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文化 文化 关注:15 内容:542

    汤坑这3所学校的建成,他们功不可没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潮客小镇 > 文化 > 正文
    • 1
    • 文化
    • 高级

      汤坑这3所学校的建成,他们功不可没

      潮客小镇网   潮客汇 2022-06-12

      筑雅甘为衔石鸟  兴庠漫忆拓荒牛

      ——记一群老人服务队参与家乡公益的建设

      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推行多项开放改革,一贯热心家乡公益的老宗长徐名水,召集一批离退休老干部发挥馀热,配合政府,投身家乡多项公益的建设事业。先后有学强、金来、歧光、细伟才、徐松、徐戈、年足、历声、徐村、德超、代瑶、代兴、建辉、名簟等人,组成一支老人服务队。他们公推徐名水宗长为核心,先后在东二市名水家楼上、黄屋坝出租屋内,以家乡亟待解决之事为内容,济济一堂,共襄善举。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无私奉献精神,因为这些均为离退休年之老人,其中不少人甚至身体羸弱,且生活也不宽裕。然而,当投入工作时,不论狂风暴雨,还是酷暑严寒,他们都是一往无前,任劳任怨,坚持工作。而今,这些人绝大多数已离开尘世,但他们为家乡公益留下的默默奉献精神和光辉业绩,永作后来者学习的楷模。前贤远去,芳踪犹在;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参与重建埔头始祖祠堂

      汤坑这3所学校的建成,他们功不可没

      ▲埔头徐氏宗祠-瞥(丁兴家邑贤摄)

      始祖彦彰公卜居埔头,创基埔头已历六百馀春秋,裔孙遍布于海内国外,逾三十万之众。祠宇年久失修,破陋不堪。而丁口众多,意见不二,一拖再拖,未能修葺。有识之士为此,痛心疾首,扼腕叹息。故修复祖祠,乃裔孙刻不容缓的任务。1996年6月,成立以学强、名水为首的修祠委员会,向海内外裔孙发出倡议书,申明修祖祠的意义和要求。内地则率先行动,开了几次的族人代表会,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群情激昂,硕画硕茂,于2001年1月,修祠基建工程择吉兴工。一方面向内地企业家募捐,一方面利用祖祠的中龛和副龛发动广大裔孙买牌再捐善款,作为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把祖祠整体轮廓按标准兴建起来。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旅泰宗亲,赤子情怀,葵藿倾阳,报本追源,踊跃捐输。至此,埔头开基始祖之几十万裔孙,从未达到像现在一样的协力同心,投袂而起,实乃我族一件大喜事。族彦群贤,顺势而为,精神抖擞,筹划按旧惯例祖祠人火延续三年拜祖大闹热的大喜事。至于剩下诸多的配套工程和祖祠的两边横屋的建设,由选出宗亲会理事长、副理事长显参、朝阳接力完成。
      汤坑这3所学校的建成,他们功不可没

      ▲埔头始祖彦彰公徐氏宗祠重修落成祭奠合影(前排左起第十七位为徐德超)

      夫宗祠者,所以明血统,严昭穆,敦宗睦族,慎终追远之所也。是故有宗必有祠,以为维系族众、凝聚宗亲之枢纽。徐氏,乃丰邑望族,而祠宇历经数百年,其间之曲折艰辛,不堪回首。所幸欣逢尧天舜日、式郭一新,祠貌岿然,美轮美奂,蒸尝有所,礼敬有堂,洵数百年来徐氏宗族未有之盛事矣。

      收回重建揭阳二世祖婆墓田

      揭阳二世祖祖婆的墓田,是饮誉遐迩的一块风水宝地,早就被当地人当作是一座福神庙去供奉。当地人家如有病痛,或不吉之事都要到祖婆风水前祈求庇佑,禳灾避难。曾几何时,政府推行“破四旧”的政策,一些人乘此时机偷偷摸摸把自己祖辈父辈十三具骨骸金盎葬在祖婆的地坟顶上。时至今日,要迁移这十三副骨骸,确实是个天大的难题。宗长名水亲自出马联系揭阳埔田宗亲组成一个工作组专门负责此事,-面争取泰国徐氏宗亲会支持,以海外华侨的名义向揭阳政府起诉。这些有关华侨政策,当地政府当然重视此事,经过一段艰苦的交涉才把这些“鸠占鹊巢”的骨骸迁移出去。事毕,我们迅速把祖婆风水修好,而今一座气势恢宏的祖墙再现于广阔的原野里。当地人又恢复老习惯,还有远地人慕名而来跪求祖婆庇佑平安吉祥,一年四季,香火不绝。

