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怀,祖籍广东大埔,生于香港。1949年结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香港影坛比向华强还厉害的老前辈:邹文怀,祖籍广东大埔
潮客小镇网 2022-05-10
同年到香港,在英文《虎报》任职体育记者,1951年转往美国新闻处主持美国之音节目。1959年加入邵逸夫集团,担任邵氏的宣传主任。60年代中期擢升为制片主任。1970年任邵氏兄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邹文怀因对公司吝啬的薪水感到不满,离职出走,自立门户。他建立的嘉禾公司改变了传统的做法,一开始就依靠独立制片人发行影片。1971年10月,特技界都在纷纷议论邹文怀雇佣了一名新人的消息以及前所未闻的最高酬金,尽管这名新人从来就没有在本地或是西方的任何一部影片里担任过主角。这名新人是一位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曾经在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国电视连续剧里担任过配角,这使他成为美国和香港影迷心中的偶像。他就是李小龙。李小龙在短暂的生命里,给香港电影界带来的震动犹如一场地震。就在与嘉禾签约几个月后,公司发行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唐山大兄》。《唐山大兄》轰动一时不单单是在香港,而是在整个亚洲。它的成功使李小龙成为香港最红的明星,也使嘉禾从一个起步者一举迈进了竞争者的行列。之后嘉禾又发掘巨星成龙,拍出《蛇形刁手》、《杀手壕》、《炮弹飞车》等片,在美国、日本、台湾极受欢迎。1990年制作出《忍者龟》,在美国2000多家影院上映,收入高达10亿港元,又迅速推出《忍者龟》续集,在美国3000多家影院上映,总收入达7亿港元,成为当年世界第三位最卖座电影,也使邹文怀成为国际影坛上享有殊荣的第一位香港制片商。现任嘉禾集团行政总裁,拥有该集团主要股权,另持高艺电台16%及新加坡娱乐饮食中心15%股权,其财产估值逾20亿港元。1980年获“最杰出国际影人”荣衔,1988年获OBE勋衔。2007年11月,驰骋香港影坛五十余载的邹文怀宣布退休,其嘉禾股份被橙天娱乐收购。
来源:https://www.1905.com/mdb/star/1131454/life/?fr=mdbypk_gwzl
皱文怀:被遗忘的香港电影大亨
邹文怀:经典香港电影的营造者
时间互动大百科
2022-01-22 20:45
成都时间互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邹文怀1927年出生于香港,194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后回到香港,任职于香港英文报纸《虎报》,1956年转往美国新闻署香港分处影音部主管“美国之音”电台节目;1959 年经著名媒体人吴嘉棠引荐进入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邵氏兄弟”)任宣传主任,开启了电影生涯。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邹文怀电影生涯的第一个时期,他以“助手”身份协助邵逸夫以大厂体制全面革新了香港电影的制片体制,在香港电影史上实现了第一次电影工业的现代化转型;在美学层面,邹文怀倡导的“新武侠片”使得香港电影渐渐逃逸出了旧上海电影的束缚,基本确立了香港电影独特的文化品味和商业特色。70 年代之后,邹文怀创立香港嘉禾影业公司(以下简称“嘉禾”),以“决策者”身份创新“卫星制”模式,革新原来的大厂体制,营造出了香港电影适应潮流发展的产业基础;以众多经典类型片成就了“作者风格”影片,使香港电影的类型美学实现了创新和丰富,也使香港电影在美学层面实现了“本土化”娱乐转型。同时邹文怀也是香港电影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推动者,“嘉禾”的国际化战略使得香港电影乃至整体华语电影全面走向世界。
邹文怀
助推香港电影产业现代化升级和美学本土化转型
