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学者说过:日本是唐朝文化的缩影,北京是明清文化的缩影,而大潮汕,是宋朝文化的缩影。
当然,这位专家的说法没人进行深入考究,皆因现在“专家”这门行当已声名狼藉。潮汕究竟是不是宋文化的缩影,这个宏大的论题不是我能探讨的,也只能留给专家门去摆弄。
倒是南宋小朝廷被蒙古铁骑一路追赶,从京城临安(今杭州)仓皇出逃,一路逃跑来到潮汕,曾考虑以此地建立根据地对抗元兵,以图恢复江南。
这么说来,潮州府还差点成为临时首都?
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但我很低调,所以借你的嘴说出来
从哪说起呢?
世间之事,有果必有因,有因就有果。咱们还得从宋家赵氏这个王朝的起家来说起。
毫无疑问,宋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远远超越了汉唐,明清二代也仅仅重复这宋朝的状况而没有超越。
在这样一个经济超级繁荣的朝代,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准走在了中国封建历史所有王朝的前端。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武大郎,一个残疾人,没有政府的帮助(当时是没有残联这个机构的),他艰苦创业起早贪黑卖烧饼,收入非常可观,居然有钱为潘金莲赎身。结婚后老婆就在家没上班,全靠他卖饼,他养得起家,还供得起房,而且是临街商住两用的铺面。可见宋朝的国民经济发达到怎样的程度。
(请让我穿越到宋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很奇怪,在宋朝好像并不是这样,它的军事力量非常落后。这个根源在于开国皇帝宋太祖。
赵匡胤本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给后周公司打工,看老板死得早,他就拥兵自重,私下找裁缝店做了件龙袍演了场黄袍加身的戏,自己就成了公司的老板,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
老祖宗在《左传》有一句话:君以此始,必以此终。不是说后来宋朝也给人篡权了,而是从此开始,赵匡胤就对武将十分防范,从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军权,到订下“文官节制武将”的祖制,深入的种下了富而不强的基因。导致后来的靖康之耻,结束北宋时期。而南宋,在军事上就更窝囊了,偏安江南,京城就在杭州,实际占有的也就长江以南,整天被邻居欺负,忍气吞声熬多了一百五十年。
直到那一天,故事开始了。
南宋疆域图,尼玛也就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已啊!
南宋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行了攻取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重要战役。1276年,二初二,在这个龙抬头的日子里,南宋皇帝投降了。
在元军进驻临安前夕,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匆匆忙忙晋封七岁的吉王赵昰为益王,令其判(职位高的官兼职位低的职务)福州;同时晋封四岁的信王赵昺为广王,令之判泉州,二王在宋朝投降前夜,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出京师,经婺州(今浙江金华),去温州。由此掀开南宋小朝廷流亡逃避蒙古赶尽杀绝的一页。
临安沦陷后,南宋一些不甘忍辱就范的文臣武将,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陈宜中来到温州聚集在二王的麾下,主张重建朝廷,在温州江心寺拥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同时发布檄文,昭示各地忠臣义士紧急勤王。正在这时,已经在杭州投降的太皇太后,委派两名宦官带领百余兵丁前来温州,准备迎接二王回归临安降元。陆秀夫等人不愿归还,扶持二王出海来到福州。
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赵昰在福州正式登极称帝,改元景炎。同时,晋封他的弟弟赵昺为卫王,兼潮州太守。并组成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为首的行朝内阁,重整旗鼓,中兴朝政。福州政权的建立对南宋王朝来说,是其复兴的希望,但希望又十分渺茫。
在福州还没站稳,成吉思汗的子孙率领铁骑兵临城下。这支战无不胜的军团横扫了整个亚欧大陆,那时彪悍得胸前还长着毛的欧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无能为力之下只能找耶稣。但耶稣在十字架下带着一成不变的沧桑的表情不做回应,欧洲人认为是上帝在惩罚他们,所以把蒙古兵称为
“上帝之鞭”。
艺术家所描绘的上帝之鞭
而在中国,只有皇帝没有上帝。西方的上帝不会说话,但中国的皇帝打不赢会跑路。