      重建失而复得的六世祖千八公坟墓

      六世祖千八公的墓地从近代以来,大家都知道在埔头安墩下。想不到1993年9月,丰良徐屋墩千四公裔孙徐细兰到当地园东坑寻找兰花当时发现一穴湮没于地下的古墓。细兰定睛看出其碑文在泥垢覆盖下模糊不清有“六世祖仰松千八徐公”字样。细兰当即把石碑泥土扫开,端正的显出碑文正中“六世祖仰松千八徐公之墓”。碑文左侧是“乾隆庚申年冬月吉日重修”,右侧是“三大房曾玄孙仝立”。这个发现,细兰于第二天来汤坑向宗长徐名水报知此事。隔两天,宗长率领埔头代表几人奔赴现场,经过细心察看,其碑文正中和左右侧出现文字和细兰报告完全相符,并分析确定,此穴墓地才是正千八公的墓地。是年冬至前,始祖扫墓时,名水宗长作重修千八公墓地之倡议,响应捐资者极为踊跃。遂择农历十月十九榖旦兴工,十二月上旬竣工。十二月初八埔头三大房裔孙五百余人谨具祭仪、鼓乐、彩旗、金狮组成队伍,至园东坑墓前举行祭礼,当地张、彭二姓代表百余人亦以厚礼相贺,热闹场面蔚为壮观。

      成立埔头徐氏宗亲联谊会

      族内外每天要应付处理的事多得很,必须有一常设机构专门管理,使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始祖祠堂基建工程告一段落后,我们紧接着召开一次全族(含潮揭)代表大会,票选出埔头徐氏宗亲联谊会理事长一人、副理事长若干人,理事若干人,工作人员若干人。选址埔头文庙为理事会办公地址,理事会成立十多年来,为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

      修编埔头族谱

      始祖创基埔头已有六百馀年历史,而记述祖宗源流世系族谱各地虽有手抄本行世,苦无统一版本,意见参差不一。同人等于2008 年协同埔头徐氏宗亲联谊会,着手修编一部脉络清晰的埔头族谱,以满足始祖传下几十万裔孙之急切愿望。在宗亲会的修谱委员努力下,通过近四年多艰苦奋斗,终于把埔头徐氏族谱统一版本堂堂正正地展现族人面前,这又是我族全体人民的一件大喜事。

      新编族谱重点必须准确的统一的:我族开基始祖是谁,始祖定位后,然后按二世、三世……直至现在,一世世记述下去,就可保证世系源流,顺延接轨,井然有序。

      修谱工作人员觉非、秀明两位教授呕心沥血,踏破铁鞋,遍搜徐氏有关历史资料,以《新唐书》《后汉书》《南昌徐氏族谱》等等,加以整理比照分析,终于找到我徐氏始祖为若木公。若木公是伯益公之子。伯益公佐禹治水有功,若木公藉父荫被封侯于徐州东海,后以地为姓,而若木公便顺理成章为我族之第一个开基始祖。始祖已定位后,按世系源流从二世、三世、四世一直至一百一十五世的舍郎公,再从创基埔头的彦章公已传下裔孙为三十世,综合起来为一百四十五世。迄今为止,我族世系已进入到一百四十五世了,这是我们这次修谱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它的祠堂篇、华侨篇、人物篇也在修谱委员会努力下逐一编就。

