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人物 人物 关注:12 内容:792

    朱的传之二(引言,第一部分之第一章: 寻找人文之历史,揭开性命之根源)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人物 > 正文
    • 人物
    • 朱的传之二(引言,第一部分之第一章: 寻找人文之历史,揭开性命之根源)

      引    言

      2007年12月的一天,冬日暖意融融。一种南粤冬天特有的脱俗的美使广州更加显示出她迷人的风光。天气虽有点冷,但太阳普照大地,让人们感到像春天一样的舒坦、惬意。

      这一天,在广州金碧辉煌、豪华典雅的珠岛宾馆内,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乐曲此起彼伏,丝竹不绝。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在这里举行首届广东省慈善大会。各界知名人士济济一堂,呈现出一派喜庆气氛。

      在这次慈善大会上,表彰了120位为慈善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其中,

      • “南粤慈善家”25名、

      • “南粤慈善之星”36名、

      • “南粤慈善奖”59名。

      据悉,梅州市获得广东省慈善事业荣誉的最高奖项“南粤慈善家”宝座的只有3人,

      • 一是丰顺著名乡贤、爱心老人朱的先生,

      • 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常委、香港特区大紫荆勋贤、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

      • 一是香港特区大紫荆勋贤、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家炳先生。

      朱的跟曾宪梓、田家炳等慈善家一起,为华夏慈善事业竖起一座丰碑,举世瞩目。

      当主办单位负责人宣布朱的荣获“南粤慈善家”称号时,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会场,与会者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群情振奋,掌声雷动,对朱的长期以来的慷慨解囊、播撒大爱表示赞许,对他的获奖表示祝贺。

      朱的用实际行动诠释爱的真谛,架起一座光芒四射的爱心之桥。他个人及其家族,10多年来,无偿捐资社会公益事业达数十亿元,他乐善好施的事例不胜枚举,受惠人群难以估量,深受社会赞誉,成为丰顺县乃至广东省和全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人们普遍认为,朱的荣获“南粤慈善家”光荣称号是当之无愧、众望所归的。

      朱的传之二(引言,第一部分之第一章: 寻找人文之历史,揭开性命之根源)

      2011年8月26日的《梅州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一组标题为《丹心昭日月,慈惠留千秋》的缅怀朱的先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朱的先生8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

      在青年时代,他投身革命事业,成为一名好战士;

      在中年时代,他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一名好公仆;

      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弃政从商,艰苦创业,成为一位鼎鼎有名的企业家;

      在他事业辉煌之时,他全力回报社会,成为一位享誉南粤的慈善家;

      弥留之际,嘱咐将他个人名下之现金、存款股票的80%作为紫琳慈善基金,继续用于慈善事业。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他始终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为人和善,生活简朴,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处世低调,乐善好施,令人无比敬佩!”

      有人说:“人生是一本书。”朱的81年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教科书。它告诉人们,一个人应该有什么追求,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朱的,一颗从粤东凤凰山麓、韩江之滨升起的“慈善之星”,以一个优秀的老游击队战士、村镇干部、商界精英、慈善家的执著和追求,演绎着许多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透过时光的隧道,让我们一起回顾朱的的传奇一生,一起走进朱的的精神世界,一起领略朱的的大爱风范。

      一曲大爱之歌,在南粤大地上回旋……

      谦济堂: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一叶剑英

      谦济堂:

      第一章寻找人文之历史

      揭开性命之根源

      在天地之间,沿着形成历史、昭示生命的所有激情因子,上溯奔流

      不息的历史长河,去考究一个造就奇才的沃地、一代伟杰质素的本源,

      探索凝练于人之初的所有潜在意识,从而领悟智慧性灵的继承与发展,

      从而透视生命的源

      夏萍

      谦济堂:

      1931年1月5日(庚午年十一月十七日),朱的诞生于广东省丰顺

      县馏隍镇的一个书香世家。

      骝隍镇位于韩江中下游。韩江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江,也是粤东人民

      的母亲河。上游有两条源流,一条是梅江,一条是汀江。梅江的主流发

      源于紫金与陆河交界的七星山,从七星山至南琴江处汇合琴江,向东北

      流经水寨汇合五华河,至水口与兴宁河汇合,称梅江,再经东北流至梅

      县程江,至丙村汇合梅江的最大支流石窟河,直至长山坝,河流转东南

      流至三河坝与汀江汇合,全长305公里。汀江发源于福建省长汀县上坪,

      经长汀县城,再经策田至载坊,于左岸汇合南山坝河,经水口河田折向

      南至白头砾后汇入右岸的兰河,至峰市汇入永定河,经大埔汇合樟溪水、

      梅潭河,至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全长323公里。

      谦济堂:

      梅江、汀江两江在大埔县三河坝汇合后称为韩江,江水湍急向南奔流,

      经潮州、汕头注入南海,全长470公里。她以美丽可爱的脸膛、婀娜多

      姿的身段、丰富而甜美的乳汁,默默地哺育着世世代代的潮梅儿女。

      韩江自三河坝流经大麻、高陂、古野进入丰顺县境,继续南流,经

      赤米田、马头山至潭江,又经新渡至转水,有北胜溪水北来汇入:再经

      三坑渡汤沙,有大胜溪水东来汇入,据《丰顺县志》载:“汤沙河干有

      温泉,春夏江涨没于流沙,秋冬水落,村民多排沙就浴。”江水又南流

      经胜溪至朱坑口,有小胜水西来汇入,其水源于三十六峰东南诸山涧,

      再南流经石狗村口。何来“石狗”如此奇特名称?说起来还有一个古老

      而神奇的传说呐!

      很久以前,村口河岸水面上浮现一块礁石,形状宛如大狗:山坡上

      有一块又高又大的石头,形似和尚:对面河边竖立着一块巨石,又如公鸡。

      人们便分别称它们为石狗、石和尚、石公鸡。三者遥遥相望,把住山口,

      据守韩江。在石狗河道上游,两岸高山耸峙,林木森森,明石暗礁,滩

      险连环。接近石狗时,上游水流一泻千里之势减缓,河面突然变得宽阔

      起来:但石狗形的巨大礁石使水流受阻转而拐弯,附近还有一深潭,水

      流旋转时形成漩涡,一个接一个地打旋,涛声隆隆,声闻数里。每当船

      筏经过,石狗先发出阵阵吼声,接着石公鸡便高声啼鸣,随之石和尚也

      桴鼓相应。这时,船筏会像风车旋转似的在石狗潭团团转,顷刻樯倾桅

      朱的传之二(引言,第一部分之第一章: 寻找人文之历史,揭开性命之根源)

      千年古镇馏隍,是个依山傍水的灵秀之地(张先俊作)

      谦济堂:

      加,船翻人亡。此后,为避免船少难,过往船家出停解烧有,祈求保。

      还将事先准备好的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船只才保平少通过。一自到惭

      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疏通河道,用炸药把三有炸平,才彻腐根除隐患

      于是,有狗水路通行无阻,到处帆影点点,气笛声声,恤歌耳所,一振

      平和景象,人们便把村名“石狗”改为“石九”。

      红水又南流经小东、站口,有产溪来红,再佩至馏隐。流水从大铺

      高做至潮安归湖,其流向形成一个狐形,而馏隍正处于这个加形中间,

      故江面敏为开阔,红上常年碧彼做滟,舟棹加检,一声渔唱,惊起水中自鹭,

      极富诗情画意。然而,在韩江的历史风云中,这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地,

      拉鬼神的妆事

      那是在唐朝时期,韩江没有今天这么希美迷人、风平很静,而是

      片乌烟瘴气,体石险恶,故被称为恶溪。唐初御史殷尧孺《寄张明府》(潮

      州刺史张元素)诗中有句曰:“春草正羞羞,知君道恶溪。”在当时文

      人笔下,恶溪十分可怕,比加“风雨痛昏强日月,烟被魂断恶溪时”,

      还有“恶溪毒瘴聚,雷刚常汹汹”。更为可怕的是,有“大于船,牙眼

      怖杀侬”的偶仙猛骣仁潭,危害人备,致使“食民备产将尽,以是民贫”

      所以恶溪也被称为僧溪。而在此时,韩愈被朝廷贬来潮州做官,同情民携,

      决心为民除害,于是,上演了一场轰复烈烈、可歌可拉的职鳄大行动。

      韩愈,何南孟县人,白谓都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

      年)登进土,后官至刑部侍郎。但好景不长,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

      皇帝派增使臣去八翔迎佛骨,京城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毅然上疏,

      痛斥佛之不可信。宪宗龙颜大怒,要处韩愈以极刑,幸字相裴度及朝中

      大臣极力说情,才免于一死,但还是被贬到离京甚远的潮州。韩愈到达

      粤北昌乐龙时,即已耳闻鳄的残暴酷烈,但鳄害之严重,则是他来到

      潮州后,才真正了解到的。他询吏民疾苦,决心向茫茫大江中的侧角宣战。

      韩愈即命衙役秦济,备羊一猪投入恶溪潭中,意谓给鳄鱼食之:

      谦济堂:

      然后,宣读讨伐鳄鱼的檄文《祭鳄鱼文》,一开始便历数鳄鱼的罪状,

      接着表明驱鳄是自己责任之所在,最后向鳄鱼发出“限期通牒”:

      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

      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

      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

      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

      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

      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

      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

      ●韩愈宣读讨伐鳄文的檄文

      不知也。天傲天子之命吏,

      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

      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

      其无悔!

