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留隍海外赤子

      留隍海外赤子

      来源: 林韩璋  留隍微闻

       2025年04月24日 18:02 广东

      出洋简史

      出洋,留隍人称“过番”。昔时乡民过番是最无可奈何的事,一到国外,就成了“化外之民”,所以当地有句俗话说“好仔唔过番”。 最先乡人过番是从饶平的柘林和澄海的樟林乘红头船出洋,往后则由汕头港乘轮船往东南亚各国。 

      留隍海外赤子

      留隍人过番,有着悠久的历史,上溯明清,兴于民国初,盛极抗战后。先侨的足迹早已遍及东南亚各地,其中去泰国最多。 目前,几乎村村都有过番客,户户皆连海外亲。 

      留隍人过番,主要是因为天灾人祸,谋生困难, 日子难过。为了活命,只好铤而走险,“冒风涛蹈覆溺而不顾”,从沿海漂泊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民国《丰顺县志》云:“留隍沿江地势低洼,时受水患,故居民出洋谋生较多。” 

      华侨旅居在外,为了在复杂、困难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便在居住国自愿组成同乡会、宗亲会和各行业的公会。留隍旅居泰国的侨胞先后成立了泰国留隍同乡会、九河乡郑氏宗族联谊会。留籍侨胞还分别参加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潮州会馆、丰顺会馆等,有不少留隍华侨被推举为领导人,如郑明如连任多届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泰国丰顺会馆永远荣誉主席,游再成、郑如杰、刘郁菁、郑如葵、何克家任泰国丰顺会馆副主席。 

      留隍镇是丰顺县的重点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约有6万人, 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后来东南亚一些国家政局的变化,掀起阵阵排华恶浪,迫使他们只好向怒海求生,出现再移民,再迁徒,从原居国移居至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留隍海外赤子

      留隍先侨昔日被迫抛妻别儿,辞别亲友,赤手空拳地远涉重洋,离家时仅仅是一条水布包着几块硬邦邦的甜粿和零碎日用品,来到异国他乡去开创一个新的家园。数百年来,他们历尽沧桑,拼搏奋斗,艰苦创业,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侨居地经济的发展,许多华侨逐步改变早期苦力劳动的职业状况, 多数人转为或经商、或开厂、或由农村进入城市,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发展领域。至20世纪70年代,有不少人成为企业家、实业家。如祖籍九河村的第三代华裔郑明如,初期在素攀协助父亲开创火砻(碾米) 厂,并开办洋杂店;日本投降后,到曼谷与人合资从事出口贸易,后与日本人合作创办泰旭苛性纳及泰旭玻璃厂;之后产业又不断地多元化拓展,经营银行、信托、保险、房地产、纺织、石油、酒店等业, 企业机构20多个,属下员工数千人,产品远销国内外,每年为泰国赚取大量外汇。又如泰国著名玻璃大王郑亮荫、金银珠璇业巨擘魏懋轩、木业大王林炎炮、纺织界权威刘桂利,以及陈亿元、游再成、刘郁菁、叶福有、郑如葵、郑如杰、叶豪杰、何宝才、何克家、蔡团正等当代华侨、华人都是业绩显著、颇有名气的华侨知名人士。而且多数华侨入籍居住国,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同时,留隍华侨与居住国人民和睦共处,不少人彼此通婚,结下深厚情谊,为居住国的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留隍华侨虽身居异国,但有着极浓郁的民族感、家乡情和亲缘情结。 长期以来,从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持续不断的寄钱养家赡亲、兴建侨房到兴办各项公益事业,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海外赤子,粉榆谊重,爱国爱乡业绩,遐迩称誉,处处流芳,博得家乡广大群众的称颂。

      来源:锦绣留隍

      广东·深圳
    • 0
    • 0
    • 0
    • 23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顺序查看
    • 热门排序
    • 随机排序
    • 分享网站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