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古灶印象
潮客小镇网 城市溪山 2022-08-15
在佛山热闹喧哗的城市之中,竟然藏着一处可以静心养性,安放心灵的神奇之地,它的名字叫做“南风古灶”。

“南风古灶”,很多人顾名思义,以为是做饭的灶台。其实,在佛山石湾人的词汇中,烧制陶器的窑也称作灶。所以,“南风古灶”实际是盛产陶瓷工艺品的古窑炉。
这是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窑。位于东平河畔的石湾古镇。从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至今,窑火不绝,生产不断,仍在创造着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谓世所罕见。

古窑建在一个低矮的山岗之上,坐北朝南,左右两条古窑相隔十几米,并排而列。古灶窑口朝南,来自面前一百米多处的东平河的微微南风,习习吹来,进入窑口,让火势迅速蔓延,熊熊燃烧起来。因此,古灶便以“南风”为名。

两条窑均是依着山坡而建,前低后高。窑长三十多米,蜿然一条长龙。因此,窑炉又有“龙窑”之称。为了区分,人们又把另一条窑,称作“凤窑”。“凤窑”又叫“高灶”。龙凤两窑,并列而建,取“龙凤呈祥”之意。

龙窑口旁,耸立着一尊火神雕像。火神的造型,便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衣服、头发都在熊熊燃烧。脚下的风火轮,也都是一团团的火焰。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南方火帝君。至于火神究竟是谁,有多种说法,或祝融,或燧人氏,或炎帝。但不论是何方神圣,都不妨碍它在佛山人民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佛山是陶瓷之乡,人们新建陶瓷厂,窑炉点火,都会来这里向火神礼拜,然后从南风古灶取火,以祈求生意红火,财源广进。

除了火神,佛山人还崇拜水神。著名的佛山祖庙,供奉水神北帝。而南风古灶则供奉南方火帝。人们说,正因为“水火相济”,佛山才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实际上,就在南风古灶背后,也同样供奉着一尊水神北帝,该寺庙名为“福善祠”。因为此处地处低洼,容易水浸,人们便用大理石将地基垒高。故此庙又被称为高庙。
在古代,高庙曾与佛山灵应祠(祖庙)“并昭显赫”,来头并不小。只是因为其规制与佛山灵应寺(佛山祖庙)相比,实在太小了,故而常被人们所忽略。

南风古灶,两条古窑都有瓦顶上盖。屋顶层层叠叠,逐层后退,显得古朴而雅致。独特的造型,成了南风古灶的象征,图案被印在邮票上广为传播,故而为人们所熟知。

在龙凤两窑之间,是一宽阔而整齐的花岗岩台阶通往山顶平台。在平台下方,宽大的墙壁上,是用陶瓷碎片砌成的龙形图案,气势不凡。碎片是取自石湾镇“贝丘遗址”的不同年代的陶瓷碎片。据考证,最古老的印纹陶片,具有5000多年历史,是石器时代的陶片。这也反映了佛山悠久的制陶历史。

若干年前,笔者曾为南风古灶创作过一首歌曲,名曰《走向灿烂未来》。歌词的灵感就来自这最古老的印纹陶片。
歌词赘述如下:
身披河宕贝丘的璀璨印纹,
拥抱秦砖汉瓦的斑斓色彩,
你迎着风雨向前走来,
脚步执着坚定,充满期待。
传唱唐宋琉璃千年古韵,
续写明清丹砂文化根脉。
你大步流星向前走来,
风姿绰约诗情豪迈。
啊!南风古灶!
石湾公仔,因你名甲天下
石湾陶瓷,因你誉满四海!

习习榕风吹去满脸疲惫
东平河水荡涤仆仆尘埃
你踌躇满志向前走来,
五百年的情怀初衷未改。
描写南粤江山锦绣风采,
抒发中华盛世恢宏气派。
你栉风沐雨向前走来,
浴火重生激情豪迈!
啊!南风古灶,
传承历史,有你肩负重任,
创造文明,有你继往开来。
(副歌):
隔水柴歌再次唱响海内海外,
伴你踏上星光大道,
走上灿烂的未来。
歌曲由著名作曲家方辉先生作曲。方辉先生曾为许多著名歌唱家作曲。其中田震演唱的经典名曲《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便是方辉先生的代表名作之一,为大众熟知。

平台上筑有一亭,名曰“云涌”。亭上楹联,颇有趣味。对联由本地文人何汝文所撰,由著名陶瓷艺术家梅文鼎所书:
风自南来,万简朝宗迎瑞气,
云从龙涌,百窑献宝聚芳华。
对联描述了明清时期石湾陶瓷产业发展的盛况。当时东平河上满载陶瓷的木船,风帆高举,列队前行,走向海内海外。高悬的风帆,仿如古代皇帝上朝时群臣手持的竹简奏章。“万简朝宗”真可谓是传神之笔。据说,“万简朝宗”还是明清时期的“石湾十景”之一。