从1959 年进入“邵氏兄弟”至1970 年自立门户,是邹文怀作为助手辅佐邵逸夫创立香港电影辉煌的时期,也是邹文怀电影观念的形成和电影实践逐渐丰富和成熟的时期。有着丰富海外媒体经验的邹文怀,熟知国际传媒和电影产业模式,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灵活、务实,立足于香港,借鉴海外成熟的电影产业模式和美学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是邹文怀这一时期形成的电影发展观。他从开始主管宣传到后来负责制片,在其电影实践中始终贯穿这一理念。尽管邹文怀还不是真正的决策者,但他的这种观念被邵逸夫所接受,使之成为“邵氏兄弟”发展的指导性理念。
邹文怀的这种电影发展观,在“邵氏兄弟”的电影实践中处处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为产业层面的大厂体制的建立,其二为美学层面新武侠片的推出。前者对香港电影产业步入现代化和全球化具有决定意义,“邵氏兄弟”之前的香港电影产业,以手工作坊式操作的小规模公司在整体产业中占比较重,虽也有一些较大的电影企业,但在运作时也是五花八门,没有形成具有现代企业理念的工业体制和产业模式。“邵氏兄弟”成立后,特别是邵氏影城的建立,为其实现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大厂体制提供了物质基础,秉持创新发展理念的邹文怀无疑看到了这种时机。据邹文怀回忆,他当时建议并协助邵逸夫在“邵氏兄弟”实行了类似于好莱坞的大厂体制,这些措施包括: (1)影片生产“转夜为昼”,把工序放在白天进行,以加强对前线员工的监管,做好品质控制。(2)引入配音组,放弃现场录音,使演员不受国语和粤语限制,增加演员来源,加速摄制效率。(3)为适应不同地区的电检标准,把影片剪成三个版本,最温和的版本供南洋市场,最激烈的版本供欧美及日本市场,中间版本供本地市场。(4)创立剧本组、策划组,开设训练班等,每周举行制片会、剧本会等,令制作由编剧至完成每一环节都能更制度化。1 这些措施为“邵氏兄弟”引入了流水作业式的生产方式,令制片业务更加集中和制度化,推动了“邵氏兄弟”的快速发展,如在高峰时期,邵氏片场的年产量高达40部影片。2 大厂体制至此也在香港产业界落地生根,标志着香港电影步入了具有现代产业特征的新阶段。
新武侠片的推出,是邹文怀在“邵氏兄弟”时期对香港电影本土化美学转型的主要贡献。所谓“本土化”就是要突出香港地区与内地母体和台湾的地域特色,将自己从这两个华人聚居地的文化中分离出来,强调自己独有的记忆和经验。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使得港人的“主体意识”高度明确;新一代港人的娱乐需求也逐步升级,立足于传统中原文化基础上的电影如黄梅调影片、旧武侠片等已经不能再满足需要,香港电影的本土化转型势在必行。有着独特电影发展观的“邵氏兄弟”重臣邹文怀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他的推动下,才有了新武侠片的问世。邹文怀在此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他向邵逸夫建议,应当以动作片路线代替现行的阴盛阳衰的文艺片与歌唱片路线,因为动作片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有共通的吸引力。3 此提议与邵逸夫早有的拍摄新派武侠片以振兴中国武侠片之理想不谋而合,随即得到了大力支持。其二,邹文怀于 60 年代中期发掘并向“邵氏兄弟”引荐了新武侠片的重要作者——张彻和胡金铨。4 随后,胡金铨、张彻分别为“邵氏兄弟”拍出了新武侠片的经典之作《大醉侠》(1966)、《独臂刀》(1967)。其三,邹文怀在“邵氏兄弟”培养的“邹氏”班底如宣传部门的负责人何冠昌、蔡永昌和公司官刊《南国电影》总编辑梁风等,是“武侠新世纪”美学的主要鼓动者。“邹氏”班底在新武侠片的出笼前进行了较强的造势,宣称邵氏新武侠片“以真实的‘动作’、立判生死的打斗,代替过去虚假的、神怪的、舞台化的武打和所谓的‘特技’……请大家共同来进入、享受,充满了‘动作’的——武侠世纪!”5 经过此番的“官宣”,张彻、胡金铨等导演以艺术实践开启了新武侠片创作之路,香港电影也以此洗刷了之前旧上海电影和传统粤语电影的印记,向着美学本土化迈进。
《大醉侠》(1966,胡金铨)
“卫星制”的成败与全球化的得失