同年十二月,蒙古进攻福州。南宋小朝廷又接着往南跑。皇帝的出逃可不像普通人家,虽然是逃亡,基本的配套和排场还是有的,太监宫女御厨什么的一应俱全。文天祥看这样不行,拖累太大,怎么跑得过蒙古的骑兵。在路过沙县的时候,他做出一个影响后世餐饮业的决定,遣散宫中的宦官宫女和御厨,让他们就地解散,为了更好的隐蔽他们的身份(毕竟宫中的人一看就和当地农民有区别),让他们分散进入当地居民家中,娶的娶,嫁的嫁,再不行就倒插门。从此,宫廷御厨的手艺就在当地落地生根并发扬光大,几百年后,变成了散落在各地的一个餐饮招牌:
沙县小吃
所以各位啊,你们别觉得那些小店没档次,你们去那里吃的,可都是宫廷专用的啊!以后泡妞带女朋友去吃饭,别特么选什么大餐馆,那很没品位的,就去这些小店,她要是敢说什么,就把这典故说出来,她不信,就报我的名字(不用谢我,我姓雷)。
反正我是屡试不爽,从未失手。如果最后约PAO不成,那你只能反思自己的长相问题。
过了闽粤边界,难兄难弟来到潮州,留下了很多民间传说。我猜想之所以不是正史所记,可能由于非常时期,逃命要紧,再说历代都是由当朝来修前朝史,比如明朝修《元史》,清朝又来修《明史》,一个替一个来收尸(这也是正史往往不正的原因)。那我们就汇总这些民间传说和地方志来说说。
为了逃避逃避元兵骑兵陆地上的追杀,南宋小朝廷是从泉州走水路进入广东的。第一站就是潮州饶平。
饶平高堂镇前寮村流传着一段农民起义截击元兵、保护宋帝的故事。前寮村,古称百丈乡,曾是抗元将士浴血奋战的场所。宋帝前脚一来,蒙古兵后脚就跟着到。
潮汕地区居民都是从中原迁徙而来,先祖多数是受中原排挤,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后辈定居于此又多被当朝遗忘。但血性使然,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并未和中原来的统治者清算旧账,而是操起家伙拼命勤王。闽粤农民起义领袖陈吊王、许夫人等率众截击蒙古追兵,奋力掩护宋帝逃脱。
宋帝顺着陆路往饶平山区逃窜,来到饶平凤凰山(今属潮安县),荒山野岭之间,少帝嚷嚷着口渴,大臣又找不到水给他,只能采山中茶叶给他嚼(没错,就是小伙伴们天天喝的那种茶),茶叶一入嘴清甘止渴,少帝称赏不已,所以凤凰山的这种茶树,便是被后人称为宋茶。《潮州府志》载:“凤凰山名茶待诏茶亦名贡茶。”(请注意“待诏”和“贡”字)
口渴解决了,少帝又发现肚子饿了(小孩子就是难伺候,何况还是帝王家的),见到天池中的鱼儿在水中游,宋帝只好望鱼兴叹:“鱼儿要是有脚自己爬上岸就好了!”
各位观众,见证奇迹的时间到了,天池中的鱼突然长出了四只小脚,自己爬上岸来“送肉上刀砧”,少帝遂赐这种鱼为“四脚御鱼”。(此为当地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
肚子一饱,又要犯困要睡觉了。(这特么也叫逃命?)哪知元兵又追上来,大臣找到一山洞,众人马上簇拥着宋帝进去,转眼间,元兵追上来,却不见人影,原来蜘蛛精可怜这小皇帝,待他们一钻进山洞里,便连忙吐丝结网,把洞口封住,这才救了小皇帝等人的生命。当时,宋帝才七八岁,刚做了几天皇帝,老百姓尚不知情,以为他还是太子,所以这石洞叫“太子洞”。后人在洞边两块大石上分别刻上了“天不亡宋”和“孺人拯主”。
看看凤凰山上的天池,景色是如此的优美!
但那时的旅游事业还没发展,很明显宋帝和整个小朝廷也没这个心思,躲过一劫,再继续往前进入潮州府。
当他们一行来到潮州的时候,由于当时兵荒马乱,城中居民门户紧闭,赵昺虽说是潮州太守,却落魄得讨碗水喝都没有,他说:朕又渴了!
陛下,能换句台词不?
走到城南时,路旁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可是,到处找不到汲水用具。这帮大佬爷们也是养尊处优惯了,如果是我,找条绳子爬下井里,边喝水顺便洗个澡岂不是一举两得。
阿昺长叹一声:“难道井水也来欺负朕么?”
民间传说是这样说的,少帝话音未落,井水就蓦然上涨,涌至井面。帝昺大喜,以手掬水痛饮,感慨地说:“井也知君臣之义!”并封为“义井”。
从此,“义井”和“义井巷”的名字便叫开了,并留传至今。
潮汕诗翁张华云(1910-1993)有《竹枝词•护国菜》曰:
君王蒙难下潮州,
猪嘴夺粮饷冕旒,
薯叶沐恩封护国,
愁烟惨绿自风流。
这就是著名的“护国菜”传说,说少帝井水喝足了,走不了点路,又饿了。
(怎么老是这样的桥段?)
来到一座小山寺。寺僧见宋帝疲乏饥饿,却苦于寺中无物可饷,只好用番薯叶子做了羹汤献上。谁料落泊的小皇帝食后赞口不绝,并赐名“护国菜”。
潮汕的小伙伴们真有口福,可以经常吃“护国菜”。
别小看这个逃亡的小朝廷和年仅七八岁的宋少帝,其实他麾下汇聚着汉人的精英集团,铮铮铁骨不愿受蒙古鞑子蹂躏,保存着皇室的正统血脉以寻求中华文明的延续。
所以在逃亡的过程中,这个智囊团不只是逃命,还一路勘察地形,以求寻找可以抵抗的地形建立军事基地,让小朝廷站稳脚跟。陆地为蒙古骑兵提供天然的优势条件,所以他们把目光瞄准了海边,在潮州府管辖的一个临近陆地的海岛--南澳岛,可以利用海面有效阻止骑兵的追击。于是陆秀夫、文天祥护送少帝上了南澳岛,活脱脱的成了南澳的一支开荒小分队,把简易的行宫斗搭建起来。
来源:人文潮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