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童年事 拳拳故乡情
潮客小镇网 爱我潘田 2022-05-23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故事。
有人说,童年如画,定格着无数精彩的瞬间,童年如歌,跳跃着无数欢乐的音符,童年如河,翻腾着无忧无虑的欢乐浪花。还有人说,童年如同奇妙的万花筒,使人永远沉浸在愉悦之中–那无数的幻想和傻傻的童稚拼凑成一件又一件趣事,让人终生难忘。
我的童年虽没有万花筒精彩,却也是无忧无虑的。虽然童年已是几十年前,但童年经历过的一些事,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五十年代末,我降临人世。当时我父母在丰顺县潘田仙洞小学(当地人称为老总校)当老师。
学校建在山坡上,前面是一片稻田,后面是绿色的青山。
我4岁时,学校来了一大批解放军,他们是拉练到仙洞的。正逢学校放假,他们就在学校扎营。他们带来不少军马,有各种颜色,枣红的、黑色的、棕色的、灰白的⋯。马儿高昂着头颅,抖动着优美的鬃毛,毛发油光锃亮,体型健壮,好威武。马蹄子上钉着铁皮,走在石头铺的小路上蹢答蹢答响。自己是第一次看到马,既兴奋又害怕,战士们有时会牵着,有时也会骑着。
有一天,我自己在学校门口的田边玩,突然看到远处有一群战士骑着马朝学校跑来,吓得我赶紧跳到路坎下,扒在草丛中。听到马蹄声远去,我想要走出来时,发现自己的脚踩进了稻田中,鞋和裤子都湿了,还沾了不少泥,急得直哭。后来学校门口的战士听到了我的哭声,赶紧过来把我抱到学校找到我妈。这情景一直印在我脑海中,只要有人说起老总校,我就会想起这件事。
榕树芽 花鼓戏 公路
我七岁的时候,父母调到潘田华亭小学。我和弟妹们也都到了华亭。华亭小学的校园建得很有特色,四四方方,端端正正,像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妈妈的房间在学校礼堂右边横屋教室的隔壁,房间后面有个窗户,窗户外面有一棵大榕树,榕树长在靠小河边的一个路坎上,小时候的我站在榕树边往下看,有点下面是万丈深渊的感觉。
榕树好粗好大,斜着生长,我经常会爬上去摘一些刚长出来的嫩芽吃,脆生生的,带点酸味。这也是我一生中对榕树芽味道的记忆。
在华亭小学居住的时候,我曾跟着爸爸妈妈去潘田戏院看花鼓戏。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潘田戏院是个大建筑物,正门高高的,墙壁上面的楼顶和两侧的线条造型特别气派,堪称附近一流的建筑。
(▲潘田影剧院旧照)
进入戏院,斜坡一样的地面安装着一排排坐椅,坐椅前面是个大舞台,乐队在舞台下面演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舞台上挂着大布幕,布幕靠人在两边拉开。演出的剧目是《补锅》《打铜锣》等,演出团队是来自湖南某地的花鼓戏剧团。改革开放后,只要电视里出现李谷一,我就会想像着,当年在潘田戏院演出《补锅》里面那个扎着辫子,唱着“⋯回乡劳动情意合,我生产来他补锅⋯”的演员也许就是她。
(▲网络图片)
在华亭小学居住时的另一个记忆就是公路,因为学校离公路不远,出了校门走过一条短短的斜坡路就到了公路边。小时候的我很喜欢去路边看汽车。但那时候的汽车实在是太少,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公路。当年的公路路面铺的都是河里捞起来的沙子,白白的,在太阳底下闪着银光,有时还会闪到眼睛。沙子又粗又厚,道班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拉着牛车,牛车下面挂着一个像弓一样的板子(板子下面订了一层橡胶),缓慢的走在公路上,把路面上的沙子压均匀,并弄成中间厚两边薄的形状,看着原来乱乱的沙子经过牛车碾压后,路面变得整齐有序,放眼望去,像一条银白色的飘带,好美。
山苍子 油茶籽 挑公粮