1970 年,邹文怀带着自己在“邵氏兄弟”培养的班底何冠昌、蔡永昌、梁风等人离开邵逸夫,自创嘉禾公司。他由“助手”身份变为“决策者”,其电影生涯进入了新的阶段。“嘉禾”成立后的邹文怀,依然秉持他的独特电影发展理念,因为已经变身为“决策者”,他的灵活、创新的理念便可直接实施而不再像前期“助手”身份那样受制于人。他的首要实践便是革新大厂体制。
大厂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刺激了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但时至 20 世纪 70 年代,这种以效率为主、忽视创新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如当时好莱坞“八大公司”推行的大厂体制在电视等其他新兴媒体的冲击下而逐渐崩溃,而由“大公司”制转轨为独立制片体制,由“大公司”选择合适制片人予以财务和发行支持,最终实行利润分红,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因此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在世界电影工业发展的潮流冲击下,香港电影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语境下,邹文怀的灵活、创新理念促使“嘉禾”立足于香港电影实际和当时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新变,探求新的产业模式,于是在“嘉禾”与李小龙等人的合作中,便产生了“卫星制”模式。
邹文怀创立的“卫星制”模式有多个构成要件,首先其产业格局必须由一个具有实力的大型电影企业以及一个或几个独立制片公司组成。其中大公司作为母公司是决定因素,它必须是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电影企业,而且必须拥有较为庞大的院线。独立制片公司作为大公司的卫星公司,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具有固定大公司的依托、牵制和规范,不再像传统的独立制片公司那般纯粹的“独立”,因而不具有传统独立制片体制所体现出的那种盲目性和无序性。如在罗维导演、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获得巨大成功后,“嘉禾”便成为母公司,吸纳罗维自创的四维公司作为其卫星公司,之后“嘉禾”支持李小龙本人成立协和公司作为其卫星公司,又将其他多个独立制片公司作为自己的卫星公司。其次,在“卫星制”的构成要件中,具体实施制片的主体是卫星公司而非其依托的母公司,母公司对卫星公司拍片较少干预,但须有一定的参与权和财务支持。此外母公司还拥有影片发行权,而且均在本公司的院线内发行。如《精武门》《猛龙过江》《鬼马双星》等影片虽均有“嘉禾”的资金支持,但真正拍摄者并非“嘉禾”,而是“四维”“协和”和“许氏”,但这些影片又均由“嘉禾”院线发行。最后,卫星公司在经营中实行自负盈亏和分红制结合的方式,这是对大厂经营体制的重大突破。在大厂体制中,影片类型、预算多少、盈亏如何、启用的导演和演员均由公司定夺,影片或赔或赚都由公司承担,与个人收入没有任何关系。而“卫星制”中,具体摄制影片的卫星公司及其制片人要对影片的盈利负责,亏则自掏腰包,盈则参与分红。
利用这种模式,“嘉禾”网罗了众多的卫星公司,如“四维”和“协和”之后,邹文怀将许冠文的许氏影片公司收为卫星公司。1980年,邹文怀支持洪金宝成立了“宝禾电影制作有限公司”,随后支持成龙成立“威禾电影制作有限公司”,一度将这些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为重要的香港电影企业作为自己的卫星公司。在看到“嘉禾”以“卫星制”取得骄人的票房业绩后,其他戏院或发行公司随即跟进,网罗独立制片公司拍摄影片,其成品则交由旗下的院线发行。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卫星制”逐渐成为香港电影工业的主流。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引领香港电影产业走向辉煌的院线制营销模式,便是由“卫星制”组成四对“母公司——子公司”的组合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好莱坞电影相继侵占了香港电影的传统海外市场,香港电影的生态被彻底破坏,产业开始滑坡。