      国有史,地有志,族有牒谱,其所以鉴古知今,承先启后者也。宋人欧阳修曾有箴言“谱牒之作何为也,所以明世系,别亲疏,正本根也。”诚哉斯言,旨在斯言。古云:“牒谱之法,贵在详实。不详则疏。不实则诬。”修谱工程,浩瀚繁杂,而欲详实,谈何容易!我族同仁筚路蓝缕,披沙沥金,期间艰难曲折,一言难尽。至若海外宗贤侨领安宅正路、慨解仁囊之懿行,修谱诸君笙磬同音、同舟共济之历程,各地宗亲殚精竭虑、鼎力襄助之佳话,自当大书一笔,宜加旌褒。煌煌族谱,存文献于乡邦,俾候人于考镜。若能令我族后裔,知创业之艰,明守成之义,竖起脊梁,发扬踔厉,瓜瓞连绵,裕后光先,不负编纂之初心,善莫大焉。

      参与重建埔头始祖祠堂

      汤坑这3所学校的建成,他们功不可没

      ▲黎峰夕照(谢永波邑贤摄)

      黎峰、埔河古村,行人往来,历来不但要走蜿蜒曲折,凹凸不平的羊肠小道,还要涉溪河,过陂头,交通阻塞,苦不堪言。改革开放后。名水宗长首先向泰国徐氏宗亲会汇报桑梓交通现状,取得他们鼎力支持。旅泰侨贤疏财仗义,慨解仁囊,转来巨款,先开通路基,建筑梳梁;以后陆续扩宽路面,建成四通八达的硬底化公路。以前,黎峰、埔河片的村民,寻朋访友,尤其是每天来回一趟读书的学子,昔日要费一个钟头的行程,而今乘坐摩托或骑单车,只需要十几分钟,就顺利到达。漫步古村通衢,平坦舒畅,气格恢弘,嘉木葱茏,惠风和畅。晓雾开时,插汉双峰扶旭日;紫箫横处,埔河万籁对冰蟾。村道修成,自是黎峰、埔河片致富奔康之鸿基,乡邦崇文兴教之希望。

      汤坑这3所学校的建成,他们功不可没

      ▲黎峰学校(丁兴家邑贤摄)

      参与筹建东海中学

      汤坑徐氏族人,原来没有中学,子弟读完小学后要就读于汤坑中学,或华侨中学。但由于学制改变,汤坑中学被县定为重点中学,升学者要达到其规定的高分录取标准才能就学汤中;而华侨中学呢,又被划人城镇公社学区,只准城镇子弟才能到华侨中学学习,而埔河片、黎峰片属汤坑公社管辖,子弟必须到大同中学就读,大同中学又因校舍容量问题,和学子的习惯问题,读书难的问题大大地影响子弟的学习情绪,有的不得已到万头猪场就读半日制农业中学,有的干脆放弃学习,辍学在家,这关系到子弟的成长问题,家长焦急万分,而旅外的港泰华侨闻知后,更是心急如焚。旅泰宗亲会火急召开几次大会,先后筹足三十六间教室、一座可容纳两千多人的大礼堂,还有千人饭厅和几座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配套设施的资金。1981年3月,旅港泰亲人组团回来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举行动工典礼。

      1979年暑假一个晚上,我族几个小学校长,徐邝、达强、徐良、徐肯等人,叫达强踩着自行车把我从汤坑载到埔河中心小学(荣丰华侨屋)宴请我,敦促我这个教育局长,想尽办法把东海中学建起来。我对他们说,关于我族子弟升中状况问题,我在家宗长向旅泰徐氏宗亲会作了详细汇报,他们非常关切此事,他们表示全力支持。1980年上半年,从泰国传来好消息,泰国徐氏宗亲会一联开了好几次会,在理事长思恒、影三带头推动下第一次到会人就认捐了三十六间教室。第二次大家又认捐容纳两千人的大礼堂。以后陆续认捐可坐千多人就餐大饭堂和儿十间教工宿舍,东海建校问题马到成功。整个建校工程的工作由埔河公社党委统一领导,我们这些族人协助党委完成选址、整座学校布局、制图等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选择于1981年3月由徐氏宗亲会组团回来和家乡父老乡亲举行动工典礼。

      建校工程虽然解决资金问题,但还有两大难题都是在这些老同志协助公社周旋去解决的,才使工程顺利进行。在开放改革大潮中,建校的百十亩土地全部分到一家一户管理,要把这些土地从一家一户拿出来为我建校所用,可以想像,其难度之大,只有耐心细致、反反复复做通每家每户工作,终于把问题解决掉。