随着最小的弟弟的出生,家里的小孩多了起来,父母要工作,照顾不了几个小孩,就把大的几个放到我外婆家照看。我是老大,自然也就到了我外婆家,当时我上小学二年级。
外婆家在丰顺县龙岗梅桥村。村前有条河,河里搭了一个用竹子扎成的浮桥,村里人上街入市或是到河对岸劳作都要走那条浮桥。浮桥下有的地方水深有五、六米,人多时,走在浮桥上有时会晃动,着实令人心惊胆战。我是在外婆家乡学会游泳的,也是与经常要过水面浮桥有关。
我在外婆家居住期间,经常与村里的同龄人一起玩耍。村里的孩子天生勤快,很小都会干各种各样的活,比如采猪草,喂猪养鸭,捡柴火之类的。还会利用本地资源,到山上采些东西拿去卖点钱,摘山苍子卖,就是孩子们赚钱的一种方式。
当时,自己也跟着小伙伴们一起上山,采摘山苍子,山苍树一般不粗,但比较高。因此,采摘山苍籽很少爬树摘,一般都是拨开橹枝茅草,走近树旁,把树慢慢压弯下来摘,压不弯的就用钩子钩下来(钩子是用镰刀绑在竹杆上制成的)。采到的山苍子,带回家要铺在地上,以免闷坏。采了一、两天后,就拿到隔壁的大龙华公社去卖。
天蒙蒙亮就起床赶路,途中要经过一个叫“兵吊颈”的地方。周边没有人烟,道路两旁都是山林。几个小孩胆战心惊的走着,突然有人跑了起来,吓得大家一起猛跑,一边跑还要一边护着竹篮里的山苍子。跑了半个多小时,一直跑过了山凹,才气喘吁吁的停下来。
连走带跑三、四个小时才到收购点。排队等候,到卖完,已是过了晌午。一篮子的山苍子,也就卖个二、三毛钱。不过那时候的物价低,五分钱就能买到一碗不带肉的河粉汤,大家高高兴兴的到饭店买碗河粉汤,吃完后,连跑带跳又往家赶。
当年,烧水做饭全部都靠柴火,因此,外婆经常要上山砍柴割橹枝。我也不时会跟着她上山,帮着挑些柴火回家,很快自己也学会了砍柴,割橹枝。有时也会自己跟乡邻上山。
冬季的有一天,我跟着几个表亲去山上割橹枝,突然听到山下面响起了铜锣声。一起割橹枝的大人说,是通知可以摘油茶籽了。于是大家赶紧放下手中活,在山上摘起油茶籽,东跑西窜,找到油茶树,摘下油茶籽。我们事先不知道消息,没带工具装油茶籽,就把摘下的油菜籽放在树下,待整面山坡摘完了,再汇扰在一起。我因为年纪小,摘的不是很多,表舅让我先带茶籽回家,叫几个大人的家里人带工具去山上装茶籽。而我就用自己的裤子装,脱下长裤,拨几根芒草,把两只裤腿扎紧,把茶籽装在裤子里,装满后把裤头扎紧。因我下身只剩一条小底裤,于是把上衣脱下扎在前面,然后把装满油茶籽的裤子挂在脖子上,一摇一晃的走回家,到家后把外婆吓了一跳。
在外婆家住的时候,还有一事记忆犹新,那就是挑公粮。
生产队收的稻谷在晒谷场晒干后,就要送到公社粮管所去交公粮,完成了交公粮任务后,剩下的分给各家各户。
当时自己虽小,但经常去挑公粮。一方面交公粮都是太阳下山后,那时候学校都放学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去送公粮的人,粮所会每人发一张歺票,可以拿着这张歺票到供销社办的饭店去吃一碗河粉汤(是不是有工分已经不记得了,因为还小也没关心这事),好多小孩都争着去挑。大人们会看人装担,像我们这些小孩,一般是三、四十斤。大家挑着公粮,排成长长的队,往十里外的粮所走去,途中遇到上坡路,到了坡顶就会停下来歇会儿。
到了粮所,验粮、过称,等交完公粮,天已很黑。到饭店吃碗粉汤后,就三三两两,打着手电筒或是火把,有说有笑的回家,我们小孩一般都是跑着走在最前面的。
养鸭 演戏 苹果
在外婆家住了两、三年。
一九六九年,我又到父母身边生活,当时父母在潘田仙洞下村教书。下村是父母工作过最久的地方,他们曾两次到下村任教,一次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当时好多年龄很大的人也上学学文化,叫“读翻身书”。很多学生的年龄比老师还大,我在下村上学时,有的村民跟我说,我父亲第一次去下村教书时,要担(搬)凳写黑板(站在椅子上往黑板上写字)。另一次就是六九年开始,一直工作到七四年。
