大典本《三阳志》、《三阳图志》(列入广东省高等学校《岭南丛书》),《潮州文化述论选》、嘉靖《潮州府志•地理志》点校、明《稽愆集》点校、《翁万达年谱》、《潮州朱泥壶》、《香白歌行》等。
陈香白教授分别于1995、1998年获得韩山师院“优秀科研工作”一等奖和科技奖。1999年有书法作品获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香港展特别金奖。2000年8月,专著《中国茶文化》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
他现为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中华微型文学学会作家、东方名人研究院院士、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以及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先后应邀到北京、上海、贵阳、昆明、深圳、珠海、香港、吉隆坡、里昂、威尼斯等地讲授茶学,传授茶艺。学术传略入载《世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海》、《中国高级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中国当代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当代艺术家》、《文艺年志》、《中国现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中国文艺杰出成就艺术家风采》等。
陈香白教授虽年已古稀,但是他的一颗茶心却正当青壮,他孜孜不倦,继续着茶文化的研究工作。
陈香白教授
陈香白教授的书房与藏书
陈香白荣登文化部主办《辉煌60年百名各业杰出人才》珍藏邮票
陈香白教授撰写的巜中国茶文化》专著
陈香白舅舅赠送给我们的专著
2015年9月在潮州写“和”赠送米山及亲戚
2012年陈香白舅舅同我们在成都相聚合影
2015年米山与陈香白舅舅在广东丰顺老家合影
陈香白教授与中外学者交流中国茶文化
【转:西湖龙井资讯平台6月14日讯】
陈香白在成都宽庭赛茶会上演示工夫茶艺
2012年6月11日是我国第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5月14日,国家级非遗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人陈香白应四川成都知名茶文化中心——宽庭茶艺馆之邀,飞抵成都,演示潮州工夫茶艺,以茶会友,以茶寄情联谊,诠释潮州工夫茶文化“和”之真谛,传为佳话。
“晒”茶,四川话意思即“亮”茶,也就是品味参会人员所自带的“名茶”。陈香白退休前为韩山师范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茶文化研究,他提出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创制《中国茶道太极图》,1998年6月,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运用《周易》哲学思想诠释中国茶事的专著《中国茶文化》。此外,还出版过《潮州工夫茶概论》、《茶事通义》等茶书,并多次应邀到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及西安、昆明、上海、澳门等地讲学、传播潮州工夫茶艺。陈香白本次赴成都,演示茶艺用的是我市高级评茶师王金良制作的潮州市“金利香”生态有机茗茶,同台献艺的还有四川新津徐公茶文化研究院院长徐金华,其用茶是当地名茶“碧潭飘雪”。
演示会上,陈香白边演示边解读,……“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随着工夫茶艺二十一程式的步步到位,“金利香”茶香飘溢。大家细细品尝,佳茗入口,舌脉留香,充分享受到潮州单丛茶回甘力强之独特气韵。而徐院长冲泡的“碧潭飘雪”,则清香满口,余味无穷。粤蜀两佳茗,特色各千秋,均得到参莅茶文化演示会之专家、嘉宾的啧啧赞赏。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主席李树人品尝“金利香”后感叹道,以往从未品尝到潮州单丛茶韵味,这次品尝到,真是深刻难忘。徐金华则认为,“金利香”香气四溢,回甘无穷,实为好茶也!演示品茶期间,陈香白一一回答专家、嘉宾和观众的提问,进行茶艺交流。尔后,陈香白还应邀挥毫为嘉宾们题赠“和”字墨宝。
翌日,宾主一同登上峨眉山,一览川蜀风光。峨嵋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苍松翠柏,流泉飞瀑,气势雄伟,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秀山有高僧,登斯山巅,同行茶友诚心诚意拜谒了成都应天寺109岁高僧佛智大和尚,并得到大和尚温情赐茶款待和祝福。
陈香白教授在成都宽庭晒茶会演示潮州功夫茶和传播茶文化
陈香白教授在成都宽庭晒茶会演示潮州功夫茶和传播茶文化
2012年陈香白教授在成都宽庭茶艺表演上,应邀挥毫为嘉宾们题赠“和”字墨宝。
在成都宽庭晒茶会,陈香白教授品、评茶宴上的菜肴。
视频:【转】潮州工夫茶的和之道 ─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香白(2020-10-16 04:23:18大公报)
2000多年前,唐朝文化从中原地区随着迁徙的人群,沿着江浙、闽南来到粤东,在潮汕大地停驻。工夫茶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沿着人群的迁徙路线来到这里。而今,潮汕地区保留着许多唐宋的古老文化。一把茶壶,三个小杯,潮汕人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仍保留一份细品慢饮的悠然。