      在三十年前,国家工业化水平不高,物资欠缺,特别在基建必须的钢筋水泥,还要按国家规定指标供应,不足部分靠自行解决。可喜的是,海外宗贤,慨解仁囊,踊跃输捐,我们手中就有了一批“侨汇”。侨汇就是外汇,国家非常重视侨办事业,在建校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向市的物资部门和省的侨办部门的领导要求,在我们基建物资有困难时,给予酌情优惠。就是这样我们冲破以上两个难关,使建校工程顺利进行。

      计自1981年3月破土动工,至1984年秋,一座有三十六间教室、可容纳二千多人的大礼堂、一千多人的厨房饭堂和十几座教工宿舍的东海完全中学工程告竣。这不但解决我族子弟升中难题,还招来附近村庄的不少学子来这里宽广的新校舍学习,与此同时还把整个埔河溪坝围起一项占地60亩的大广场。

      东海中学,黉舍煌煌,芳林蔚蔚。举凡教馆、礼堂、操场、宿舍、膳厅、图书馆,无不齐整完备。廿载春秋,校纪严肃,学风谨严,乐教笃学,英才迭出,蜚英腾茂。溯本追源,实赖于海外宗贤之鼎力襄助,徐氏族彦之穷神竭虑,无私奉献。回首往事,枨触无限;展望未来,祝愿东海中学,乘骀荡东风,鲲鹏振翮,云程发轫!

      汤坑这3所学校的建成,他们功不可没

      ▲东海中学 (丁兴家邑贤 摄) 

      连续新建东联小学和东联中学各一间

      汤坑这3所学校的建成,他们功不可没

      ▲东联华侨学校(丁兴家邑贤 摄)

      整个东联有几十华里山高林深的广阔山区。文化教育落后,村人子弟都在破漏不堪的小学念书,普及率很低。村人曾借间一华侨屋办初中班以满足子弟的升学,但因条件限制,教育质量不高,一些稍为富裕家庭只好让子弟到几十里外的汤坑中学或华侨中学提高文化。对这个山区子弟读书难题,引起族彥名水、徐村、德超、代兴等人高度重视。通过书信来往,争取海外宗亲之鼎力支持,以历顺、代文一为首的大华侨带头捐资建校。这些侨领侨贤,心系桑梓、兴学育贤,急公好义,指囷相赠,很快解决建校 经费问题。于是乎,东联小学、东联中学便相继建成。

      参与重建埔头始祖祠堂

      解放后,农村学生成倍增加,而供学生的学习教室全。全是旧社会因陋就简建筑物,体积狭小的而光线不足,严重影响子弟身心健康。家长迫切要求重建新校,让子弟有个宽广明亮的学习环境。我们这些老同志非常关切这种现状,殚精竭虑,努力为农村学生学习改善环境。通过一定时间的酝酿,思想统一后,大家各自回到自己家乡,分头行动,和当地村干部一起去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支持家乡建校。珍视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侨领侨贤, 解决建校经费问题。我们个别老同志,不辞辛劳飞渡泰国,跨州过省,发动捐资。

      通过几年的努力,汤坑公社埔河、东秀、后安、虎局、黎峰、大田石联各个行政村先后都建起一座座按标准的完全小学。古人云,继世家风,无非积善:本家元气,还是读书。重教兴学,功在千秋。以今视昔,校舍非但面积翻番,功能拓展,且明亮爽垲,瑰丽壮观复逾于前。族彦之赤忱,侨贤之雅望,必将激励莘莘学子,恪遵爱国爱乡,敦宗睦邻,勤奋求实之校训,德智双修,身心两健,早日成为家国之栋梁。

      汤坑这3所学校的建成,他们功不可没

      ▲侨思学校 (丁兴家邑贤 摄) 

      来源:广东省东海公益事业促进会,文字 | 《丰顺诗词》特刊 第18期;编辑:叶子

      大版主
      紫天
      超级用户
      签约作者
      兴教重学,造福后代!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