在这种环境下,邹文怀的“嘉禾”依靠院线制营销模式和“全球化”制片路线仍能立于行业翘楚,出品了《红番区》(1995)、《霹雳火》(1995)、《警察故事IV:简单任务》(1996)、《白金龙》(1996)、《一个好人》(1997)、《我是谁》(1998)等国际化大片。但之后也和其他香港电影企业一样陷入困境,以“卫星制”为基础的院线制营销模式也不再适合新的产业发展而逐渐被淘汰,这需要邹文怀以更新的产业对策予以应对。具有灵活、务实、创新发展观念的邹文怀,便将目光投向了电影产品的其他市场,试图打通另一条由制片和碟片市场之间的“垂直整合”路径。1997年8 月,“嘉禾”“中国星”及台湾“年代”三大公司在香港合资成立嘉年华影视有限公司,以分账直销的方式直接涉足影碟租赁市场,获得了相当丰厚的收益。同年,香港电讯的IMS和VOD开始提供服务后,“嘉禾”与“中国星”又合组了新的公司——Luck Access为之提供片源,形成新的产销方式。“嘉年华”和Luck Access以两个独立公司的形式运作,进占不同的市场 6,以新的“垂直整合”模式,为制片寻求到了新的资金途径。
拓展香港电影的国际化传播,是邹文怀在“嘉禾”时期的另一产业贡献。让香港电影走向海外,是邵逸夫等香港影人的夙愿,“邵氏兄弟”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而真正将这项事业推向高峰的是“嘉禾”时期的邹文怀。他所倚重的主体路径是海外合作。“嘉禾”开始阶段,因片场设备不足,“嘉禾”选择了海外合作以弥补这种不足,开始主要是到海外拍摄外景,后来发展为使用境外影人担纲主创,直至和境外联合出品影片。其初期主要以日本、韩国、泰国和中国台湾为合作对象,主要摄制动作片,也有部分喜剧片。其中与日本合作的《独臂刀大战盲侠》(1971)、与泰国合作的《唐山大兄》(1971)、《黄飞鸿少林拳》(1974),与韩国合作的《山东响马》(1972)、《合气道》(1972)等都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经过前期的实践,邹文怀具有了充分的外展经验,渐渐舍去了没有太多实效的台湾,重点加固与韩国、泰国、日本的合作,并拓展与欧美的电影合作。1973 年,“嘉禾”开始与意大利和美国合作,拍摄了《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影片,确立了海外征程的主导方向。在这样的合作中,邹文怀不断吸收海外电影人才和题材,同时也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如其出品的《合气道》、《精武门》(1972)、《龙争虎斗》等影片成功打入欧美主流院线,为之后的国际化战略铺平道路。“嘉禾”又与日本东和公司联合成立东禾公司,而“东和”又是日本最大的发行公司,在日本拥有一千多家影院,这为“嘉禾”成功打开日本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卫星公司出品的“许氏喜剧”经典之作《半斤八两》(1976)等更是风靡日本。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嘉禾”在香港的片场设施得以健全,在香港出品也日渐成功,邹文怀的境外合作策略也发生了改变。邹文怀与亚洲地区的电影合作逐渐弱化,与欧美地区的合拍得以加强,特别是进军好莱坞拍摄了大量影片,如《荷京喋血》(1977)、《杀手壕》(1980)、《炮弹飞车》系列(1981-1984)、《威龙猛探》(1985)、《罪恶判官》系列(1990)、《忍者龟》系列(1990-1993)等等。这些作品类型也较为丰富,且斥资雄厚、规模宏大,全由西方人执导,大部分启用好莱坞明星出演,也有一些影片如《杀手壕》等由成龙出演。与邹文怀稍前的“国际化”影片相比,这些影片口味已不重点照顾香港地区的观众,而是主要针对西方观众的口味,进而希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7从具体的效果看,“嘉禾”后期的国际化并未有前期那样有成效,这批影片的影响力并不如前期那样显著,且也未给“嘉禾”乃至华语电影的国际化开辟新路径。邹文怀的国际化战略,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借鉴和思考。
《半斤八两》(1976,许冠文)
成就“作者风格”的类型电影
