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扩展–读《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有感

      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扩展–读《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有感


      朋友们,你们好,我们一起聊聊天,今天的文章是一篇读书笔记,全文约3900字,看完大概需要6分钟,共六部分,每部分独立,大家可以看全文,也可以随便选择阅读,或者可以直接看看目录,以后有空了再来详细看看。

       

      一、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二、要事第一:不要牵出一头大象

      三、增强回路:正能量可以带来美好的一天

      四、触动并行动:有触动并行动才是真正的读懂

      五、舒适区边缘扩展:感性小人和理性小人哪个好

      六、费曼读书法:“教”才是最好的“学”

       

      这段时间我在看周岭写的一本书《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感觉非常好,看了几遍,还想再看。书里面的内容很实用,所举的事例都是我们身边的事例,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看了这本书让我的认知提高了很多,甚至有醍醐灌顶慕然觉醒的感觉,明白了原来之前自己或身边的人的行为语言的底层思维模式。我看了几遍,马上学习里面的好方法,并立即行动,开始更细致的做日志笔记,开始每日进行反思,并且开始按书中说的方法阅读,还有也按照费曼方法把自己的感受总结写出来分享,希望能有一点点用。

       

      一、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这本书里讲到,元,在汉语中有“头、首、始、大”的意思,即最高级别的,比如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会被称为国家元首。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听起来有些拗口,实际上,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


      反观,是元认知的起点。当你开始反观自己的思考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缺乏自我观察意识的人只能无意识地顺着感觉和喜好行事,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会不自觉地追求眼前的舒适和简单,觉察不到自己当前的思维和行为有什么不妥,直到碰壁。而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不同选择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问题十有八九就出在这里。


      好在元认知一旦开启,变化马上就会发生。为了体验这种变化,你不妨想象自己身边有一个“灵魂伴侣”,他会时刻伴随、指引着你,于是,在你走神时,他会提醒你集中注意力,去做更重要的事;在你迷茫时,他会站在人生高处,帮你看清局势和格局;在你生气时,他会帮你梳理情绪,找到比生气更好的选择;在你无解时,他会深入底层规律,提示你应该抓住什么;在你懈怠时,他会站在人生的终点,警醒你现在应该做什么。

       

      二、要事第一:不要牵出一头大象

       

      这本书里讲到,试着回顾一下这类场景。你需要查找一份资料,打开手机,看到微信上有个小红点,不自觉地点进去,发现有人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搞笑视频,忍不住点开看了一下,又发现这个视频的背景音乐是自己找了很久的曲子,于是打开音乐软件去搜索这首歌曲……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了,之前要查找资料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总是这样,一开始只想找一根绳子,最后却牵出一头大象。有时候你会沉迷于微博、头条、手游而无法自拔;有时候你会这里弄一下、那里弄一下,忙得一团糟,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还有的时候,你会困在某种情绪之中,无端地消耗着自己……这些都是元认知能力不足的表现——顺着自己的本性做喜欢和舒服的事,精力发散,缺乏觉知,任何偶发的干扰都会分散注意力。


      这时我们就要开启元认知的功用,让元认知这个“灵魂伴侣”一直在监控你,你就能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过程中跳出来,告诉自己:“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还是先忍一下,等做完重要的事情再说;停下来,先想清楚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做那些容易但不重要的事;再过几年回头看,现在的烦恼不值一提,与其消耗自己,不如把情绪收起来,干点有用的事……”


      我们要做到要事第一,做事抓重点,集中精力,做事过程中不要分心,不然我们可能牵出一头大象,最后不但事情没做好,还很懊悔浪费了时间。

       

      三、增强回路:正能量可以带来美好的一天

       

      这本书里讲到,世界上有一个底层的系统规律叫“增强回路”,它的发生就好比两个小孩子发生了争执,一个人打了一拳,另一个人就更用力地踢一脚,他们每一次的反应都会强化矛盾,升级暴力。注意力的使用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扩展–读《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有感

      比如,如果我们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看手机信息,那我们的注意力就很可能被有趣的消息、好玩的视频、吸引眼球的标题一路吸引过去,每一次点击都会让人产生更强烈的点击欲望,回路不断增强,注意力呈无限分散的状态。同时,情绪一旦适应了轻松有趣的状态,便会期待获取更多轻松有趣的信息,这样又形成了一个情绪增强回路。一天才刚开始,注意力和情绪就受到了影响,面对困难、枯燥的工作时,就不容易进入状态了。