      多么义正词严、掷地有声啊!此后,“咒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

      数日,湫水尽涸,徙以旧湫六十里,自是潮人无鳄鱼患”。

      当然,凭一纸文章根本不可能根治鳄害,事实上,直到宋、明,韩

      江还有鳄鱼出没。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万江硫黄村(今馏隍镇)

      村民张章,年十六,偕其母往江中洗物,被鳄鱼尾巴卷走而吞食。时任

      潮州通判陈尧佐闻知,感到十分羞愧:“予实命吏颜斯怍兮,害而不去

      道将索兮。”陈尧佐彻夜不眠,哀痛百姓所遭受的痛苦。于是,他命郡

      吏用藤绳(后来百姓称它为“神藤”)制作两张大网,并用船分别拉至

      潮安峙溪和馏隍京山,把网撒向江里;然后动用数百人从两边河岸往同

      个方向拖,当汇合至馏隍中栅(时因鳄鱼经常出没为害,馏隍百姓便

      在江中设中、下两栅,以网捕鱼,今仍以中栅、下栅为村名)时,终于

      谦济堂:

      网获一鳄(后来此处为纪念捕得鳄鱼,称“鳄鱼溪”,即今环市下栅村,

      原九十九曲出口处),然后运到潮州东门城楼门外。陈尧佐鸣鼓于市,

      宣读《戮鳄鱼文》,诛其首而烹之。市民围观者万千,人人称快。

      干百年来,韩江奔流不,息,潺潺流水仿佛在诉说着一千多年前韩愈

      驱鳄与陈尧佐戮鳄的英雄壮举…

      千多年后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朱的每到潮州,必到韩文公祠拜

      祭先贤韩愈、陈尧佐。朱的十分崇拜他们,以他们关心民瘼的精神作为

      自己学习的榜样。他跪在韩愈塑像前,轻轻地念着:“昔先王既有天下,

      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

      当朱的事业有成时,他立即把学习韩愈付诸实际行动。他把爱撒向

      人间,敞开他爱国爱民的胸怀。如果说,韩愈因“去京华万里,化蛮烟瘴雨,

      胥泽诗书,从此遂称名郡”而

      受到潮人尊崇,以至于潮州山

      水易姓为韩;那么,朱的因“上

      善若水,大爱无疆”而受到馏

      隍、丰顺,以致海内外士庶的

      深切怀念和颂扬。

      古代的馏隍,北面宫汶头

      有一个万江古庙,那时候,庙

      小且四周荆棘丛生,但东西两

      馏有许多善男信女前来古庙添

      油进香,使古庙香火日夜兴旺。

      夜航韩江上的船舶,不论是顺

      水而下,或是逆水而上,远跳

      西岸岸畔万江古庙那不绝的烟

      火,便知道已来到万江,可以

      ●万江古庙

      泊岸夜宿了。于是,这里使以古庙而得名为“万江”

      后来,万江改名为“隍”,这出自一个传说:

      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叫赵员,被元兵追赶,向南奔逃,来到万江镇

      郊的京山村时已是黄昏。突然,雷电交加,宋帝员裹足不前。这时,侦

      探禀报:沿江南下5里便是万江镇。皇帝大喜,在随臣的簇拥下,速往

      万江镇。来到万江庙前,大雨倾盆而下。随臣不得不就近扶帝入庙。刚

      进庙,雨过天晴,星月齐明。臣奏庙小难居,请帝离庙入市。皇帝走出

      庙门,突然间又大雨滂沱,只好退回庙中,顿时,星月复明。皇帝见状

      望天长叹,随手在庙中题“万江庙小可留皇”七字,遂在庙中住宿一夜

      后来,人们为纪念万江庙曾留皇帝住宿,便把万江改为“留皇”。为避

      元朝忌讳,又给“留皇”两字加上“阝”字旁,遂变成“喧隍”,这个

      “”字,为隍地名所专用,《辞源》、《辞海》、《新华字典》等

      字典都没有这个字。

      喧隍的形成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属百越;汉时,属南海郡揭阳

      县;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揭阳县城曾设于此,12年后才迁至

      揭阳玉客村(今揭阳榕城),丰顺置县前(1738年置丰顺县,隶属潮州府)

      阻地域属海阳县(今潮安县)丰政都二图,置县后为丰二图,新中国

      成立后为陷隍(第五)区,之后分置为隍(西)、东、茶背三个乡镇

      后来时合时分,分分合合,直到2001年又重新合并为陪四镇

      隍镇通行潮油话和客家话两种方言,但有相当部分人能操、客

      两种方言,俗称“学老客”,这就是道常所说的“三名学老四名客”

      四人究竟属于潮油的范略还是客家的范畸

      有人认为,这个镇离州只有30公里,虽然客家人居多,但说的是

      潮油话,从文化的意义上讲,这个镇属于油,因此朱的家族被划入潮

      边商帮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