在潮州府长大的陈香白,20多年前开始主攻研究工夫茶文化,以学者的严谨梳理工夫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更以匠人的坚持,传承工夫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他不仅搜集整理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更致力建立了中国工夫茶文化的理论体系。\大公报记者 李望贤(文、图)
在潮州旧城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80多岁的陈香白接受了记者的访问。话题还未打开,水已经煮沸,洗茶烫杯冲泡……圆盘中,3个小杯茶汤明澈,主人右手一伸,“请,食茶”。话题便在轻烟缭绕中,就着一杯杯茶汤开始。
学者研茶
1938年,陈香白生於香港,姓名中的“香”字正源於此。纷乱的年代中,陈香白的家庭也遭遇诸多变故,半生坎坷。但是工夫茶是记忆中难得的家庭团聚时光,“饭后约半个小时,父亲点起火炉,招呼喝茶,一家人便团团围在一起。”读书的年纪,陈香白拜老秀才为师,入门先学的便是工夫茶,先从烧水学起,“师父用半瓣花生壳就能点着火,我要用4瓣。”
在工夫茶文化的浸润中成长,陈香白20多年前在一次东南亚风俗国际研讨会上,选择了一个研究切入点──潮州工夫茶与孔子思想的联繫。那篇论文得到了各方的讚赏,还经巴黎科学院院士胡道静推荐给了国际刊物,这也成为他主攻茶文化研究的开始。
在此之前,他是韩山师院的教授,专研《易》学、文化学研究。以专业学者的严谨在中国传统文化裏爬梳工夫茶文化的脉络,陈香白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他提出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即中国茶道形成於盛唐,涵盖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其核心思想是“和”。他还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传承关係及天道自然玄机。
历经10年修订,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中国茶文化》,200多页,16.5万字,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前秘书长张大为誉为中国茶道理论体系之构筑奠基。
知行合一
在陈香白看来,潮汕工夫茶、中国工夫茶道、中国茶道其实三位一体,可以说潮汕工夫茶是中国古代茶道“活化石”,自有一套系统的茶道。在茶具上,火炉、茶壶、茶洗、茶盘、砂铫、茶杯皆有讲究。在程序上,工夫茶从治器、纳茶、候汤、洗茶、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品茶,自有一套烹法。民间又根据其中关键性程序,总结出“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口诀,衍生出“意境美”。
在繁琐的茶艺中,工夫茶蕴含着唐宋以来精行俭德、修身养性、致清导和的传统文化。作为海内外知名的大师,陈香白也在践行着这些传统美德,他的居所在旧城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环顾家中,装饰简樸,惟满室书香。他的生活也极其简单,茶饭适口,劳逸得当。
他表示,潮汕工夫茶强调茶种的选择、山泉的评品、茶具的讲究、烹製的从容有序、品啜的自恣适己,全过程突出雍容儒雅而又顺应自然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泡茶的人也在不断观照自身,陶冶性情,茶盘上三个小茶杯,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品字,品茶就是品人生。他说,“你专心泡茶,专心滚杯,你的神就出来了,没有其他什麼秘诀,你专心做某一件事的时候,你的神就焕发了光辉。”
言传身教
茶道,更是茶情,即人际关係。工夫茶玄之又玄,却也俗之又俗。在潮汕地区,无论盛宴嘉会,乃至街边路侧,人们擎杯提壶,长斟短酌,成为一种风俗活动,更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形态。
仍以一壶三杯为例,陈香白指出,三杯是工夫茶的标准配置,不论人客寡众,大家轮流喝,每喝一次烫洗一次小杯,体现了潮汕人的礼让精神和茶道的核心精神“和”。过去泡工夫茶都是由一家之中的长者来为客人奉茶,以示对客人的重视,工夫茶的品饮常由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大家喝茶聊天谈生意,也体现了“和”的生活态度。而由此再进一步昇华,“和”包含了万事万物的最高审美境界,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层面。相对於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工夫茶在潮汕地区仍是广泛的存在。陈香白认为,工夫茶的传承应以家庭为单位,言传身教。在家庭内部,工夫茶原本的“和”的核心则转变为“孝”,从时序上来看,孩子年幼时先是由家长为孩子泡茶,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上了年纪,则由孩子反过来为家长奉茶。这是一种孝道学习的载体,是传统礼仪的传承与延续,它以家庭为纽带而饱含生命力,体现着扶幼尊老的传统道德伦理。在家庭关係稳固的潮汕地区,工夫茶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陈香白以学者的严谨梳理工夫茶的发展脉络
注:文章来自转发;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截图。一并致谢!
来源: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