21 世纪之前,在香港电影特殊的市场与文化氛围中,其影片创作不可能像西方国家艺术电影那样进行非常自我的“作者”表述。但在香港的商业类型片中,的确存在有着明显个人美学风格的商业类型片和文艺类型片,如成龙以身体极限展现“男性特质”的动作电影、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电影以及较多的文艺类型片等。这些影片均体现出了浓郁的商业个性和人文个性,沉淀出了较强的“作者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邹文怀的“嘉禾”正是上述“作者风格”类型电影的始作俑者。
在“嘉禾”推行“卫星制”,是邹文怀电影产业实践的主要创新点。而“卫星制”的灵魂之一便是赋予其卫星公司创作自由;这与大厂体制那样进行流水线式的创作、作者只是流水线上一个环节的创作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嘉禾”卫星公司的运作者兼主创如罗维、李小龙、许冠文、吴思远、洪金宝、成龙等,以及与“嘉禾”合作的导演和演员如胡金铨、吴宇森、黄枫、王羽等都不是一般的“艺匠”,而是胸怀大志、有较高美学追求的“作者”。在“邵氏兄弟”的大厂体制下,他们突出的艺术个性无法施展,而在“邹氏卫星制”的体制下,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营造出了具有各自商业美学风格的“作者型”类型电影。对此,有论者指出:“在嘉禾制度下最可观、最令人难忘的,正是那些有明星自导自演的作品——李小龙、许冠文、洪金宝和成龙所执导的电影可说是嘉禾全部电影的精华所在。不能否认,在这些身兼导演的演员中,即使不是全部,部分也可以视为作者导演。”8
在“嘉禾”语境下,罗维、李小龙等推出了有着独特个性的功夫片,一改往日的动作片中机械、陈旧模式,使该类型日臻完善。充满香港当代精神的个人书写,兼具真功实打和表演性的“截拳道”动作以及经典的“打—停—打”动作节奏成为李小龙电影最具标志性的作者风格。
在“嘉禾”崇尚自由的创作环境中,塑造“女侠”形象也成为动作类型片标新立异、营造“作者”风格的重要举措。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香港动作片中,塑造的武侠形象主要是男性,特别是在张彻电影中,凸显男性情谊和暴力美学,取得了较大的美学成就,但女侠形象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而罗维、黄枫等导演通过《天龙八将》(1970)、《鬼怒川》(1971)、《合气道》、《跆拳震九州》(1973)、《马路小英雄》(1973)等影片培育出了茅瑛、上官灵风、苗可秀等女性动作明星。特别是茅瑛塑造的女侠和李小龙塑造的男性功夫高手在“嘉禾”电影中并驾齐驱。“嘉禾”动作电影以“女侠”的清新形象带来新意,重新编排武术的面貌。如这些影片中常常安排女侠和一帮男性的对打场面,女性的打斗动作在银幕上格外俊美,使动作类型衍生出女性美,为动作类型赋予创新性。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之后,“嘉禾”另外几个重要的卫星公司在动作类型方面都有重要的创新,出现了较多的带有浓烈个人风格的“作者型”动作片。其中“思远”公司出品的《蛇形刁手》(1978)、《醉拳》(1978)等功夫喜剧片,一改以往香港经典的动作类型,由表现国仇家恨、江湖义气、忠君爱国等主题的正剧转型为以表现蛊惑、钻营、投机为主的谐剧。香港有学者称这种转变是由封建主义心态向资本主义心态的转变,贴合了香港社会的转型。9 这类影片中,人物之间均为充满喜剧色彩的冤家关系;除功夫、喜剧因素外,影片中又加入了杂技、舞蹈等娱乐元素充满娱乐性。80年代初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奔涌时期,邹文怀更是不失时机地结合新浪潮的创意力量,推出一批有着个人风格的武侠片,其中谭家明的《名剑》(1980)、徐克的《新蜀山剑侠》(1983)、程小东的《生死决》(1983)等在类型革新方面都有一定成就,影响了之后香港动作电影的创新和发展。之后,洪金宝、成龙等在各自的卫星公司中,继续推出具有作者风格的类型片,如成龙推出了挑战身体极限的高难惊险动作片《警察故事》系列(1985-1994)、《红番区》(1995)等,洪金宝也推出了谐趣、打斗、软性色情等元素杂糅的喜剧片《奇谋妙计五福星》(1983)、《富贵列车》(1986)等。洪金宝担任监制的《僵尸先生》等片更一度掀起灵幻风潮。