“风自南开”,是指从南风古灶南面的东平河上吹来习习河风。“云从龙涌”,也是紧扣“龙窑”主题,龙窑烟囱飘出的白烟,十足一条“龙”的形象。而“百窑献宝”,反映了南风古灶热烈壮观生产场景,它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之外。此外,这个“宝”字也道出了南风古灶的神奇之处。据说,南风古灶,在烧制过程中,每一窑都总能有一件产品发生神奇窑变。发生窑变的陶品,釉色浑厚多彩,色彩斑斓,价值连城。

“百窑献宝”之“百”字,也反映了当时窑炉,并非只有南风古灶的龙凤两窑。窑炉数量非常之多,拙作《走向灿烂未来》歌词中,提到的“隔岸柴歌”句,便是当年东平河两岸,烧窑工人在劳动之余纵情高歌的景象。它同样也入列“石湾十景”之一。在南风古灶旁,有“石湾十景图”的陶瓷雕塑,对此作了详细记录。

据说,当时的窑炉之多,曾有百条之上。当然,密集分布的窑炉,也不可避免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至今石湾还流传了一首童谣,反映了当年环境污染情况。
石湾好多烟,
烟穿你的眼,
医来医去医唔翻。
童谣用浓重的石湾本地口音来读,可谓是妙趣横生。

平台上“云涌亭”两侧,两条高大的烟囱耸入云天。其中一条,上面镌刻着“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奋勇前进”十五个大字。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工业遗存。它似乎在讲述着那个光辉岁月的沧桑故事。

南风古灶旁有一棵神奇的大榕树。榕树长在窑炉的窑体之上,两者相依相伴,走过二百多年的历史,熊熊燃烧的炉火,竟然对榕树毫发无损。两棵榕树,蓬勃生长,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令人不可思议。

更令人不得其解的是,在文革期间,因为窑炉停产,其中一棵榕树反而竟然枯死,后来“抓革命,促生产”,恢复生产后,枯死的榕树才又起死回生。榕树与窑炉的“生死恋”,令人称奇,也令人动容。
如今,人们前来参观南风古灶,都会在大榕树下拍照留念,摸一摸榕树的根。人们说,“摸摸榕树头,一世不用愁。”因为这么一个信念,盘根错节扎在窑炉上的榕树根,被人们摸得留下光滑的手印。

在南风古灶后面,是密集的明清建筑群,灰黑色的辘筒瓦房顶,龙船灰塑脊,处处透着曾经的繁华,也带给人以水墨古朴之感觉。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政府的主导下,南风古灶后面的民居,以及左右两旁的工厂,统一开发,发展文化产业。通过修复明清古建筑群,活化工业遗址,打造古寮场,打造公仔街,初步形成石湾陶瓷特色景观。再后来,园区面积又进一步扩大,将建国陶瓷厂,水巷,电炉厂一带,全部纳入产业园范围,进一步将工业、商业、文化创意业与旅游休闲业深度融合起来,形成集游览观光、陶瓷生产、艺术研习、产业研讨、休闲购物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休闲区。

踏着留下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行走在这些古街古巷之中,古老而又明媚的气息,处处扑面而来,你会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这些明清时期的建筑,已经修葺如旧,保持着原貌。巷陌的古墙上,即使是如今入秋时节,依然可见翠绿的苔藓在疯长。苔藓生长在屋瓦间,生长在矮墙上,小巷一下子就鲜活了。从榕树缝隙里,从窄窄的天井里,漏下来的天光,明晃晃的,映着幽暗的巷陌,仿佛带着春天雨过天晴的余韵。

大大小小的民居,都出租给了艺术家们。他们把它做成工作室,或者是艺术品展示馆。大多数艺术家是做陶瓷工艺品的,但也还有做布艺的,服装的,剪纸的,甚至还有是教授古琴的。每一个门口,经过艺术家们匠心独运的打造,都透出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只要大门没有上锁,你无需敲门,你就可以大胆的登堂入室。正在里面潜心的创作的艺术家们,有时会抬起头来,对你嫣然一笑,这便是向你表示了欢迎之意。当然,你可以在一旁驻足,看看艺术家们是如何创作。摆在工作室内的各种艺术作品,都是明码标价,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付款带走。

许多工作室,同时也是休闲品茶的好去处,悠闲的天籁梵音,不知从何处行云流水般轻洒下来,让你心一下子就放空了,整个身心得到尽情的享受。

选一个周末,或者休息日,来这里走走,在某个小屋,在某个庭院,或者某个小巷的转角处,你都可能邂逅惊喜,邂逅浪漫,收获满满的喜悦心情。

来吧,来吧,南风古灶,正张开双臂,等待你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