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10
引言:全球市场中不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我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乡村的本质属性是空间,乡村空间的打造不仅要有物理空间的维度,同时需要塑造虚拟空间的维度,构建乡村产业“微循环”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背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全球经济面临百年不遇之变局,尤其在国际经济贸易摩擦加剧、新冠疫情带来巨大冲击且未来演变仍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其中。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引,应对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全世界的信息空前对称,算力代替机械力成为时代潮流的最大推手,出现全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
之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投资,消费和外贸”三驾马车的狂奔。现在,市场中不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为了适应新的未来竞争格局而生。
乡村的本质属性是空间
乡村的本质属性是空间,乡村就是一个大空间,如何在这个空间中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实现产业、生态、乡风、富裕,取决于乡村这个大空间中的内容、区位和边界,内容是空间的厚度、区位是空间的宽度、边界是空间的广度。空间的内容厚度决定了乡村是不是秀美!空间边界的广度主要影响乡村是不是可持续发展!
乡村空间的打造不仅要有物理空间的维度,同时需要塑造虚拟空间的维度,物理空间打造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虚拟空间塑造的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数字乡村通过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乡村编织一张数字化网络,把乡村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连接,消弭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让乡村居民能够便捷地、多渠道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信息变革和发展经验的链接,为人的现代化,为新农人的培育,为乡村突破物理空间边界的限制更加广袤,为“新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乡村产业“微循环”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阶段,外循环强调的是产业链要有部分环节能够对接到国际产业链中,即要能够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内循环强调的是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参与国际分工即可全部完成产业链构建。十四五期间,外循环为辅,内循环为主的同时,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内循环的重要部分,乡村发展是不可忽视的,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乡村产业构建“微循环”体系同样重要。
乡村产业的微循环体系从四个维度构建,省级构建大型乡村产业经济圈,主要体现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产值1000亿;县市构建中型经济圈,主要体现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加工园,一县一业,产值100亿;乡镇构建小型经济圈,主要体现为农业产业强镇,一镇一特,产值10亿;村构建微经济圈,主要体现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产值1亿。
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要“找抓手、搭载体、建平台、创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以县域作为载体,通过平台集聚资源、资源带动产业,构建利益机制,借力集群效应、形成规模优势的过程,进而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留人招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金融资本参与到产业发展过程中,推动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