许冠文的“许氏公司”是“嘉禾”的重要卫星公司,邹文怀为许冠文的艺术个性发挥提供了几乎绝对的自由。据许冠文回忆,他与邹文怀首次见面时,后者就应允了他的《鬼马双星》计划,并答应了他提出的“自编自导自演”的要求。10 在邹文怀的支持下,许冠文推出的《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等“许氏喜剧”,成为香港喜剧类型的经典,也是具有强烈个人印记的类型片。“许氏喜剧”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传统喜剧类型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升级,所以该类型也展现出了与传统粤语喜剧及国语喜剧截然不同的作者性。其中追求快节奏的密集笑料是其最主要的作者性表现,这些影片“制造即时快感,平均每分钟都有笑料,以符合 70 年代的社会节奏去炮制大众娱乐”。11
有着独特个人风格的商业类型片,是邹文怀成就的“作者风格”类型片的主体,而个性突出的文艺类型片,则是“邹氏”作者电影的另一方面。香港文艺类型片是对商业类型片以外的其他影片的统称,其在类型营造上不追求动作、喜剧等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元素,而是以情感表现为主,但在制作模式、叙事手法和美学技巧等方面和商业类型片一样都具有强烈的美学范式,因此被称为文艺类型片。此类影片几经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题材和叙事模式。在邹文怀营造的自由环境中,“嘉禾”的文艺类型片创作也突破固定模式,呈现出“作者”特色。首先,“嘉禾”文艺类型片的题材格局被放大,不再局限于以往以青春或家庭伦理为主要题材的固定模式。如《甜蜜蜜》(1996)将视点对准大时代变迁下的华人世界,叙事空间也得以扩充;《宋家王朝》(1997,内地名《宋氏三姐妹》)从宋氏三姐妹手足情深的私密角度出发,展现出近代中国社会50年的变革历史;《玻璃之城》(1998)表面上以温情怀旧的爱情故事包装,实则仍是作者历史情怀的抒发,体现出主创对香港历史的独特审视。其次,“嘉禾”的文艺类片突破以往此类影片中的“大团圆”模式,更多地营造悲剧,达到从情感上撼人心魄的效果。如《胭脂扣》(1988)、《爱在别乡的季节》(1990)、《阮玲玉》(1993)等影片都是凄婉的悲剧,其中凄美动人的人物、哀艳忧郁的氛围、黯然神伤的怀旧是营造悲剧的主要手段,也是“嘉禾”文艺类型片获得“作者”风格的主要手段。此外,部分“嘉禾”文艺片在表现手法上更是直接引入“作者”手段,如《阮玲玉》在结构影片时,加插着旧影片、访谈纪录以及导演和演员在拍摄时的工作片段,用离间手法来避免通俗传奇化和时代悲剧性,使观众阅读影片的过程变成观众与历史、现实与历史的对话过程,超越了单纯的怀旧和伤感。总之,“嘉禾”文艺片体现出了创作者特有的气质和情怀,使得“嘉禾”文艺类型片获得了鲜明的“作者性”。
《阮玲玉》(张曼玉饰)
邹文怀以其灵活、务实、创新的电影发展观,营造了香港电影的新辉煌。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好莱坞电影帝国逐渐攻陷了香港电影的传统海外市场,香港电影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邹文怀也曾以国际化制片、开辟第二市场渠道等新策略对抗,但在香港电影传统市场全面沦陷的关头,他的这些策略也未能奏效。至2000年,“嘉禾”大幅度收缩制片业务,渐渐蜕变为以发行为主兼营新传媒产业的公司;2007年10月,一手创立了“嘉禾娱乐”的邹文怀向嘉禾娱乐董事会请辞,内地橙天娱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收购了邹文怀及其女儿邹重珩所持有嘉禾股份,邹氏电影落下了沉重的帷幕。2018年11月2日,邹文怀谢别了人生之幕。而他生前孕育出的现代化产业模式和本土化类型电影,将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的经典。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658858436487300&wfr=spider&for=pc
邹文怀和向华强谁更能代表港产片的辉煌?
