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隍口埔笃庆堂
笃庆堂:整体建筑面积5472平方米,坐东向西。整座建筑依地形分三台阶建造,即大厅堂、伸展之两厢和后围包(即围龙),以及屋前灰埕(长方形坪地)、池塘、角楼等。屋顶为穿斗式,架梁盖瓦的硬山顶结构。大门两旁坚有黑色扁体石鼓,八角形石柱。正面墙壁两边嵌有完整的“麻雀戏梅”石雕。大门前灰埕宽约7米,前面是一个池塘,屋后半月形后围包跟屋前灰埕和池塘构成太极形平面布局。
周围是一片片绿树、田园,远处是凤凰山层峦叠嶂,林水葱茏,蔚蓝色的天空飘着白云,小桥流水,构成一幅古迹与大自然协调的自然画卷。
笃庆堂内共有11个厅堂、16个天井、65间房屋,回廊通道相连,布局巧妙,具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屋内外檐采用斗拱,外檐彩绘有人物、花鸟图案。堂内三大厅均用五层大式瓦盖顶,琉璃剪边。屋的正脊、垂脊、围脊、角脊都镶有琉璃彩龙艳凤。
笃庆堂地处韩江东岸,群山拱抢,秀水环绕,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闻名遐迩,因基具有潮汕特色和侨乡特色的独具风格的民居,颇具价值,被丰顺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笃庆堂,位于中国广东省梅州市留隍镇口埔村,为梅州市丰顺县的一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建筑,公布时间为1988年1月,笃庆堂的历史年代为清代。
据介绍,笃庆堂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相传是朱三爷创建,国师刘江东设计,它是一座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三合院式于一体的古建筑。笃庆堂分一正门南北两斗门,笔者在北斗门边的碑文上看到,笃庆堂整体建筑面积5472平方米,坐东向西,堂内共有11个厅堂、16个天井、65间房屋,回廊通道紧紧相连,布局严谨巧妙,具有良好的通风系统。
中文名称 笃庆堂 外文名称 Du Qing Tang 地理位置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口埔村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1万平方米左右
目录
1 景点
2 历史故事
3 建筑特点
景点
古老、典雅、奇特、雄伟、精巧、别致……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洋船屋很有些名气。经过四季风雨和历年霜雪,至今,洋船屋风范依旧,古韵依存。那青砖黑瓦于陈旧清幽间诉说着历史的曲折幽深,见证着主人的聪明才智。追寻洋船屋那散发出的独特魁力,你会被一种美所深深感动。走近这座古堂,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那宽大宏伟、气势不凡的气质,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一座城堡之中。住在笃庆堂旁边的朱伯了解到笔者的来意后,热忱地给笔者当向导。
历史故事
笃诚堂因孝而建。清道光年间,当时的黄田盐商朱一乔、朱宗怀父子在沪经商,成巨富,并接触到很多新事物。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讲述外面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轶事。朱一乔的母亲和妻子在听到“洋火轮”的情形后,产生了想见一见的愿望,因交通落后加之缠足致行动不便,难以出行,终未如愿,禀性孝顺的朱一乔为圆母亲夙愿,与儿子商议修建一座外形酷似大轮船的建筑一洋船屋。
建筑特点
该古建筑按地形高低分三台阶建造而成,主体由三进式大厅堂、伸展之两厢和两座围龙屋构成,俗称“四马拖车”。步入正门,只见大门两旁立有两个黑色的扁体石鼓、部分石雕等,其工艺相当精细。正面两边墙壁上镶嵌有完整的“麻雀戏梅”通花石雕,供游人观赏、品味;抬头望去,屋顶为穿斗式、架梁盖瓦的硬山顶结构。
屋内外檐采用斗拱,外檐彩绘有动物、人物、花鸟等图案,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横生;堂内三大厅均用五层大式瓦盖顶,琉璃剪边。厅堂内八角形石柱错落有致、稳如泰山,梁柱之间雕梁画栋,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笔者被朱氏先人那精湛的工艺所深深折服;屋的正脊、垂脊、围脊、角脊都镶有琉璃彩龙艳凤,仰首凝望,玲珑别致、活灵活现,其精美程度堪称老祠堂中“典范”之作;屋顶中直线与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仅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使整座古建筑更显得古朴典雅,肃穆端庄。
大门前灰埕约1000平方米,前面是一个几千平方米的大池塘,屋后半月形后围包跟屋前灰埕和池塘构成太极形平面布局。笃庆堂四周是一片片茂盛的树木、远处凤凰山层峦叠嶂,彰显其美丽的田园风光,与蔚蓝色的天空下飘着的白云,构成一幅古迹与大自然和谐协调的天然新画卷。
笃庆堂地处韩江东岸,群山连亘,苍翠峭拔、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因其具有“三特”(潮汕特色、客家特色和侨乡特色)的独具风格的围龙屋,可称人类建筑史上一枝独秀的奇葩,也是丰顺县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