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留隍:村村有慈善,解决乡村振兴最难点
乡村振兴系列
《留隍·村村有慈善》
相关视频:
(留隍镇村村有慈善记录片)
(留隍镇村村有慈善专家观点)
(中央党校刘忱教授点评村村有慈善)
公益慈善专家学者到留隍实地调研村村有慈善。
访谈嘉宾:
张晓冰(左2)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管理 硕导
汤 敏 (左4)
古村之友理事长
周如南 (左1)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
访谈视频(文章头部)
乡风文明的建设除了过去习俗中的宣教、奖惩等手段外,更有效的是形成能激励当地群众广泛参与的公益慈善项目。历史上优秀的乡村,几乎都有公益慈善的传统和机制,比如传统的义庄、善堂、义仓,以及由村民集资修建的文脉建筑、庙宇等一系列具有公共价值的项目。公益凝聚人心,进而共享共谋发展,美德和凝聚力是乡村振兴中无形无价的生产力,越早布局越利于乡村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古村之友《村村有慈善》
刘忱 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实现了乡村振兴最难的一关,就是乡村的组织振兴。
溪北村:乐善之源。志愿者来到第一位受助对象的家中回访。
公益慈善专家学者在砂汤调研
砂汤村:乐善之桥。百岁老人杜刘赤毛也参与乐善群善款捐赠,帮助村内公共设施建设。
志扬村:弘扬红色传统 。乐善群组织志愿者和学生了解本村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大坪村:茶乡新贤。大钱、盐坪两个乐善群,吸引大量的在乡和不在乡的乡贤,给村里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
公益慈善专家学者在大坪调研
全镇共有45个乐善群,村村有乐善。
乐善群每月一捐,村民互助信息公开透明,互联网让村村轻松做慈善。
骨干志愿者、乡贤带动各个乐善群。
年轻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和乐善群。
资料:留隍,位于潮汕梅州之间,处于潮汕和客家两大民系杂居的地方,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在这不断碰撞出火花,潮中有客,客中有潮,形成独特的“半山客”文化。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居林村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文公后裔东留居林开基祖祠友恭堂。
南粤志愿者 罗佳凯:我们乐善群有两个板块,一个就是有产生钱的乐善群,一个就是无私奉献的,包括财务、群主、理事骨干、志愿者。那么这两块,有钱有人了,在一起就是完美的乐善群了。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可以改变一切。
丰顺朱氏始祖丰山万五公,原为金陵人士,元末明初年间,因避祸乱辗转到黄金镇清溪村创乡,《朱文公家训》跟随广为流传。
乐善群内人人是参与者,人人也都是监督者,被专家笑称为“区块链式慈善模式”。乐善之风吹遍韩江边的粤东小镇,留隍成为范仲淹创办义庄扶贫济困的现代典范。我们不禁在想,如果这股人人乐善之风吹遍全国乡村大地,将是一种怎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