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一 个 专 注 于潮 汕 乡 土的 公 众 号

      知 性 理 性 个 性

      ······

      请大家先打开背景音乐,下面是一批我很早就想跟大家分享的清末潮汕老照片。

      摄影技术是在汕头开埠之后才渐渐传入当时潮汕地区,1870年有了潮汕的第一张照片,距今将近150年。

      150年前的潮汕究竟是怎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穿越回去看看清末的潮汕地区,从人、景、事多个维度去发现那些我们不曾见过的历史。

      我们就从潮汕的第一批照片说起吧。

      1870年的潮汕

      关于潮汕地区最早的一批照片,拍摄于1870年,拍摄者是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他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

      1870 年,他先是在汕头南部的礐石短暂停留,从礐石山上拍下了汕头埠的全景图,接着还拍下了几张附近的姿娘人物像。而后辗转北上到了潮州。

      但是比较遗憾,这批照片的数量很少,目前能看到的只有八张,远远比不上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其他城市的拍摄数量。我们先看看这批照片吧。

      第一张是当时汕头埠的全景图。此时汕头刚开埠十年有余,这张照片中的地方就是潮汕近代史的发迹之地,从照片中我们可以发现清一色的西式建筑。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汕头埠全景图,1870年,约翰·汤姆逊摄)

      第二和第三张照片是同一个年轻的潮汕姑娘。约翰·汤姆逊在其图片说明中这样描述:她向我们展示了潮州府汕头常见的一种发型。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姿娘一,1870年,约翰·汤姆逊摄)

      第四张照片同样还是姿娘肖像,不过人物的年龄明显大了许多。约翰·汤姆逊在其图片说明中这样描述:这是另一种流行于这一地区的发型,不过照片上的妇女来自另一个家族。照片上呈现的这种脸型是本地人特有的,鼻子直而挺,上嘴唇薄,牙齿洁白整齐,还有一个漂亮的下巴。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姿娘二,1870年,约翰·汤姆逊摄)

      这张照片女人的发髻高而突出,是过去潮汕已婚妇女的发型,古称”椎髻”,潮汕人也称为“鬃”

      从汕头离开后,约翰·汤姆逊到达了潮州,拍下了下面这四张照片。

      第一张是三元塔,后在1918年的地震中收到严重破坏,现在潮州的三元塔上部是残缺的。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潮州三元塔,1870年,约翰·汤姆逊摄)

      第二张是潮州八景之一的凤凰塔。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潮州凤凰塔,1870年,约翰·汤姆逊摄)

      第三张和第四张也是同为潮州八景之一的广济桥(湘子桥)。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潮州广济桥一,1870年,约翰·汤姆逊摄)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潮州广济桥二,1870年,约翰·汤姆逊摄)

      现在的广济桥(湘子桥)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第一次看到上面这两张广济桥的照片时,内心一震:哇父,怎么和现在的广济桥差别那么大?原来后来的景象都是人为重构的。

      但那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古老而破败,桥墩上的裂缝证明了岁月的久远,上面的木屋也证明了当时广济桥的功能是多元的,除了供人跨越韩江之外,他应该还具备营商和居住的功能。这在后来的一些照片也可以得到证实。

      而约翰·汤姆逊因为在拍摄潮州广济桥的时候受到了当地人的阻扰和袭击,心有余悸的他不敢在潮州久待,所以便早早赶往厦门去了。这事在其著作中《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中第二部《潮州府的桥》中提到。

      至于袭击的原因就是当时潮州民众的排西情绪严重,如若当时没被潮州百姓袭击,相信会留下更多关于潮汕人生活纪实的照片,实为遗憾。

      如今的潮汕已婚妇女早已经没有了梳椎髻的惯例,潮州的三元塔也早就残缺不堪,广济桥也并非被人为地修饰地这么华丽。这些早已看不到的过去,正是约翰·汤姆逊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镜头下的清末潮汕社会

      在约翰·汤姆逊离开之后,民国成立之前,拍照的成本还很高,普通老百姓并无力承担费用。那时关于潮汕地区的照片,大多都是传教士或照相馆的人拍下的。虽然很多照片的具体拍摄者已经无从考究但是感谢他们留下了这批有有意义的照片,让我们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窥当时潮汕社会的面貌。