在下村,我已上五年级,因此,能做更多的家务事了。当时老师的工资不高,我父母两人的工资要维持全家六口的生活,而且还要照顾到奶奶、外婆,因此,生活很艰苦。为了改善生活,母亲托人到丰良墟市里买了十只小鸭子,叫我负责饲养。学校环境不允许饲养家禽,就跟一个民办老师借了一间他家没住人的老房子。此后,自己每天上学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放养鸭子的事情上,早上赶鸭子出去,下午放学后去找回来。学校放假的时候就把鸭子挑到离家远的,水草、虾、虫比较多的地方去放,有时一边放鸭一边拾些稻田收割后掉下来的谷穂。
鸭子养了好几批,印象深刻的是自己曾经给鸭子动过手术。记得有一批鸭子在放养的过程中,吃了人家药鼠用的泡了农药的谷子,结果七、八只鸭子突然呆呆的蹲着,头耷拉着不动,赶也赶不动。当地的乡亲告诉我,鸭子吃到农药中毒了,叫我割开鸭脖子下面的“鸭袋”(鸭嗉子),把里面的食物弄出来,然后洗干净,再用针线缝上刀口,灌些茶籽油进去。我把鸭子挑到溪边,按乡亲教的方法操作,然后每天再给这些鸭子灌点茶籽油,几天后,鸭子竟然全都活下来了。
以前的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为了让春节过得更热闹,不少村都会自发组织一些人排练节目,在年三十晚上演出,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当地学校的老师,一般都是骨干力量。在下村,因为我父母都是住校的,而且过年也是在学校过,因此,每年寒假里,父母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排练过年节目中。他们组织当地的一些青年,日夜赶排节目,过年的时候就在大队礼堂或是学校里演出。
演出时,灯光全部用的是汽灯。这种灯,通过煤油喷烧灯纱发出强光,所以,开始要打足气,而且还要多准备几盏,以防万一有坏掉的,可以备用。演出过程中,要是有缺气暗下来的灯,要摘下来打足气,然后再挂上去。
村民们非常喜欢看自己熟悉的人演的戏,早早的就会到演出现场占位置,每次演出,台下都是黑压压一大片人,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些同学的父母在外地工作,过年才回家,也会早早的到现场看戏。
也就是那时,父亲为了让节目增加一些看点,有一次特意让我跟我妈妈同台演了一个节目。至今,我还记得有一段歌词是“上高山哎,哎咳哎咳上高山⋯”我妈在前做动作,我手伸着搭在她肩上跟着做动作,一老一小,把大家逗得乐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出。
住在下村小学的第二年,我武汉工作的二叔带着他的新婚妻子回老家探亲,来学校看望我们,当时他带来了两个苹果。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苹果,个不大,有点青,但闻起来味道很好,香香甜甜的。父亲为了了平均分配,就把苹果一分为四,切了八片,我们兄妹四人一人一片,结果我们都不舍得吃,总是拿来闻味道。
二叔在学校住了几天,教会了我们唱京剧《智取威虎山》里面少剑波的一段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时至今日,每当听到这唱段,自己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那两个苹果。
时光荏苒,几十年前的童年往事,现在看来,虽然有趣,却也有些酸楚。但当时的自己,确实是陶醉在其中的。当年虽然有些艰辛,但童年学到、感受到的东西,让我在以后的成长路上,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泰然处之,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能用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作者朱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