题主孤陋寡闻也就知道这俩人,大家有知道什么别人的也可以提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邹文怀是最能代表香港电影辉煌的一个人,代表性甚至超过了邵逸夫,李小龙,成龙这些名垂青史的电影人。
1957年邵逸夫从南洋到香港创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同年邹文怀加盟邵氏,1961年邹文怀成为邵氏副总经理兼制作部经理,成为邵逸夫的左膀右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邹文怀的襄助下,邵氏击败了电懋,建立起大制片厂制度,开创了武侠,黄梅调电影,风靡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邵氏成为香港一家独大的电影王国。
1970年邹文怀离开邵氏,创办嘉禾,一开始被邵氏打得根本喘不过气,但是邹文怀依靠独立制片制度,找来了和邵氏谈不拢的李小龙,扭转局势,并成功将李小龙推向全世界,可惜李小龙英年早逝,但是嘉禾又以同样的套路拉拢了喜剧之王许冠文,在1970年代后期还签下了成龙,并且一签就是二十年。
在1970年代嘉禾的单片质量和票房已经超越了邵氏,但是邵氏产量大,成本低,嘉禾依然没有超越邵氏。
到了1980年代嘉禾旗下有成龙,许冠文,洪金宝,张坚庭,麦当雄等一线影人,开创了港式僵尸片类型,并且将成龙打造成了亚洲最大的明星。此时邵氏已经落伍,舞台变成了嘉禾和金公主支持的新艺城打擂。
1990年代,新艺城解体,向氏兄弟的永胜和二周有紧密合作,而嘉禾的头牌还是一成。这一时期嘉禾开启了更加积极的全球化电影之路,成龙变成了007式的英雄全球到处跑,嘉禾让香港电影真正走进欧美主流院线,此外嘉禾还直接投资制作英语片,其中最成功的是《忍者龟》更是当年打入北美票房排行榜前十的电影。此外嘉禾还帮助刘伟强拍摄了《古惑仔》系列和《风云》,投资了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帮助买当雄拍摄了《跛豪》《玉蒲团》,通过《阮玲玉》让张曼玉获得柏林影后,联合出品了让周星驰大红大紫的《赌圣》。
1990年代后期港片衰落,嘉禾减产,2002年的《幸运超人》成为嘉禾出品的最后一部电影。
1960年代邵氏雄霸天下的辉煌,邹文怀可以算是邵氏的二当家,1970年代邵氏业务重心开始把业务转向电视,邹文怀出走创业,通过李小龙和成龙让香港电影真正走向世界各地的主流电影观众。这一时期邹文怀是嘉禾的大当家。在这四十年里邹文怀是左右电影圈格局的大佬,是诸多电影潮流的幕后推手,是香港电影走向世界最重要的力量。
邹文怀。粤语片的辉煌从他开始的,功夫片喜剧片都是从嘉禾开始兴起的,这两类都是开创性的,许多人怀念的港味都从那儿开始,再往前邵氏电影时代许多电影人是从上海过去的拍的也是国语片题材各方面并没太多港味。向华强的永胜时间更晚些,这家黑帮片赌片出产了许多经典,它是港片的重要一部分,可比起地位还是邹文怀更具开创性。当然这是制片人老板角度,如果要选个香港演员代表就是李小龙啦,要是选部香港电影代表那是英雄本色
香港电影大佬排行榜:向华强倒数,第一名毫无悬念
2016-06-25 12:53
5、黄百鸣——一鸣惊人
4、向华强——只手遮天
3、邹文怀——笑看风云
2、杨受成——两代基业
1、邵逸夫——爱心永恒
总结:以上都是对香港电影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排名其实并不分先后,充满一些个人的主观,还请大家海涵,像中国星、嘉禾、英皇,或者邵氏都是有过辉煌时代的,他们这些人创造了那个经典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