      潮汕乡村:下面这两张照片,拍摄的都是当时潮汕的乡村,第一张拍摄地点不详,第二张拍摄于澄海梅陇乡。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潮汕乡村,清末,汕头美璋相馆摄)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澄海梅陇乡,清末,摄者不详)

      潮汕人看到这两张照片相信第一眼就都会觉得熟悉,因为照片中都是带有明显潮汕风格的下山虎、四点金建筑。若是抛开人物,照片一切和现在的老寨并无什么明显差别。咋一闭眼,过去的和现在的太像了,有点时光倒流的感觉,好像一百年前的物和人并不太遥远。

      揭阳榕江南河某支流:这两张照片拍自清末揭阳榕城,看到这两张照片就会更明白为什么揭阳被称为”水上莲花”了,小桥流水人家,亭台楼榭犹可见,古榕青青船儿漂。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揭阳榕江南河一,清末,摄者不详)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揭阳榕江南河,清末,摄者不详)

      揭阳历来水系发达,河网纵横交错,过去榕城一渠、二河、三窖、十三池、九曲十八湾为揭阳水乡特色增添无限风光,被美誉为”水上莲花”。古城形成了”五门三窖二十四巷,四浦百桥五八池”的水城格局。城里溪河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小桥卧波,榕竹苍翠。这两张老照片正为我们展示了清末的揭阳水乡景象。

      潮汕孥仔:下面这是一张当时汕头某乡村几个孩童一同吃早餐的照片。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乡村孩童,清末,汕头美璋相馆摄)

      图片中说明是早餐,咋一看以为是饭,但是细想才会发觉那应该是老社会的糇饭,指从从沸着的稀饭中捞起饭粒去掉饭汤使成干饭。“糇饭”是在以前米粮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饮食现象,在米粮充足的今天,再也没有“糇饭”的现象了。民间有“炆三糇四”的说法。说是一筒米(相当于七两米),炆饭可以得三碗干饭,而“糇饭”可以得四碗干饭。

      存心善堂:下面这张照片中的建筑是早期的存心善堂,这个号称潮汕第一慈善机构的善堂便是成立于这个时期。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存心善堂,清末,汕头美璋相馆摄)

      早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汕头埠已有了同济善堂,但随着大量流动人口涌入汕头,以及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鼠疫在汕头埠(时潮汕地区还有潮阳棉城,海阳县庵埠)集中爆发,汕头埠单一的善堂的慈善行为捉襟见肘。同年,潮阳棉城棉安善堂社员赵进华到汕头埠打工,看到汕头埠街边无人收埋的流民贫民遗尸很多,便从棉安善堂念佛社请来了大峰祖师木雕像,并由士绅李泰丰出面向当时的同济外局借地,设坛办起存心善堂念佛社。

      青龙古庙:下面这张照片这是过去的潮州府城青龙古庙一角的景象。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青龙古庙,1911年,传教士莉娜·约翰斯顿

      这是过去的潮州府城青龙古庙一角的景象,颇有东方美学的韵味,甚是惊艳。正像祖籍潮州的蔡澜在其文章中写到的这样,“老家府城,旧时相当于日本的京都到处都是古迹。”

      但这种建筑景象在今天的潮州已经难觅,因为文革期间大多被破坏,图中的青龙古庙也是。这也正如蔡澜后来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的回答一样:潮州本来是有文化的地方,古代叫做潮州府,而潮州人自己不称潮州人,他们叫“府城人”,就是说这里以前是很大的都市。我从老照片里看到,过去的潮州有很多“贞节牌坊”,高大精美,还有很多桥也很美。但是到“文化大革命”,都给扒掉了,整个城市彻底破坏,已经看不到古貌了。

      目送:这张照片很特别,原来的名称是叫做“潮州妇人观海图”。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目送,清末,汕头美璋相馆摄