      但反过来,我们也可能进入另外一种状态。如果起床后我们能刻意避开轻松和娱乐的吸引,先去读书、锻炼,或者做些重要的工作,精力就会呈聚合状态,并自动增强。比如起床后先去锻炼,就能让自己头脑清晰、精力充沛,在这种状态下做重要的工作就会非常顺利,工作越顺利,状态就越好,回路逐渐增强;再比如早起后先去阅读,读得越多,脑子里的问题和感触就越多,反过来又会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欲望,回路逐渐增强。行动回路一旦增强,我们就会进入高效和充实的状态,此时我们哪还有精力去关注那些可看可不看的消息呢?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我们每天起来之后,最好不要第一时间看手机,而是马上穿衣梳洗,然后吃早餐,之后就开始去生活工作,或者做应该做的事。不要担心不看手机会错过什么,如果别人有重要的事一定会打电话给你,没有电话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急事。当我们认真开始一天的生活工作,积极去做正能量的事,就会带来好心情,好的心情也能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工作,能带给我们美好的一天。

       

      四、触动并行动:有触动并行动才是真正的读懂

       

      这本书里讲到,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时常以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学习,我们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就会越来越少,耐心自然也就越来越强了。

      鉴于此,更好的读书方法或许就是你在读完整本书后过几天再问自己:现在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其他的内容则可以先放到一边。这也是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这也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事上练”理念一致,对于学到的知识只有我们去实践总结,我们才能说是真正的懂了。

       

      五、舒适区边缘扩展:感性小人和理性小人哪个好

       

      这本书里讲到,如果你了解人类大脑的基本构造,就知道我们的大脑里同时住着“理性”和“感性”两个小人。理性小人很高级,但感性小人更强大,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由感性主导,包括接收信息。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天生喜欢轻松愉快和简单的事情,比如在读书或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意听故事而不是听道理。只要想明白了这一点,我想任何写作的人都会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

      比如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理性小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两个小人都会很满意。


      特别是讲知识、讲道理的书籍,最好不要随意堆砌抽象概念,让人感觉很高深,看得云里雾里的。如果上来就摆图表、讲模型、说概念,或许“理性小人”没什么意见,但“感性小人”早就不耐烦了,于是他拉起“理性小人”的手说:“没意思,我们走吧。”“感性小人”的力气很大,所以说教式的写作很难吸引读者。当然,我们也不能成为“标题党”,把人吸引过来之后,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理性小人”也会不满意。


      比如采用像聊天一样的方式写作就会让文章显得很自然。很多初学写作的人都过于把写作当成一回事,写着写着就开始说教了,实际上,若是你把写作当成是与一位老朋友聊天过程就会变得不一样了。你想啊,聊天是一件多轻松的事情啊,也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事情。你在聊天的过程中必然不能显得太严肃,不能太高高在上,也不能只顾着讲自己,你肯定得观察对方的感受,所以好的写作就是聊天,好的聊天也是写作。


      感性小人和理想小人谁更好,这不好说,要看具体的环境场合。但是如果我们要有更大的进步,我觉得还是要多认同理性小人,让理想小人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我们做一件事,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那可能就被感性控制了,这样我们很难有大的进步。我们要锻炼理性能力,就算有困难也要坚持,特别是在舒适区边缘,我们更要坚持,经过不懈坚持我们就能有较大提升。

       

      六、费曼读书法:“教”才是最好的“学”

       

      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扩展–读《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有感

      正因为如此,我们最终都应该成为一位教授者。这不是为了获取讲师的身份,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学得更好,因为“教”才是最好的“学”。教授他人会逼迫我们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甚至让外行人也能听得懂,而写作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在磨炼这项技能的路上不断调整、反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


      当我们写的足够多,并能把写的东西进行关联总结,我们就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大的进步,阅读的目的才能达成。

       

      各位读者,以上就是我读了《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的感悟,如果可以也请你读读这本好书。如果我们能坚持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扩展,多坚持做事,多坚持思考,多坚持吃苦,那么我们就能不断进阶提升。

       

      广东·潮州
    • 1
    • 0
    • 0
    • 671
    • 佛生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顺序查看
    • 热门排序
    • 随机排序
    • 分享网站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到底部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