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是客家建造的一大特色。
中国超级民居之客家围屋
潮客小镇网 2020-05-22
要说客家围龙屋,先介绍一下客家人。客家人是一个具有华夏族特征的汉族分支,也是汉族分布较广、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该民系分布于南方各地,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台湾、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省份,近代亦有些回迁陕西、河南定居。
1
在古代,客家人原指一切客籍汉人,如在明代时移入云南的北方官话人群,现在仍是叫客家人。客家人交流的首要语言是客家语,客家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而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亦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为华夏历经岁月之瑰宝。
全世界的客家人数达1亿人,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地球上,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非常团结,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各界,尤其是在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本篇随笔列举几位供大家参考:朱德;胡耀邦;他信、英拉兄妹;李光耀、李显龙父子;李东生;李河君;张国荣;黎明…(资料来自360百科)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和土楼。其中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华夏民族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华北中原地区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客家围龙屋作为客家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主要场所,选址讲究,结构独特,工艺精致,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文化内涵深厚,体现了客家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围屋一般来说不论建筑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或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六围的围龙屋。
兴宁花螺墩罗屋(上图)
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湖心坝客家围屋(上图)
东生围(上图)
推荐游览:
鹤湖新居
东生围
林寨古村
观澜版画村
南华又庐
满堂客家大围
泰安楼
来源:百家号 环球特色游 互联网
整理:潮客小镇网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