      从照片中们只能看到这群妇女的背影,天气寒冷,有人穿着棉袄。右侧一名留长辫的男孩正好回了头,据此推测这张照片拍摄于清末。有人解读这张照片说应改为“潮州妇人送男人过番图”,原因是旧时潮州女子不大可能带着孩子、成群结伴地到海边观景,送丈夫出海过番的可能性较大。这是一种可能性,时代久远,已无从考究。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幕,与如今人们从潮汕站或潮汕飞机场出发的送别不一样,这种目送,是一种不知何日是归期的离别。

      镜头下各行各业的的潮汕先民

      看完了镜头下的清末潮汕社会,下面我们看一下镜头下各行各业的的潮汕先民。

      这批照片大多出自当时汕头的美璋照相馆,从照片上反映出来的都是意图探索潮汕社会面貌的努力,记录的是他们对于潮汕直接的观感,用照相机,以更接近人的认知的视角记录了那个时代潮人的状态。当时照片洗出来后多数是以明信片形式进行流通,邮寄到西方,满足了当时的西方人对遥远的东方社会强烈的好奇心。

      细细做生理:这是当时在街头卖水果的潮汕小男孩,小小年纪做生理,这就是潮汕人的传统啊。大家细看照片,会发现一点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凤梨的个头很小,有点像泰国的小菠萝,一百多年前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卖水果一,清末,汕头美璋相馆摄

      小小生理哙发家:还是卖水果,看来清末时候,水果就是一门挺热门的生意。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卖水果二,清末,汕头美璋相馆摄

      油漆工:清末时期,三个潮汕油漆工正在给藤编家具上漆。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油漆工,清末,摄者不详

      农夫车水:通过脚踏绞盘上的水斗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的水渠里,达到浇灌的目的,在那个没有抽水机的年代,都是这么搞。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农夫车水,清末,汕头美璋相馆摄

      汕头潮海关验货场的行船人:汕头港的繁荣,也带动了许多行船人以海上运输为生,这种职业曾经非常时髦。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行船人,清末,汕头美璋相馆摄

      剃头:这是清末汕头街道中为人剃头的剃头匠,按清朝习惯,三日一洗头,五日一结辫,十日一剃头。老百姓一般脑门头发长了就要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我想那时的剃头匠应的生意应该也挺好做的,看来自古以来,“美发”就是一门好赚钱的手艺。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剃头匠,清末,汕头美璋相馆摄

      做生意的、做工的、种田的、干手艺活的、行船的,形形色色的清末潮汕人,这些市井风情作品的选取都有其特别的意义,人物活动离不开环境,而环境的又是时代特有的烙印。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老朽与新生,在不停地碰撞与融合,它们记录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地域文化,为潮汕地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一张文化意义重大的照

      下面这张照片是潮汕文化意义重大的一张照片,它是1906年中国首条商办铁路“潮汕铁路”通车典礼的合影。自此,才有了“潮汕”这个词,今天文化意义下的“潮汕”和“潮汕人”最早就是源于“潮汕铁路”。换算一下,其实潮汕一词也才113年的历史,但是背后承载着的是千年的文化传承。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么样的?

      (潮汕铁路通车典礼合影,1906年,摄者不详

      谢谢清末那些为潮汕地区留下了相片的摄影师,历史是厚重的,我相信每一张老照片都能够倾诉千言万语,带我们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而我们也会发现,一百多年前在我们祖辈世代生活的潮汕,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黑暗腐朽“年代里,也有着锦绣山河、时髦姿态和阶层万象。

      请收藏并分享出去吧,一同保留这份族群记忆。

      潮汕的百年光阴,百年沧桑,照片中人物早已故去,照片中的景物也早已焕然一新!徒留后人很多凭想。潮汕的传统文化还是保留的很好的,特别是在农村很多习俗基本还是有保留的!但近些年社会发展的飞快,很传统的东西或多或少都变了,例如潮汕地区特有住宅,不要说盖大祠堂了,就连下山虎,四点金等建筑都快难觅踪迹,都给楼房取代了。百年后的潮汕子弟要了解潮汕传统的东西,就可能要通过图片或视频等东西才能得到了

      未知
    • 0
    • 0
    • 0
    • 2.3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顺序查看
    • 热门排序
    • 随机排序
    • 分享网站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